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尊严
——写在《玻璃球游戏》后
语辕
“他已只是渴求静谧,寻求终结,他已不希望出现任何其他情景,除去制止这种永恒转动的人生轮回,停息这无穷无尽的人生画面,除了熄灭而外,他已别无祈求……世上根本不存在熄灭,生命的轮回永无尽头。”黑塞《玻璃球游戏》最后一篇《印度式传记》里,克乃西特将自己当成了印度的达萨——最后了悟到从来就没有永恒的静谧,只有明白这一点之后的漫长的修行——按着服务的秩序,“在另一个世界展开”。
克乃西特(名字的意思是“奴仆”)早年丧亲,没有了家庭的羁绊,十二三岁时在他的出生地——贝罗奋根——的拉丁语学校读书时,多年领取奖学金,是个好学生,提琴拉得尤其好,在教育委员会最高当局十二位最高成员之一的音乐大师的指点下,受到感召——“唤醒一个人的灵魂,转换或者升华这个灵魂”,最终被学校选入卡斯塔里属下的艾希霍兹精英学校深造,而并非所有被选入的学生,都获得过这样的精神感召,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选择了退学,还有些学生,被校方遣送回家,这在当时的克乃西特眼里,太不可思议——彼时的克乃西特,并不理解在卡斯塔里的寄宿生活之外,存在着怎样一个吸引人的世俗生活,也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精英学校,也只是人间一学校,不是云端一天宫。
在艾希霍兹,克乃西特学习了四年,毕业时近十七岁,“他迄今度过的是一种幸福的童年,过着顺从的、与一切秩序和谐的、轻松容易的生活,如今却要开始面对一种奋斗、发展和困难重重的生活。”假期期间,克乃西特受邀去蒙特坡音乐大师家里拜访,音乐大师看出了克乃西特今后要走的道路——到华尓采尔学习,深造玻璃球游戏。“毫无疑问,玻璃球游戏也有其危险性。但是我们正因其有危险而爱它,唯有弱者才被打发走毫无风险的道路。但是你得永远记住我经常对你说的话:我们的目标是正确认识矛盾对立,首先当然是看作矛盾,然而接着要视为一个统一体的相对极。这也就是玻璃球游戏的特点。具有艺术禀赋的人之所以喜爱玻璃球游戏,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即兴想象的机会。”
克乃西特渴求真理,音乐大师回答道:“真理是有的……真理是体验而得的,真理无法传授。约瑟夫·克乃西特,让你自己在斗争中领悟吧,我不妨说事实上已经开始了。”这一斗争的时刻,即将在华尔采尔展开。
华尔采尔是卡斯塔里下属一学校,侧重于音乐教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旁听生普林尼奥·特西格诺利,特西格诺利的祖上曾为创建卡斯特里出过大力,故而享有选送后代以宾客身份进入精英学校就读的特权。特西格诺利比克乃西特大一些,他来自世俗世界,也打算学完之后回归世俗世界,他在学校的一言一行,在克乃西特眼里,都带着无法回避的世俗的三观。两人结识,在学校公开辩论,一段时间后,克乃西特精疲力尽,心浮气躁,在音乐大师的指点下,克乃西特重新恢复有序的静坐练习,避免“丧失了摆脱眼前纷繁、保持间距以达目标的能力”。与特西格诺利的辩论,是克乃西特的第二次精神感召,“流逝的岁月渐渐把他铸成了完全的卡斯塔里人”。四年之后,特西格诺利重返世俗世界,克乃西特全身心转向对玻璃球游戏的研究之中:“由精神和肉体两者组成的生命整体是一种动力学现象,玻璃球游戏基本上仅能把握其美学的一面,而且主要是在韵律运转过程产生的意象中才得以把握。”特西格诺利在离开前和克乃西特说到,他们两人,一个站在自然生活一边,一个站在精神思想一边,“你的职务是指出:缺乏精神滋养的自然生活会陷入泥潭,会转化成兽性,甚至必然越陷越深。因而我不得不一再提醒你们,纯粹建立在精神上的生活是多么冒险,多么可怕,最终必然一无所获。”
