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2015记录(三)
Day 4——三人行之日 with 傻逼和某女
两个小伙伴来了之后,今天是唯一一个齐齐整整的三人行之日,因为接下来的两天人员组成随时都在变化。
《黎明的沙耶》
之所以会去看这部电影,当然是因为亲爱的gakki酱啦。电影除了大泉洋和gakki之外,没有太主流的明星,更多是一部小制作小品的感觉。说到大泉洋,这次电影节看的片里,他竟然轮番和toda和gakki两大女神凑对……大泉洋本身倒也不能说不会演戏,但是他的戏总是一个调调,但是在这个落语师的设定下还算合理,虽然还是很让人神烦的。
正如同电影里频率非常高的移轴镜头一样,电影本身格局很小,并且人物性格都有些可爱之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无法讨厌。关于电影本身,其实没什么可以说的。整体上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日式暖心小品,除了后期在这个离奇设定下的一个小转折,基本上都是很平庸的剧情走向与人物设置。没想到后期失去了日影的矜持,结合旋律优美的音乐大煽狂煽,整整煽了有至少二十分钟吧,周围又是一片泪流成河啊=。=虽然这过于拖沓的一段基本把电影彻底移出了好电影的范畴,但是其实我们都还是挺享受的,煽情本质上就是娱乐,也是一个戳G点的事情。虽然这并不能算一个好电影,但是亲身参与其中的移情,还是很享受的。
《至暴之年》
J.C. Chandor这个名字,在看《利益风暴》的时候就已经记住了,他的特点是严肃、简洁,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但剧本稳扎稳打,一针见血。在纽约看了他的《一切尽失》,连台词都省了,但是镜头变复杂了,《老人与海》式的张力一直悬在观众上面。《至暴之年》刚好处于一个折中的位置,台词不能算多,虽然依然有很多留白式的镜头,但里面几场抢劫、追逐戏也充满了动感。
非常明显地,Chandor是想拍一部半个黑帮的史诗。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叙事节奏非常慢,男主角的表演也是非常的隐忍。正因为这样,剧本设置的几个突发事件让观众格外的紧张。导演一直在营造一个男主角神经随时崩盘爆发的气氛,观众也一直在期待着男主的爆发,让电影彻底完成从商战片到黑帮片的转身。但直到最后,导演也没有给观众应有的爆发,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精彩的构图与隐喻——穿破油罐的子弹,资本主义罪恶的黑金,弱势群体的尸体,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把小故事讲得如此之大,多亏了导演的耐心。没错,这也是一个需要观众有耐心去主动体会感受角色情绪的电影,对那些习惯被电影节奏带着走的观影者,是不太适合的,虽然男主演戏很明显在往Al Pacino上靠,但《至暴之年》远远不如《教父》那样雅俗共赏。
《美丽心灵》
这与其说是一部严肃的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部不同类型拼接而成的一个大杂烩,爱情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所以我看完电影并没有觉得对真实的纳什有多大了解,而更多地把它当做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虚构故事。James Horner的音乐旋律也非常优美,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竟然已经去世了,还真是挺唏嘘的。想当年他是在我们一说到“悠扬的女声“”美妙的旋律“就会想到的作曲家啊。心中的最佳旋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燃情岁月》的The Ludlows,有人声的曲子从My Hear Will Go on 到Listen to the wind,都是心头大爱。还记得高中的时候,依然是因为网络不便,到处找《Listen to the wind》的歌词都找不到,自己听译又总有几个词听不清楚的抓狂感。
Jennifer Connelly在《美国往事》里如此小的年纪就已经成为无数人的女神,在本片中虽然岁月已经在脸上留下了印记,但依然充满了女神的气质,并且奉献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场爱情戏。而拉塞尔·克劳当年还是挺能演戏的,他怎么会走到现在这个表演那么鸡肋的地步……
《幸福的黄手帕》
非常遗憾,本来想把高仓健的片子都看一遍的,但是可惜电影节最开始两天还有事情没法参与。但在订票的时候发现有这么一场,虽然在环艺电影院,离上一场的影城有一定距离,还是义无反顾地定了这一场。
很敬佩高仓健先生,虽然对他的了解也不过是看到的一些别人对他的回忆录,但是印象最深的是他为人处事透露出的一丝不苟与非常高的自我修养。但之前其实也没有看过他年轻时候的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他走出监狱的一刹那,就被脸上透露出的坚毅与辨识度极高的英俊面孔给震住了,不愧是一代男神。
