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都在路上
我自小生长于一个偏远的山沟,在那个四五线可能都不到的小镇,我简直“鹤立鸡群”。
由于父母原籍都非本地,我也自然就生得是外乡人的模样,我有与当地人对比强烈的雪白皮肤,健美的骨骼和修长的双腿。
父母的知书达礼从小就让我培养了一种自然文艺的气质,那时的文艺还不是骂人的,而是对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的赞赏。
当然,我的成绩从小到大在学学玩玩过程中时上时下,但始终没有跌出过前五,高中的时候成绩一直领跑全校。
我大概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我也会羡慕嫉妒,比如有时候我会羡慕同龄的女孩会弹钢琴会画画,也会嫉妒其他人可以在我做题背书的时候四处去疯玩。但我从未知道什么是自卑。
而这些小小的妒火在我上大学之后,完全燃成了自卑,把我烧成灰烬融进了尘埃里。
是的,我如愿考上了一个离家千里之外的名牌大学。在进入它之前,我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始终离不开:鹤立鸡群,风生水起这样的关键词。
但在来到这所大学以后,我才发现我的天真和狭隘,就像一个玩惯了泥巴弹球的小孩突然到了迪士尼乐园,他最初的感觉一定是恐慌大于兴奋。
闭塞的视野让我对一个陌生又发达的城市的一切都感到敬畏和新鲜。比如从小连公交车都没有坐过的我根本不知道地铁是什么;当班里的同学在谈论乔伊斯时我发现我根本没有看过他的书;出去下馆子的时候走进门我连是否能负担得起饭钱都没底,直到看到菜单心里的石头才会落地。
有一次我在上班的早高峰乘地铁,我不知道手里的卡是应该刷还是应该插,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拥挤的人流伴随着抱怨已经把我推搡开来,还好有个好心的大叔告诉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感觉自己像个可怜的白痴。
这样的经历刚刚好来形容我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光影交错的新天地,而是根本无法融入的恐惧和自卑。
突然如此大的差距一夜之间就让我的意气风发跌成了一蹶不振。我小心翼翼地适应着周围的环境,亦步亦趋地汲取着对我来说全新的东西,说是像林黛玉进贾府在学大户人家的规矩都觉得抬举了自己。
我并没有变,我还是拥有雪白的皮肤和修长的双腿,但我发现身边的人除了同样白皙高挑之外,还有时髦的审美和风格鲜明的衣服;我还是喜欢诗书,但却发现我的谈资变得浅薄而寡淡,在同班同学高谈阔论的时候,为了掩藏无知我会默不作声。
大概真的是,无知不会痛苦,渊博也很难自卑,而当一点点的认知接触到渊博的时候便会沮丧,畏缩,战战兢兢。就像那个著名的知识悖论一样,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你的圆越大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
我从一个小小世界走到一个略大的世界后,接触到的所有人与事都比之前十八年所遇见过的多了无数倍,我可能是曾经河滩上一颗最漂亮的鹅卵石,但当我流入大海后,在几十万基数里的造型各异的石头中间,我平凡得连找都找不到。
我于是拼命想去了解它,熟悉它,适应它。
大一的时候,我在空闲的时候去走遍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去体会它的韵味和腔调。本来不善社交的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朋友的机会,不管是上课,社团活动,朋友聚会,我都会克服在我身上根深蒂固的腼腆内向去和她们打成一片,在背后偷偷地、努力地向她们看齐。
大二的时候我为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每周去一次图书馆,每次借7本八百多页的大部头回来一边啃一边做笔记。
我成了班里最常出现在图书馆里的学生之一,也终于有底气在同学上台做报告的时候参与台下的“看谁都不爽,谁也没有我牛X”批判小组的评价和讨论。
大三的时候,决定毕业找工作的我开始找实习,我放弃了暑假回遥远的老家,留在这个每天突破40度高温的城市,每天投十多份简历,跑三四家公司去面试,最后挑了一家据说是最锻炼人最难进的公司实习。
大四我开始像所有毕业生一样为毕业做准备,学习画一手精致的妆容,搭一套干练的Business
Casual,来掩盖未脱的稚气,去假装一种在社会里长久摸爬滚打的老练,就是一副“你骗不了老娘”的表情和“我看一眼你的鞋就知道你工资多少”的势力眼神。
工作以后我更是火力全开,做一切自认为对自己有好处的事从不叫苦叫累,短短时间内就让上司赞不绝口,很快成为了公司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现在的我,也算是经过几年的磨练和跌宕,我渐渐变得跟这个城市多数的白领没什么两样,甚至更加优秀,妆容精致,着装得体,谈吐大方,省一两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公司人手一个的包包。也终于不再通过旁边的女生穿什么来判断潮流,不再因为所谓“资深”的大家说什么就苟同,而是自己成为了自己的声音。
最近我剪了短发,就像高中女学生那样的发型,没有烫也没有染。到了公司却人人赞美,说短发显得更成熟,气场更强大了。
