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bit flex&小米手环
运动手环
最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在使用和喜欢小米手环,让我有点好奇,所以思考了下两个产品间一些问题,比较对象是小米手环和fitbit flex
当我刚收到fitbit flex时兴奋不已,好腻害的感脚啊,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后便只用作睡眠记录。
1. 不能监测心率——现在新出的Fitbit Charge HR已经具备这个功能;
2. 不能显示时间。也就是说虽然你带手表的地方带了个东西智能的东西但是不能看时间,你也不能再带手表了——后面出的产品也都有了时间显示功能;
3. 社交互动缺乏,可玩性不高。不支持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共享(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但用户我来说,这是个愚蠢的决定,比如之前因为虾米不支持微信分享音乐,然后我就把它卸了,虽然用了很多年,存了不少歌单),只支持自家APP内分享,但目前我身边,只有我一个人在用这个啊,也就直接等于它失去了通过社区分享以达到相互监督激励的功能
4. 需要过多操作。睡觉前需要点三下设置成睡眠状态、醒来需要再点三下设置成活动状态,锻炼需要持续点设置成锻炼模式(有几次,我都忘记点,然后要不没睡眠记录,要不睡眠记录超长,这点就不如小米了),包括体重在内,水摄入量、摄入卡路里都需要手动填写,但普通用户不会去衡量这一数据。虽然摄入卡路里可以搜索填入或者直接扫描食物二维码,但这三项缺少主动感知,所以其实这个对普通用户来说有点形同虚设(喂,人家只是一个手环,你想怎么样!!!)
5. 没有体现数据的价值。fitbit是很专业,很精准,很强大,配备了三轴加速计、高度计、气压计和震动电机等,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很难骗它,也就是说可以识别你是在爬楼梯(坐电梯它不会计入爬楼层数,因为没有步数),你在打麻将(只是手动,身体没有移动)还是在娇羞的走路(手没有怎么动,身体在移动),而且它一口气配备了APP、网页和mail推送统计数据,Dashbord非常强大、清晰、简洁和直观。So what,what can I do with it ,要让数据显示出价值,而不是单单告诉用户数据是多少,数字本身对普通用户并没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对还没有那么喜欢健身的中国人来说,在没有一些运动量的常识的情况下,这些直接的数字并不是可以直接在我们脑海里反射出效果的东西。例如步数到底对人的健康有多大影响,一个人一天要走多少步才算健康(当然这个因人而异,但是fitbit已经有一个较大的用户群数据,完全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做一些范围性的推荐,如根据用户的体重身高比例、自设的目标、年龄、性别等推荐一个科学值,再允许一些专业或特别的用户可以去调整),而不是仅仅作为记录器而存在,毕竟其实手环的大部功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免费APP实现了(如我去年测的不同手机APP对睡眠的监测效果,计步的就更多了),手环的优势是方便,全时段、基本对日常生活不产生干扰,加上fitbit自身的专业(高配置和精确算法),一个产品是不是应该做到引导用户,培训用户,继而让用户产生依赖性呢(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太懒了。。。一点都没有要当运动发烧友的觉悟- - )
但是在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的优劣比较之后,突然觉悟,对fitbit的不能完全使用,是由于产品本身的特质吧。它本来就是给运动爱好者用的(目标用户群不是普通用户,所以想到的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运动爱好者以前也会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运动量,通过佩戴fitbit,他们能更加精确的掌握自己的运动量,来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的运动。它是很强大很精准,然并卵,对于我们这种想运动的但是不会运动的人来说,它只是一个运动的监督者,而监督者通常没有好下场。
而小米手环怎么样呢。小米手环不是运动监测向的,它的核心功能是身份ID嘛。小米只是又在其日渐丰富的商业版图上增加了一个小米手机的高端外设而已,比米键略贵,本质上差异不大,只是碰巧也能监测健康和睡眠而已,反正也同样用不起来。但是它便宜啊,只要79耶,管他什么性能,管他什么精准,我不需要好吗!只是79而已嘛,又有一个手环该有功能,why not,说真的,其实我知道小米手环的第一反应就是等我侄女会学走路时,给她买一个,带脚上,记录她每天的走数,感觉棒棒哒!
