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女(十五)——福芝芳:婚姻是场保卫战
导读——
在中华文化古老的婚恋观中,男性娶媳妇儿的观点大概和冯耿光冯六爷当年为梅兰芳选夫人时的看法如出一撤:“长得不错,唱得不错,能生孩子。”而这个雀屏中选嫁给当时戏曲明星梅兰芳的女人,果真不负众望,陪伴梅兰芳四十载,成为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会默默存在着的无私奉献的女人。
当自由民主的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涤荡时,有一部分人仍然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思想的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忠诚的拥泵者。
比如梅兰芳的第二位夫人,福芝芳。
福芝芳出生于旗人家庭,外祖父是拿皇俸为生的小官,福芝芳的母亲19岁时出嫁,但因与夫家性格不合,怀孕期间就跑回了娘家,发誓再也不回夫家。福芝芳的母亲一身侠气,人又生得高大,只要有人找她帮忙,她从不推辞,非常受人敬重。为挣家用,福芝芳幼时即要跑场子唱戏,福母为了照顾她的安全,索性着男人装,做了女儿的保镖,每日陪着女儿唱戏演出,保护她的安危。因为颇有侠义风范,被圈中人敬称“福二爷”。
福二爷不仅为人仗义,而且看待事物独具慧眼。
在当时的京剧圈,因为各自唱戏派别的不同,各派的支持者逐渐形成自己的派系之分,喜欢并拥护梅兰芳的人,形成了自己的派别,俗称梅党。梅党类似于现在娱乐圈中的粉丝后援队,即为自己的偶像解决一切生活或工作中的难题。当时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为梅兰芳生育了一儿一女之后,为了时刻陪在梅兰芳身边照料他,一时欠虑做了绝育手术,结果两个孩子相继得病死去,自己也无法再生育。梅党的核心成员们为了梅兰芳的生活着想,决定为他再寻一位贤妻,照料家事,生儿育女。
梅党要人冯耿光冯六爷很快将目标锁定到了福芝芳身上,在亲自考察之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长得不错,唱得不错,能生孩子。”福芝芳身上的这些特点,恰恰就是梅党人所需要的。
当吴菱仙和罗瘿公受梅党人之托,来到福二爷家中做媒时,福二爷并没有向寻常人家一般欣喜若狂,连忙应承,而是冷静分析情况,理性思考,她知道梅兰芳人品好、艺术好,事业也在迅速上升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原配夫人不能再生育。思索过后,她提出可以不要聘礼和定金,但是必须答应她两个要求:一,梅兰芳必须按照兼祧两房的规矩迎娶福芝芳,福芝芳嫁过去之后是和原配夫人王明华一样的名分和地位,福芝芳不做二太太;二,自己只有福芝芳这么一个女儿,所以随福芝芳一同到梅家生活,老了梅兰芳也要负责给自己送终。
这两个要求,梅兰芳和王明华都同意了,于是,福芝芳嫁到梅家,成为梅兰芳四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贤内助。
福二爷这双独到的“慧眼”,打开了女儿幸福生活的大门,而她自己,也成为女儿婚姻生活的军师,为女儿的幸福保驾护航。
福芝芳自小不爱出门,喜欢安静,常与家中的小花猫为伴,稍大之后也是和邻里同龄的小姑娘一起在炕上绣花玩耍,养成文静沉稳的性格,又因为侠母福二爷的影响,为人仗义忠厚。这些性格特征迅速为她带来了好人缘,而这份好人缘又直接影响到她在梅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与梅兰芳成婚之后,非常恩爱,两人次年就生下一子,取名大宝。孩子生下不久,福母福二爷立即指点女儿福芝芳,让她按照礼数把这个孩子抱去王明华的房里,算作王明华的子嗣。孩子在王明华房里住了一个月,孩子满月那天,她亲自缝制了一顶帽子给孩子戴上,并让奶妈把孩子抱回福芝芳的房里,她感谢福芝芳让子的深情厚意,向她道谢,还恳切地解释说,姐姐身体不好,家中杂事须她料理,妹妹年轻健康,精力旺盛,又有孩子姥姥在身边帮助照看,所以拜托妹妹呵护好梅家的这条根苗。福芝芳听后大为感动。
放到现在来看,这份姐妹情简直和谐到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艺术家的生活很难一帆风顺波澜不惊,当1926年,梅兰芳和孟小冬在粉丝的撮合之下终于走到一起的时候,这个已经陪伴了梅兰芳5年的女人,开始意识到婚姻的危机四伏。
女人是种很难理解的生物,拿福芝芳为例,她能够欣然接受与王明华共侍一夫,而且将王明华看做长姐,处处以礼对之,但面对比她更年轻更貌美也更有名气的孟小冬,她才逐渐显露出女人对情感的不容背叛。