与我的期望不一致,这并不是以高仓健与倍赏千惠子为绝对主角的爱情电影,甚至要不是之前就了解大概剧情的话,两人的故事更是应该随着故事的进程慢慢揭晓的一个悬念。这其实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公路电影,具有山田洋次的一贯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让人笑中带泪。三个萍水相逢的日本年轻人,性格各异,在公路旅程上互相受影响而改变的故事,而契机就是高仓健的爱情故事。依稀之间,年纪更轻的两个角色,已经变得比我自己还要年轻了。他们对爱情的理想主义我都可以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去审视,所以还是颇多感触。但即便如此,高仓健呵斥武田铁矢算什么男人(怎么穿越到周董的歌了………………)那场戏,还是看得我非常激动,如高仓健这样硬汉又不失温柔的男人,才是一个男人完美的样子。
我们亲爱的武田铁矢老师,当年原来是演这样的角色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做忧郁的表情的时候还是挺帅的嘛。
《轻蔑》
这部电影主要有三个元素,《奥德赛》、电影(Friz Lang真人出演还挺迷影的)与夫妻关系,三者之间纠缠不清,戈达尔却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非常疏离的处理,台词之间非常割裂与不连续,但是用荷马史诗来与中产阶级婚姻关系互文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大段大段的夫妻间争吵、对话的场面,加上反复出现的Georges Delerue机械性的主题旋律(但同时也是非常优美的), 整个电影美感与机器般的冰冷感无时无刻不在交错,折磨台上台下的人的神经。
碧姬芭铎的身体,太美了,丰满而不失比例,活脱脱和追求人体完美比例的古罗马人体雕塑形成一组照应。
这部片的字幕翻译,让电影本身想表达的流失了大半。呵呵。
Day 5
《熟悉的陌生人》 with 傻逼
平静同时又暗流汹涌的惊悚,讲自我认同的电影,让我想到了纽约客上一篇讲Al Pacino的文章,只有不是在做他自己时,他才会感觉放松。男主角一人分饰两角,一开始还真没看出来。
《夫妇日记》 with 傻逼
最近日本电影特别喜欢让夫妻双方一方死去以超自然形式出现在对方身边的设定啊,包括《黎明的沙耶》《岸边之旅》都是这样的初始设定,但其实这几部片的表现手法差别很大。 《夫妇日记》基本是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题材并不新鲜,就是一个在博客上记录妻子患绝症治疗的事情,但是讲述方式很有意思,将男主与女主的”鬼魂”置于两人以往的场景进行吐槽。不知道原作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原作者在写博客的时候,已经带有一些寻求心理安慰的目的从而会改写一些事情,电影呈现的男主的心理挣扎,不知道是真正传记性的记述,还是也是博客里的已经经过处理的内容。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是用一个乐观的方式讲述的,哀而不伤,笑中带泪,拿捏得刚刚好。这种处理方式比《黎明的沙耶》的大煽狂煽要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佐佐木藏之介和永作博美的演出都非常自然与真实,并没有太强调用力地表演,而是生活化的演绎。经历过最亲的人逝去以后,看这样的片的感受又不一样了。我也多想写一篇文章献给最亲的你,可是又迟迟无法下笔。
《英格丽褒曼》 with 傻逼
接触英格丽褒曼,应该是从《卡萨布兰卡》开始,那个时候,被这个好莱坞女演员的魅力所征服,但是完全不知道她的经历是如此复杂。直到后面对电影的了解的加深,才知道她和传统好莱坞女演员是如此不同。追求自由、幸福的她,在个人方面广受媒体诟病,但是我却很欣赏这样一个勇敢的女人。后面看罗西里尼镜头下的褒曼,褪去那些好莱坞电影里极度美化的形象,呈现一个真实、深刻的褒曼,才发现她是一个真正有追求的演员。
这个纪录片的材料完全源自她本人的日记或者信件等,还有一些不常得见的影像资料,总体编排一般,但是材料本身还是有点意思的。值得一提的是专门请到了Michael Nyman来做配乐,是他的水准之作。原声党又等着去下原声了。
翻译精彩之处,我就说一点,最后片尾曲中,有一句台词是" I sing the lines",翻译是“我歌唱直线”,真棒。
《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 with 傻逼
其实挺失策的,当时买票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一场并不是岩井俊二的见面场次,所以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在现场见到他的时候,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花与爱丽丝》是非常典型的清新片,这部片除了青春几乎也不涉及其他的东西,很纯粹的少女电影。所以看到这部片多了杀人事件四个字之后,似乎有点校园推理题材的味道,但是事实证明我是想多了。整部电影所谓的杀人事件,不过是一个少女心所引发的误会,和《花与爱丽丝》基本上是一个路子,只是多了一个结果并不重要的”悬念“。
也许是出于风格化的需求,动画里的角色的线条都是崩坏的,看起来其实挺粗陋的。整体观感和《花与爱丽丝》也差不多,时不时有点忸怩的小幽默、小丢人,整场不定期会爆发出笑声。当年深爱《花与爱丽丝》的人们,现在也都已经早已不是少男少女了吧,但是岩井俊二还像没有变一样,是说他没有进步好呢,还是说他内心的天真从未变过好呢,不过他也太久没有拿出像样的作品了。
这部片有一个特别糟糕的地方,也就是植入广告简直丧心病狂到不亚于很多国产电影。特写某牌子的巧克力,至于一个白底之上,两人在持续对话,屏幕上只有这个巧克力,出现的时间让人感觉有几十秒,这也太……作为岩井俊二,你这个植入广告可以做得高级点么?