当然,小米手环也只是第一代,没准以后变成什么样子,借着健康监测这样的噱头来做一次用户普及教育,以后再往这筐里塞别的东西,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最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在使用和喜欢小米手环,让我有点好奇,所以思考了下两个产品间一些问题,比较对象是小米手环和fitbit flex
当我刚收到fitbit flex时兴奋不已,好腻害的感脚啊,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后便只用作睡眠记录。
1. 不能监测心率——现在新出的Fitbit Charge HR已经具备这个功能;
2. 不能显示时间。也就是说虽然你带手表的地方带了个东西智能的东西但是不能看时间,你也不能再带手表了——后面出的产品也都有了时间显示功能;
3. 社交互动缺乏,可玩性不高。不支持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共享(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但用户我来说,这是个愚蠢的决定,比如之前因为虾米不支持微信分享音乐,然后我就把它卸了,虽然用了很多年,存了不少歌单),只支持自家APP内分享,但目前我身边,只有我一个人在用这个啊,也就直接等于它失去了通过社区分享以达到相互监督激励的功能
4. 需要过多操作。睡觉前需要点三下设置成睡眠状态、醒来需要再点三下设置成活动状态,锻炼需要持续点设置成锻炼模式(有几次,我都忘记点,然后要不没睡眠记录,要不睡眠记录超长,这点就不如小米了),包括体重在内,水摄入量、摄入卡路里都需要手动填写,但普通用户不会去衡量这一数据。虽然摄入卡路里可以搜索填入或者直接扫描食物二维码,但这三项缺少主动感知,所以其实这个对普通用户来说有点形同虚设(喂,人家只是一个手环,你想怎么样!!!)
5. 没有体现数据的价值。fitbit是很专业,很精准,很强大,配备了三轴加速计、高度计、气压计和震动电机等,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很难骗它,也就是说可以识别你是在爬楼梯(坐电梯它不会计入爬楼层数,因为没有步数),你在打麻将(只是手动,身体没有移动)还是在娇羞的走路(手没有怎么动,身体在移动),而且它一口气配备了APP、网页和mail推送统计数据,Dashbord非常强大、清晰、简洁和直观。So what,what can I do with it ,要让数据显示出价值,而不是单单告诉用户数据是多少,数字本身对普通用户并没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对还没有那么喜欢健身的中国人来说,在没有一些运动量的常识的情况下,这些直接的数字并不是可以直接在我们脑海里反射出效果的东西。例如步数到底对人的健康有多大影响,一个人一天要走多少步才算健康(当然这个因人而异,但是fitbit已经有一个较大的用户群数据,完全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做一些范围性的推荐,如根据用户的体重身高比例、自设的目标、年龄、性别等推荐一个科学值,再允许一些专业或特别的用户可以去调整),而不是仅仅作为记录器而存在,毕竟其实手环的大部功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免费APP实现了(如我去年测的不同手机APP对睡眠的监测效果,计步的就更多了),手环的优势是方便,全时段、基本对日常生活不产生干扰,加上fitbit自身的专业(高配置和精确算法),一个产品是不是应该做到引导用户,培训用户,继而让用户产生依赖性呢(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太懒了。。。一点都没有要当运动发烧友的觉悟- - )
但是在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的优劣比较之后,突然觉悟,对fitbit的不能完全使用,是由于产品本身的特质吧。它本来就是给运动爱好者用的(目标用户群不是普通用户,所以想到的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运动爱好者以前也会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运动量,通过佩戴fitbit,他们能更加精确的掌握自己的运动量,来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的运动。它是很强大很精准,然并卵,对于我们这种想运动的但是不会运动的人来说,它只是一个运动的监督者,而监督者通常没有好下场。
而小米手环怎么样呢。小米手环不是运动监测向的,它的核心功能是身份ID嘛。小米只是又在其日渐丰富的商业版图上增加了一个小米手机的高端外设而已,比米键略贵,本质上差异不大,只是碰巧也能监测健康和睡眠而已,反正也同样用不起来。但是它便宜啊,只要79耶,管他什么性能,管他什么精准,我不需要好吗!只是79而已嘛,又有一个手环该有功能,why not,说真的,其实我知道小米手环的第一反应就是等我侄女会学走路时,给她买一个,带脚上,记录她每天的走数,感觉棒棒哒!
当然,小米手环也只是第一代,没准以后变成什么样子,借着健康监测这样的噱头来做一次用户普及教育,以后再往这筐里塞别的东西,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