24岁左右的克乃西特,毕业后在进入宗教团体之前,写出了自己的三篇“传记”,一年一篇,这是一种随笔性的文字,是虚构的自传,作者将自己带入进去,努力与当时的精神气氛合拍,从而进入自己的“研究年代”。在研究年代里,克乃西特遭遇了一位研究《易经》的居住在竹林茅舍的长老,长老启迪了克乃西特很多,以至于克乃西特称呼这几个月的时间为“开始觉醒时期”,长老只愿在竹林茅舍呆着,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并不感兴趣出来授课,当然也无克乃西特那样的雄心壮志:把玻璃球游戏和易经结合起来。在与长老的交流中,克乃西特克服了重返华尔采尔的害羞心理,每年都回去参见一次高级研讨会,在对长老道路的反思中,克乃西特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他知道自己除了对音乐和玻璃球游戏具有很高才能之外,还具有别的能力,一种内在的独立精神,一种高层次的执拗自恃,这些能力绝不阻碍他服务他人,还要求他侍奉至高无上的天主。”当时的玻璃球游戏大师在邀请克乃西特前往做客后,两人有了更深的交往,最后一次商讨结束后,玻璃球游戏大师希望克乃西特加入玻璃球游戏的宗教团体,并告诉他:“我们的游戏既非哲学,也非宗教,它自成学科,在性质上与艺术最为相近,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一个人若能领悟,便会大发展,远胜失败百次之后才略有所见略有所进。”此一言点醒克乃西特,知道自己的自由研究年代结束了,宗教团体的年代开始了,入会典礼在音乐大师位于蒙特坡的住处举行。从此,“职位越高,约束越严;个性越强,任意专断越受禁忌”。加入宗教团体时,克乃西特已经三十四岁了。
刚入团体,克乃西特便接到一个新任务,前往与卡斯塔里保持有良好关系的位于玛丽亚费尔的本笃会修道院,说是传授玻璃球游戏的初级课程,其实还有另外的目的,只是此时的克乃西特并不知晓。在修道院,克乃西特结识了本笃会教派里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约可布斯神父。正是在与这位神父的交流中,克乃西特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并从对政治的本能反感走向了对政治的真正理解——在克乃西特后来担任玻璃球游戏大师职位后的第二年,便恢复了历史研究工作,还曾试图在游戏中融入一些世界历史的知识。而约可布斯神父,也从克乃西特这里,了解了真正的玻璃球游戏,对游戏产生了由衷的尊敬。在修道院,克乃西特带了两年的时间,年满三十七岁。
在收到华尔采尔的要求他返回一趟的信件后,克乃西特重返华尔采尔,并明白了派自己前往本笃会修道院的目的:靠近约可布斯神父,通过他让罗马教廷与卡斯塔里之间建立起睦邻政治关系。第二次见到约可布斯神父后,神父看出了克乃西特心中有事,克乃西特全盘托出,神父并未生气,并愿意牵线搭桥。
第二次离开修道院重返华尔采尔后,在一年一度的玻璃球游戏节上,前任玻璃球游戏大师生病,游戏氛围也因此显得低沉,大师最终逝世,克乃西特被选为新任大师,在任职期间,第一次使得克乃西特感受到召唤的音乐大师因为年事已高而过世,即使是重病期间,音乐大师依旧是双目炯炯有神,面对着前来的克乃西特,大师长久不说一句话,直到最后,如一声叹息般道:“你这是徒劳的,约瑟夫。”“他说话的同时把一只手搁在我的臂上——那手轻得就像一只蝴蝶——目光透视一般望着我,随后又微微一笑。我就在这一瞬间被他慑服了。他那种愉悦的沉默,他那种宽容和平静也多少转移给了我一点。我醍醐灌顶似的忽然领悟了老人的本质性转化;从世俗人生转向清净世界,从语言转向音乐,从私心杂念转向和谐统一。”逝世的音乐大师,“安详地躺在灵床上,瘦削的脸容凝缩为一幅静谧的古日耳曼或者古阿拉伯的文字图案,虽然无法辨认,却仍然向人们散放着微笑和极乐的幸福”。