《长寿商会》 with Robin与傻逼
这一场,在最后时刻才找到二手票交接。本来以为姜帝圭会来(包括之前《岸边之旅》也以为黑泽清会来),明明写了是见面场次,我还专门带了单反,结果一个人也没有来,组委会也太没操守了吧。
姜帝圭作为韩国电影市场茂盛的一大历史功臣,还是拍过一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作品的,比如《生死谍变》与《太极旗飘扬》我都非常喜欢。之后蛰伏了好久一段时间,出来重新执导的几部电影也都不温不火。最近他对老年人的题材比较关注,先后推出了《恋慕》和《长寿商会》,并且两部电影都采取了一些悬疑类电影的相关手法来营造一些戏剧性。当然,后者明显完成度更高,各种铺垫与细节也营造得很讲究。
其实姜帝圭之前虽然都拍大题材,但是作为一个韩国导演,煽起情来也是丝毫不含糊。这部电影零星散步着各种泪点,直到最后的大爆发,简直是周遭一片呜呼哀哉之声,掏手纸、清鼻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结束之后,坐我右边的一妹子跟同来的伙伴说:你还说不带纸巾来看…这种电影,想到爷爷奶奶根本就忍不住。
《四十五周年》 with Robin与傻逼
这部片和《长寿商会》对老人之间的爱情的处理方式,天壤之别,对比看下来挺有意思的。相比前一部的味道浓重的调味剂,这一部简直是无色无味的极简菜肴。非常冷静地探讨、或者说表现了结婚正值四十五周年的老夫妇的微妙的情感变化。抛开那些有意显得有些虚幻的事件(藏在冰川里的尸体几十年后才发现),本质上就是当一方发现另一方心里面,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人,并且留下的印记很深的故事,这放在一些讲年轻人的爱情类型片里,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桥段,只不过设置在结婚四十五年以后才出现,就很别出心裁地有一种探讨爱情的成分在里面了。
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一大半要归功于两个主角神一般的演技。他们完全不是依靠奥斯卡喜欢的爆发性的表演,而是透过非常微妙的眼神、动作、神态、语气来把两夫妻之间的心理变化,男人心里对前女友的依恋与有意但笨拙的掩饰,女人的敏感神经质与猜疑与绝望都表现得完全没有演戏的痕迹,直让人感觉,比真实更真实。结合庆祝派对所营造的两人心理的复杂情境,实现了戏剧上的反高潮与观众心理的高潮,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长。
“我看透了他的心,还有别人逗留的背影”。
《机械姬》 with 傻逼
因为RogerEbert网上对这部片给了满星,所以我是非常期待这部片子的,作为一个科幻迷,实在是太久没有能过点瘾的科幻电影了。但是电影看下来,和我的预想还是非常不一样。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硬科幻,或者是非常严肃地探讨机器人伦理的电影,反倒更接近一个软科幻、更着重渲染悬疑节奏的概念先行的惊悚片。没有用特别大牌的演员,成本估计主要用在机械姬们身体的特效上了,所以还是尽量让他们穿上衣服比较省钱,哈哈。结尾简直就是简单粗暴,作为一部悬疑片中规中矩吧,作为一部科幻片,实在显得有点廉价。
就这样,这一天刷新了历史单日观片量最大值,整整七部啊。虽然纯看数量破了记录,但是从观影时长上看,还是不如前年电影节四五部电影之后紧接着看《浩劫》那可怕的电影总时长……
Day 6
终于写到最后一天了……为了在今晚之内写完,我准备无操守地减少字数!
