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黄昏下的勇士背影:《维京传奇》与维京时代
作者:Vamei,严禁转载。 维京人一向受影视编剧的偏爱。电影《驯龙高手》就包含了很多维京元素。部落里的维京人身着皮衣,手执斧头和盾牌,头戴有角的头盔,驾着瘦长的维京船,在海洋中骄傲航行。他们固执而勇敢,连口吐火焰的龙也丝毫不惧。可内心里,他们又直率得可爱,在吵吵嚷嚷中和龙成了好朋友。

维京人骑着恶龙翱翔天空的样子,正符合《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记录: “这一年,凶兆出现在诺桑比亚,吓坏了那里的居民。电闪雷鸣,恶龙飞过天空……野蛮人劫掠并血洗了林迪斯法恩的修道院。” 林迪斯法恩修道院的血案发生于公元793年,开启了持续将近三个世纪的维京入侵狂潮。维京人驾着海船,出没于欧洲沿海,四处打家劫舍。许多王国的正规军都难以匹敌。欧洲的妈妈们用凶狠的维京人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以至于他们的名声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欧洲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连酷炫的重金属音乐,也发展出“维京金属”这个流派,以黑暗冷冽的曲风,向维京传奇致敬。但流行文化中的“维京人”太过偏离史实,真正的维京人只是一群来自北欧的普通人。与其他夸张的影视剧相比,美国“历史”频道的剧集《维京传奇》相对真实还原了维京人的生活。我们正好可以一边观剧,一边脑补半平凡半神秘的维京生活。 1. 日常 维京人生活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部分的日德兰半岛。这个区域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丹麦、挪威和瑞典。这两个半岛紧邻北海和波罗的海,可以通过海路前往西北欧和东欧沿岸。由于地处北方,整个地区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着起伏的山峦,但同样滋润了茂密的针叶林。在更往北进入北极圈的地区,气温更加严寒,雨雪也变得稀少。植被消失,只剩下冻土上生长的苔藓。一年中相对温暖的夏季提供了宝贵的耕作时机。而到了冬天漫长的极夜中,只有极光能照亮夜空。人们躲在屋子里烤篝火,靠给孩子讲传说故事来打发时间。

和大多数维京人一样,《维京传奇》的主角拉格纳就生活在苦寒的环境中。他是拥有土地的“自由人”,也就是构成社会主体的农民。与自由人相对的是奴隶。奴隶大多是俘虏,也都从事农业。维京地区主要被山峦、湖泊、密林占据,适合耕作的土地相对有限,所以耕地是重要的资源。即使同为“自由人”,地主的社会地位也要高于无地佃户。尽管寒冷气候给农业带来了难题,但借助从欧洲大陆传来的铁制农具和深耕技术,维京人也能实现稳定的农业生产。他们种植的作物包括大麦、黑麦和燕麦,与西北欧的日耳曼人相似。小麦也偶有种植,但只有贵族才能消费得起。维京人同样进行畜牧。奶牛和山羊用于产奶。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鹅肉也是餐桌上常见的肉类。

狩猎和渔业同样是重要。由于森林广袤,维京猎人们很容易找到兔子、熊、鹿等猎物。除了用弓箭和长矛直接狩猎,维京人还通过挖陷阱来捕捉大型动物。而北欧曲折的海岸线和密集的内陆水网,让这里成为渔业的天堂。海岸附近经常有捕鱼站,是水产品中转和售卖的中心。鳕鱼肉质鲜美,最受欢迎。维京人为了追逐鳕鱼,甚至跨越了大西洋,到达了加拿大西北沿岸。鲱鱼肉质比较粗糙,但胜在易于捕捞。北欧人用盐腌制的鲱鱼,也因为其强烈的臭味,成为“黑暗料理界”的一朵奇葩。淡水鱼中最重要则是三文鱼。维京人还热衷于捕杀鲸鱼、海象和海豹。鲸油可以用于燃烧照明,海象的象牙可以用作装饰,海豹的油则能作为黄油的替代品。