在任期间,克乃西特组织了一届被人称为“中国屋游戏”的玻璃球游戏年会,筹备充足,尽人皆知,效果极好,可谓盛极,然而也正因为盛极,克乃西特最为彻骨地感受了遥远的“而衰”,从玻璃球游戏的过去,从当前的处境,克乃西特无法不看到这个“而衰”的结局,他也意识到,“在卡斯塔里疆界之外还有另一种世界和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与卡斯塔里的原则背道而驰,它既不会融入卡斯塔里的秩序,也不会受到卡斯塔里的控制而得到精神升华。当然,克乃西特知道这种世界也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他也有着违背自己原则的种种冲动、幻想和欲望,必须付出艰苦代价才能逐渐加以制服”。
自从少年时代起,克乃西特便具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双极性视点,在他担任玻璃球游戏大师一职后,表现为:“一种倾向是毫无保留地忠于并且卫护自己的宗教团体,另一种倾向则是‘觉醒’,想要突破、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作为信徒,克乃西特愿为玻璃球游戏奉献终生,作为觉醒者,克乃西特深知一切终将云烟般消散,必然地走向衰亡。简而言之,一件事物,在克乃西特,总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附着其上。
在玻璃球年会上,克乃西特曾与自己学校里的朋友特西格诺利见过一次,但当时两人彼此感觉都不好,克乃西特觉得特西格诺利俗不可耐,特西格诺利觉得克乃西特只知道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全然不知世俗生活的水深火热。经过一次夜谈和担任玻璃球游戏大师第八年的第一次往特西格诺利家的拜访后,克乃西特决定离职回到俗世,教授特西格诺利的儿子铁托音乐课。克乃西特向玻璃球游戏的最高当局提出辞职,辞职信里,克乃西特描述了玻璃球游戏的内在缺陷和将要面临的危机,最高当局接受这份忠告,但并未允许克乃西特离职,但是克乃西特已经下定决心,而且他也自知:“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简单的事实,他对自己那种不务实事的空虚生活业已餍足,他的心、他的灵魂如今都在渴求,在争取获得充实的权利。”朋友的看得见的生活,扎扎实实的日子,克乃西特看在眼里,这是一种明晃晃的真实,在克乃西特心中,这真实切切实实吸引着他。在与最高当局亚历山大大师的交谈中,克乃西特有言道:“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反对我永远耗费精力与兴趣在这种魔术事业里。我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追求纯朴,追求健康和完整的自然感情提醒我防范华尔采尔的玻璃球游戏学园精神,它确乎又专门又精致,是一种经过高度加工的文化,然而却与人类生活整体相隔离,落入了孤芳自赏之中。我探索和徘徊了许多年后,才算下定决心不顾一切从事玻璃球游戏。我做出这个决定,恰恰是因为那一种压迫我服务的力量,它迫使我只追求最高成就、只为最伟大的主人效力。”
亚历山大大师告知克乃西特:“一个人可以由于才华出众,意志坚定,沉毅忍耐而成为第一流的明星,但是他同时必须善于集中心志与自己所属的整个体系保持平衡,而不至于发生摩擦和虚耗精力……您愿意始终效命于最出色的主人,却天真无邪到要让您自己来判定所选服务的对象——主子们的高低级别!”然而克乃西特坦言道,自己生命前行的动力,就是“觉醒”与“超越”,“我的生活当是一种不停顿的超越,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前进,我要穿越一个空间进入下一个,又把下一个留在身后……完成了便继续向前,永不疲倦、永不休眠、永远清醒、永远是完美无缺的现在”。玻璃球游戏大师的工作,克乃西特已经感到了重复,“一段时间以来,我一再重复空洞的演习和公式,既不愉快,也无激情,时而竟丧失了信心。现在该是停止的时候了”。亚历山大大师最终同意克乃西特离职,他想起以前的克乃西特,脑子里全是他的好。