面对丈夫的新欢,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守住梅府的大门,让孟小冬在名分上永远得不到承认。为了照顾福芝芳的感受,梅兰芳将孟小冬安置在长安大戏院不远处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里,开始了“金屋藏娇”两头跑的生活。而支持福芝芳和支持孟小冬的人,也由此划分成了“挺福派”和“挺孟派”。“挺福派”的人认为福芝芳贤惠能干,且为梅兰芳生儿育女,持家有方,能好好侍奉梅兰芳;“挺孟派”则觉得孟小冬与梅兰芳更情投意合,俩人事业上可以互帮互助,相得益彰,促使梅兰芳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婚姻本该只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但在梅兰芳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他的婚姻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的取舍,更要顾全大局。
梅兰芳和孟小冬成婚不久,发生了一起轰动京城的血案。孟小冬的狂热戏迷要找梅兰芳算账,却无意枪杀了梅的好友张汉举,梅兰芳由此躲过一劫。但这起血案引发了梅党人对于梅兰芳安危的极大焦虑,很多人把这起事件的矛头对准孟小冬,认为是她差点害了梅兰芳。而福芝芳,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起事件的影响力,在她写给梅党要人冯六爷的信里,她这样说道:"大爷的命要紧。"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梅党的几个当家人的态度,全部转向了福芝芳。
这恐怕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婚姻里运用得最娴熟的例子。
福芝芳知道孟小冬身上两个最大的弱点,一是性格孤傲,二是渴望名分。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婚姻战役中,她恰到好处的利用了孟小冬的这两个弱点。
1930年,梅兰芳访美之行即将开始。访美之行原计划带着孟小冬一起去,齐如山的儿子齐香回忆说:“筹备赴美演出的礼物中,还有一些墨盒、砚台等小工艺品,墨盒上都刻有图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小冬扮的古装像。她本是演老生的,这幅画面却是扮的古装妇女,十分漂亮。”但是这场访美之行决定了谁以梅夫人的形象亮相世界,这对福芝芳和孟小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甚至是孟小冬唯一一次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梅兰芳夫人的机会。传闻为了和梅兰芳一起访美,当时已有孕在身的福芝芳不惜请求医生给自己堕胎。为了劝慰福芝芳,梅兰芳最后只好谁也不带,孤身前去。
福芝芳成功地利用梅兰芳爱惜孩子的特点,粉碎了孟小冬唯一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福芝芳与孟小冬的第二场遭遇战发生在梅兰芳伯母逝世的丧礼上。为了尽孝,孟小冬一头短发,头戴白花赶来了梅府。但是她刚一进门,立即被三四个仆人拦了出来,仆人冷冷地对她说“孟大小姐请回。”孟小冬在众目睽睽之下,颜面尽失。梅兰芳当时正在院内,看到这种情景面露难色。而此时福芝芳怀胎已快足月,坐在灵堂恭迎前来吊丧的客人。梅兰芳只得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小冬已经来了,我看就让她磕个头算了!”福芝芳站了起来,厉声说:“这个门,她就是不能进!否则,我拿两个孩子、肚里还有一个,和她拼了!”梅兰芳只好不再言语。失望至极的孟小冬,哭着离开了梅府大门。
在对待孟小冬的事情上,福芝芳不退让一丝一毫,让看重家庭的梅兰芳毫无办法。
而真正决定这场婚姻保卫战胜利与否的关键却是梅党召开的一次集会。集会上,各人众说纷纭互陈利害,梅党魁首冯耿光就像拍卖行里的拍卖师一样,举起他手中的木锤“一锤定音”,他要梅舍孟而留福。所持理由很简单,他说:“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则随和大方,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与‘服侍人’相比,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他这个说法,把那些拥孟论者列举的冬皇优点,什么梨园世家、前程似锦、珠联璧合、伶界佳话等等,全都压了下去,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敢再赘一词。
