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凝聚力
昨晚倒数第三门期末考试科目结束。在晚上开卷考,而在下午的时候,同乡的同学发了一份计算题的文档给我,说可能考试会出,建议我抄下来或者打印,我哦哦哦得表示感谢。然后想到隔壁宿舍的老乡,想说那个同乡的同学跟隔壁的老乡关系比我还好,都给我发了,我应该不用多此一举发一份过去了吧。不过事实证明我是错的,大家都以为隔壁的老乡有,所以大家都没有发给她,如果当初再谨慎一点,发微信过去确认下就好了。然后考完的大家就在宿舍的走廊用方言解释着原因,跟隔壁的老乡说对不起。
一到这种大家都是自己人,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就开始不自觉用家乡话来谈话了呢。大学里也有同乡会这种组织的存在,期末节假日大家不是一起出去玩,就是一起拼车回家。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跟自己讲一样方言的人都会觉得亲切很多,态度也热情许多。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小说之类的,具有地方特色,不时冒出几句方言就会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读者若是同一个地方的,就会很开心的看下去(大概吧)。
大家都讲着同样的语言,心也就不自觉靠在了一起。
但总有例外的人啊。
在看长泽雅美参加的综艺节目BISTRO SMAP,节目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测试SMAP和海街组的默契度是怎样的,其中一个问题是问大家都喜欢的学校供餐是怎样的,广濑丝丝答的是油炸面包,夏帆答的是咖喱饭,长泽雅美答的是咖喱饭,绫濑遥答的是纺锤面包。然后主持人就问其他人,你们难道没有油炸面包吗,雅美回答没有呢,然后主持人顺势而问,那你们的老家都在哪里啊,丝丝回答静冈的,夏帆回答东京的,遥回答广岛的,速度都很快,但是到雅美那里卡壳了,沉默了一会才回答:虽然是静冈,不过中途就来了东京,主持人笑笑说,我没有打算问这么细的,雅美尴尬地表示抱歉说,刚才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其实完全理解长泽雅美的心理啊!雅美和夏帆都写了咖喱饭,她内心实际上已经把自己当成东京人了吧,静冈的方言也不太会讲的样子,上其他综艺节目,问到静冈,也基本是尴尬得笑笑不知道怎么回答。从13岁参加东宝的灰姑娘选举,后面来到东京,现在28岁,在东京呆的时间也比静冈要多,也是在东京上的中学。她的定位到底是怎样的啊,是静冈人不是静冈人,是东京人不是东京人。虽然都是一个日本,但是地方差别很大,就像会讲关西话不会讲关西话,有的人态度就不一样呢。虽然流着静冈血,但是却是受东京的影响更大。
上面关于长泽雅美内心都是我自己瞎猜的。
因为父亲工作常变动的原因,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基本都是在外省过的,先跑四川,再跑湖南,在湖南因为是比较大,有意识的年龄下,所以对湖南的感情深厚,但是在湖南的时候,大家就会说,哦,你是个福建人。然后到了中学回到福建,在读书的时候,因为太早离开家乡,会听方言,但是讲不出来,大家平时聚在一起聊天都是用闽南话,只有我一个人用普通话回,有的人就会说,哦,你是个阿北子。天了噜!那个时候就想我明明是个福建人啊,但却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后来跟其他同学单独出去玩耍,明明跟其他人还用闽南话讲的好好的,到我这里,立马变成普通话,说跟我讲闽南话很奇怪,我讲的闽南话也像是小孩子刚学讲话的样子。其实感觉的出来,她们其实并没有真正从语言方面接纳我。然而湖南那边,湖南话我也讲的不顺口,所以我到底属于哪一边的呢?