在朋友特西格诺利家里后山的碧尔普别墅里,克乃西特见到了小铁托,第二天天明时分,小铁托沉醉在孤寂山崖间破晓的壮丽景象之中,忘情舞蹈,待清醒过来后,“露出了一种幼稚的,甚至有些愚蠢的表情,好像是刚刚从熟睡中被惊醒的孩子。他的双膝仍在微微晃动,傻乎乎地呆望着自己老师的脸,接着,放佛突然想起了什么不可耽搁的重大事情似的,猛然伸直右手指向对面的湖岸”。克乃西特昨晚已经生病,“但是现在,阳光灿烂,他又为刚刚目睹的景象所感动,再加上他的学生又用同伴的方式邀请他、怂恿他,使他感到不应该害怕这个冒险”,更现实的考虑是,他不希望刚刚获得的铁托对他的好感因为这次拒绝而失去,于是下水……多年以后,铁托想起溺水身亡的克乃西特,“仍然怀着圣洁的战栗预感到,这一罪责将会彻底改变他自己和他的生活,将会向他提出许多更高的要求,比他以往对自己的要求高得多。”克乃西特通过铁托,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复活——克乃西特因为音乐大师而蒙受召唤,铁托因为克乃西特的死亡而蒙受召唤。
体验觉醒,渴望超越的克乃西特,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拥有音乐、玻璃球游戏和静修,幸赖有精神世界里的好友,幸赖有世俗世界的好友,借着自己的双极性视角,于一切盛极中看见衰亡,于一切永恒中看见流变,无论什么,都未曾停止,他在精神世界里不断上升,渴慕至大无外的超越体验,偶尔会忘了,一切起自空无,那些未知,自有其时间的缓慢,那些未知,自有其不可犯的尊严。
语辕
“他已只是渴求静谧,寻求终结,他已不希望出现任何其他情景,除去制止这种永恒转动的人生轮回,停息这无穷无尽的人生画面,除了熄灭而外,他已别无祈求……世上根本不存在熄灭,生命的轮回永无尽头。”黑塞《玻璃球游戏》最后一篇《印度式传记》里,克乃西特将自己当成了印度的达萨——最后了悟到从来就没有永恒的静谧,只有明白这一点之后的漫长的修行——按着服务的秩序,“在另一个世界展开”。
克乃西特(名字的意思是“奴仆”)早年丧亲,没有了家庭的羁绊,十二三岁时在他的出生地——贝罗奋根——的拉丁语学校读书时,多年领取奖学金,是个好学生,提琴拉得尤其好,在教育委员会最高当局十二位最高成员之一的音乐大师的指点下,受到感召——“唤醒一个人的灵魂,转换或者升华这个灵魂”,最终被学校选入卡斯塔里属下的艾希霍兹精英学校深造,而并非所有被选入的学生,都获得过这样的精神感召,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选择了退学,还有些学生,被校方遣送回家,这在当时的克乃西特眼里,太不可思议——彼时的克乃西特,并不理解在卡斯塔里的寄宿生活之外,存在着怎样一个吸引人的世俗生活,也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精英学校,也只是人间一学校,不是云端一天宫。
在艾希霍兹,克乃西特学习了四年,毕业时近十七岁,“他迄今度过的是一种幸福的童年,过着顺从的、与一切秩序和谐的、轻松容易的生活,如今却要开始面对一种奋斗、发展和困难重重的生活。”假期期间,克乃西特受邀去蒙特坡音乐大师家里拜访,音乐大师看出了克乃西特今后要走的道路——到华尓采尔学习,深造玻璃球游戏。“毫无疑问,玻璃球游戏也有其危险性。但是我们正因其有危险而爱它,唯有弱者才被打发走毫无风险的道路。但是你得永远记住我经常对你说的话:我们的目标是正确认识矛盾对立,首先当然是看作矛盾,然而接着要视为一个统一体的相对极。这也就是玻璃球游戏的特点。具有艺术禀赋的人之所以喜爱玻璃球游戏,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即兴想象的机会。”