诚然,比起独立骄傲的孟小冬,福芝芳显然更适合居家带孩子照顾梅兰芳。
梅府被拒事件和堂会一言定去留事件,让性格孤傲不容侮辱的孟小冬自己选择了离开。福芝芳的这场婚姻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无愧于冯耿光的信赖,福芝芳将料理家事照顾夫小的责任做得尽善尽美。
在对待梅兰芳原配夫人王明华的事情上,福芝芳始终敬王明华为姐姐,做到以礼相待。王明华在天津逝世后,因她无后,福芝芳于是派自己三岁的儿子梅葆琛作为王明华的孝子到天津去接灵柩;并且携带葆琪、葆琛和葆珍(绍武)给王明华戴孝送葬,用金丝楠木棺材装殓,葬入万花山墓地。1961年8月8日,梅兰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国家决定将他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瞿秋白墓旁的墓穴,福芝芳当即要求把他安葬在万花山自家私人茔地,与王明华合葬,不要火化,要用棺木安葬。当她看到梅兰芳终于和王明华安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了却了心中夙愿,心上获得一丝慰藉。一个女人,在丈夫的原配夫人逝世之后,依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以此相待,遵照礼节,为之着想,不得不说在一点上福芝芳是值得敬佩的。
1941年12月,日军包围香港,梅兰芳被围困在位于德道8号他的私人寓所里,并与外界断绝了音讯。一时间关于梅兰芳被扣押的谣言甚嚣尘上。此刻的福芝芳,尽管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仍然挺身而出:“知夫莫若妻,谁也没有我福芝芳更懂得梅兰芳。诸位别相信这些吓唬人的鬼话,梅先生肯定会尽快安全回来的!”
翌年端午节后不久,梅兰芳通过西欧媒体,发表了致妻儿的一封公开信。并且由冯力带给福芝芳一幅梅兰芳的自画像——他在自己嘴唇上面画了一撇胡须。画像背后写了四句诗:“半生氍毹唱皮黄,更思归曲翻新腔。无奈日毒梅花荡,蓄须明志别芝芳。”福芝芳看后,心中又难受又担忧,立马回了一首:“水淌大江几多愁,尝胆卧薪不低首。思幽幽矣慢悠悠,明月总是随君走。”之后,梅兰芳终于被安全遣送回国,放下一颗心的福芝芳,看到梅兰芳嘴唇边长起来的一圈胡子,问孩子们这些胡子好不好看,孩子们都笑嘻嘻地说不好看,这时福芝芳告诫孩子们说:“你们应该知道,爸爸的胡子,亿万观众都喜爱。要剃,非要到抗战胜利后,他自己剃。”劫后重生的欢喜和感激,让福芝芳在梅兰芳心目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续了胡子之后的梅兰芳,没有财产又拒绝给日本人演出挣钱,生活一度非常艰辛。在此期间,福芝芳始终如一站在梅兰芳的立场上,坚持民族气节。有一个故事这样说,当时有些人提出只要梅兰芳肯再次上台表演,愿意送上一百根金条。福芝芳知道后,丝毫不为所动,她的立场是甘愿清贫也决不妥协。另一个故事是,有一天,福芝芳从何香凝写给蒋介石的“闲来学画谋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两句诗中,突然大受启发,对梅兰芳说:“我们要坚信一点:路不绝人!你的师兄弟程砚秋,能在北京种菜养活自己,你就不能以其为榜样在上海卖画度日吗?”这番言语,让困境中苦恼不已的梅兰芳一下子醒悟过来,两三个月工夫,梅兰芳就画出花卉、虫鸟、仕女等几十幅作品。观众看不了梅兰芳的戏,对于梅兰芳的画自然兴趣有加,一个上午,所有的画幅便销售一空,订货者还络绎不绝。
福芝芳从母亲那里继承到了狭义忠厚的性格,她经常接济梅兰芳的朋友,在他们生活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并且毫无怨言。
1955年,名角言慧珠自杀未遂,福芝芳去医院看望她,把她接回自己家里,同女儿同睡,时刻照料她;
1966年12月16日,京剧名角马连良遽然长逝,福芝芳让自己的儿媳屠珍去探望他的夫人陈慧琏,当听说马夫人生活艰辛难以度日时,便立即请她搬到梅宅,与自己同吃同住整六载。后来马夫人病逝,马连良生前没有预购墓地,福芝芳毅然将马连良和夫人陈慧琏,合葬于梅家墓地———万华山青松林下。
