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与牛
从我能记事时,就知道爷爷是个牛贩子,院子边上的那棵柏树上,从来没缺过牛。爷爷每买回一头牛,就套在那棵柏树下,过段时间有人买就卖掉了。刚卖掉他又出去买,一年四季,树还是那棵树,牛不知换了多少头。牛绳长时勒在树上,把树干的皮勒掉了一层,让那一米多高的树干摸上去滑溜溜的,透明得可以照出人影。
这些牛,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每当树下拴的是一头水牛,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就非常高兴,因为可以爬到牛背上去玩。孩子们都不大,个子不高,向上爬时,就抓住牛背脊的毛,下边让一个或两个小朋友向上推屁股,就爬上去了,有时候把牛毛扯了一大团在手上,人没有爬上去。牛似乎不怕痛,它不叫也不动。
牛身上虽然有一股尿骚味,但不影响孩子们的心情,坐在牛背上的孩子,象将军骑上了战马,显得神气十足。最好玩的是,在牛背上,将上身向前倾,左手抓住牛的脊毛,右手拍一拍牛的屁股,嘴里大声吼,驾、驾、驾。牛就听话地绕着树干走动。牛背上的孩子欢喜得拍打着双手,连嘴都合不拢。有时候,三四个孩子骑在牛背上去,把牛背当战场,在上面你推我操,打来闹去的,牛要么站着发呆,要么慢慢地踱着步。
小孩们都知道,黄牛是骑不得的,它不象水牛那么听话,那么温顺。邻家的二狗就吃过一次亏,一天下午,柏树下拴着一头大黄牛,个子很高,二狗爬了一下牛背,他刚抓住牛毛,牛就向前一跳,没有爬上去,他不服气,满以为牛是受到了惊吓。一会儿,牛卧下了,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轻手轻脚地走到牛的面前,抬起右腿,挎上了牛背,还没等他坐稳时,牛弹了一下后腿,屁股一翘,准备爬起来。他的上身向后一仰,双手慌乱地抓住牛背上的毛,认为牛站起来就没事了。牛瞬间站了起来,忽然发现背上压着什么东西,感到怪不舒服的,它翘起尾巴,后腿一蹬,身子猛地往上一弹。黄牛背上又比较光滑,二狗哪里坐得稳,牛还没有来得及第二次弹跳,他就从牛背上飞扑下来,吓得脸青面黑,张了几次嘴,哭不出声音来。后来,孩子们都知道,黄牛的背上是不好玩的。
爷爷给杨家买过一头小水牛,大清早,浓雰弥漫着我们嘉陵江边的整个乡村,走在路上,能听到树叶间如蚕食桑叶般沙沙作响,那是露珠在往下滴。路旁的每根青草上,都有一个亮晶晶的露珠,只要你一碰它,即刻掉下来,钻进鞋子里湿乎乎的。这是农历四月,乡村上半年最忙的时节,也是人们最好睡懒觉的时节,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动物应该也是如此。杨家的这头小水牛,其实还没睡醒,主人家就准备带它出去干活。看上去水牛的个头不小了,从年龄上说,它还是个孩子,正处在童年阶段。这是农忙,不管牛的年龄大小,只要能勉强干活,你就得干。
小水牛头天干到很晚才回来,早上本想美美地睡上一觉,让身体的力气恢复一下,主人杨老二等不了那么久。牛卧在圈里不想起来,杨用力一拉绳子,牛只得站起来,抖了抖身子,踢了几下腿,撒了一泡尿,就出发了。这条水牛刚刚学会梨田,正碰上农忙,到了田间,杨老二叫牛停住,牛停住了。他提起驾旦子,准备往牛肩膀上套,驾旦子刚挨上肩,不知是牛的肩膀疼了,还是它不想梨田,它条件反射一般,向前一跳,没有驾上。杨口里骂着,你个宰脑壳的。骂完一通,还得重来,如此反复了四五次,驾旦子也没落在水牛的肩上。杨老二只有暂时认输,可他没有甘心,没有就此罢休。他抽了根烟,叫他的三弟过来帮忙,三弟站在牛嘴前,紧紧地抓住牛的鼻绳。牛没有活动的空间,一次性套上了。