在寒冷的气候中,保暖成了基本需求。维京人的房子大多是用木材建造。柱子和木梁搭成长方形的基本结构,再用木板作为围墙。房屋的中间是陷下去的方坑,用于燃烧篝火。篝火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人们围着它吃饭、喝酒和交谈。高耸的房顶上往往搭有桦树皮或草皮,以保持室内的温暖。此外,牲口也经常被圈养在长屋的一侧,人和动物“挤挤更暖和”。在室外,人们要靠衣物保暖了。维京人的内衬衣物用羊毛或亚麻纺织而成,外衣和鞋子则用兽皮制成。在严寒的天气中,手套、帽子、外套也是人们出行的必需品。这些衣物大多由家中主妇纺织和缝制而成。

2. 市镇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一些贸易中心成为小市镇。这些市镇地理位置优越,常常位于重要的道路交界或水道出口。市镇周边可能有简单的防御工事,如栅栏和石墙。在维京时代后期,城镇周围也出现了小城堡。城镇中人口相对密集,房屋也比较多。手工业者生活在市镇中。铁匠能生产不可或缺的农具和武器,所以受到相当的尊敬。此外,鹿角被制作成梳子,琥珀被做成首饰,滑石被打磨成容器。这些手工品大多通过近距离贸易,由本地市场消化。

集市和码头是重要的贸易场所。维京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是毛皮。由于价值高又便于运输,北欧的毛皮能销往遥远的地区,获得丰厚的利润。毛皮之外,维京人还出口其他储量丰富的物产,如海象象牙、鱼、木材、鲸骨、琥珀等。市场上交易频繁的还有一种特殊的商品——奴隶。正如《维京传奇》所讲,奴隶的地位相当低下,只是主人的财产,地位连狗都不如。有的奴隶甚至要给主人陪葬。维京人也需要从外地进口商品,如香料、葡萄酒、丝绸、陶器、丝绸和银。金银等贵金属在维京经济中有特殊的地位,被用作通货中介。到了维京时代后期,铸造成圆形的银币几乎是唯一被使用的货币。

除了贸易,让城镇繁荣起来的还有政治。早期的维京人并没有形成等级鲜明的王政,所以分散为部落。部落首领是一些富裕而有影响力的自由人,有权管理公共事务,仲裁部落内部纠纷,并充当军事领袖。剧集中一心要害死拉格纳的老伯爵正是一个部落首领。出于管理需要,首领也居住在人口密集、贸易繁荣的城镇。部落首领在享受尊敬的同时,也受到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公正被看作首领必备的素质,首领有义务保护自由人的权利。在进行一些重大审判时,首领也必须召集自由人,在集会上获得全体自由人的同意。正因如此,《维京传奇》中的老伯爵也只能靠捏造证据来给拉格纳定罪,而不能强制用刑。

维京人的法律核心是全体自由人的集会,也就是维京人口中的“那事儿”(The Thing)。“那事儿”定期在市镇举行,主要由成年男性参加。地区的集会还会派出代表,参加高等级的集会。剧集中拉格纳的儿子在十二岁时参加了集会,被接受为合格的部落成员。他获得了象征个人成熟和信誉的臂环。维京人按着臂环做出的誓言都是神圣而庄重的。剧集中,拉格纳善变的弟弟也不敢按着臂环说谎。在集会上,犯人被公开审判。目击证人能帮助犯人洗刷罪名。主人公拉格纳也被指控谋杀,但最终通过弟弟的证词而无罪释放。此外,一些公共事务,如土地和森林的使用、建造桥梁和道路等,也会在集会上决定。

