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孩子的悲悯书:读绘本《朋友》
整个梅雨季,我都在听一首歌——《春的临终》。听歌里的隆隆夏雷之音,听唱词里喜欢了一切而安心走向人生终点的超然。后来,连女儿都对这歌有了感觉,主动说:“我要听歌,听《妈妈,为什么?》那个人写的歌。”的确,这首《春的临终》和《妈妈,为什么?》,和手中这册绘本《朋友》都出自同一位诗人——谷川俊太郎之手。他是一个年纪足可以做我的祖父的人。这样一个人,为女儿这样的孩童,也为我这样的大人写下了关于“朋友”的箴言。一想到这里,我便觉得世界明媚了许多。
其实,这几年我们引进的绘本当中,以“朋友”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像《找到一个好朋友》、《我的兔子朋友》、《最好的朋友》,等等。即便如此,这册直接被命名为《朋友》的绘本,仍然可以在众多类似题材中被一眼辨识出来。其他的绘本几乎都以动物形象作为主角,而《朋友》则褪去了通常的拟人修辞,还这个题材以纯然的人类孩童面目,这让绘本要申述的重点彻底袒露在孩子们面前。无论这些小读者是否擅长移情和投射,他们一旦接触到《朋友》,都能立刻了解到,这册绘本说的全是关于他们自己的事。这里面没有冒险,没有奇幻,一切都是脚踏实地的。它讲那些一起分担疾病、秘密、长路、重量、黑暗的人。它讲无论是否身处同一时空都惦念对方的人。它讲朋友相处之道,这事关美好的礼物和换位思考,还有该如何看待抱团、告状与吵架。它讲朋友可以超越语言、年龄与物种。诸如此类。其实,这满篇层层递进的朋友“箴言”所讲的在成人看来都再普通不过了,然而对尚无太多人事阅历的孩子无疑深具启发意义,甚至可能起到醍醐灌顶之功。与此般文字形影相随的是满篇的治愈性简洁画面,其色彩一点儿也不华丽,甚至连纸张都不是那种精装绘本里常见的带着光泽的铜版纸。整本书朴素得就像我们自己的人生。
然而,它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当我慢悠悠地翻过一页又一页,心里为谷川先生的洞幽发微,为和田先生洋溢着设计感的孩童形象而陶然时,突然,那些粗朴的漫画消失了,六张黑白色的孩童真人照顺次映入眼帘,赫然在目。谷川先生写,“哪怕没有见过面”;和田先生配上调过背景色调的真人图片。因谷川之才华而觉悟到自己不适合写诗的大江健三郎说过,他最喜欢和田的人物肖像漫画,称赞画家是“独一无二的天才”。然而,在临近这书的末尾时,和田选择放下画笔。
我们的孩子早已看惯了五色缤纷,黑白照对他们而言更像是没有打过照面的事物。对大人来说,这些画面则充满冲击视觉和内心的强劲力道。在前面五张照片中,那些不开心、不幸福的孩童都带着克制的无奈表情。他们直视你,望向别处。他们独处,不让人看他们的脸。唯一笑着望向我们的是个富裕白人家的小孩,但那也很克制,他脸上只有淡淡一抹笑容。然而,越是克制的哀乐之情,越发富有感染力。这两相对比的情态在最后一张照片里面合流了。在那里,两个不同肤色的孩子一起微笑着搅拌着什么,他们很沉醉,右边的黑人孩子用的是左手,可那是一条人造手臂。正是这些照片最终将深沉的悲悯之情,注入到原本只是讲述孩童社交的各色“箴言”里面。它们揭示了“朋友”关系之中最根本的基石——同情心,乃至悲悯心。
我站在这基石上,重新回望整册绘本,才发现它无一处不是同情心的现实生发,无一处不是情感的日常汇通。也许,这同情心只是那种对他人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知与回应,是那种关系到自我存在的体察,但它一直都是连接人类生存之树的根系。谷川、和田两位先生一路娓娓道来,在临近尾声时告诉读者,只要是人类,就都该处在生存之树的庞大根系的链接上,哪怕只是一些长着小豆子眼睛,小纽扣鼻子的孩童。为此,那些经由诗人之思和孩童般的直觉所定义的“朋友”,那些单纯到不带任何技巧却什么都不缺,且神情毕露的孩童图像,写出了、画出了人人反观自身都可抵达的领悟,为一步步走向阔大人生的孩子勾勒出心灵变奏的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册绘本拥有懂得孩子的文心画魂,它悲悯、绵软,它润物无声。它所带给大人们的感动必定会在亲子共读中最合适地传达给我们的孩子。