《荒野大镖客》 with 傻逼,某女与311
音乐一响起,整个人就鸡皮疙瘩起来了。Ennio为这部电影作的配乐,单听就已经足够让人到高潮,更别说配上Sergio Leone那非常考究的画面与调度,与帅到逆天的年轻东木老爷子,让人几乎能够完全无视电影本身过度简单的情节与人物。这部电影的内核十足古龙风范,尤其是亦正亦邪的Americano,至情至性的典范,台词不多,但每次都有着十足狡黠的幽默。
《心路历程》 with 傻逼,311与邱邱
其实就是来围观大岛优子的,对AKB不太了解,也就认识经常在影视剧里出现那几个。说到大岛优子,对她上一次比较深的印象就是在《我无法恋爱的理由》中的表演了,感觉就像邻家的大姑娘一样。对《心路历程》预期,是一部铁道电影,但没有想到是一部剧情没过多久就下了火车的公路电影,还是和第一眼还以为纯粹是一个路人甲的大叔进行的公路旅行,更没有想到后面还差点有床戏……
电影就是一部很中规中矩的日式公路电影,节奏缓慢,心结慢慢解开,有一些有趣的段落,有一些治愈,比较独特的是还很迷影地把大叔设定成了一个电影制片人,对电影很有情怀。其中那一段恶搞ET的真是很好笑。总体无大亮点。
《公民凯恩》 with 傻逼,某女,311与邱邱
这是一部一点也不缺乏赞美的电影,虽然出生时遭遇过一些命运的波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影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几十年位列"仙班“,所以我也不准备再详细说这部电影了(找啥借口!)。虽然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但是片源实在太差,别说今年戛纳上映的4k修复了,就连2k修复我看都没有,直观看下来,还不如我之前看的D9清晰。不过重新回味这部电影也是很值得的,很多社会上的一些资本、媒体等运作的方式高中我完全没有概念,现在再看,印象最深的就不再是那个”Rosebud“了。
《好家伙》 with 傻逼,某女,311与邱邱
这片当年在淘碟初期也看过,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脏话大全般的对白,同时也能清晰感觉到马丁的黑帮片与《教父》系列的差别,马丁不太在乎剧情的工整性,剧情编排主要按人物性格发展的线索进行,并没有强烈的“编剧”感,比较肆意爽快。节奏非常快,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人物场景连轴转就如打了鸡血一般。整体观感十分流畅,大概有点黑帮版的《华尔街之狼》的味道。特别留意了男主带妹子穿过厨房走进大厅的长镜头,还是很精彩啊。
《网走番外地 望乡篇》 with 傻逼,311与邱邱
鉴于《好家伙》开场时间推迟,导致本来就很赶的时间更加紧缺,于是这一场毫无意外地迟到了。网走番外地是日本比较传统的任侠电影的一个系列,由高仓健主役,是彻头彻尾的冷门片,片源在网络上也不算好找,在大银幕上看到更是难能可贵。不过这个电影的字幕有着今年上海电影节最荒唐的字幕翻译,中间有一段唱歌戏,汉字整个就是在音译平假名、片假名的罗马读音,简直是太可笑了。
老电影本身还是有一些不太自然的地方和表演,但是比《幸福的黄手帕》中更年轻的高仓健,依然是帅得没商量。很有意思的是在任侠电影里,黑帮的决斗也是采用带点写意玄妙的武士决斗的模式,要有一个和主角实力相当的反派,两人似乎还有各自的战斗数值。和早上的《荒野大镖客》的西部决斗的模式其实很像,因为莱昂内其实就是翻拍黑泽明的《用心棒》,其实也是来源于日本的武士电影。而这晚的《望乡篇》,其实还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放映事故,就是在两大高手决斗之时,擦身而过拗好造型之后,竟然画面就一动不动地定在那里,一开始以为是电影有意为之,后面觉得这个定得也太久了不太对劲,才发现原来是胶片出了问题卡了……也是挺有意思的看片经历。
《铁皮鼓》 with 311与某女
全程与我一同看片的傻逼,在这一部电影选择回到上海影城以《美国往事》4K修复作为本届电影节的结束,而我因为在北影节已经看过,所以选择了去大光明一厅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
《铁皮鼓》这部电影,也许并不是那么适合作为个人电影节的结尾,因为它并不是一部唤醒情怀的电影,也并不是一部在观影过程中能有多大直接愉悦的电影。这是一部扭曲的电影,我没有看过原作,据11说,这部电影没有把小说拍完,只是选取了奥斯卡完全停止发育的部分的剧情。施隆多夫的处理非常冷静与理性,冰冷的场景与在场景中发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呈现强对比。每个人的性格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扭曲,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也是充满着扭曲与不堪。整个社会的丑恶、人性的丑恶,从奥斯卡在娘胎里时怒睁的双眼就已经可见一斑。
日耳曼民族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吉普赛人的魔幻现实主义差别还是很大的。但我还是偏爱后者那极具乐观来面对苦难的精神。
《铁皮鼓》看完之后,天空下起了雨,这一届电影节的旅程就这样结束了。随后和看完《美国往事》的傻逼去搞了一餐夜宵,弥补一下最后一天没有时间吃的晚饭。
