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东解读荣格分析心理学(4):人格结构——意识
潜意识等于无意识,二者没有区别,都是“Unconscious”。“潜意识”表明了这部分心理的位置,潜在意识之下;“无意识”表明了这部分心理的特点,不被觉知。
现今中国心理行业里,人们对无意识的观念已经毫不陌生,也毫不怀疑。不惟如此,更有不少人对无意识非常痴迷,用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方法去了解无意识。人们仿佛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无意识的矛盾和冲突。我认为,在心理和文化领域,应该遵循“中庸”的原则,不能走极端,面对“无意识”和“意识”这两部分心理时,我们也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从“意识”的极端走向“无意识”的极端。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又各自有什么特点,荣格是如何阐述这些内容的,本文做一些介绍。
无意识的概念未必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但是却是因为弗洛伊德而尽人皆知的。弗洛伊德刚入行的时候,他和布罗伊尔共同治疗的一个著名的案例——安娜•欧的治疗案例,他们发现病人受到一些自己所不觉察的心理部分的影响才产生心理问题的,于是提出了无意识的观念。不仅如此,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的心理犹如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觉察的意识只是心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在水下的我们所不觉察的无意识部分,而且正是无意识才是决定我们心理、行为的关键因素。
关于无意识的观念,荣格几乎是完全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他也认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大部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部分还可以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很多人对集体无意识的观念不是很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大家不由自主地一起做些什么事情就是集体无意识。实则不然。电影《超体》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电影中,老教授指出任何物种都有传承本物种知识的本能,人类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天生的任务之一就是继承和遗传整个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老教授进一步指出,人的大脑只有10%是被开发的,还有90%的知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那这个90%就是无意识。在这不知道的90%中,有10%是我们自己成长经历的独特的部分,是个体无意识,剩下的90%是人类经验的积累,这就叫集体无意识。《超体》的女主人公在大脑被激活99%以后,她就能完全意识到人类曾经的所有经历——旧时美国、印第安部落、恐龙乃至星球诞生等等。下面我再具体地讲一下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一、意识
荣格认为,意识就是我们所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具体地又包括思维、感觉、直觉、情感四个功能,我们是通过意识这四个功能来觉知事物和自己的。但是,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四个功能的多少又有所不同,比如同样面对秋风扫落叶的场景,有些人可能会想到叶子变黄是由于叶绿素变成了叶黄素,这属于思维型的人;有些人会感到凉了,这属于感觉型的人;有人会意识到秋天来了,冬天也会不久了,这属于直觉型的人;当然,像林黛玉那样的,看到秋风就“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属于情感型的人。下图是燕子来了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除了四个功能之外,我们意识的专注力还有对内多一些和对外多一些的区分,前者称之为内倾,后者称之为外倾,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内向和外向。这也是荣格在心理学界获得一定声望的成绩之一,就是区分了个体人格的内倾和外倾。内倾和外倾加上四中功能排列组合,人格就可以被分为八种。比如一个人用情感感知事物多一些,但是他的情感主要是对自己内心体验,那就是内倾情感型人,比如林黛玉。而有些人情感更多的是针对他人的,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属于外倾情感型。此外还有内倾思维型、内倾直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思维型、外倾直觉型和外倾感觉型,总共八种人格类型。
人格类型说是荣格最早提出的,不过,荣格本人后来反而不怎么强调人格类型,而是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单独地看到每一个人,认为那些心理测试只是测试了个体有多少同于别人,而不能测试个体的个性。
意识的核心是自我(ego),也就是把意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心理部分。意识自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甚至于整个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出生后,在社会的影响之下,尤其是我们个人的努力之下才逐渐培养出来的。这个似乎不难理解,我们各种各样的觉知能力、丰富的情感、高度的逻辑思维以及那些所谓的良好的、文明的习惯行为,都是需要我们付出辛苦才能培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一个培养意识的过程,所以也是辛苦的,不要指望有所谓的快乐学习,那些快乐学习也不过只是减轻了辛苦而已。
个体最初是没有意识自我的,所以婴儿、幼儿几乎并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尤其是婴儿期,个体并没有“我”的观念。那么什么时候意识自我开始形成呢?荣格说,当我们受到生活的伤害时,意识自我就开始形成(并不是完成)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孩子不需要自己去努力安抚自己的内心,随着矮子成长,妈妈对孩子不再那么百依百顺的时候,孩子受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伤害(其实就是不愉快)时,孩子自己要抚平自己心灵,那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就萌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抱怨父母带给我们的一些烦恼,正是这些烦恼才让我们开始成长。
有人学习精神分析,学完之后对父母仇恨有加,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的伤害造成的。其实事物要辩证的看,只要不是变态的伤害,一般意义上的打打骂骂不仅不是伤害,反而促进我们个体意识的发展。多说一句,其实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没有任何伤害的环境,那么记过就是孩子自我永远不能成长、成熟。
“自我”不成长的表现是什么呢?那就是没有思想。而“自我”成长的比较好,到了大概三十岁的年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有主见,有自己的思想,不轻易受别人的影响。这就是个体化的表现(individuation)。
意识自我的形成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稍不努力,它就有分裂的可能。所谓的精神分裂其实是“自我”的分裂。当然,我们多数人自我一旦形成都是比较强大的、稳定的,因此也使得我们的人格显得比较稳定。此外,如果我们任由无意识自由宣泄,意识自我也会受到压抑甚至分裂。所以说,我们搞心理成长,探索无意识虽然必要,但是要慢慢、逐步深入,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往外冒,而且冒出一点,意识自我去消化一点,这样才会更健康。否则,一下子都挤出来了,意识自我没淹没了,就没有了,也就疯了。
