遥远的救世主
每个人的立场、观念、心态和思维模式都不一样,获取的信息量和解读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
这是我爸的书,他不喜欢我看这本书。六年级时第一次乱看,跳着页当看爱情故事。现在高中毕业了,重读,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从学习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生存消费和发展资料型消费”、“历史的客观规律”、“文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历史价值”、“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者革命”、“小农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甚至才读懂啥叫“那根玩意儿,心不动,它不干活”和什么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突然很感谢我在学校学过的一切知识,尤其是政治和历史。
这本书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解读----灵与肉的爱情;宗教的哲思;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商战与市场竞争;“得救之道”;世事人情……涵盖主题之广,令人叹服。但我也不难看出,本书的叙事方式融入了很多刻意的技巧,例如“白描式的写法”、“极强的画面感”、“多线并进”、“蒙太奇似的情节转化”(乱扯)、和吸引眼球的警匪暴力元素。
所以我揣测,这本小说的本意就是为了改编成电视剧,被翻拍成<<天道>>也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并不是说这本小说就这样掉价了,反而倒令我想起了书中的一段话:
“你应该整合你的社会关系资源,埋头学几年、干几年,吸纳、整合零散能量,从你的第一本书、第一个剧本、第一部电视剧做起,用小说的形象思维和影视艺术的语言去揭示文化属性与命运的因果关系,去传播强势文化的逻辑、道德、价值观。”
所以这就是这本书存在的初衷?我颇有些肃然起敬。
许多人认为的丁元英是一个很理想的高人,相貌平平却大局在胸、胜券在握。翻手成云覆手成雨却依然低调恭俭。临危不乱、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深藏若虚、富甲一方、豹胆鹰眼、城府极深、狼性羊性似乎都可以用来堆砌他。也有人批评作者将其神化,还有人说,作者之后塑造的小说主人公,都难达丁的境界。
可我却认为,这个世界哪里有是人的神呢?他也不过是一个能力超群的普通人罢了。
在描写丁与别人打交道的场景中,作者经常用到“寒暄”这个词。丁元英也确实是一个待人接物礼数周到的人。但有了“寒暄”,就代表有了“客套”“虚假”。在格律诗公司创办之际,他也少不了动用了他的人脉资源,在投桃报李礼向往来间利用了人情的便利。丁元英无论觉悟与心境再出世,也始终逃不开是个“社会的人”、逃不开身上带着不可磨灭的社会人情世故、礼教风俗的烙印。他自称传统文化的反叛者,一举一动却饱受传统文化浸淫。从尾声里他为刘冰找后路就可以看出,这个神秘寡淡的“大哥”,其实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所以,他首先是个人。
他是个普通人,从他对待小丹之死的感受可以最明显地看出来。小丹电话诀别之后,他开始恐惧。他的精神开始窒息。这是全书唯一一次对丁元英剧烈情绪波动的描写。
“丁元英从来没有感到时间是这么漫长,他的心像是悬在深渊的边崖。他是一个证到‘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的人,他是一个从来不会去做祈祷,只判断和接受结果的人,而今天,他做不到‘如是观’了,他祈祷,不住地祈祷……”
读到这一段,我的心情非常悲凉。不是为芮小丹之死,而是为丁元英他终究不是个神。一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人丁元英,剑剑封喉寒气逼人,最终也方寸大乱,平日的信条觉悟全部坍塌。而打败他的是什么?----爱。一句歌词“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
后来文章说“小丹留给他的是永生的魂和永恒的美”,固然凄然,固然壮美,但如果有得选择,我想丁元英一定扔掉手中的烟站起来说:“去他的永恒与美!小丹,你还活着,太好了!”
爱是什么,是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几乎所向披靡。<<牡丹亭>>中杜丽娘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过为了一个爱字;<<乱世佳人>>中,永远挂着一丝戏谑微笑游离于主流之外的白瑞德,为了对女儿的爱,也甘于放下身段去热情地建立人际关系。单为了情人的爱、家庭的爱、朋友的爱,荧屏上就出了多少经典。现在丁元英是失去了知己芮小丹,如果他与小丹结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他又平添多少份爱与牵挂?有了羁绊的他,还是他吗?
