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种源流探析
除西北新疆地区居民是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的混血人种外,现代中国人大部分为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蒙古人种分为南亚人种、东亚人种、北亚人种、北极人种、美洲人种这几种亚型,中国人大部分是东亚人种亚型,另有部分南亚和北亚型,而东亚人种亚型是南亚和北亚型的过渡类型。
★远古时期(石器时代)
发源自中南半岛的晚亚洲人(原始亚美人种,父系Y染色体单倍型N、O)北进、南进、东进,与早亚洲人竞争、混血(父系C、D),其中一支发生突变演化为Q系并扩散到整个美洲,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演化,形成后来的蒙古人种各亚型。其中,父系O系的原始亚美人种是大部分现代中国人(同时也是大部分汉族)的父系祖先。(相关链接1)
(上图来自:《重建东亚人类的族谱》)
(上图来自《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
★上古时期(先秦)
从分子人类学结合语言学的角度看,远古混合后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西北突厥集团、北部蒙古集团、东北通古斯集团、中原华夏集团、东部东夷集团、西南百濮集团、中南苗瑶集团、东南百越集团。(相关链接2)
(上3图来自《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先秦古人种又可分为古中原类型(南亚人种和东亚人种之间),古西北类型(东亚人种)、古华北类型(东亚人种同时具有较大面部扁平度)、古东北类型(北极人种和东亚人种之间)、古华南类型(南亚人种),另有分布在中国境外的古蒙古高原类型(北亚人种)和古西伯利亚类型(北亚人种)。(相关链接3)
(上图来自《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二)》)
★古典时期(秦汉至清)
秦汉以至清,是一个北部人种不断向南渗透、推移、竞争、融合的时期,其中,南北朝时期、辽金元时期是两个胡人(阿尔泰系人种集团)大规模向华北推移、融合的时期,同时期的华北居民也不断向南进行渗透、融合。而在这个持续二千年的混血过程中,对中国人血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北亚人种。
鲜卑、契丹、蒙古诸族的语言均属于蒙古语族,根据出土的古人骨材料研究显示,其主体人种类型均为北亚人种亚型。女真族语言则属于通古斯语族,而现代通古斯民族的主体人种类型是北亚人种亚型与具有北亚特征的东亚人种类型。(相关链接3)
历史上,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崛起的强大游牧民族,南北朝时期一度一统华北,北魏孝文帝大举汉化,鲜卑人学汉文、习汉语,使得北亚人种的血统在华北汉人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唐朝。由于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诸族对华北的统治以及自身的汉化,使得蒙古-通古斯血统大幅融入华北汉族,这其中,北亚血统应再次对华北汉人产生较大的影响。
胡人南侵,则北人南迁,当北亚胡人向华北输血的同时,之前受到北亚血统影响的华北汉人则向华南输血,形成连锁效应。结果便是形成了现代汉人大部分为东亚人种亚型的格局,南汉偏南亚,北汉偏北亚,而典型的南亚、北亚人种特征则在南北的少数民族中比较常见。
(北亚人种(左)与南亚人种(右)颅骨正面观)
相关链接1:
《重建东亚人类的族谱》
http://comonca.org.cn/lh/Doc/A44.pdf
《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
http://comonca.org.cn/lh/Doc/A21.pdf
相关链接2: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http://comonca.org.cn/lh/Doc/A09.pdf
相关链接3:
《体质人类学》第六篇《人类的种族》第三章《我国居民的人种成分》
http://vdisk.weibo.com/s/zR-nqcUIBr-lE
《人种成分相对稳定奠定多元一体化格局的人类学基础》
http://sspress.cass.cn/news/20642.htm
《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二)》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2ff9740014308a10082046a&resId=ff80808142ff9740014308a44e970476
★远古时期(石器时代)
发源自中南半岛的晚亚洲人(原始亚美人种,父系Y染色体单倍型N、O)北进、南进、东进,与早亚洲人竞争、混血(父系C、D),其中一支发生突变演化为Q系并扩散到整个美洲,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演化,形成后来的蒙古人种各亚型。其中,父系O系的原始亚美人种是大部分现代中国人(同时也是大部分汉族)的父系祖先。(相关链接1)
![]() |
(上图来自:《重建东亚人类的族谱》)
![]() |
(上图来自《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
★上古时期(先秦)
从分子人类学结合语言学的角度看,远古混合后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西北突厥集团、北部蒙古集团、东北通古斯集团、中原华夏集团、东部东夷集团、西南百濮集团、中南苗瑶集团、东南百越集团。(相关链接2)
![]() |
![]() |
![]() |
(上3图来自《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先秦古人种又可分为古中原类型(南亚人种和东亚人种之间),古西北类型(东亚人种)、古华北类型(东亚人种同时具有较大面部扁平度)、古东北类型(北极人种和东亚人种之间)、古华南类型(南亚人种),另有分布在中国境外的古蒙古高原类型(北亚人种)和古西伯利亚类型(北亚人种)。(相关链接3)
![]() |
(上图来自《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二)》)
★古典时期(秦汉至清)
秦汉以至清,是一个北部人种不断向南渗透、推移、竞争、融合的时期,其中,南北朝时期、辽金元时期是两个胡人(阿尔泰系人种集团)大规模向华北推移、融合的时期,同时期的华北居民也不断向南进行渗透、融合。而在这个持续二千年的混血过程中,对中国人血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北亚人种。
鲜卑、契丹、蒙古诸族的语言均属于蒙古语族,根据出土的古人骨材料研究显示,其主体人种类型均为北亚人种亚型。女真族语言则属于通古斯语族,而现代通古斯民族的主体人种类型是北亚人种亚型与具有北亚特征的东亚人种类型。(相关链接3)
历史上,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崛起的强大游牧民族,南北朝时期一度一统华北,北魏孝文帝大举汉化,鲜卑人学汉文、习汉语,使得北亚人种的血统在华北汉人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唐朝。由于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诸族对华北的统治以及自身的汉化,使得蒙古-通古斯血统大幅融入华北汉族,这其中,北亚血统应再次对华北汉人产生较大的影响。
胡人南侵,则北人南迁,当北亚胡人向华北输血的同时,之前受到北亚血统影响的华北汉人则向华南输血,形成连锁效应。结果便是形成了现代汉人大部分为东亚人种亚型的格局,南汉偏南亚,北汉偏北亚,而典型的南亚、北亚人种特征则在南北的少数民族中比较常见。
![]() |
(北亚人种(左)与南亚人种(右)颅骨正面观)
相关链接1:
《重建东亚人类的族谱》
http://comonca.org.cn/lh/Doc/A44.pdf
《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
http://comonca.org.cn/lh/Doc/A21.pdf
相关链接2:
《东亚人的遗传系统初识》
http://comonca.org.cn/lh/Doc/A09.pdf
相关链接3:
《体质人类学》第六篇《人类的种族》第三章《我国居民的人种成分》
http://vdisk.weibo.com/s/zR-nqcUIBr-lE
《人种成分相对稳定奠定多元一体化格局的人类学基础》
http://sspress.cass.cn/news/20642.htm
《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二)》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2ff9740014308a10082046a&resId=ff80808142ff9740014308a44e97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