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谈贵州毕节市留守儿童集体自杀案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不知道这套理论在国外的认可度,但它在中国传播的非常广。本文想谈几个由这套理论引发一些个人观点,因为自知才疏学浅,所以特别欢迎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对这套理论的翻译,发现在第三层的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需要在有些地方的翻译是社交需要或社会需要,有的翻译强调友谊爱情隶属感需要。这就折射出译者的不同理解。我查到的马斯洛英文原版在这一部分提到的是:social acceptance: needs to belong, feel a part of social groups, feel acceptance, approval, and affection; friendship, intimacy, family, romantic attachments, etc.大家注意,在这一层次马斯洛他老人家提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可这正是我们中国人常常忽略的内心需求。在国外生活若干年发现周围老外普遍重视家人关系超过社会上的社交,在这里下班后同事之间的聚会频繁度要远低于在国内,如果一个人长年加班,大家不会认为他很勤奋,而会猜测他的家庭生活是不是出现问题。之前我们常说这是中西企业文化不同所致,可从人的心理动机来讲,是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工作上社会上聚会看得比和家人团聚更重要。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看看这样两张张图片。
我觉得这两个图片更符合西人的价值观,而和我身边看到的国人价值观明显不符,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可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当人们第一二层的需求满足后,往往跳过第三层,直接奔向第四层。在最近发生的令社会震惊的贵州毕节市留守儿童集体自杀案里,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据新闻描述这些孩子的家庭并不是穷的吃不上饭,我们这些城市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案子中的爸爸一定要出去打工,为什么不在当地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我想有一个可能在当地不容易找到糊口的工作,或许就算能找到工作,但挣得不够多,在当地人的价值观里,你当男人的就应该出去挣大钱,留在家里带孩子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当父亲的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社会上又压抑成年人尤其是男人的情感需要,充斥我们周围的所谓励志宣传都是鼓励你自我实现等等。谈到这,我想到另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人群里夫妻长年两地分居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除了盛产留守儿童外,我们也在制造留守太太,留守丈夫,归根结底是中国人错误的价值观让我们压抑内心情感需求, 而过度去追求自我实现需要。
不知道这套理论在国外的认可度,但它在中国传播的非常广。本文想谈几个由这套理论引发一些个人观点,因为自知才疏学浅,所以特别欢迎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对这套理论的翻译,发现在第三层的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需要在有些地方的翻译是社交需要或社会需要,有的翻译强调友谊爱情隶属感需要。这就折射出译者的不同理解。我查到的马斯洛英文原版在这一部分提到的是:social acceptance: needs to belong, feel a part of social groups, feel acceptance, approval, and affection; friendship, intimacy, family, romantic attachments, etc.大家注意,在这一层次马斯洛他老人家提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可这正是我们中国人常常忽略的内心需求。在国外生活若干年发现周围老外普遍重视家人关系超过社会上的社交,在这里下班后同事之间的聚会频繁度要远低于在国内,如果一个人长年加班,大家不会认为他很勤奋,而会猜测他的家庭生活是不是出现问题。之前我们常说这是中西企业文化不同所致,可从人的心理动机来讲,是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工作上社会上聚会看得比和家人团聚更重要。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看看这样两张张图片。
![]() |
![]() |
我觉得这两个图片更符合西人的价值观,而和我身边看到的国人价值观明显不符,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可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当人们第一二层的需求满足后,往往跳过第三层,直接奔向第四层。在最近发生的令社会震惊的贵州毕节市留守儿童集体自杀案里,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据新闻描述这些孩子的家庭并不是穷的吃不上饭,我们这些城市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案子中的爸爸一定要出去打工,为什么不在当地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我想有一个可能在当地不容易找到糊口的工作,或许就算能找到工作,但挣得不够多,在当地人的价值观里,你当男人的就应该出去挣大钱,留在家里带孩子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当父亲的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社会上又压抑成年人尤其是男人的情感需要,充斥我们周围的所谓励志宣传都是鼓励你自我实现等等。谈到这,我想到另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人群里夫妻长年两地分居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除了盛产留守儿童外,我们也在制造留守太太,留守丈夫,归根结底是中国人错误的价值观让我们压抑内心情感需求, 而过度去追求自我实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