耕了几梨田,牛停住了,哞哞地叫了几声,不想走了。杨用鞭子抽打屁股,水牛干脆卧了下去,把屁股埋在水中。你个发瘟的,杨说,还想耍赖。咬紧牙,埋着头,左右开弓,鞭子在牛背上啪啪响着,牛背上冒着一股股热烟。杨老二的手打软了,牛还是不起来。他又叫来三弟,一人专门挥鞭,一人在前边拉牛绳。两面夹攻,小水牛不好受,经不住这种折腾,只得起来了。幸好,牛没有忧愁思虑,没有喜怒哀乐,不然,你和它打一百架,它也不会给你这样干活的。
又梨了几梨,牛鼻绳突然断了。小水牛趁机挣脱了驾旦子,他抖了抖身上的泥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杨老二放下鞭子,嘴里“啧啧”地呼唤着,轻手轻脚地走到小牛身旁,试着去抓它的鼻子。牛一转头,向旁边一跳,夹着尾巴就跑。杨又叫来三弟,两人准备围追堵截,刚追到田边,牛纵身一跃,就下了田旁边的河滩里。这条河不宽,可这个滩长宽有十几米,水也有几米深。小水牛浮到中间,不动了,只把头转过来,盯着杨老二,好似在戏弄主人:“你来啊,有本事你来捉我。”杨氏兄弟束手无策,哭笑不得。沿河两岸干活的村民,停住手中的活儿,象看大戏一样,笑得开心至极。
对门山上张家的一头花鼻子牛,不知何时鼻绳断了,它如脱缰的野马,从牛棚里一跳而出。它闻到了青菜的味道,冲了过去,如吃大餐一样,巴答巴答地咀嚼邻居家地里的青菜叶子,又香又甜。它在东边吃几口,抬头看看有没有人,没人,它又跳到西边去,相当于吃自助餐,随便挑拣,任意选择。一只青蛙躲在菜叶下睡觉,牛咬那菜叶时,险些把它咬上了,青蛙慌忙向前一跳,刚好跳到牛的前腿边,挨了一踢,哇哇乱叫。几只牛苍蝇闻着牛肉的味儿嗡嗡地飞了过来,它们也想打个“牙祭”,美餐一顿,飞到牛的鼻子上停下准备吃肉。牛扇了两下耳朵,打不着,将鼻子在地上擂了几下,吓得苍蝇一飞而散。为了躲过苍蝇,牛把鼻子一抬,前腿一跳,跑出几十米远。牛苍蝇不甘罢休,闻着牛跑过的味道,又追了过来,在牛的屁股上停着,没来得及下口吃肉,牛的尾巴条件反射般飞了上来,啪啪拍着屁股,吓得苍蝇花容失色,差点挨了一鞭子。
主人二张听到有人在骂牛吃青菜,知道出了事,拿着一条新绳子追了出来,牛还在吃菜叶。离牛还有五米远,二张放慢脚步,轻手轻脚地接近,怕牛受到惊吓又跑了。到了牛的脑袋处,他伸出手去,准备抓牛的鼻子,手刚接触到牛鼻子,牛脑袋一转,伸出前腿就要跑,他慌了神,用手拉着牛的尾巴,牛蹬起八字脚往前一用力,把二张拉了个嘴啃泥。牛穿过菜地时,腿把菜叶踢得乱飞,并哗啦啦作响,牛误以为主人在后面猛追。翘着尾巴,一口气跑下沟去。它回头看了看,没人,又开始吃路边的青草。
二张爬起来,骂骂咧咧地向沟里跑去,他离牛还有十来米,牛又往前跑一段,二张紧追过去,还有十来米,它又跑了。二张来气了,扔下牛绳,捡了一根两米长的木棍,嘴里骂道:“狗日的,我看你今天要吃点辣椒面!”他想把牛痛打一顿,给点颜色看看。他不声不响地来到牛的后面,举起木棒,他知道这一棒下去,牛又要跑好远。自己也难得追,他心软了,回头找绳子去。等他转来,牛已经上了对面的半山腰,它对直跑到了爷爷家,爷爷上前摸它的头,它不动,拿出一根绳子,轻松地套上了鼻子。原来,这头花鼻子牛爷爷喂了它半个月,卖给了对门山上的二张。