克乃西特渴求真理,音乐大师回答道:“真理是有的……真理是体验而得的,真理无法传授。约瑟夫·克乃西特,让你自己在斗争中领悟吧,我不妨说事实上已经开始了。”这一斗争的时刻,即将在华尔采尔展开。
华尔采尔是卡斯塔里下属一学校,侧重于音乐教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旁听生普林尼奥·特西格诺利,特西格诺利的祖上曾为创建卡斯特里出过大力,故而享有选送后代以宾客身份进入精英学校就读的特权。特西格诺利比克乃西特大一些,他来自世俗世界,也打算学完之后回归世俗世界,他在学校的一言一行,在克乃西特眼里,都带着无法回避的世俗的三观。两人结识,在学校公开辩论,一段时间后,克乃西特精疲力尽,心浮气躁,在音乐大师的指点下,克乃西特重新恢复有序的静坐练习,避免“丧失了摆脱眼前纷繁、保持间距以达目标的能力”。与特西格诺利的辩论,是克乃西特的第二次精神感召,“流逝的岁月渐渐把他铸成了完全的卡斯塔里人”。四年之后,特西格诺利重返世俗世界,克乃西特全身心转向对玻璃球游戏的研究之中:“由精神和肉体两者组成的生命整体是一种动力学现象,玻璃球游戏基本上仅能把握其美学的一面,而且主要是在韵律运转过程产生的意象中才得以把握。”特西格诺利在离开前和克乃西特说到,他们两人,一个站在自然生活一边,一个站在精神思想一边,“你的职务是指出:缺乏精神滋养的自然生活会陷入泥潭,会转化成兽性,甚至必然越陷越深。因而我不得不一再提醒你们,纯粹建立在精神上的生活是多么冒险,多么可怕,最终必然一无所获。”
24岁左右的克乃西特,毕业后在进入宗教团体之前,写出了自己的三篇“传记”,一年一篇,这是一种随笔性的文字,是虚构的自传,作者将自己带入进去,努力与当时的精神气氛合拍,从而进入自己的“研究年代”。在研究年代里,克乃西特遭遇了一位研究《易经》的居住在竹林茅舍的长老,长老启迪了克乃西特很多,以至于克乃西特称呼这几个月的时间为“开始觉醒时期”,长老只愿在竹林茅舍呆着,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并不感兴趣出来授课,当然也无克乃西特那样的雄心壮志:把玻璃球游戏和易经结合起来。在与长老的交流中,克乃西特克服了重返华尔采尔的害羞心理,每年都回去参见一次高级研讨会,在对长老道路的反思中,克乃西特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他知道自己除了对音乐和玻璃球游戏具有很高才能之外,还具有别的能力,一种内在的独立精神,一种高层次的执拗自恃,这些能力绝不阻碍他服务他人,还要求他侍奉至高无上的天主。”当时的玻璃球游戏大师在邀请克乃西特前往做客后,两人有了更深的交往,最后一次商讨结束后,玻璃球游戏大师希望克乃西特加入玻璃球游戏的宗教团体,并告诉他:“我们的游戏既非哲学,也非宗教,它自成学科,在性质上与艺术最为相近,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一个人若能领悟,便会大发展,远胜失败百次之后才略有所见略有所进。”此一言点醒克乃西特,知道自己的自由研究年代结束了,宗教团体的年代开始了,入会典礼在音乐大师位于蒙特坡的住处举行。从此,“职位越高,约束越严;个性越强,任意专断越受禁忌”。加入宗教团体时,克乃西特已经三十四岁了。