“文革”期间,梅宅未能幸免。在福芝芳的精心保护下,梅兰芳生前所遗留下来的部分有价值的剧本、曲谱、服饰文稿等得以保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梨园史料。与此同时,尚小云也遭受到了文革的磨难,并且意外与福芝芳相逢。在故人家里,尚小云吃到了一顿“炒面疙瘩”,他一面狼吞虎咽地吃,一面感慨道“我这十几年也没有吃过这样的好饭菜了。”一旁的福芝芳笑着告诉他留神些,慢点儿吃。
1980年1月29日,福芝芳因患脑中风,送医院急救不治而逝。她临终前,曾托请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先生,记下了一句遗言:“梅先生事业如山,我本人只能算作一棵无名小草。”
老话讲,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为他奉献的女人。福芝芳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梅兰芳的光彩人生。
当初冯六爷用一句福芝芳能够“服侍人”而孟小冬需要“人服饰”奠定了福芝芳自那以后婚姻坚不可破的基础。这似乎也向我们再次证明,婚姻远非单纯的情情爱爱就可以白头偕老,两个人各自对婚姻的需求和付出是否刚好匹配,才是保证婚姻牢靠与否的重要条件。
福芝芳需要的是安稳平静的小康生活,梅兰芳自然可以满足;而梅兰芳需要一个人为他操持家室生儿育女,福芝芳又是当之无愧的不二人选。
是的,你也许已经看出来,这段让后人称赞的婚姻,最开始,只是一场利益的交换。但在相濡以沫共同生活四十年之后,再也不会有人怀疑这份婚姻的真诚。
而在那场梅兰芳的风花雪月的往事中,获得全胜的福芝芳,在后人不断的推敲和学习中,成了智退小三“当之无愧”的典范。
公众微信号:baiyexing220
后记:民国系列从第十六篇开始会陆续刊登在微信公众平台 “白夜行” 上,微信号为:baiyexing220 ,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添加。文章历史资料部分来源有:1.百度百科 2.http://www.timetimetime.net/renwu/6706.html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32b1d0100bgrr.html 4.http://bbs.tiexue.net/post2_3887870_1.html 5.李筱懿《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图片均来自网络。另,欢迎读者指正交流,且您若觉我有抄袭剽窃等不正当行为,请贴出原帖。
在中华文化古老的婚恋观中,男性娶媳妇儿的观点大概和冯耿光冯六爷当年为梅兰芳选夫人时的看法如出一撤:“长得不错,唱得不错,能生孩子。”而这个雀屏中选嫁给当时戏曲明星梅兰芳的女人,果真不负众望,陪伴梅兰芳四十载,成为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会默默存在着的无私奉献的女人。
当自由民主的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涤荡时,有一部分人仍然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思想的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忠诚的拥泵者。
比如梅兰芳的第二位夫人,福芝芳。
![]() |
福芝芳出生于旗人家庭,外祖父是拿皇俸为生的小官,福芝芳的母亲19岁时出嫁,但因与夫家性格不合,怀孕期间就跑回了娘家,发誓再也不回夫家。福芝芳的母亲一身侠气,人又生得高大,只要有人找她帮忙,她从不推辞,非常受人敬重。为挣家用,福芝芳幼时即要跑场子唱戏,福母为了照顾她的安全,索性着男人装,做了女儿的保镖,每日陪着女儿唱戏演出,保护她的安危。因为颇有侠义风范,被圈中人敬称“福二爷”。
福二爷不仅为人仗义,而且看待事物独具慧眼。
在当时的京剧圈,因为各自唱戏派别的不同,各派的支持者逐渐形成自己的派系之分,喜欢并拥护梅兰芳的人,形成了自己的派别,俗称梅党。梅党类似于现在娱乐圈中的粉丝后援队,即为自己的偶像解决一切生活或工作中的难题。当时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为梅兰芳生育了一儿一女之后,为了时刻陪在梅兰芳身边照料他,一时欠虑做了绝育手术,结果两个孩子相继得病死去,自己也无法再生育。梅党的核心成员们为了梅兰芳的生活着想,决定为他再寻一位贤妻,照料家事,生儿育女。
梅党要人冯耿光冯六爷很快将目标锁定到了福芝芳身上,在亲自考察之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长得不错,唱得不错,能生孩子。”福芝芳身上的这些特点,恰恰就是梅党人所需要的。