爷爷也卖过一头母牛给附近的老九,一年后,生了头小牛。牛妈妈很高兴,每天用舌头把小牛的身上舔得干干净净的。半年后,老九把小牛卖掉了,失去孩子的牛妈妈,每天绕着那棵树干团团转。有一天,它可能想出了什么办法,用鼻子拉着绳子,一上一下地在树干上使劲地磨。磨来磨去,绳子断了。它突然感到了自由轻松,沿着陡坡下山。老九看见它下坡,不停地说:“摔下去了咋办!”那个坡很陡,平时就没人敢把牛从那儿上下,都是走大路的。牛不管那么多,它高兴走哪儿,高兴怎么走,主人管不着。它下那个陡坡,老九站在岩边,连眼也不敢眨,一直为牛捏了把汗。牛掌在石梯上吱吱地滑了几次,有惊无险,下去了。
老九这才松了口气,指挥全家出动,冲下田坝。几个人追着牛,从这个田跳到那个田,又跳到另一个田。老九一家四口人,前后夹攻,左右包抄,总是在关键时刻,牛又从人群中跑掉了,在河坝上一阵乱跑。追累了,一家人坐在竹林下歇凉,只见牛妈妈如警犬执行任务一样,用鼻子在地上嗅了嗅,又抬起鼻子在空气中闻了闻。跟着一条小路往前走,老九远远地看着它。拐了几个弯,走了一里多,看见了一头小牛,牛妈妈飞奔过去,吓得小牛直往后退。母子连心,只两秒,它们就认出了对方,两头牛的脖子缠在一起头,擦来擦去,久久不肯分开,这头小牛就是老九卖出去的。老九这才明白,牛把绳子弄断,到处奔跑,是在寻找它的孩子。老九走过去,轻快地抓住了牛的鼻子。
爷爷的一些行为动作和语言,都是孩子们好奇和取乐的对象。一旦有人来买牛,爷爷的身旁都会有小孩前呼后拥,如电视剧中的皇帝出宫。买牛者问,你这头牛多大了。爷爷不紧不慢地用左手提着牛绳,右手伸进了牛的嘴里,先在里边摸了通,随后扳开牛嘴叫来人看,并说,这是新白口,不是六个牙。我们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从牛的牙齿就能判断出牛的年龄。来者看好了,爷爷就把右手从牛嘴里取出来,立即就有一股青草被嚼过的味道,小伙伴都会捂着鼻子向后退几步。爷爷的手上如泼满了胶水,还牵着丝向下滴。来者又会询问,这头牛有什么病没有。大字不识的爷爷却能如背书一样说出他的“行话”,如果有翻山打滚,抽筋冷腿,晕病母猪疯,回食吐清,你来找我。听到这些话时,小伙伴们都相拥着格格地笑。
爷爷和别的牛贩子谈价钱时,也是一个有趣现象。他们不会直接用嘴说,这牛多少多少钱。而是双方每人出一只手,要么罩在长衫子下边摸价钱,要么用一个草帽盖着摸价钱。这时,也会吸引不少小孩的围观。有一次,爷爷正和一个人对坐着,那人把手伸在爷爷的长衫下,俩人摸起价钱来。那人说,这个数可以了嘛。爷爷回答,不行,要这个数。那人说,这个数该差不多了。爷爷说,再添一点儿嘛。究竟是哪个数,我感到好奇,趁爷爷不注意,一下掀开了他的长衫子。他们俩的手指缠在一起,如胶水粘着一样,定格在那儿,爷爷回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几个小伙伴笑得如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有一年秋天,院子外边拴着两头牛,一条秃尾巴黄牛,一条花脑壳水牛。看来爷爷的生意越来越好了,买回的牛很快就能出手卖掉。那天中午,来了几个人在院子里盯着牛看,没多久,又来了几个人,也是来看牛的。又过了一会儿,从院外又走来一路人。三路人马围着两头牛绕了几圈,又用圈尺量了一下牛的长度和高度,接下来询问爷爷最近哪里有大一点的水牛。
作为牛贩子,作为做了一辈子牛生意的爷爷,生意从来没有这么好过,他忙着给来者倒水上茶,走出走进都是笑脸。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如游击队一样,躲在院外的墙角处议论纷纷。另五六人紧紧地围着爷爷问这问那,生怕爷爷会飞走似的。
当问到爷爷近几天,都去了哪些地方,看见过一头全身黑毛,背上有一撮白毛的大水牛没有。爷爷这才明白了来者不善。
