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春来谷雨觉增知——记合肥增知旧书店
来源:凤凰网安徽频道 作者:杨静 2015年04月20日 15:52
搜罗书店久矣,一早知道合肥必去的古旧书店其一便有増知。
但凡书人,大约都有隐逸之志趣。乐天有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邱樊,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城市间寻一僻静隅处开一书肆,乃隐于朝市,动静等观,十足有大乐趣。
是在网上读到一篇写増知书店的文章,其他无有什么印象了,唯独记得写书店主人姓朱,爱听邓丽君,为人直爽厚道,颇有点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的意思。这就有趣了,并未至,便知了朱老板是个雅人。
去年三月的时候,专门跑了一趟。可惜了,那次朱老板并不在店里。
周末时候,一路寻去,路人寥寥。在静处,一块牌匾:增知书店。按照朱老板的意思,不必花太多心思放在书店名上了。增知,增长知识,书肆之意义所在,简洁明了。
初入门时,朱夫人当时正安静坐在门店中读一本书。便与她闲聊几句。
老朱是从下岗大时代过来的,夫妻二人最终还是以自己的爱好作为安身立命之业了。那是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大事件,国企改革,下岗再就业成为许多人顺应命运之无奈选择。
某友邻也喜欢逛书店,同老朱亦熟稔,他在一文中写:“反正老朱是熬过来了,还熬得不错,手上戒指戴着,小汽车开着,听说家里少爷最近也大婚了,老朱很高兴,说终于开始可以为自己干了,以前忙和累都是为儿子,现在大事了了。老朱说,从此要把作息时间改掉,想干到几点就干到几点,看他的表情很郑重。”
听闻朱老板自己的笔记薄写的认真,经营心得、人生感悟、琐事集锦,向来好奇,未得一见,这是他准备为自己以后写回忆录所留作的素材。
谁人一生不书写。或写就日长小年,简淡如水。或写就颠沛流离,道阻且长。无常且在,那支笔却不知握在谁手里。
一年之后的这个春天,2015年4月12日的新闻《增知书店牵动万千爱书人,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合肥旧书店》这样写:“合肥知名旧书店增知书店老板身患癌症,书店面临生存困境的新闻受到近期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书店买书献爱心,今日央视新闻联播也对此进行报道。”一时间,读书人从各地纷纷赶来增知书店购书,小小书店日人流量逾百人次。
一五年春节过后,位于合肥市六安路上的那家旧书店关了门。有人给朱传国致电,他只答:我生病了,等病好了就开门。直到大家都知道朱老板身患癌症,病情恶化,书店的经营岌岌可危。
印象里增知书店就是一家古旧书店的模样,模样周正。街角不显眼处的小肆,遮蔽的却是文采风流。涉足探入,灯光旧老,沉静有古意。书店不大,十余平方,触目处便都是书了。泛黄的旧书旧报倚着书柜落地摞了好几堆,密密麻麻,脚下可谓是书林成海。乱的毫无章法,却可近可亲。翻拣一番,找到合意之书应当不很难。
书架上随意可见一些旧时代的画片、老物件,平添了陈旧年代感。除各类古旧书籍,老朱还私藏了不少民国时期的老唱片,是他陆续收集而来,品相绝佳,心爱至极。