当吴菱仙和罗瘿公受梅党人之托,来到福二爷家中做媒时,福二爷并没有向寻常人家一般欣喜若狂,连忙应承,而是冷静分析情况,理性思考,她知道梅兰芳人品好、艺术好,事业也在迅速上升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原配夫人不能再生育。思索过后,她提出可以不要聘礼和定金,但是必须答应她两个要求:一,梅兰芳必须按照兼祧两房的规矩迎娶福芝芳,福芝芳嫁过去之后是和原配夫人王明华一样的名分和地位,福芝芳不做二太太;二,自己只有福芝芳这么一个女儿,所以随福芝芳一同到梅家生活,老了梅兰芳也要负责给自己送终。
这两个要求,梅兰芳和王明华都同意了,于是,福芝芳嫁到梅家,成为梅兰芳四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贤内助。
福二爷这双独到的“慧眼”,打开了女儿幸福生活的大门,而她自己,也成为女儿婚姻生活的军师,为女儿的幸福保驾护航。
福芝芳自小不爱出门,喜欢安静,常与家中的小花猫为伴,稍大之后也是和邻里同龄的小姑娘一起在炕上绣花玩耍,养成文静沉稳的性格,又因为侠母福二爷的影响,为人仗义忠厚。这些性格特征迅速为她带来了好人缘,而这份好人缘又直接影响到她在梅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与梅兰芳成婚之后,非常恩爱,两人次年就生下一子,取名大宝。孩子生下不久,福母福二爷立即指点女儿福芝芳,让她按照礼数把这个孩子抱去王明华的房里,算作王明华的子嗣。孩子在王明华房里住了一个月,孩子满月那天,她亲自缝制了一顶帽子给孩子戴上,并让奶妈把孩子抱回福芝芳的房里,她感谢福芝芳让子的深情厚意,向她道谢,还恳切地解释说,姐姐身体不好,家中杂事须她料理,妹妹年轻健康,精力旺盛,又有孩子姥姥在身边帮助照看,所以拜托妹妹呵护好梅家的这条根苗。福芝芳听后大为感动。
放到现在来看,这份姐妹情简直和谐到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艺术家的生活很难一帆风顺波澜不惊,当1926年,梅兰芳和孟小冬在粉丝的撮合之下终于走到一起的时候,这个已经陪伴了梅兰芳5年的女人,开始意识到婚姻的危机四伏。
女人是种很难理解的生物,拿福芝芳为例,她能够欣然接受与王明华共侍一夫,而且将王明华看做长姐,处处以礼对之,但面对比她更年轻更貌美也更有名气的孟小冬,她才逐渐显露出女人对情感的不容背叛。
面对丈夫的新欢,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守住梅府的大门,让孟小冬在名分上永远得不到承认。为了照顾福芝芳的感受,梅兰芳将孟小冬安置在长安大戏院不远处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里,开始了“金屋藏娇”两头跑的生活。而支持福芝芳和支持孟小冬的人,也由此划分成了“挺福派”和“挺孟派”。“挺福派”的人认为福芝芳贤惠能干,且为梅兰芳生儿育女,持家有方,能好好侍奉梅兰芳;“挺孟派”则觉得孟小冬与梅兰芳更情投意合,俩人事业上可以互帮互助,相得益彰,促使梅兰芳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婚姻本该只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但在梅兰芳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他的婚姻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的取舍,更要顾全大局。
梅兰芳和孟小冬成婚不久,发生了一起轰动京城的血案。孟小冬的狂热戏迷要找梅兰芳算账,却无意枪杀了梅的好友张汉举,梅兰芳由此躲过一劫。但这起血案引发了梅党人对于梅兰芳安危的极大焦虑,很多人把这起事件的矛头对准孟小冬,认为是她差点害了梅兰芳。而福芝芳,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起事件的影响力,在她写给梅党要人冯六爷的信里,她这样说道:"大爷的命要紧。"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梅党的几个当家人的态度,全部转向了福芝芳。
这恐怕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婚姻里运用得最娴熟的例子。
![]() |
福芝芳知道孟小冬身上两个最大的弱点,一是性格孤傲,二是渴望名分。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婚姻战役中,她恰到好处的利用了孟小冬的这两个弱点。