和上次看完上影节一样,整个人第二天都处于恍惚的状态,一场不愿苏醒的梦终究还是要醒。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特别幸福的时光,连续一个星期,除了看电影还是看电影,什么其他的事情都不想。第二天走出酒店的时候,下意识地就出门右拐往上海影城走,才想起电影节已经结束了。于是就什么事也不想干,也不想去电影院看院线片。很多人会疑惑,不都是看电影,可以在电脑上看到为什么还要花钱去电影院看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看电影其实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的事情,它是一个集体的催眠,也是一个在影厅里会产生正外部性的个人活动,我们潜意识里会因为其他有人在和自己经历同样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而感受到幸福感,或者说,我们看电影,能给和我们一起看电影的人们带来幸福。其实我们这一辈子,不也就是想寻找一个人,能够陪自己感受人世间的所有痛苦快乐,生老病死。当然如果能在戏院里遇到,一定是极好的,哈哈。
不管老子毕不毕得了业,明年,我们上海再见。
两个小伙伴来了之后,今天是唯一一个齐齐整整的三人行之日,因为接下来的两天人员组成随时都在变化。
《黎明的沙耶》
之所以会去看这部电影,当然是因为亲爱的gakki酱啦。电影除了大泉洋和gakki之外,没有太主流的明星,更多是一部小制作小品的感觉。说到大泉洋,这次电影节看的片里,他竟然轮番和toda和gakki两大女神凑对……大泉洋本身倒也不能说不会演戏,但是他的戏总是一个调调,但是在这个落语师的设定下还算合理,虽然还是很让人神烦的。
正如同电影里频率非常高的移轴镜头一样,电影本身格局很小,并且人物性格都有些可爱之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无法讨厌。关于电影本身,其实没什么可以说的。整体上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日式暖心小品,除了后期在这个离奇设定下的一个小转折,基本上都是很平庸的剧情走向与人物设置。没想到后期失去了日影的矜持,结合旋律优美的音乐大煽狂煽,整整煽了有至少二十分钟吧,周围又是一片泪流成河啊=。=虽然这过于拖沓的一段基本把电影彻底移出了好电影的范畴,但是其实我们都还是挺享受的,煽情本质上就是娱乐,也是一个戳G点的事情。虽然这并不能算一个好电影,但是亲身参与其中的移情,还是很享受的。
《至暴之年》
J.C. Chandor这个名字,在看《利益风暴》的时候就已经记住了,他的特点是严肃、简洁,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但剧本稳扎稳打,一针见血。在纽约看了他的《一切尽失》,连台词都省了,但是镜头变复杂了,《老人与海》式的张力一直悬在观众上面。《至暴之年》刚好处于一个折中的位置,台词不能算多,虽然依然有很多留白式的镜头,但里面几场抢劫、追逐戏也充满了动感。
非常明显地,Chandor是想拍一部半个黑帮的史诗。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叙事节奏非常慢,男主角的表演也是非常的隐忍。正因为这样,剧本设置的几个突发事件让观众格外的紧张。导演一直在营造一个男主角神经随时崩盘爆发的气氛,观众也一直在期待着男主的爆发,让电影彻底完成从商战片到黑帮片的转身。但直到最后,导演也没有给观众应有的爆发,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精彩的构图与隐喻——穿破油罐的子弹,资本主义罪恶的黑金,弱势群体的尸体,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把小故事讲得如此之大,多亏了导演的耐心。没错,这也是一个需要观众有耐心去主动体会感受角色情绪的电影,对那些习惯被电影节奏带着走的观影者,是不太适合的,虽然男主演戏很明显在往Al Pacino上靠,但《至暴之年》远远不如《教父》那样雅俗共赏。
《美丽心灵》
这与其说是一部严肃的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部不同类型拼接而成的一个大杂烩,爱情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所以我看完电影并没有觉得对真实的纳什有多大了解,而更多地把它当做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虚构故事。James Horner的音乐旋律也非常优美,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竟然已经去世了,还真是挺唏嘘的。想当年他是在我们一说到“悠扬的女声“”美妙的旋律“就会想到的作曲家啊。心中的最佳旋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燃情岁月》的The Ludlows,有人声的曲子从My Hear Will Go on 到Listen to the wind,都是心头大爱。还记得高中的时候,依然是因为网络不便,到处找《Listen to the wind》的歌词都找不到,自己听译又总有几个词听不清楚的抓狂感。