丁元英之所以能用一个神话改变王庙村的命运,本质在一个杀富济贫的狠招上。他逼得一个音响界霸主公司濒临破产、董事长自杀泄愤、极强力地破坏了市场秩序、最后折腾得满城风雨完成了对王庙村的扶贫----为小丹送上一份沉重的礼物。客观上,他证明了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和顺应规律的重要性,而从情感上看,他也最终成了道德败坏的众矢之的,在一片声讨声中沉默远去。“很难说他比教徒更好,还是比魔鬼更坏。”正常人,都不会有他那样的思维,没有一丝多余的情感,也没有不忍、忏悔、狂喜、悲伤。
但当他面对爱时,终究有了贪、嗔、痴。与常人无二。
丁元英悟道如此,尚且过不了爱这一关,何况我们这些有更多世俗羁绊的普通人?的确是没有神的,也许那“救世主”,也的确是“遥远”的。突然理解了我爸为什么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皱着眉头说“这种书是给男孩子看的。”
当时我不以为然。我爸接着说“你不要以为丁元英就是个英雄,然后以后就照他的样子找男朋友。这种男人对你只是一种伤害。”
----是的。还不如找个普通人,找一个傻大男孩或者开出租的老王都比找他好;还不如做个普通人,有着家常的爱恨与悲喜,不用像他一样在大起大落间独尝因精神的高度而带来的孤独苦果。
存疑。
全书探讨的就是一个“得救之道”。得救之道就两条:自救;顺应规律。
书中一个观点我感触很深:“没有人能救你,除非你自己站起来。”输血式的扶贫只能越扶越贫,想要根本性的改变必须让农民变化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自己负责。这让我思考我之前是怎么帮助别人的,我又是如何接受别人帮助的。能让人产生思考的,就是好的。
顺应规律的丁元英料事如神,但总有些东西是他料不到的。比如芮小丹的爱情、比如芮小丹的意外、比如乐圣总裁的自杀性抵抗、比如他本意想帮刘冰最终却将刘冰送上黄泉路的那个文件袋。这些又是什么呢?----性格。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太准啦。
小丹就是极致绽放的女人,活得自在随性,当爱则爱,当去则去;林雨峰本可以忍辱负重东山再起,他的高傲与蛮劲让他动了杀机,最后葬送了自己;刘冰就是市侩与小聪明的典型,想不劳而获,想迅速得道升仙,最后空给他人做嫁衣,落得个唏嘘感慨的死状。
这本书里聪明人俯仰皆是,丁元英芮小丹不用说、韩楚风詹妮马主任是聪明人、刘冰叶晓明是聪明人、肖亚文欧阳雪是聪明人、甚至赵青叶楠也是聪明人。化用张爱玲的名句“你不聪明?没关系,进社会吧,进着进着就聪明了”。聪明似乎不再是个褒义词,而是个必备技能。而在这本书里聪明人这么多,出色的却那么少,读者过目不忘的绕来绕去还是那几个主人公。而其它人的聪明、智慧和手段,也就只能沦为配角的戏份,默默点缀着他人的故事……
欸?好有哲理的结尾?
这是我爸的书,他不喜欢我看这本书。六年级时第一次乱看,跳着页当看爱情故事。现在高中毕业了,重读,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从学习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生存消费和发展资料型消费”、“历史的客观规律”、“文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历史价值”、“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者革命”、“小农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甚至才读懂啥叫“那根玩意儿,心不动,它不干活”和什么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突然很感谢我在学校学过的一切知识,尤其是政治和历史。
这本书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解读----灵与肉的爱情;宗教的哲思;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商战与市场竞争;“得救之道”;世事人情……涵盖主题之广,令人叹服。但我也不难看出,本书的叙事方式融入了很多刻意的技巧,例如“白描式的写法”、“极强的画面感”、“多线并进”、“蒙太奇似的情节转化”(乱扯)、和吸引眼球的警匪暴力元素。
所以我揣测,这本小说的本意就是为了改编成电视剧,被翻拍成<<天道>>也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并不是说这本小说就这样掉价了,反而倒令我想起了书中的一段话:
“你应该整合你的社会关系资源,埋头学几年、干几年,吸纳、整合零散能量,从你的第一本书、第一个剧本、第一部电视剧做起,用小说的形象思维和影视艺术的语言去揭示文化属性与命运的因果关系,去传播强势文化的逻辑、道德、价值观。”
所以这就是这本书存在的初衷?我颇有些肃然起敬。
许多人认为的丁元英是一个很理想的高人,相貌平平却大局在胸、胜券在握。翻手成云覆手成雨却依然低调恭俭。临危不乱、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深藏若虚、富甲一方、豹胆鹰眼、城府极深、狼性羊性似乎都可以用来堆砌他。也有人批评作者将其神化,还有人说,作者之后塑造的小说主人公,都难达丁的境界。
可我却认为,这个世界哪里有是人的神呢?他也不过是一个能力超群的普通人罢了。
在描写丁与别人打交道的场景中,作者经常用到“寒暄”这个词。丁元英也确实是一个待人接物礼数周到的人。但有了“寒暄”,就代表有了“客套”“虚假”。在格律诗公司创办之际,他也少不了动用了他的人脉资源,在投桃报李礼向往来间利用了人情的便利。丁元英无论觉悟与心境再出世,也始终逃不开是个“社会的人”、逃不开身上带着不可磨灭的社会人情世故、礼教风俗的烙印。他自称传统文化的反叛者,一举一动却饱受传统文化浸淫。从尾声里他为刘冰找后路就可以看出,这个神秘寡淡的“大哥”,其实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所以,他首先是个人。
他是个普通人,从他对待小丹之死的感受可以最明显地看出来。小丹电话诀别之后,他开始恐惧。他的精神开始窒息。这是全书唯一一次对丁元英剧烈情绪波动的描写。
“丁元英从来没有感到时间是这么漫长,他的心像是悬在深渊的边崖。他是一个证到‘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的人,他是一个从来不会去做祈祷,只判断和接受结果的人,而今天,他做不到‘如是观’了,他祈祷,不住地祈祷……”
读到这一段,我的心情非常悲凉。不是为芮小丹之死,而是为丁元英他终究不是个神。一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人丁元英,剑剑封喉寒气逼人,最终也方寸大乱,平日的信条觉悟全部坍塌。而打败他的是什么?----爱。一句歌词“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
后来文章说“小丹留给他的是永生的魂和永恒的美”,固然凄然,固然壮美,但如果有得选择,我想丁元英一定扔掉手中的烟站起来说:“去他的永恒与美!小丹,你还活着,太好了!”