最厚重的美,淬过时光的深刻,沉缓且静默。在漫长时间长河之中,脆弱又不堪一击的,一定早早速朽,湮灭成泥成尘了。可惜韶光留不住,能留下来的,你且要惊叹它的美意了。那样美,仿佛它一直在那里,并似乎会成为永恒,与时光相拥着而行。古旧之书流散世间久,总能从泛黄的书页之间瞥见聚离,那些斑驳字句似乎经得住时光轮转。每一个人不过是一本书的过客,缔结一段情缘,或两两相忘,或刻骨铭心。下一个十年,它不知又填上谁的书房。
趁周末特地跑了趟增知书店。六安路两旁的梧桐树绿茵茵,是谷雨时节。午时人仍不少,老板娘陈桂霞着一身红夹克,在门前小凳上背身而坐,整拣面前的一堆旧书。俯身去打招呼,问:叔叔可还好。她答:他在家里呢,还好的。之前各地的书者络绎不绝,这两天还稍好些。又说,趁现在人少,你可以去二楼拍些照片的。
出门右拐,上二楼,右手边第一扇门。旧式筒子楼,暗暗的,墙上开一小窗,有光透进来,望得见墙外绿意。进门,废报旧书页从侧面小间蔓了一地,仿若浪涌。二楼都是外国文学类书籍,一个面容娇俏的姑娘戴了口罩,在整理书架上的书,勤恳认真。后来一问,这便是朱老板的儿媳妇。小朱今天自然也在,坐在门口,他们周末下班便赶过来帮忙。
小朱如今在机场工作,问他增知刚开起来的时候,可还有印象了。他说,怎会没有印象,那时候是二零零零年,如今也是十多年过去。他那时还在读中学,每天放学都要在书店里帮忙。
新钻进来一个牛仔衣长发的年轻姑娘,在报上读了新闻,跑了远路,特地赶来,额上沁了细汗。我侧身出来,让她进里间去找书。又一个小男孩,神情专注的在寻书。一问,读了六年级,是妈妈在附近医院看病,顺便进来看看。问他最爱读什么书,他一本正经的说:课外书。不禁失笑,再问:你找到喜欢的书了么。小男孩又答:找到了,一本《孙中山评传》。
挑了几本书,结账的时候,老板娘轻声说了句:谢谢。这本《中国近代报刊史》下册没有了,我给你算便宜点。
出门,梧桐的影子也成碧色了,手里拎着的书,分量挺重。只觉得春光是好的。想起之前读到媒体报道时,老朱这么对记者说:“等我病好了,希望这些爱读书的人能够到我店里坐坐,我泡杯茶感谢你们。”
![]() |
搜罗书店久矣,一早知道合肥必去的古旧书店其一便有増知。
但凡书人,大约都有隐逸之志趣。乐天有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邱樊,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城市间寻一僻静隅处开一书肆,乃隐于朝市,动静等观,十足有大乐趣。
![]() |
是在网上读到一篇写増知书店的文章,其他无有什么印象了,唯独记得写书店主人姓朱,爱听邓丽君,为人直爽厚道,颇有点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的意思。这就有趣了,并未至,便知了朱老板是个雅人。
去年三月的时候,专门跑了一趟。可惜了,那次朱老板并不在店里。
周末时候,一路寻去,路人寥寥。在静处,一块牌匾:增知书店。按照朱老板的意思,不必花太多心思放在书店名上了。增知,增长知识,书肆之意义所在,简洁明了。
初入门时,朱夫人当时正安静坐在门店中读一本书。便与她闲聊几句。
老朱是从下岗大时代过来的,夫妻二人最终还是以自己的爱好作为安身立命之业了。那是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大事件,国企改革,下岗再就业成为许多人顺应命运之无奈选择。
某友邻也喜欢逛书店,同老朱亦熟稔,他在一文中写:“反正老朱是熬过来了,还熬得不错,手上戒指戴着,小汽车开着,听说家里少爷最近也大婚了,老朱很高兴,说终于开始可以为自己干了,以前忙和累都是为儿子,现在大事了了。老朱说,从此要把作息时间改掉,想干到几点就干到几点,看他的表情很郑重。”