Jennifer Connelly在《美国往事》里如此小的年纪就已经成为无数人的女神,在本片中虽然岁月已经在脸上留下了印记,但依然充满了女神的气质,并且奉献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场爱情戏。而拉塞尔·克劳当年还是挺能演戏的,他怎么会走到现在这个表演那么鸡肋的地步……
《幸福的黄手帕》
非常遗憾,本来想把高仓健的片子都看一遍的,但是可惜电影节最开始两天还有事情没法参与。但在订票的时候发现有这么一场,虽然在环艺电影院,离上一场的影城有一定距离,还是义无反顾地定了这一场。
很敬佩高仓健先生,虽然对他的了解也不过是看到的一些别人对他的回忆录,但是印象最深的是他为人处事透露出的一丝不苟与非常高的自我修养。但之前其实也没有看过他年轻时候的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他走出监狱的一刹那,就被脸上透露出的坚毅与辨识度极高的英俊面孔给震住了,不愧是一代男神。
与我的期望不一致,这并不是以高仓健与倍赏千惠子为绝对主角的爱情电影,甚至要不是之前就了解大概剧情的话,两人的故事更是应该随着故事的进程慢慢揭晓的一个悬念。这其实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公路电影,具有山田洋次的一贯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让人笑中带泪。三个萍水相逢的日本年轻人,性格各异,在公路旅程上互相受影响而改变的故事,而契机就是高仓健的爱情故事。依稀之间,年纪更轻的两个角色,已经变得比我自己还要年轻了。他们对爱情的理想主义我都可以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去审视,所以还是颇多感触。但即便如此,高仓健呵斥武田铁矢算什么男人(怎么穿越到周董的歌了………………)那场戏,还是看得我非常激动,如高仓健这样硬汉又不失温柔的男人,才是一个男人完美的样子。
我们亲爱的武田铁矢老师,当年原来是演这样的角色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做忧郁的表情的时候还是挺帅的嘛。
《轻蔑》
这部电影主要有三个元素,《奥德赛》、电影(Friz Lang真人出演还挺迷影的)与夫妻关系,三者之间纠缠不清,戈达尔却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非常疏离的处理,台词之间非常割裂与不连续,但是用荷马史诗来与中产阶级婚姻关系互文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大段大段的夫妻间争吵、对话的场面,加上反复出现的Georges Delerue机械性的主题旋律(但同时也是非常优美的), 整个电影美感与机器般的冰冷感无时无刻不在交错,折磨台上台下的人的神经。
碧姬芭铎的身体,太美了,丰满而不失比例,活脱脱和追求人体完美比例的古罗马人体雕塑形成一组照应。
这部片的字幕翻译,让电影本身想表达的流失了大半。呵呵。
Day 5
《熟悉的陌生人》 with 傻逼
平静同时又暗流汹涌的惊悚,讲自我认同的电影,让我想到了纽约客上一篇讲Al Pacino的文章,只有不是在做他自己时,他才会感觉放松。男主角一人分饰两角,一开始还真没看出来。
《夫妇日记》 with 傻逼
最近日本电影特别喜欢让夫妻双方一方死去以超自然形式出现在对方身边的设定啊,包括《黎明的沙耶》《岸边之旅》都是这样的初始设定,但其实这几部片的表现手法差别很大。 《夫妇日记》基本是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题材并不新鲜,就是一个在博客上记录妻子患绝症治疗的事情,但是讲述方式很有意思,将男主与女主的”鬼魂”置于两人以往的场景进行吐槽。不知道原作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原作者在写博客的时候,已经带有一些寻求心理安慰的目的从而会改写一些事情,电影呈现的男主的心理挣扎,不知道是真正传记性的记述,还是也是博客里的已经经过处理的内容。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是用一个乐观的方式讲述的,哀而不伤,笑中带泪,拿捏得刚刚好。这种处理方式比《黎明的沙耶》的大煽狂煽要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佐佐木藏之介和永作博美的演出都非常自然与真实,并没有太强调用力地表演,而是生活化的演绎。经历过最亲的人逝去以后,看这样的片的感受又不一样了。我也多想写一篇文章献给最亲的你,可是又迟迟无法下笔。
《英格丽褒曼》 with 傻逼
接触英格丽褒曼,应该是从《卡萨布兰卡》开始,那个时候,被这个好莱坞女演员的魅力所征服,但是完全不知道她的经历是如此复杂。直到后面对电影的了解的加深,才知道她和传统好莱坞女演员是如此不同。追求自由、幸福的她,在个人方面广受媒体诟病,但是我却很欣赏这样一个勇敢的女人。后面看罗西里尼镜头下的褒曼,褪去那些好莱坞电影里极度美化的形象,呈现一个真实、深刻的褒曼,才发现她是一个真正有追求的演员。
这个纪录片的材料完全源自她本人的日记或者信件等,还有一些不常得见的影像资料,总体编排一般,但是材料本身还是有点意思的。值得一提的是专门请到了Michael Nyman来做配乐,是他的水准之作。原声党又等着去下原声了。
