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胸有成竹”看郑板桥书画的创新意识
“胸有成竹”一词与中国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传说苏东坡喜画竹,他与画竹名家文同相友善。文同是北宋开一代新风的画竹大师,他久居竹乡,朝夕相对,对竹有着深刻的了解,能画出竹的潇洒出尘、劲节高风的精神,世称“文竹”。曾有人问苏轼何故画竹不如文同,苏轼说,因为文与可经常吃竹笋,故“胸中有成竹”。从此“胸有成竹”之下笔之前就已经有了竹的全貌。虽然“胸有成竹”是指对表现对象全面系统地把握,驾驭技巧高度熟练、得心应手的境界,但在中国画中这并非最高境界。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是一位擅画兰竹的大家,他为官清廉有政绩,深受民众爱戴,尤其他画竹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郑板桥又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他在画竹题跋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 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从自己画竹的切身体会指出了画竹的三个境界:“眼中之竹”是对自然物象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对现实生活直观反映,“眼中之竹”也就是“自然之竹”。“胸中之竹”是对自然物象的理性认识阶段,经过画家的补充加工、丰富完善,使“眼中”的素材更具有典型性和艺术性,“胸中之竹”也就是画家“理想竹”。“手中之竹”是艺术表现的过程,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的作品,是技法与艺术形象、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完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手中之竹”也称“画家之竹”。郑板桥又进一步指出:“文与可画竹,胸中有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由此可见从文同的“胸有成竹”,到郑板桥的“胸无成竹”是中国画创作思想的质的飞跃,是由有法到无法,由物境到情境进而到意境的进步。也就是说作画须“意在笔先”,胸中有定则,而下笔之时又须抛弃既定的法则、成法,随即而变,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两忘,随心所欲的最高艺术境界来,“胸无成竹”的观点对于中国画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郑板桥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郑氏是一位诗、书、画“三绝”修养全面的大家,他也是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画家。
郑板桥的画寓意深刻,他是一位关心下层、同情百姓的进步文人。他曾在画《竹》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中的竹叶一变为凄凄诉说疾苦的百姓,这是多么高的思想境界!一首诗的内涵已经突破了旧文人自娱自乐的画竹情趣,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进步的思想。还有,他在画竹兰上题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又题画《兰》诗曰:“兰花性质本清幽,卖与人间不自由。”板桥画兰竹,也是其高尚人格精神的写照。
郑氏诗文书画俱佳,皆能反映现实生活、体现个性。他的书法水平极高,他兼擅篆、隶、行、草、楷、八分诸体,往往多种书体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上,除了上述六体之外,加上其画竹撇叶之法,号称“六分半书”,又称“乱石铺街”,被称为“板桥体”。清蒋士铨评他的画:“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 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的画远师文同,并受到徐渭及元代、明代画竹各家的影响,特别是受石涛影响更深。但他是一位不断革新、不断创造的画家,他自称:“自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这是他对生活的学习。在继承传统时他敢于“扬弃”,“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这种强调自我的精神,在缺乏生机的清代画坛上,无疑是独具胆识的。
综观郑板桥的绘画特点,他的画注重构图,善于把握整体,无论大幅小品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他的笔力雄浑,兰竹多以浓墨为主,用鲁公撇法画竹,笔墨潇洒,常常于乱中求正,兰竹欣欣然有生机。郑板桥擅画石头,多画破岩巨石,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往往用笔勾勒皴擦一气呵成,以气势见长,以山石衬托兰竹,有立根破岩中的不屈精神。他喜长篇题诗题跋,常常洋洋洒洒题数百字于石上、竹间,字中有真、草、隶、篆多种字体,他细心经营,把握整体,与其画形成了完美统一体,这也是他画的重要特征。
(唐建1965年生于山东诸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展演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书画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高校美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 |
![]() |
![]() |
![]() |
![]() |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是一位擅画兰竹的大家,他为官清廉有政绩,深受民众爱戴,尤其他画竹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郑板桥又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他在画竹题跋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 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从自己画竹的切身体会指出了画竹的三个境界:“眼中之竹”是对自然物象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对现实生活直观反映,“眼中之竹”也就是“自然之竹”。“胸中之竹”是对自然物象的理性认识阶段,经过画家的补充加工、丰富完善,使“眼中”的素材更具有典型性和艺术性,“胸中之竹”也就是画家“理想竹”。“手中之竹”是艺术表现的过程,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的作品,是技法与艺术形象、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完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手中之竹”也称“画家之竹”。郑板桥又进一步指出:“文与可画竹,胸中有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由此可见从文同的“胸有成竹”,到郑板桥的“胸无成竹”是中国画创作思想的质的飞跃,是由有法到无法,由物境到情境进而到意境的进步。也就是说作画须“意在笔先”,胸中有定则,而下笔之时又须抛弃既定的法则、成法,随即而变,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两忘,随心所欲的最高艺术境界来,“胸无成竹”的观点对于中国画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郑板桥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郑氏是一位诗、书、画“三绝”修养全面的大家,他也是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画家。
郑板桥的画寓意深刻,他是一位关心下层、同情百姓的进步文人。他曾在画《竹》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中的竹叶一变为凄凄诉说疾苦的百姓,这是多么高的思想境界!一首诗的内涵已经突破了旧文人自娱自乐的画竹情趣,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进步的思想。还有,他在画竹兰上题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又题画《兰》诗曰:“兰花性质本清幽,卖与人间不自由。”板桥画兰竹,也是其高尚人格精神的写照。
郑氏诗文书画俱佳,皆能反映现实生活、体现个性。他的书法水平极高,他兼擅篆、隶、行、草、楷、八分诸体,往往多种书体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上,除了上述六体之外,加上其画竹撇叶之法,号称“六分半书”,又称“乱石铺街”,被称为“板桥体”。清蒋士铨评他的画:“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 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的画远师文同,并受到徐渭及元代、明代画竹各家的影响,特别是受石涛影响更深。但他是一位不断革新、不断创造的画家,他自称:“自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这是他对生活的学习。在继承传统时他敢于“扬弃”,“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这种强调自我的精神,在缺乏生机的清代画坛上,无疑是独具胆识的。
综观郑板桥的绘画特点,他的画注重构图,善于把握整体,无论大幅小品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他的笔力雄浑,兰竹多以浓墨为主,用鲁公撇法画竹,笔墨潇洒,常常于乱中求正,兰竹欣欣然有生机。郑板桥擅画石头,多画破岩巨石,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往往用笔勾勒皴擦一气呵成,以气势见长,以山石衬托兰竹,有立根破岩中的不屈精神。他喜长篇题诗题跋,常常洋洋洒洒题数百字于石上、竹间,字中有真、草、隶、篆多种字体,他细心经营,把握整体,与其画形成了完美统一体,这也是他画的重要特征。
(唐建1965年生于山东诸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展演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书画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高校美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