爷爷的笑在脸上消失了,他站起来伸手去拿扇子,想要出门。身旁一个大肚子男人,立即站起来,按住爷爷的肩膀,命令式的说,老太爷,坐下。他生怕爷爷会跑掉一样,这是比较热的天气,爷爷似乎感到有些寒意,他几次情不自禁地裹紧了身上的长衫,双手不知道往哪里放。他还是坐不住,还没站起来,胖子又扯住了他的长衫,爷爷往后一退,椅子一滑,差点坐在了地上。胖子呡了一口茶,盯着爷爷的眼睛说,老太爷,是不是做贼心虚了。爷爷说,你们说的什么,我不知道。胖子句句紧逼,你不知道,那你如此紧张。
爷爷喊了一声儿子的名字,在院子外干农活的父亲,丢下手中的锄头就回来了。爷爷给父亲递了个眼色,父亲明白了这伙人不对头,不是来买牛的,是来倒乱的。于是提高声音问,你们是干啥的。胖子说,干啥的,这老太爷清楚。爷爷说,我什么都没干,这几天都在家里。
父亲是个不怕事的人,看到气氛不对,一巴掌拍到桌子上,大吼一声:“都给我滚出去!”几个人对视了一下,看见父亲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胖子这才说,他们十几户人喂的一条大水牛,被人偷了,我们怀疑这位老太爷。
“你们有什么证据,拿出来看看。”父亲问。
偷牛是少不了牛贩子的,胖子说,就算这老爷子没有直接下手,我们怀疑他也参与了此事。
贼的帽子这么好戴,父亲不干,那伙人也不干,只得去乡政府解决。十几个人走在路中间,把爷爷挤在路边走,路边是岩,爷爷岁数比较大了,加上事情一着急,走路有些晃忽。也许,爷爷担心的是他的名声,一辈子老老实实地和牛打交道,到头来成了偷牛贼,岂不让人笑话,自己的名声就会一败涂地。父亲连忙拉住爷爷说:“爹,走里边,万一他们把你推下去了怎么办。”到了乡政府,偷牛的两个人已经抓起来了,这伙人只得给爷爷赔礼道歉。
而今,爷爷去世已经许多年了,但我们童年时在他那里得到的欢乐,一直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这些牛,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每当树下拴的是一头水牛,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就非常高兴,因为可以爬到牛背上去玩。孩子们都不大,个子不高,向上爬时,就抓住牛背脊的毛,下边让一个或两个小朋友向上推屁股,就爬上去了,有时候把牛毛扯了一大团在手上,人没有爬上去。牛似乎不怕痛,它不叫也不动。
牛身上虽然有一股尿骚味,但不影响孩子们的心情,坐在牛背上的孩子,象将军骑上了战马,显得神气十足。最好玩的是,在牛背上,将上身向前倾,左手抓住牛的脊毛,右手拍一拍牛的屁股,嘴里大声吼,驾、驾、驾。牛就听话地绕着树干走动。牛背上的孩子欢喜得拍打着双手,连嘴都合不拢。有时候,三四个孩子骑在牛背上去,把牛背当战场,在上面你推我操,打来闹去的,牛要么站着发呆,要么慢慢地踱着步。
小孩们都知道,黄牛是骑不得的,它不象水牛那么听话,那么温顺。邻家的二狗就吃过一次亏,一天下午,柏树下拴着一头大黄牛,个子很高,二狗爬了一下牛背,他刚抓住牛毛,牛就向前一跳,没有爬上去,他不服气,满以为牛是受到了惊吓。一会儿,牛卧下了,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轻手轻脚地走到牛的面前,抬起右腿,挎上了牛背,还没等他坐稳时,牛弹了一下后腿,屁股一翘,准备爬起来。他的上身向后一仰,双手慌乱地抓住牛背上的毛,认为牛站起来就没事了。牛瞬间站了起来,忽然发现背上压着什么东西,感到怪不舒服的,它翘起尾巴,后腿一蹬,身子猛地往上一弹。黄牛背上又比较光滑,二狗哪里坐得稳,牛还没有来得及第二次弹跳,他就从牛背上飞扑下来,吓得脸青面黑,张了几次嘴,哭不出声音来。后来,孩子们都知道,黄牛的背上是不好玩的。