翻译精彩之处,我就说一点,最后片尾曲中,有一句台词是" I sing the lines",翻译是“我歌唱直线”,真棒。
《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 with 傻逼
其实挺失策的,当时买票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一场并不是岩井俊二的见面场次,所以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在现场见到他的时候,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花与爱丽丝》是非常典型的清新片,这部片除了青春几乎也不涉及其他的东西,很纯粹的少女电影。所以看到这部片多了杀人事件四个字之后,似乎有点校园推理题材的味道,但是事实证明我是想多了。整部电影所谓的杀人事件,不过是一个少女心所引发的误会,和《花与爱丽丝》基本上是一个路子,只是多了一个结果并不重要的”悬念“。
也许是出于风格化的需求,动画里的角色的线条都是崩坏的,看起来其实挺粗陋的。整体观感和《花与爱丽丝》也差不多,时不时有点忸怩的小幽默、小丢人,整场不定期会爆发出笑声。当年深爱《花与爱丽丝》的人们,现在也都已经早已不是少男少女了吧,但是岩井俊二还像没有变一样,是说他没有进步好呢,还是说他内心的天真从未变过好呢,不过他也太久没有拿出像样的作品了。
这部片有一个特别糟糕的地方,也就是植入广告简直丧心病狂到不亚于很多国产电影。特写某牌子的巧克力,至于一个白底之上,两人在持续对话,屏幕上只有这个巧克力,出现的时间让人感觉有几十秒,这也太……作为岩井俊二,你这个植入广告可以做得高级点么?
《长寿商会》 with Robin与傻逼
这一场,在最后时刻才找到二手票交接。本来以为姜帝圭会来(包括之前《岸边之旅》也以为黑泽清会来),明明写了是见面场次,我还专门带了单反,结果一个人也没有来,组委会也太没操守了吧。
姜帝圭作为韩国电影市场茂盛的一大历史功臣,还是拍过一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作品的,比如《生死谍变》与《太极旗飘扬》我都非常喜欢。之后蛰伏了好久一段时间,出来重新执导的几部电影也都不温不火。最近他对老年人的题材比较关注,先后推出了《恋慕》和《长寿商会》,并且两部电影都采取了一些悬疑类电影的相关手法来营造一些戏剧性。当然,后者明显完成度更高,各种铺垫与细节也营造得很讲究。
其实姜帝圭之前虽然都拍大题材,但是作为一个韩国导演,煽起情来也是丝毫不含糊。这部电影零星散步着各种泪点,直到最后的大爆发,简直是周遭一片呜呼哀哉之声,掏手纸、清鼻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结束之后,坐我右边的一妹子跟同来的伙伴说:你还说不带纸巾来看…这种电影,想到爷爷奶奶根本就忍不住。
《四十五周年》 with Robin与傻逼
这部片和《长寿商会》对老人之间的爱情的处理方式,天壤之别,对比看下来挺有意思的。相比前一部的味道浓重的调味剂,这一部简直是无色无味的极简菜肴。非常冷静地探讨、或者说表现了结婚正值四十五周年的老夫妇的微妙的情感变化。抛开那些有意显得有些虚幻的事件(藏在冰川里的尸体几十年后才发现),本质上就是当一方发现另一方心里面,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人,并且留下的印记很深的故事,这放在一些讲年轻人的爱情类型片里,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桥段,只不过设置在结婚四十五年以后才出现,就很别出心裁地有一种探讨爱情的成分在里面了。
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一大半要归功于两个主角神一般的演技。他们完全不是依靠奥斯卡喜欢的爆发性的表演,而是透过非常微妙的眼神、动作、神态、语气来把两夫妻之间的心理变化,男人心里对前女友的依恋与有意但笨拙的掩饰,女人的敏感神经质与猜疑与绝望都表现得完全没有演戏的痕迹,直让人感觉,比真实更真实。结合庆祝派对所营造的两人心理的复杂情境,实现了戏剧上的反高潮与观众心理的高潮,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长。
“我看透了他的心,还有别人逗留的背影”。
《机械姬》 with 傻逼
因为RogerEbert网上对这部片给了满星,所以我是非常期待这部片子的,作为一个科幻迷,实在是太久没有能过点瘾的科幻电影了。但是电影看下来,和我的预想还是非常不一样。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硬科幻,或者是非常严肃地探讨机器人伦理的电影,反倒更接近一个软科幻、更着重渲染悬疑节奏的概念先行的惊悚片。没有用特别大牌的演员,成本估计主要用在机械姬们身体的特效上了,所以还是尽量让他们穿上衣服比较省钱,哈哈。结尾简直就是简单粗暴,作为一部悬疑片中规中矩吧,作为一部科幻片,实在显得有点廉价。
就这样,这一天刷新了历史单日观片量最大值,整整七部啊。虽然纯看数量破了记录,但是从观影时长上看,还是不如前年电影节四五部电影之后紧接着看《浩劫》那可怕的电影总时长……
Day 6
终于写到最后一天了……为了在今晚之内写完,我准备无操守地减少字数!