1930年,梅兰芳访美之行即将开始。访美之行原计划带着孟小冬一起去,齐如山的儿子齐香回忆说:“筹备赴美演出的礼物中,还有一些墨盒、砚台等小工艺品,墨盒上都刻有图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小冬扮的古装像。她本是演老生的,这幅画面却是扮的古装妇女,十分漂亮。”但是这场访美之行决定了谁以梅夫人的形象亮相世界,这对福芝芳和孟小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甚至是孟小冬唯一一次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梅兰芳夫人的机会。传闻为了和梅兰芳一起访美,当时已有孕在身的福芝芳不惜请求医生给自己堕胎。为了劝慰福芝芳,梅兰芳最后只好谁也不带,孤身前去。
福芝芳成功地利用梅兰芳爱惜孩子的特点,粉碎了孟小冬唯一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福芝芳与孟小冬的第二场遭遇战发生在梅兰芳伯母逝世的丧礼上。为了尽孝,孟小冬一头短发,头戴白花赶来了梅府。但是她刚一进门,立即被三四个仆人拦了出来,仆人冷冷地对她说“孟大小姐请回。”孟小冬在众目睽睽之下,颜面尽失。梅兰芳当时正在院内,看到这种情景面露难色。而此时福芝芳怀胎已快足月,坐在灵堂恭迎前来吊丧的客人。梅兰芳只得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小冬已经来了,我看就让她磕个头算了!”福芝芳站了起来,厉声说:“这个门,她就是不能进!否则,我拿两个孩子、肚里还有一个,和她拼了!”梅兰芳只好不再言语。失望至极的孟小冬,哭着离开了梅府大门。
在对待孟小冬的事情上,福芝芳不退让一丝一毫,让看重家庭的梅兰芳毫无办法。
而真正决定这场婚姻保卫战胜利与否的关键却是梅党召开的一次集会。集会上,各人众说纷纭互陈利害,梅党魁首冯耿光就像拍卖行里的拍卖师一样,举起他手中的木锤“一锤定音”,他要梅舍孟而留福。所持理由很简单,他说:“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则随和大方,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与‘服侍人’相比,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他这个说法,把那些拥孟论者列举的冬皇优点,什么梨园世家、前程似锦、珠联璧合、伶界佳话等等,全都压了下去,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敢再赘一词。
诚然,比起独立骄傲的孟小冬,福芝芳显然更适合居家带孩子照顾梅兰芳。
梅府被拒事件和堂会一言定去留事件,让性格孤傲不容侮辱的孟小冬自己选择了离开。福芝芳的这场婚姻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 |
![]() |
无愧于冯耿光的信赖,福芝芳将料理家事照顾夫小的责任做得尽善尽美。
在对待梅兰芳原配夫人王明华的事情上,福芝芳始终敬王明华为姐姐,做到以礼相待。王明华在天津逝世后,因她无后,福芝芳于是派自己三岁的儿子梅葆琛作为王明华的孝子到天津去接灵柩;并且携带葆琪、葆琛和葆珍(绍武)给王明华戴孝送葬,用金丝楠木棺材装殓,葬入万花山墓地。1961年8月8日,梅兰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国家决定将他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瞿秋白墓旁的墓穴,福芝芳当即要求把他安葬在万花山自家私人茔地,与王明华合葬,不要火化,要用棺木安葬。当她看到梅兰芳终于和王明华安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了却了心中夙愿,心上获得一丝慰藉。一个女人,在丈夫的原配夫人逝世之后,依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以此相待,遵照礼节,为之着想,不得不说在一点上福芝芳是值得敬佩的。
1941年12月,日军包围香港,梅兰芳被围困在位于德道8号他的私人寓所里,并与外界断绝了音讯。一时间关于梅兰芳被扣押的谣言甚嚣尘上。此刻的福芝芳,尽管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仍然挺身而出:“知夫莫若妻,谁也没有我福芝芳更懂得梅兰芳。诸位别相信这些吓唬人的鬼话,梅先生肯定会尽快安全回来的!”