刚入团体,克乃西特便接到一个新任务,前往与卡斯塔里保持有良好关系的位于玛丽亚费尔的本笃会修道院,说是传授玻璃球游戏的初级课程,其实还有另外的目的,只是此时的克乃西特并不知晓。在修道院,克乃西特结识了本笃会教派里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约可布斯神父。正是在与这位神父的交流中,克乃西特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并从对政治的本能反感走向了对政治的真正理解——在克乃西特后来担任玻璃球游戏大师职位后的第二年,便恢复了历史研究工作,还曾试图在游戏中融入一些世界历史的知识。而约可布斯神父,也从克乃西特这里,了解了真正的玻璃球游戏,对游戏产生了由衷的尊敬。在修道院,克乃西特带了两年的时间,年满三十七岁。
在收到华尔采尔的要求他返回一趟的信件后,克乃西特重返华尔采尔,并明白了派自己前往本笃会修道院的目的:靠近约可布斯神父,通过他让罗马教廷与卡斯塔里之间建立起睦邻政治关系。第二次见到约可布斯神父后,神父看出了克乃西特心中有事,克乃西特全盘托出,神父并未生气,并愿意牵线搭桥。
第二次离开修道院重返华尔采尔后,在一年一度的玻璃球游戏节上,前任玻璃球游戏大师生病,游戏氛围也因此显得低沉,大师最终逝世,克乃西特被选为新任大师,在任职期间,第一次使得克乃西特感受到召唤的音乐大师因为年事已高而过世,即使是重病期间,音乐大师依旧是双目炯炯有神,面对着前来的克乃西特,大师长久不说一句话,直到最后,如一声叹息般道:“你这是徒劳的,约瑟夫。”“他说话的同时把一只手搁在我的臂上——那手轻得就像一只蝴蝶——目光透视一般望着我,随后又微微一笑。我就在这一瞬间被他慑服了。他那种愉悦的沉默,他那种宽容和平静也多少转移给了我一点。我醍醐灌顶似的忽然领悟了老人的本质性转化;从世俗人生转向清净世界,从语言转向音乐,从私心杂念转向和谐统一。”逝世的音乐大师,“安详地躺在灵床上,瘦削的脸容凝缩为一幅静谧的古日耳曼或者古阿拉伯的文字图案,虽然无法辨认,却仍然向人们散放着微笑和极乐的幸福”。
在任期间,克乃西特组织了一届被人称为“中国屋游戏”的玻璃球游戏年会,筹备充足,尽人皆知,效果极好,可谓盛极,然而也正因为盛极,克乃西特最为彻骨地感受了遥远的“而衰”,从玻璃球游戏的过去,从当前的处境,克乃西特无法不看到这个“而衰”的结局,他也意识到,“在卡斯塔里疆界之外还有另一种世界和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与卡斯塔里的原则背道而驰,它既不会融入卡斯塔里的秩序,也不会受到卡斯塔里的控制而得到精神升华。当然,克乃西特知道这种世界也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他也有着违背自己原则的种种冲动、幻想和欲望,必须付出艰苦代价才能逐渐加以制服”。
自从少年时代起,克乃西特便具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双极性视点,在他担任玻璃球游戏大师一职后,表现为:“一种倾向是毫无保留地忠于并且卫护自己的宗教团体,另一种倾向则是‘觉醒’,想要突破、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作为信徒,克乃西特愿为玻璃球游戏奉献终生,作为觉醒者,克乃西特深知一切终将云烟般消散,必然地走向衰亡。简而言之,一件事物,在克乃西特,总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附着其上。