陈静完成于2015年7月4日
![]() |
(绘本《朋友》的书影) |
其实,这几年我们引进的绘本当中,以“朋友”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像《找到一个好朋友》、《我的兔子朋友》、《最好的朋友》,等等。即便如此,这册直接被命名为《朋友》的绘本,仍然可以在众多类似题材中被一眼辨识出来。其他的绘本几乎都以动物形象作为主角,而《朋友》则褪去了通常的拟人修辞,还这个题材以纯然的人类孩童面目,这让绘本要申述的重点彻底袒露在孩子们面前。无论这些小读者是否擅长移情和投射,他们一旦接触到《朋友》,都能立刻了解到,这册绘本说的全是关于他们自己的事。这里面没有冒险,没有奇幻,一切都是脚踏实地的。它讲那些一起分担疾病、秘密、长路、重量、黑暗的人。它讲无论是否身处同一时空都惦念对方的人。它讲朋友相处之道,这事关美好的礼物和换位思考,还有该如何看待抱团、告状与吵架。它讲朋友可以超越语言、年龄与物种。诸如此类。其实,这满篇层层递进的朋友“箴言”所讲的在成人看来都再普通不过了,然而对尚无太多人事阅历的孩子无疑深具启发意义,甚至可能起到醍醐灌顶之功。与此般文字形影相随的是满篇的治愈性简洁画面,其色彩一点儿也不华丽,甚至连纸张都不是那种精装绘本里常见的带着光泽的铜版纸。整本书朴素得就像我们自己的人生。
![]() |
(简洁的人像,却看得清神情与内心,什么也不缺) |
然而,它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当我慢悠悠地翻过一页又一页,心里为谷川先生的洞幽发微,为和田先生洋溢着设计感的孩童形象而陶然时,突然,那些粗朴的漫画消失了,六张黑白色的孩童真人照顺次映入眼帘,赫然在目。谷川先生写,“哪怕没有见过面”;和田先生配上调过背景色调的真人图片。因谷川之才华而觉悟到自己不适合写诗的大江健三郎说过,他最喜欢和田的人物肖像漫画,称赞画家是“独一无二的天才”。然而,在临近这书的末尾时,和田选择放下画笔。
我们的孩子早已看惯了五色缤纷,黑白照对他们而言更像是没有打过照面的事物。对大人来说,这些画面则充满冲击视觉和内心的强劲力道。在前面五张照片中,那些不开心、不幸福的孩童都带着克制的无奈表情。他们直视你,望向别处。他们独处,不让人看他们的脸。唯一笑着望向我们的是个富裕白人家的小孩,但那也很克制,他脸上只有淡淡一抹笑容。然而,越是克制的哀乐之情,越发富有感染力。这两相对比的情态在最后一张照片里面合流了。在那里,两个不同肤色的孩子一起微笑着搅拌着什么,他们很沉醉,右边的黑人孩子用的是左手,可那是一条人造手臂。正是这些照片最终将深沉的悲悯之情,注入到原本只是讲述孩童社交的各色“箴言”里面。它们揭示了“朋友”关系之中最根本的基石——同情心,乃至悲悯心。
![]() |
(让人心存悲悯的黑白真人照) |
我站在这基石上,重新回望整册绘本,才发现它无一处不是同情心的现实生发,无一处不是情感的日常汇通。也许,这同情心只是那种对他人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知与回应,是那种关系到自我存在的体察,但它一直都是连接人类生存之树的根系。谷川、和田两位先生一路娓娓道来,在临近尾声时告诉读者,只要是人类,就都该处在生存之树的庞大根系的链接上,哪怕只是一些长着小豆子眼睛,小纽扣鼻子的孩童。为此,那些经由诗人之思和孩童般的直觉所定义的“朋友”,那些单纯到不带任何技巧却什么都不缺,且神情毕露的孩童图像,写出了、画出了人人反观自身都可抵达的领悟,为一步步走向阔大人生的孩子勾勒出心灵变奏的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册绘本拥有懂得孩子的文心画魂,它悲悯、绵软,它润物无声。它所带给大人们的感动必定会在亲子共读中最合适地传达给我们的孩子。
陈静完成于2015年7月4日
![]() |
(画家、作家、设计师和田诚) |
![]() |
(诗人谷川俊太郎)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