翌年端午节后不久,梅兰芳通过西欧媒体,发表了致妻儿的一封公开信。并且由冯力带给福芝芳一幅梅兰芳的自画像——他在自己嘴唇上面画了一撇胡须。画像背后写了四句诗:“半生氍毹唱皮黄,更思归曲翻新腔。无奈日毒梅花荡,蓄须明志别芝芳。”福芝芳看后,心中又难受又担忧,立马回了一首:“水淌大江几多愁,尝胆卧薪不低首。思幽幽矣慢悠悠,明月总是随君走。”之后,梅兰芳终于被安全遣送回国,放下一颗心的福芝芳,看到梅兰芳嘴唇边长起来的一圈胡子,问孩子们这些胡子好不好看,孩子们都笑嘻嘻地说不好看,这时福芝芳告诫孩子们说:“你们应该知道,爸爸的胡子,亿万观众都喜爱。要剃,非要到抗战胜利后,他自己剃。”劫后重生的欢喜和感激,让福芝芳在梅兰芳心目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续了胡子之后的梅兰芳,没有财产又拒绝给日本人演出挣钱,生活一度非常艰辛。在此期间,福芝芳始终如一站在梅兰芳的立场上,坚持民族气节。有一个故事这样说,当时有些人提出只要梅兰芳肯再次上台表演,愿意送上一百根金条。福芝芳知道后,丝毫不为所动,她的立场是甘愿清贫也决不妥协。另一个故事是,有一天,福芝芳从何香凝写给蒋介石的“闲来学画谋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两句诗中,突然大受启发,对梅兰芳说:“我们要坚信一点:路不绝人!你的师兄弟程砚秋,能在北京种菜养活自己,你就不能以其为榜样在上海卖画度日吗?”这番言语,让困境中苦恼不已的梅兰芳一下子醒悟过来,两三个月工夫,梅兰芳就画出花卉、虫鸟、仕女等几十幅作品。观众看不了梅兰芳的戏,对于梅兰芳的画自然兴趣有加,一个上午,所有的画幅便销售一空,订货者还络绎不绝。
福芝芳从母亲那里继承到了狭义忠厚的性格,她经常接济梅兰芳的朋友,在他们生活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并且毫无怨言。
1955年,名角言慧珠自杀未遂,福芝芳去医院看望她,把她接回自己家里,同女儿同睡,时刻照料她;
1966年12月16日,京剧名角马连良遽然长逝,福芝芳让自己的儿媳屠珍去探望他的夫人陈慧琏,当听说马夫人生活艰辛难以度日时,便立即请她搬到梅宅,与自己同吃同住整六载。后来马夫人病逝,马连良生前没有预购墓地,福芝芳毅然将马连良和夫人陈慧琏,合葬于梅家墓地———万华山青松林下。
“文革”期间,梅宅未能幸免。在福芝芳的精心保护下,梅兰芳生前所遗留下来的部分有价值的剧本、曲谱、服饰文稿等得以保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梨园史料。与此同时,尚小云也遭受到了文革的磨难,并且意外与福芝芳相逢。在故人家里,尚小云吃到了一顿“炒面疙瘩”,他一面狼吞虎咽地吃,一面感慨道“我这十几年也没有吃过这样的好饭菜了。”一旁的福芝芳笑着告诉他留神些,慢点儿吃。
![]() |
1980年1月29日,福芝芳因患脑中风,送医院急救不治而逝。她临终前,曾托请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先生,记下了一句遗言:“梅先生事业如山,我本人只能算作一棵无名小草。”
老话讲,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为他奉献的女人。福芝芳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梅兰芳的光彩人生。
当初冯六爷用一句福芝芳能够“服侍人”而孟小冬需要“人服饰”奠定了福芝芳自那以后婚姻坚不可破的基础。这似乎也向我们再次证明,婚姻远非单纯的情情爱爱就可以白头偕老,两个人各自对婚姻的需求和付出是否刚好匹配,才是保证婚姻牢靠与否的重要条件。
福芝芳需要的是安稳平静的小康生活,梅兰芳自然可以满足;而梅兰芳需要一个人为他操持家室生儿育女,福芝芳又是当之无愧的不二人选。
是的,你也许已经看出来,这段让后人称赞的婚姻,最开始,只是一场利益的交换。但在相濡以沫共同生活四十年之后,再也不会有人怀疑这份婚姻的真诚。
而在那场梅兰芳的风花雪月的往事中,获得全胜的福芝芳,在后人不断的推敲和学习中,成了智退小三“当之无愧”的典范。
公众微信号:baiyexing220
![]() |
后记:民国系列从第十六篇开始会陆续刊登在微信公众平台 “白夜行” 上,微信号为:baiyexing220 ,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添加。文章历史资料部分来源有:1.百度百科 2.http://www.timetimetime.net/renwu/6706.html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32b1d0100bgrr.html 4.http://bbs.tiexue.net/post2_3887870_1.html 5.李筱懿《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图片均来自网络。另,欢迎读者指正交流,且您若觉我有抄袭剽窃等不正当行为,请贴出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