爷爷给杨家买过一头小水牛,大清早,浓雰弥漫着我们嘉陵江边的整个乡村,走在路上,能听到树叶间如蚕食桑叶般沙沙作响,那是露珠在往下滴。路旁的每根青草上,都有一个亮晶晶的露珠,只要你一碰它,即刻掉下来,钻进鞋子里湿乎乎的。这是农历四月,乡村上半年最忙的时节,也是人们最好睡懒觉的时节,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动物应该也是如此。杨家的这头小水牛,其实还没睡醒,主人家就准备带它出去干活。看上去水牛的个头不小了,从年龄上说,它还是个孩子,正处在童年阶段。这是农忙,不管牛的年龄大小,只要能勉强干活,你就得干。
小水牛头天干到很晚才回来,早上本想美美地睡上一觉,让身体的力气恢复一下,主人杨老二等不了那么久。牛卧在圈里不想起来,杨用力一拉绳子,牛只得站起来,抖了抖身子,踢了几下腿,撒了一泡尿,就出发了。这条水牛刚刚学会梨田,正碰上农忙,到了田间,杨老二叫牛停住,牛停住了。他提起驾旦子,准备往牛肩膀上套,驾旦子刚挨上肩,不知是牛的肩膀疼了,还是它不想梨田,它条件反射一般,向前一跳,没有驾上。杨口里骂着,你个宰脑壳的。骂完一通,还得重来,如此反复了四五次,驾旦子也没落在水牛的肩上。杨老二只有暂时认输,可他没有甘心,没有就此罢休。他抽了根烟,叫他的三弟过来帮忙,三弟站在牛嘴前,紧紧地抓住牛的鼻绳。牛没有活动的空间,一次性套上了。
耕了几梨田,牛停住了,哞哞地叫了几声,不想走了。杨用鞭子抽打屁股,水牛干脆卧了下去,把屁股埋在水中。你个发瘟的,杨说,还想耍赖。咬紧牙,埋着头,左右开弓,鞭子在牛背上啪啪响着,牛背上冒着一股股热烟。杨老二的手打软了,牛还是不起来。他又叫来三弟,一人专门挥鞭,一人在前边拉牛绳。两面夹攻,小水牛不好受,经不住这种折腾,只得起来了。幸好,牛没有忧愁思虑,没有喜怒哀乐,不然,你和它打一百架,它也不会给你这样干活的。
又梨了几梨,牛鼻绳突然断了。小水牛趁机挣脱了驾旦子,他抖了抖身上的泥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杨老二放下鞭子,嘴里“啧啧”地呼唤着,轻手轻脚地走到小牛身旁,试着去抓它的鼻子。牛一转头,向旁边一跳,夹着尾巴就跑。杨又叫来三弟,两人准备围追堵截,刚追到田边,牛纵身一跃,就下了田旁边的河滩里。这条河不宽,可这个滩长宽有十几米,水也有几米深。小水牛浮到中间,不动了,只把头转过来,盯着杨老二,好似在戏弄主人:“你来啊,有本事你来捉我。”杨氏兄弟束手无策,哭笑不得。沿河两岸干活的村民,停住手中的活儿,象看大戏一样,笑得开心至极。
对门山上张家的一头花鼻子牛,不知何时鼻绳断了,它如脱缰的野马,从牛棚里一跳而出。它闻到了青菜的味道,冲了过去,如吃大餐一样,巴答巴答地咀嚼邻居家地里的青菜叶子,又香又甜。它在东边吃几口,抬头看看有没有人,没人,它又跳到西边去,相当于吃自助餐,随便挑拣,任意选择。一只青蛙躲在菜叶下睡觉,牛咬那菜叶时,险些把它咬上了,青蛙慌忙向前一跳,刚好跳到牛的前腿边,挨了一踢,哇哇乱叫。几只牛苍蝇闻着牛肉的味儿嗡嗡地飞了过来,它们也想打个“牙祭”,美餐一顿,飞到牛的鼻子上停下准备吃肉。牛扇了两下耳朵,打不着,将鼻子在地上擂了几下,吓得苍蝇一飞而散。为了躲过苍蝇,牛把鼻子一抬,前腿一跳,跑出几十米远。牛苍蝇不甘罢休,闻着牛跑过的味道,又追了过来,在牛的屁股上停着,没来得及下口吃肉,牛的尾巴条件反射般飞了上来,啪啪拍着屁股,吓得苍蝇花容失色,差点挨了一鞭子。