往大的方面是讲省,往小的方面讲,市与市的区别都蛮明显的。都是在福建省,我在A地方长大,但是却是在B地方居住,在C地方读书,平均下来在C地方呆的时间更久一点,对C的亲切感比其他地方要深,但一到聚会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C地土生土长的同学其实心里并没有把你真正接纳你为C地方的人。
这种例子太多了。一个叔叔,是福建人,但是却在沈阳呆了20几年,现在过年也基本是在沈阳过的,但是回家听他与爸爸的对话,他有的时候也是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边福建虽说已经没什么感情,但还是买了房子,但基本没住,沈阳那边呢,虽然已经把那边当家了,但是又总是会想到福建。还有过年除夕新闻的采访,采访在北京工作的厨师,他说来北京十几年,才有种被北京接纳了的感觉。而厨师师傅并没有北京腔。
你要装作一个地方的人,不是从面貌上进行伪装,而是从腔调,装广东人,就要有广东的强调,大家对于彼此的第一印象,语言占了很大一部分。
语言的凝聚力比你想象中还要厉害。
一到这种大家都是自己人,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就开始不自觉用家乡话来谈话了呢。大学里也有同乡会这种组织的存在,期末节假日大家不是一起出去玩,就是一起拼车回家。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跟自己讲一样方言的人都会觉得亲切很多,态度也热情许多。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小说之类的,具有地方特色,不时冒出几句方言就会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读者若是同一个地方的,就会很开心的看下去(大概吧)。
大家都讲着同样的语言,心也就不自觉靠在了一起。
但总有例外的人啊。
在看长泽雅美参加的综艺节目BISTRO SMAP,节目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测试SMAP和海街组的默契度是怎样的,其中一个问题是问大家都喜欢的学校供餐是怎样的,广濑丝丝答的是油炸面包,夏帆答的是咖喱饭,长泽雅美答的是咖喱饭,绫濑遥答的是纺锤面包。然后主持人就问其他人,你们难道没有油炸面包吗,雅美回答没有呢,然后主持人顺势而问,那你们的老家都在哪里啊,丝丝回答静冈的,夏帆回答东京的,遥回答广岛的,速度都很快,但是到雅美那里卡壳了,沉默了一会才回答:虽然是静冈,不过中途就来了东京,主持人笑笑说,我没有打算问这么细的,雅美尴尬地表示抱歉说,刚才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其实完全理解长泽雅美的心理啊!雅美和夏帆都写了咖喱饭,她内心实际上已经把自己当成东京人了吧,静冈的方言也不太会讲的样子,上其他综艺节目,问到静冈,也基本是尴尬得笑笑不知道怎么回答。从13岁参加东宝的灰姑娘选举,后面来到东京,现在28岁,在东京呆的时间也比静冈要多,也是在东京上的中学。她的定位到底是怎样的啊,是静冈人不是静冈人,是东京人不是东京人。虽然都是一个日本,但是地方差别很大,就像会讲关西话不会讲关西话,有的人态度就不一样呢。虽然流着静冈血,但是却是受东京的影响更大。
上面关于长泽雅美内心都是我自己瞎猜的。
因为父亲工作常变动的原因,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基本都是在外省过的,先跑四川,再跑湖南,在湖南因为是比较大,有意识的年龄下,所以对湖南的感情深厚,但是在湖南的时候,大家就会说,哦,你是个福建人。然后到了中学回到福建,在读书的时候,因为太早离开家乡,会听方言,但是讲不出来,大家平时聚在一起聊天都是用闽南话,只有我一个人用普通话回,有的人就会说,哦,你是个阿北子。天了噜!那个时候就想我明明是个福建人啊,但却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后来跟其他同学单独出去玩耍,明明跟其他人还用闽南话讲的好好的,到我这里,立马变成普通话,说跟我讲闽南话很奇怪,我讲的闽南话也像是小孩子刚学讲话的样子。其实感觉的出来,她们其实并没有真正从语言方面接纳我。然而湖南那边,湖南话我也讲的不顺口,所以我到底属于哪一边的呢?
往大的方面是讲省,往小的方面讲,市与市的区别都蛮明显的。都是在福建省,我在A地方长大,但是却是在B地方居住,在C地方读书,平均下来在C地方呆的时间更久一点,对C的亲切感比其他地方要深,但一到聚会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C地土生土长的同学其实心里并没有把你真正接纳你为C地方的人。
这种例子太多了。一个叔叔,是福建人,但是却在沈阳呆了20几年,现在过年也基本是在沈阳过的,但是回家听他与爸爸的对话,他有的时候也是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边福建虽说已经没什么感情,但还是买了房子,但基本没住,沈阳那边呢,虽然已经把那边当家了,但是又总是会想到福建。还有过年除夕新闻的采访,采访在北京工作的厨师,他说来北京十几年,才有种被北京接纳了的感觉。而厨师师傅并没有北京腔。
你要装作一个地方的人,不是从面貌上进行伪装,而是从腔调,装广东人,就要有广东的强调,大家对于彼此的第一印象,语言占了很大一部分。
语言的凝聚力比你想象中还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