听闻朱老板自己的笔记薄写的认真,经营心得、人生感悟、琐事集锦,向来好奇,未得一见,这是他准备为自己以后写回忆录所留作的素材。
谁人一生不书写。或写就日长小年,简淡如水。或写就颠沛流离,道阻且长。无常且在,那支笔却不知握在谁手里。
一年之后的这个春天,2015年4月12日的新闻《增知书店牵动万千爱书人,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合肥旧书店》这样写:“合肥知名旧书店增知书店老板身患癌症,书店面临生存困境的新闻受到近期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书店买书献爱心,今日央视新闻联播也对此进行报道。”一时间,读书人从各地纷纷赶来增知书店购书,小小书店日人流量逾百人次。
一五年春节过后,位于合肥市六安路上的那家旧书店关了门。有人给朱传国致电,他只答:我生病了,等病好了就开门。直到大家都知道朱老板身患癌症,病情恶化,书店的经营岌岌可危。
印象里增知书店就是一家古旧书店的模样,模样周正。街角不显眼处的小肆,遮蔽的却是文采风流。涉足探入,灯光旧老,沉静有古意。书店不大,十余平方,触目处便都是书了。泛黄的旧书旧报倚着书柜落地摞了好几堆,密密麻麻,脚下可谓是书林成海。乱的毫无章法,却可近可亲。翻拣一番,找到合意之书应当不很难。
书架上随意可见一些旧时代的画片、老物件,平添了陈旧年代感。除各类古旧书籍,老朱还私藏了不少民国时期的老唱片,是他陆续收集而来,品相绝佳,心爱至极。
最厚重的美,淬过时光的深刻,沉缓且静默。在漫长时间长河之中,脆弱又不堪一击的,一定早早速朽,湮灭成泥成尘了。可惜韶光留不住,能留下来的,你且要惊叹它的美意了。那样美,仿佛它一直在那里,并似乎会成为永恒,与时光相拥着而行。古旧之书流散世间久,总能从泛黄的书页之间瞥见聚离,那些斑驳字句似乎经得住时光轮转。每一个人不过是一本书的过客,缔结一段情缘,或两两相忘,或刻骨铭心。下一个十年,它不知又填上谁的书房。
趁周末特地跑了趟增知书店。六安路两旁的梧桐树绿茵茵,是谷雨时节。午时人仍不少,老板娘陈桂霞着一身红夹克,在门前小凳上背身而坐,整拣面前的一堆旧书。俯身去打招呼,问:叔叔可还好。她答:他在家里呢,还好的。之前各地的书者络绎不绝,这两天还稍好些。又说,趁现在人少,你可以去二楼拍些照片的。
出门右拐,上二楼,右手边第一扇门。旧式筒子楼,暗暗的,墙上开一小窗,有光透进来,望得见墙外绿意。进门,废报旧书页从侧面小间蔓了一地,仿若浪涌。二楼都是外国文学类书籍,一个面容娇俏的姑娘戴了口罩,在整理书架上的书,勤恳认真。后来一问,这便是朱老板的儿媳妇。小朱今天自然也在,坐在门口,他们周末下班便赶过来帮忙。
小朱如今在机场工作,问他增知刚开起来的时候,可还有印象了。他说,怎会没有印象,那时候是二零零零年,如今也是十多年过去。他那时还在读中学,每天放学都要在书店里帮忙。
新钻进来一个牛仔衣长发的年轻姑娘,在报上读了新闻,跑了远路,特地赶来,额上沁了细汗。我侧身出来,让她进里间去找书。又一个小男孩,神情专注的在寻书。一问,读了六年级,是妈妈在附近医院看病,顺便进来看看。问他最爱读什么书,他一本正经的说:课外书。不禁失笑,再问:你找到喜欢的书了么。小男孩又答:找到了,一本《孙中山评传》。
挑了几本书,结账的时候,老板娘轻声说了句:谢谢。这本《中国近代报刊史》下册没有了,我给你算便宜点。
出门,梧桐的影子也成碧色了,手里拎着的书,分量挺重。只觉得春光是好的。想起之前读到媒体报道时,老朱这么对记者说:“等我病好了,希望这些爱读书的人能够到我店里坐坐,我泡杯茶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