现今中国心理行业里,人们对无意识的观念已经毫不陌生,也毫不怀疑。不惟如此,更有不少人对无意识非常痴迷,用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方法去了解无意识。人们仿佛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无意识的矛盾和冲突。我认为,在心理和文化领域,应该遵循“中庸”的原则,不能走极端,面对“无意识”和“意识”这两部分心理时,我们也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从“意识”的极端走向“无意识”的极端。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又各自有什么特点,荣格是如何阐述这些内容的,本文做一些介绍。
无意识的概念未必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但是却是因为弗洛伊德而尽人皆知的。弗洛伊德刚入行的时候,他和布罗伊尔共同治疗的一个著名的案例——安娜•欧的治疗案例,他们发现病人受到一些自己所不觉察的心理部分的影响才产生心理问题的,于是提出了无意识的观念。不仅如此,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的心理犹如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觉察的意识只是心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在水下的我们所不觉察的无意识部分,而且正是无意识才是决定我们心理、行为的关键因素。
关于无意识的观念,荣格几乎是完全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他也认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大部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部分还可以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很多人对集体无意识的观念不是很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大家不由自主地一起做些什么事情就是集体无意识。实则不然。电影《超体》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电影中,老教授指出任何物种都有传承本物种知识的本能,人类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天生的任务之一就是继承和遗传整个人类所积累的知识。老教授进一步指出,人的大脑只有10%是被开发的,还有90%的知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那这个90%就是无意识。在这不知道的90%中,有10%是我们自己成长经历的独特的部分,是个体无意识,剩下的90%是人类经验的积累,这就叫集体无意识。《超体》的女主人公在大脑被激活99%以后,她就能完全意识到人类曾经的所有经历——旧时美国、印第安部落、恐龙乃至星球诞生等等。下面我再具体地讲一下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一、意识
荣格认为,意识就是我们所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具体地又包括思维、感觉、直觉、情感四个功能,我们是通过意识这四个功能来觉知事物和自己的。但是,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四个功能的多少又有所不同,比如同样面对秋风扫落叶的场景,有些人可能会想到叶子变黄是由于叶绿素变成了叶黄素,这属于思维型的人;有些人会感到凉了,这属于感觉型的人;有人会意识到秋天来了,冬天也会不久了,这属于直觉型的人;当然,像林黛玉那样的,看到秋风就“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属于情感型的人。下图是燕子来了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除了四个功能之外,我们意识的专注力还有对内多一些和对外多一些的区分,前者称之为内倾,后者称之为外倾,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内向和外向。这也是荣格在心理学界获得一定声望的成绩之一,就是区分了个体人格的内倾和外倾。内倾和外倾加上四中功能排列组合,人格就可以被分为八种。比如一个人用情感感知事物多一些,但是他的情感主要是对自己内心体验,那就是内倾情感型人,比如林黛玉。而有些人情感更多的是针对他人的,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属于外倾情感型。此外还有内倾思维型、内倾直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思维型、外倾直觉型和外倾感觉型,总共八种人格类型。
人格类型说是荣格最早提出的,不过,荣格本人后来反而不怎么强调人格类型,而是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单独地看到每一个人,认为那些心理测试只是测试了个体有多少同于别人,而不能测试个体的个性。
意识的核心是自我(ego),也就是把意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心理部分。意识自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甚至于整个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出生后,在社会的影响之下,尤其是我们个人的努力之下才逐渐培养出来的。这个似乎不难理解,我们各种各样的觉知能力、丰富的情感、高度的逻辑思维以及那些所谓的良好的、文明的习惯行为,都是需要我们付出辛苦才能培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一个培养意识的过程,所以也是辛苦的,不要指望有所谓的快乐学习,那些快乐学习也不过只是减轻了辛苦而已。
个体最初是没有意识自我的,所以婴儿、幼儿几乎并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尤其是婴儿期,个体并没有“我”的观念。那么什么时候意识自我开始形成呢?荣格说,当我们受到生活的伤害时,意识自我就开始形成(并不是完成)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孩子不需要自己去努力安抚自己的内心,随着矮子成长,妈妈对孩子不再那么百依百顺的时候,孩子受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伤害(其实就是不愉快)时,孩子自己要抚平自己心灵,那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就萌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抱怨父母带给我们的一些烦恼,正是这些烦恼才让我们开始成长。
有人学习精神分析,学完之后对父母仇恨有加,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的伤害造成的。其实事物要辩证的看,只要不是变态的伤害,一般意义上的打打骂骂不仅不是伤害,反而促进我们个体意识的发展。多说一句,其实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没有任何伤害的环境,那么记过就是孩子自我永远不能成长、成熟。
“自我”不成长的表现是什么呢?那就是没有思想。而“自我”成长的比较好,到了大概三十岁的年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有主见,有自己的思想,不轻易受别人的影响。这就是个体化的表现(individuation)。
意识自我的形成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稍不努力,它就有分裂的可能。所谓的精神分裂其实是“自我”的分裂。当然,我们多数人自我一旦形成都是比较强大的、稳定的,因此也使得我们的人格显得比较稳定。此外,如果我们任由无意识自由宣泄,意识自我也会受到压抑甚至分裂。所以说,我们搞心理成长,探索无意识虽然必要,但是要慢慢、逐步深入,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往外冒,而且冒出一点,意识自我去消化一点,这样才会更健康。否则,一下子都挤出来了,意识自我没淹没了,就没有了,也就疯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