我把短发的照片发给高中闺蜜打趣道,难道短发不是更显年轻吗?看我像不像高中生。闺蜜笑道,发型是跟高中很像,但脸已经不再年轻了啊。
我仔细看着镜子里的脸,很难再用青春和清纯去形容,因为上过妆的缘故倒是显出几分妩媚。又或许不是上过妆的原因,而是我的表情再没有了当年的战战兢兢,眼神里也闪着动人的自信。
现在的我在外人眼里看来确是自信满满的女人,甚至是让其他人感到自卑敬畏和咄咄逼人的那一类人。
但实际上,我还是会自卑。
因为我深知从小小世界走到略大世界并不是终点,更深知去适应一个更大世界需要有重头开始的勇气和行动。
换句简单点的话来说,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是最美的女孩,见了更多的人后我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不仅腿比我长,脸庞也比我更漂亮的女孩,于是我努力地学化妆学穿衣去变得跟她们一样美,而这个过程告诉我的是:你可能在当下的环境里足够美丽了,但当你走向更大的世界,遇到更多的女孩,你还会发现,一山更有一山高,一腿更有一腿长。
这个世界那么大,任何人都有可能比你优秀,而优秀的程度可能分分钟让你窒息。比如我总是在自怨自艾为什么没有Emma
Watson的美貌与智慧并存,但这种“自卑”不妨碍我把她当作标杆,努力去汲取一切可获得的养分从而变得更优秀。
所以我想说的有两点:
第一:如果你要跟其他人比较,那将永远没有尽头,并且永远伴随着痛苦的。但若这能给你蜕变的勇气,那它或许是值得的。
第二:连我这样的人尚且在自卑,你怕什么不如人?
▌后记 ▌
本来打算换个题图的,去百度一搜“大长腿”,决定还是不换了
(请大家自行脑补搜索结果,或者实践一下)。今天这文章很有意思,换了个角度讲如何找到自信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这短短一生的成就,可能一半以上会归功于自信吧,即使是盲目自信。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自信不足,这可能是你最需要关注的一件事情。我们教育孩子,这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有自信,还怕其它的东西不来?
可是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可能又是历史上最难收获自信的时代。互联网打破了所有信息的壁垒,我们再也不能像遥远的过去,因为自己是村里乡里的优秀孩子而沾沾自喜。视频又把这些远在天边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别人家的孩子送到我们面前,也送到我们的家人和朋友面前。
我的建议是迎着困难上,有意地走出去,去个不同的环境,去优秀的人扎堆的地方,去改变去适应,置于死地而后生
转载于曹宇佳
由于父母原籍都非本地,我也自然就生得是外乡人的模样,我有与当地人对比强烈的雪白皮肤,健美的骨骼和修长的双腿。
父母的知书达礼从小就让我培养了一种自然文艺的气质,那时的文艺还不是骂人的,而是对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的赞赏。
当然,我的成绩从小到大在学学玩玩过程中时上时下,但始终没有跌出过前五,高中的时候成绩一直领跑全校。
我大概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我也会羡慕嫉妒,比如有时候我会羡慕同龄的女孩会弹钢琴会画画,也会嫉妒其他人可以在我做题背书的时候四处去疯玩。但我从未知道什么是自卑。
而这些小小的妒火在我上大学之后,完全燃成了自卑,把我烧成灰烬融进了尘埃里。
是的,我如愿考上了一个离家千里之外的名牌大学。在进入它之前,我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始终离不开:鹤立鸡群,风生水起这样的关键词。
但在来到这所大学以后,我才发现我的天真和狭隘,就像一个玩惯了泥巴弹球的小孩突然到了迪士尼乐园,他最初的感觉一定是恐慌大于兴奋。
闭塞的视野让我对一个陌生又发达的城市的一切都感到敬畏和新鲜。比如从小连公交车都没有坐过的我根本不知道地铁是什么;当班里的同学在谈论乔伊斯时我发现我根本没有看过他的书;出去下馆子的时候走进门我连是否能负担得起饭钱都没底,直到看到菜单心里的石头才会落地。
有一次我在上班的早高峰乘地铁,我不知道手里的卡是应该刷还是应该插,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拥挤的人流伴随着抱怨已经把我推搡开来,还好有个好心的大叔告诉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感觉自己像个可怜的白痴。
这样的经历刚刚好来形容我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光影交错的新天地,而是根本无法融入的恐惧和自卑。
突然如此大的差距一夜之间就让我的意气风发跌成了一蹶不振。我小心翼翼地适应着周围的环境,亦步亦趋地汲取着对我来说全新的东西,说是像林黛玉进贾府在学大户人家的规矩都觉得抬举了自己。
我并没有变,我还是拥有雪白的皮肤和修长的双腿,但我发现身边的人除了同样白皙高挑之外,还有时髦的审美和风格鲜明的衣服;我还是喜欢诗书,但却发现我的谈资变得浅薄而寡淡,在同班同学高谈阔论的时候,为了掩藏无知我会默不作声。