爱是什么,是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几乎所向披靡。<<牡丹亭>>中杜丽娘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过为了一个爱字;<<乱世佳人>>中,永远挂着一丝戏谑微笑游离于主流之外的白瑞德,为了对女儿的爱,也甘于放下身段去热情地建立人际关系。单为了情人的爱、家庭的爱、朋友的爱,荧屏上就出了多少经典。现在丁元英是失去了知己芮小丹,如果他与小丹结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他又平添多少份爱与牵挂?有了羁绊的他,还是他吗?
丁元英之所以能用一个神话改变王庙村的命运,本质在一个杀富济贫的狠招上。他逼得一个音响界霸主公司濒临破产、董事长自杀泄愤、极强力地破坏了市场秩序、最后折腾得满城风雨完成了对王庙村的扶贫----为小丹送上一份沉重的礼物。客观上,他证明了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和顺应规律的重要性,而从情感上看,他也最终成了道德败坏的众矢之的,在一片声讨声中沉默远去。“很难说他比教徒更好,还是比魔鬼更坏。”正常人,都不会有他那样的思维,没有一丝多余的情感,也没有不忍、忏悔、狂喜、悲伤。
但当他面对爱时,终究有了贪、嗔、痴。与常人无二。
丁元英悟道如此,尚且过不了爱这一关,何况我们这些有更多世俗羁绊的普通人?的确是没有神的,也许那“救世主”,也的确是“遥远”的。突然理解了我爸为什么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皱着眉头说“这种书是给男孩子看的。”
当时我不以为然。我爸接着说“你不要以为丁元英就是个英雄,然后以后就照他的样子找男朋友。这种男人对你只是一种伤害。”
----是的。还不如找个普通人,找一个傻大男孩或者开出租的老王都比找他好;还不如做个普通人,有着家常的爱恨与悲喜,不用像他一样在大起大落间独尝因精神的高度而带来的孤独苦果。
存疑。
全书探讨的就是一个“得救之道”。得救之道就两条:自救;顺应规律。
书中一个观点我感触很深:“没有人能救你,除非你自己站起来。”输血式的扶贫只能越扶越贫,想要根本性的改变必须让农民变化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自己负责。这让我思考我之前是怎么帮助别人的,我又是如何接受别人帮助的。能让人产生思考的,就是好的。
顺应规律的丁元英料事如神,但总有些东西是他料不到的。比如芮小丹的爱情、比如芮小丹的意外、比如乐圣总裁的自杀性抵抗、比如他本意想帮刘冰最终却将刘冰送上黄泉路的那个文件袋。这些又是什么呢?----性格。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太准啦。
小丹就是极致绽放的女人,活得自在随性,当爱则爱,当去则去;林雨峰本可以忍辱负重东山再起,他的高傲与蛮劲让他动了杀机,最后葬送了自己;刘冰就是市侩与小聪明的典型,想不劳而获,想迅速得道升仙,最后空给他人做嫁衣,落得个唏嘘感慨的死状。
这本书里聪明人俯仰皆是,丁元英芮小丹不用说、韩楚风詹妮马主任是聪明人、刘冰叶晓明是聪明人、肖亚文欧阳雪是聪明人、甚至赵青叶楠也是聪明人。化用张爱玲的名句“你不聪明?没关系,进社会吧,进着进着就聪明了”。聪明似乎不再是个褒义词,而是个必备技能。而在这本书里聪明人这么多,出色的却那么少,读者过目不忘的绕来绕去还是那几个主人公。而其它人的聪明、智慧和手段,也就只能沦为配角的戏份,默默点缀着他人的故事……
欸?好有哲理的结尾?
![]() |
红颜劫hhh… |
![]() |
“不来耶路撒冷我也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
![]() |
搭配书看真是cry晕在厕所 |
![]() |
“大哥,你又要挨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