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1.
高中里大家特别讨厌的,就是冬日里,因为室内的闷热要大开窗户透气的,那个毫不考虑他人的我。
2.
到今天,如果要问我在日本以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许是对气候的感知。
我还记得第一天到研究室的时候是四月二号,当时东京还挺冷,还穿着大衣。走在研究室的走廊里,那种室内的寒冷以及几乎能感受到的微风,让我恍若置身室外。我心想着,原来室内外是这样连续的。
这让我回忆起在亚琛的日子,室内在心理上的意味就是对身体的切实保护,温度上和室外是两个世界。
一段日子后,迎来了梅雨前的炎热,有时候热到坐在研究室门口看着书吹着强烈的穿堂风不肯动弹。
3.
去看妹岛的鬼石町,第一个走进去的人告诉后面的同伴说,做好准备,里面是桑拿。
到了地下,似乎好了很多,大家会停下来,仔细抓住地下带来的那一点凉。
而周围民居的风景也在我们到达地下的时候,意外地逼近。
4.
还记得去云贵旅游,那是个想象和现实激烈冲突的一次旅行。事先没想到,在到达任何目的地之前都那样艰难,可能因为过程的不廉价,到哪都觉得美不胜收。有天傍晚匆匆到达中转站大理,青旅里没走几步就陡然出现了一片室外,一棵树种在了,一个毫无气候分隔的天井里。
后来看到手冢的某房子,夏天也是这样。
5.
最喜欢的建筑师是一个是葡萄牙人,一个是日本人。
这学期有门课,是有关建筑的细部,课程很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开始对建筑中的气候及相应措施变得敏感。在老师拿日本与世界各国对比以吐槽日本节能建筑之路仍漫漫之际,发现日本这方面确实被甩在榜尾,而唯一被日本超过的,就是葡国。
哦,对了,有天老师拿出一枚她很喜欢的正例,是代田的町家。
6.
常常抱怨日本集体住宿的阳台都是摆设,因为高差、空调外机以及与室内的干净程度的强烈对比。不过下雨的日子里,因为楼上阳台为我挡雨,可以大开落地窗,观雨,连接气候,舒服的。
那次可可带我们去跟北京的董老师聊天,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很多人以为做了院子就中国了,其实中国的院子包含了行为,那挑檐下的部分,让你可以在雨的空间观雨却又不淋湿自己。
高中里大家特别讨厌的,就是冬日里,因为室内的闷热要大开窗户透气的,那个毫不考虑他人的我。
2.
到今天,如果要问我在日本以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许是对气候的感知。
我还记得第一天到研究室的时候是四月二号,当时东京还挺冷,还穿着大衣。走在研究室的走廊里,那种室内的寒冷以及几乎能感受到的微风,让我恍若置身室外。我心想着,原来室内外是这样连续的。
这让我回忆起在亚琛的日子,室内在心理上的意味就是对身体的切实保护,温度上和室外是两个世界。
一段日子后,迎来了梅雨前的炎热,有时候热到坐在研究室门口看着书吹着强烈的穿堂风不肯动弹。
3.
去看妹岛的鬼石町,第一个走进去的人告诉后面的同伴说,做好准备,里面是桑拿。
到了地下,似乎好了很多,大家会停下来,仔细抓住地下带来的那一点凉。
而周围民居的风景也在我们到达地下的时候,意外地逼近。
4.
还记得去云贵旅游,那是个想象和现实激烈冲突的一次旅行。事先没想到,在到达任何目的地之前都那样艰难,可能因为过程的不廉价,到哪都觉得美不胜收。有天傍晚匆匆到达中转站大理,青旅里没走几步就陡然出现了一片室外,一棵树种在了,一个毫无气候分隔的天井里。
后来看到手冢的某房子,夏天也是这样。
5.
最喜欢的建筑师是一个是葡萄牙人,一个是日本人。
这学期有门课,是有关建筑的细部,课程很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开始对建筑中的气候及相应措施变得敏感。在老师拿日本与世界各国对比以吐槽日本节能建筑之路仍漫漫之际,发现日本这方面确实被甩在榜尾,而唯一被日本超过的,就是葡国。
哦,对了,有天老师拿出一枚她很喜欢的正例,是代田的町家。
6.
常常抱怨日本集体住宿的阳台都是摆设,因为高差、空调外机以及与室内的干净程度的强烈对比。不过下雨的日子里,因为楼上阳台为我挡雨,可以大开落地窗,观雨,连接气候,舒服的。
那次可可带我们去跟北京的董老师聊天,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很多人以为做了院子就中国了,其实中国的院子包含了行为,那挑檐下的部分,让你可以在雨的空间观雨却又不淋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