3. 战斗 从维京人的日常和公共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群普通的中世纪农民,并非想象中的勇猛武士。他们生活在欧洲边缘,不但农业落后,锻造武器的技术也很可能落后于欧洲大陆。尽管在维京时代,北欧人口快速增长,但人口总数还是远远少于西北欧和南欧。从组织形式上,维京人还停留在原始的部落,没有统一的王权和教会组织,动员能力也相当有限。但就是这样一群来自世界边缘的维京人,居然能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让人不能不慎重审视维京人的战斗力。 从武器上看,维京人并不占优。尽管铁矿丰富,但维京人的锻造技术还是来自欧洲大陆,所以不可能制造出太超前的兵器。维京人主要的进攻兵器是斧头、剑和长矛。斧头被认为是维京人象征性武器。许多影视中的维京人都挥舞着巨大的战斧。但事实上,维京人自己只把斧头当作一种普通的武器,对斧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怀”。相反,剑被认为是尊贵的武器,经常被用于陪葬或宗教仪式。双刃剑是最常见的兵器。长矛则非常实用,既能用作近战武器,还能用于远程投掷。此外,维京人进攻前还会用弓箭齐射,以便提前杀伤敌人。但无论如何,以上武器都在欧洲很常见,并非维京人的独门秘器。

维京人主要的防具是盾牌、头盔和铠甲。盾牌用木头做成,是便宜而好用的防御武器,每人都有配备。电影中,拉格纳的妻子是一名有资格与男士并肩作战的“女武士”(shieldmaiden)。而shieldmaiden直译过来,就是“舞盾女”。头盔和铠甲则是昂贵而少见的防具。与流行文化中鼓吹的有角头盔不同,真正出土的维京头盔并没有角,与欧洲大陆的头盔也没有太大区别。维京人“有角头盔”的形象,很可能是一个误传。维京的劫掠者往往手持兵器和盾牌,就轻装上阵。在《维京传奇》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身着皮革的维京战士,与大陆上的铠甲士兵对阵的战斗景象。

从身材上来说,维京人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在恶劣自然环境下长大,早经过密林和高山的磨练,身体强健。此外,和今天的北欧人一样,维京人同样金发碧眼,且身材挺拔。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一米七左右,虽然与现代人比起来并不特别高大,但在当时算得上是“巨人”。然而,在刀剑横飞的战场上,这样的身体差距并没有特别帮助。更何况,欧陆上的军队都是职业军队,军事训练理应超过这些来自北欧的农夫。维京人的成功,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4. 航海 维京人横行三百年,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他们的一大动力是致富动机。维京时代的天气相对温暖,刺激了北欧的人口膨胀。北欧落后的农业无力支持过快的人口增长。用武力抢劫富裕的欧洲大陆,成了缓解经济压力的重要方式。这一点与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类似。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北欧人没什么家底,赤手空拳闹革命,自然比大陆上那些瞻前顾后的国王们得心应手。这一时期海上贸易的繁荣,也格外吸引穷疯了的维京海盗。《维京传奇》中,拉格纳吸引同伴出海,凭的就是他一再宣扬的“西方财富”。 除了破罐子破摔的泼皮功夫,维京人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技术领先——航海。由于山峦和密林的阻隔,北欧的许多地区只能通过水路交通。加上渔业需求,维京人成为天生的海员。北欧盛产的木材为造船提供了便利。维京船大约有20-30米长,可以容纳多达40个海员。他们并列坐成两排,一致划桨。如果风向合适,船上还能升起方形帆,靠风力驱动。维京船船身修长,非常容易操纵。由于吃水浅,维京船可以同时在海上和内河航行,也不需要特别的码头来停靠,可以神出鬼没于海岸线的任何一个地方。许多建在海边的教堂和修道院因此中招——那些僧侣们原本以为海洋会是最好的屏障。

除了前往欧洲打劫,维京人还在更加辽阔的大西洋上航行,开拓新的殖民地。维京时代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四五百年,维京人缺乏指南针之类的导航工具。历史学家推测,除了太阳和星星的导向,维京人还能通过飞鸟和鱼群等物候特征找到方向。此外,透明的冰洲石有可能就是维京传说中的“太阳石”。通过太阳光的极化原理,人们能借助冰洲石在阴天找到太阳的方位。有了先进的航海和导航技术,维京人沿着“冰岛——格陵兰——北美”一线,建立了一连串殖民据点,作为渔业和贸易的枢纽。他们也顺便成为了最早到达北美的欧洲人。