主人二张听到有人在骂牛吃青菜,知道出了事,拿着一条新绳子追了出来,牛还在吃菜叶。离牛还有五米远,二张放慢脚步,轻手轻脚地接近,怕牛受到惊吓又跑了。到了牛的脑袋处,他伸出手去,准备抓牛的鼻子,手刚接触到牛鼻子,牛脑袋一转,伸出前腿就要跑,他慌了神,用手拉着牛的尾巴,牛蹬起八字脚往前一用力,把二张拉了个嘴啃泥。牛穿过菜地时,腿把菜叶踢得乱飞,并哗啦啦作响,牛误以为主人在后面猛追。翘着尾巴,一口气跑下沟去。它回头看了看,没人,又开始吃路边的青草。
二张爬起来,骂骂咧咧地向沟里跑去,他离牛还有十来米,牛又往前跑一段,二张紧追过去,还有十来米,它又跑了。二张来气了,扔下牛绳,捡了一根两米长的木棍,嘴里骂道:“狗日的,我看你今天要吃点辣椒面!”他想把牛痛打一顿,给点颜色看看。他不声不响地来到牛的后面,举起木棒,他知道这一棒下去,牛又要跑好远。自己也难得追,他心软了,回头找绳子去。等他转来,牛已经上了对面的半山腰,它对直跑到了爷爷家,爷爷上前摸它的头,它不动,拿出一根绳子,轻松地套上了鼻子。原来,这头花鼻子牛爷爷喂了它半个月,卖给了对门山上的二张。
爷爷也卖过一头母牛给附近的老九,一年后,生了头小牛。牛妈妈很高兴,每天用舌头把小牛的身上舔得干干净净的。半年后,老九把小牛卖掉了,失去孩子的牛妈妈,每天绕着那棵树干团团转。有一天,它可能想出了什么办法,用鼻子拉着绳子,一上一下地在树干上使劲地磨。磨来磨去,绳子断了。它突然感到了自由轻松,沿着陡坡下山。老九看见它下坡,不停地说:“摔下去了咋办!”那个坡很陡,平时就没人敢把牛从那儿上下,都是走大路的。牛不管那么多,它高兴走哪儿,高兴怎么走,主人管不着。它下那个陡坡,老九站在岩边,连眼也不敢眨,一直为牛捏了把汗。牛掌在石梯上吱吱地滑了几次,有惊无险,下去了。
老九这才松了口气,指挥全家出动,冲下田坝。几个人追着牛,从这个田跳到那个田,又跳到另一个田。老九一家四口人,前后夹攻,左右包抄,总是在关键时刻,牛又从人群中跑掉了,在河坝上一阵乱跑。追累了,一家人坐在竹林下歇凉,只见牛妈妈如警犬执行任务一样,用鼻子在地上嗅了嗅,又抬起鼻子在空气中闻了闻。跟着一条小路往前走,老九远远地看着它。拐了几个弯,走了一里多,看见了一头小牛,牛妈妈飞奔过去,吓得小牛直往后退。母子连心,只两秒,它们就认出了对方,两头牛的脖子缠在一起头,擦来擦去,久久不肯分开,这头小牛就是老九卖出去的。老九这才明白,牛把绳子弄断,到处奔跑,是在寻找它的孩子。老九走过去,轻快地抓住了牛的鼻子。
爷爷的一些行为动作和语言,都是孩子们好奇和取乐的对象。一旦有人来买牛,爷爷的身旁都会有小孩前呼后拥,如电视剧中的皇帝出宫。买牛者问,你这头牛多大了。爷爷不紧不慢地用左手提着牛绳,右手伸进了牛的嘴里,先在里边摸了通,随后扳开牛嘴叫来人看,并说,这是新白口,不是六个牙。我们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从牛的牙齿就能判断出牛的年龄。来者看好了,爷爷就把右手从牛嘴里取出来,立即就有一股青草被嚼过的味道,小伙伴都会捂着鼻子向后退几步。爷爷的手上如泼满了胶水,还牵着丝向下滴。来者又会询问,这头牛有什么病没有。大字不识的爷爷却能如背书一样说出他的“行话”,如果有翻山打滚,抽筋冷腿,晕病母猪疯,回食吐清,你来找我。听到这些话时,小伙伴们都相拥着格格地笑。