在玻璃球年会上,克乃西特曾与自己学校里的朋友特西格诺利见过一次,但当时两人彼此感觉都不好,克乃西特觉得特西格诺利俗不可耐,特西格诺利觉得克乃西特只知道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全然不知世俗生活的水深火热。经过一次夜谈和担任玻璃球游戏大师第八年的第一次往特西格诺利家的拜访后,克乃西特决定离职回到俗世,教授特西格诺利的儿子铁托音乐课。克乃西特向玻璃球游戏的最高当局提出辞职,辞职信里,克乃西特描述了玻璃球游戏的内在缺陷和将要面临的危机,最高当局接受这份忠告,但并未允许克乃西特离职,但是克乃西特已经下定决心,而且他也自知:“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简单的事实,他对自己那种不务实事的空虚生活业已餍足,他的心、他的灵魂如今都在渴求,在争取获得充实的权利。”朋友的看得见的生活,扎扎实实的日子,克乃西特看在眼里,这是一种明晃晃的真实,在克乃西特心中,这真实切切实实吸引着他。在与最高当局亚历山大大师的交谈中,克乃西特有言道:“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反对我永远耗费精力与兴趣在这种魔术事业里。我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追求纯朴,追求健康和完整的自然感情提醒我防范华尔采尔的玻璃球游戏学园精神,它确乎又专门又精致,是一种经过高度加工的文化,然而却与人类生活整体相隔离,落入了孤芳自赏之中。我探索和徘徊了许多年后,才算下定决心不顾一切从事玻璃球游戏。我做出这个决定,恰恰是因为那一种压迫我服务的力量,它迫使我只追求最高成就、只为最伟大的主人效力。”
亚历山大大师告知克乃西特:“一个人可以由于才华出众,意志坚定,沉毅忍耐而成为第一流的明星,但是他同时必须善于集中心志与自己所属的整个体系保持平衡,而不至于发生摩擦和虚耗精力……您愿意始终效命于最出色的主人,却天真无邪到要让您自己来判定所选服务的对象——主子们的高低级别!”然而克乃西特坦言道,自己生命前行的动力,就是“觉醒”与“超越”,“我的生活当是一种不停顿的超越,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前进,我要穿越一个空间进入下一个,又把下一个留在身后……完成了便继续向前,永不疲倦、永不休眠、永远清醒、永远是完美无缺的现在”。玻璃球游戏大师的工作,克乃西特已经感到了重复,“一段时间以来,我一再重复空洞的演习和公式,既不愉快,也无激情,时而竟丧失了信心。现在该是停止的时候了”。亚历山大大师最终同意克乃西特离职,他想起以前的克乃西特,脑子里全是他的好。
在朋友特西格诺利家里后山的碧尔普别墅里,克乃西特见到了小铁托,第二天天明时分,小铁托沉醉在孤寂山崖间破晓的壮丽景象之中,忘情舞蹈,待清醒过来后,“露出了一种幼稚的,甚至有些愚蠢的表情,好像是刚刚从熟睡中被惊醒的孩子。他的双膝仍在微微晃动,傻乎乎地呆望着自己老师的脸,接着,放佛突然想起了什么不可耽搁的重大事情似的,猛然伸直右手指向对面的湖岸”。克乃西特昨晚已经生病,“但是现在,阳光灿烂,他又为刚刚目睹的景象所感动,再加上他的学生又用同伴的方式邀请他、怂恿他,使他感到不应该害怕这个冒险”,更现实的考虑是,他不希望刚刚获得的铁托对他的好感因为这次拒绝而失去,于是下水……多年以后,铁托想起溺水身亡的克乃西特,“仍然怀着圣洁的战栗预感到,这一罪责将会彻底改变他自己和他的生活,将会向他提出许多更高的要求,比他以往对自己的要求高得多。”克乃西特通过铁托,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复活——克乃西特因为音乐大师而蒙受召唤,铁托因为克乃西特的死亡而蒙受召唤。
体验觉醒,渴望超越的克乃西特,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拥有音乐、玻璃球游戏和静修,幸赖有精神世界里的好友,幸赖有世俗世界的好友,借着自己的双极性视角,于一切盛极中看见衰亡,于一切永恒中看见流变,无论什么,都未曾停止,他在精神世界里不断上升,渴慕至大无外的超越体验,偶尔会忘了,一切起自空无,那些未知,自有其时间的缓慢,那些未知,自有其不可犯的尊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