大概真的是,无知不会痛苦,渊博也很难自卑,而当一点点的认知接触到渊博的时候便会沮丧,畏缩,战战兢兢。就像那个著名的知识悖论一样,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你的圆越大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
我从一个小小世界走到一个略大的世界后,接触到的所有人与事都比之前十八年所遇见过的多了无数倍,我可能是曾经河滩上一颗最漂亮的鹅卵石,但当我流入大海后,在几十万基数里的造型各异的石头中间,我平凡得连找都找不到。
我于是拼命想去了解它,熟悉它,适应它。
大一的时候,我在空闲的时候去走遍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去体会它的韵味和腔调。本来不善社交的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朋友的机会,不管是上课,社团活动,朋友聚会,我都会克服在我身上根深蒂固的腼腆内向去和她们打成一片,在背后偷偷地、努力地向她们看齐。
大二的时候我为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每周去一次图书馆,每次借7本八百多页的大部头回来一边啃一边做笔记。
我成了班里最常出现在图书馆里的学生之一,也终于有底气在同学上台做报告的时候参与台下的“看谁都不爽,谁也没有我牛X”批判小组的评价和讨论。
大三的时候,决定毕业找工作的我开始找实习,我放弃了暑假回遥远的老家,留在这个每天突破40度高温的城市,每天投十多份简历,跑三四家公司去面试,最后挑了一家据说是最锻炼人最难进的公司实习。
大四我开始像所有毕业生一样为毕业做准备,学习画一手精致的妆容,搭一套干练的Business
Casual,来掩盖未脱的稚气,去假装一种在社会里长久摸爬滚打的老练,就是一副“你骗不了老娘”的表情和“我看一眼你的鞋就知道你工资多少”的势力眼神。
工作以后我更是火力全开,做一切自认为对自己有好处的事从不叫苦叫累,短短时间内就让上司赞不绝口,很快成为了公司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现在的我,也算是经过几年的磨练和跌宕,我渐渐变得跟这个城市多数的白领没什么两样,甚至更加优秀,妆容精致,着装得体,谈吐大方,省一两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公司人手一个的包包。也终于不再通过旁边的女生穿什么来判断潮流,不再因为所谓“资深”的大家说什么就苟同,而是自己成为了自己的声音。
最近我剪了短发,就像高中女学生那样的发型,没有烫也没有染。到了公司却人人赞美,说短发显得更成熟,气场更强大了。
我把短发的照片发给高中闺蜜打趣道,难道短发不是更显年轻吗?看我像不像高中生。闺蜜笑道,发型是跟高中很像,但脸已经不再年轻了啊。
我仔细看着镜子里的脸,很难再用青春和清纯去形容,因为上过妆的缘故倒是显出几分妩媚。又或许不是上过妆的原因,而是我的表情再没有了当年的战战兢兢,眼神里也闪着动人的自信。
现在的我在外人眼里看来确是自信满满的女人,甚至是让其他人感到自卑敬畏和咄咄逼人的那一类人。
但实际上,我还是会自卑。
因为我深知从小小世界走到略大世界并不是终点,更深知去适应一个更大世界需要有重头开始的勇气和行动。
换句简单点的话来说,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是最美的女孩,见了更多的人后我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不仅腿比我长,脸庞也比我更漂亮的女孩,于是我努力地学化妆学穿衣去变得跟她们一样美,而这个过程告诉我的是:你可能在当下的环境里足够美丽了,但当你走向更大的世界,遇到更多的女孩,你还会发现,一山更有一山高,一腿更有一腿长。
这个世界那么大,任何人都有可能比你优秀,而优秀的程度可能分分钟让你窒息。比如我总是在自怨自艾为什么没有Emma
Watson的美貌与智慧并存,但这种“自卑”不妨碍我把她当作标杆,努力去汲取一切可获得的养分从而变得更优秀。
所以我想说的有两点:
第一:如果你要跟其他人比较,那将永远没有尽头,并且永远伴随着痛苦的。但若这能给你蜕变的勇气,那它或许是值得的。
第二:连我这样的人尚且在自卑,你怕什么不如人?
▌后记 ▌
本来打算换个题图的,去百度一搜“大长腿”,决定还是不换了
(请大家自行脑补搜索结果,或者实践一下)。今天这文章很有意思,换了个角度讲如何找到自信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这短短一生的成就,可能一半以上会归功于自信吧,即使是盲目自信。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自信不足,这可能是你最需要关注的一件事情。我们教育孩子,这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有自信,还怕其它的东西不来?
可是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可能又是历史上最难收获自信的时代。互联网打破了所有信息的壁垒,我们再也不能像遥远的过去,因为自己是村里乡里的优秀孩子而沾沾自喜。视频又把这些远在天边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别人家的孩子送到我们面前,也送到我们的家人和朋友面前。
我的建议是迎着困难上,有意地走出去,去个不同的环境,去优秀的人扎堆的地方,去改变去适应,置于死地而后生
转载于曹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