爷爷和别的牛贩子谈价钱时,也是一个有趣现象。他们不会直接用嘴说,这牛多少多少钱。而是双方每人出一只手,要么罩在长衫子下边摸价钱,要么用一个草帽盖着摸价钱。这时,也会吸引不少小孩的围观。有一次,爷爷正和一个人对坐着,那人把手伸在爷爷的长衫下,俩人摸起价钱来。那人说,这个数可以了嘛。爷爷回答,不行,要这个数。那人说,这个数该差不多了。爷爷说,再添一点儿嘛。究竟是哪个数,我感到好奇,趁爷爷不注意,一下掀开了他的长衫子。他们俩的手指缠在一起,如胶水粘着一样,定格在那儿,爷爷回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几个小伙伴笑得如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有一年秋天,院子外边拴着两头牛,一条秃尾巴黄牛,一条花脑壳水牛。看来爷爷的生意越来越好了,买回的牛很快就能出手卖掉。那天中午,来了几个人在院子里盯着牛看,没多久,又来了几个人,也是来看牛的。又过了一会儿,从院外又走来一路人。三路人马围着两头牛绕了几圈,又用圈尺量了一下牛的长度和高度,接下来询问爷爷最近哪里有大一点的水牛。
作为牛贩子,作为做了一辈子牛生意的爷爷,生意从来没有这么好过,他忙着给来者倒水上茶,走出走进都是笑脸。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如游击队一样,躲在院外的墙角处议论纷纷。另五六人紧紧地围着爷爷问这问那,生怕爷爷会飞走似的。
当问到爷爷近几天,都去了哪些地方,看见过一头全身黑毛,背上有一撮白毛的大水牛没有。爷爷这才明白了来者不善。
爷爷的笑在脸上消失了,他站起来伸手去拿扇子,想要出门。身旁一个大肚子男人,立即站起来,按住爷爷的肩膀,命令式的说,老太爷,坐下。他生怕爷爷会跑掉一样,这是比较热的天气,爷爷似乎感到有些寒意,他几次情不自禁地裹紧了身上的长衫,双手不知道往哪里放。他还是坐不住,还没站起来,胖子又扯住了他的长衫,爷爷往后一退,椅子一滑,差点坐在了地上。胖子呡了一口茶,盯着爷爷的眼睛说,老太爷,是不是做贼心虚了。爷爷说,你们说的什么,我不知道。胖子句句紧逼,你不知道,那你如此紧张。
爷爷喊了一声儿子的名字,在院子外干农活的父亲,丢下手中的锄头就回来了。爷爷给父亲递了个眼色,父亲明白了这伙人不对头,不是来买牛的,是来倒乱的。于是提高声音问,你们是干啥的。胖子说,干啥的,这老太爷清楚。爷爷说,我什么都没干,这几天都在家里。
父亲是个不怕事的人,看到气氛不对,一巴掌拍到桌子上,大吼一声:“都给我滚出去!”几个人对视了一下,看见父亲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胖子这才说,他们十几户人喂的一条大水牛,被人偷了,我们怀疑这位老太爷。
“你们有什么证据,拿出来看看。”父亲问。
偷牛是少不了牛贩子的,胖子说,就算这老爷子没有直接下手,我们怀疑他也参与了此事。
贼的帽子这么好戴,父亲不干,那伙人也不干,只得去乡政府解决。十几个人走在路中间,把爷爷挤在路边走,路边是岩,爷爷岁数比较大了,加上事情一着急,走路有些晃忽。也许,爷爷担心的是他的名声,一辈子老老实实地和牛打交道,到头来成了偷牛贼,岂不让人笑话,自己的名声就会一败涂地。父亲连忙拉住爷爷说:“爹,走里边,万一他们把你推下去了怎么办。”到了乡政府,偷牛的两个人已经抓起来了,这伙人只得给爷爷赔礼道歉。
而今,爷爷去世已经许多年了,但我们童年时在他那里得到的欢乐,一直温暖着我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