借助海上形成的默契,维京人形成了有组织的武装团伙,不断侵袭欧洲。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不列颠岛最受其苦。盎格鲁萨克逊人几乎被维京人彻底赶下海。而大陆居民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维京人能借助内河偷袭内陆。根据维京传说,拉格纳就曾带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沿着塞纳河逆流而上,洗劫了巴黎。法王秃头查理不得不支付一笔巨额赎金,才送走这些来自北方的瘟神。只可惜维京人的历史缺少文字记载,历史学家也只能依据口述的史诗来辩论拉格纳是否真实存在。但维京人对欧洲的武力威胁,则无需任何争辩。 5. 宗教 维京人最根本的战斗力,来自于他们的信仰。当时的大部分欧洲已经归于基督教,但偏僻的北欧却是异端。这里依然流行着多神崇拜。维京人信奉着主神奥丁、雷神索尔、战神提尔等神灵。北欧的多神信仰很可能是新旧教派竞争的结果。不同地区对待神灵的态度也有所差别。有的神殿中,雷神索尔的地位甚至会超过主神奥丁,被放在房间的中央。但在这些差别中,北欧神话又在遵循着同一个体系,有着类似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又无形中为战士文化加成。

北欧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正邪不分,神灵并不足以作为道德典范。事实上,把神灵当作完美的圣人,是后来的基督教才有的做法。维京人认为神灵真实存在,并具有与人的性格,与希腊和罗马神话相似。主神奥丁为了战胜对手,可能会采用欺骗的手段。更有代表性的是洛基,他亦正亦邪,以捉弄人为乐。他既帮助过神族,又帮助过敌对的巨人和地狱。也因此,北欧神话并不以神灵道德为标杆。他们推崇的,是勇气这一特质。哪怕是神的敌人,只要足够勇敢,都会受到维京人的尊敬。这正有助于战士文化的形成。出于对勇气的看重,《维京传奇》中的老伯爵不得不屈尊接受拉格纳的挑战,以免背上懦夫的骂名。

战士文化还深刻的反映其他传说中。据说奥丁会挑选特别勇武的战士,在他体内灌入力量,让他陷入癫狂,并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这也就是所谓的“狂战士”。而英灵殿的传说更进一步助长了战士文化。据说,主神奥丁会从战场中挑选出英勇战死的人,把他们带入英灵殿。在这座用铠甲和武器建成的神殿中,奥丁的侍女瓦尔基里服侍勇士们宴饮。随后,勇士们在庭院中战斗到死,但不久又会复活,继续享受宴饮和战斗的快乐。由于英灵殿的神话,维京人把战死沙场视为荣耀,而把自然老死当做一种被诅咒的疾病。在《维京传奇》中,一位老战士就要求拉格纳带上自己作战。他担心会因为老死而无法踏入英灵殿。

此外,维京传说还有一种强烈的毁灭情绪。在预言的“诸神的黄昏”中,神族将与恶神和巨人同归于尽。英灵殿的勇士们也将在血战后灭亡。神的世界消灭后,幸存的人将重建这个世界。“诸神的黄昏”所包含的强烈虚无主义,一直影响到未来瓦格纳的戏剧和尼采的哲学。这个灭世预言让死亡显得微不足道。既然维京人不把死亡当回事,在战场也就更加勇者无敌。大陆上的士兵从没见过这样毫不畏死的怪物,被打得节节败退。在维京时代的高峰,从不列颠岛到西西里,从塞纳河到第聂伯河,从德国到意大利,都留有维京人征服的足迹。

公元十二世纪,维京时代终于结束。一方面,维京人带动了整个欧洲的军备升级。欧洲各地都沿着海岸线大建城堡,让维京人的打劫成本飙升。另一方面,基督教也逐渐控制北欧,取代了维京人的旧信仰。战士文化不再,那个凭着勇气驰骋大洋的维京时代也一去不返。但维京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军备升级造成欧洲的武装过剩,只能通过未来的十字军东征。北欧神话为哲学、文学、音乐和动漫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今天也能借着《维京传奇》这样的电视剧,重温那个气质硬朗的时代。

------------------------------------------ Vamei的“观影聊史”系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3853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