《荒野大镖客》 with 傻逼,某女与311
音乐一响起,整个人就鸡皮疙瘩起来了。Ennio为这部电影作的配乐,单听就已经足够让人到高潮,更别说配上Sergio Leone那非常考究的画面与调度,与帅到逆天的年轻东木老爷子,让人几乎能够完全无视电影本身过度简单的情节与人物。这部电影的内核十足古龙风范,尤其是亦正亦邪的Americano,至情至性的典范,台词不多,但每次都有着十足狡黠的幽默。
《心路历程》 with 傻逼,311与邱邱
其实就是来围观大岛优子的,对AKB不太了解,也就认识经常在影视剧里出现那几个。说到大岛优子,对她上一次比较深的印象就是在《我无法恋爱的理由》中的表演了,感觉就像邻家的大姑娘一样。对《心路历程》预期,是一部铁道电影,但没有想到是一部剧情没过多久就下了火车的公路电影,还是和第一眼还以为纯粹是一个路人甲的大叔进行的公路旅行,更没有想到后面还差点有床戏……
电影就是一部很中规中矩的日式公路电影,节奏缓慢,心结慢慢解开,有一些有趣的段落,有一些治愈,比较独特的是还很迷影地把大叔设定成了一个电影制片人,对电影很有情怀。其中那一段恶搞ET的真是很好笑。总体无大亮点。
《公民凯恩》 with 傻逼,某女,311与邱邱
这是一部一点也不缺乏赞美的电影,虽然出生时遭遇过一些命运的波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影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几十年位列"仙班“,所以我也不准备再详细说这部电影了(找啥借口!)。虽然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但是片源实在太差,别说今年戛纳上映的4k修复了,就连2k修复我看都没有,直观看下来,还不如我之前看的D9清晰。不过重新回味这部电影也是很值得的,很多社会上的一些资本、媒体等运作的方式高中我完全没有概念,现在再看,印象最深的就不再是那个”Rosebud“了。
《好家伙》 with 傻逼,某女,311与邱邱
这片当年在淘碟初期也看过,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脏话大全般的对白,同时也能清晰感觉到马丁的黑帮片与《教父》系列的差别,马丁不太在乎剧情的工整性,剧情编排主要按人物性格发展的线索进行,并没有强烈的“编剧”感,比较肆意爽快。节奏非常快,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人物场景连轴转就如打了鸡血一般。整体观感十分流畅,大概有点黑帮版的《华尔街之狼》的味道。特别留意了男主带妹子穿过厨房走进大厅的长镜头,还是很精彩啊。
《网走番外地 望乡篇》 with 傻逼,311与邱邱
鉴于《好家伙》开场时间推迟,导致本来就很赶的时间更加紧缺,于是这一场毫无意外地迟到了。网走番外地是日本比较传统的任侠电影的一个系列,由高仓健主役,是彻头彻尾的冷门片,片源在网络上也不算好找,在大银幕上看到更是难能可贵。不过这个电影的字幕有着今年上海电影节最荒唐的字幕翻译,中间有一段唱歌戏,汉字整个就是在音译平假名、片假名的罗马读音,简直是太可笑了。
老电影本身还是有一些不太自然的地方和表演,但是比《幸福的黄手帕》中更年轻的高仓健,依然是帅得没商量。很有意思的是在任侠电影里,黑帮的决斗也是采用带点写意玄妙的武士决斗的模式,要有一个和主角实力相当的反派,两人似乎还有各自的战斗数值。和早上的《荒野大镖客》的西部决斗的模式其实很像,因为莱昂内其实就是翻拍黑泽明的《用心棒》,其实也是来源于日本的武士电影。而这晚的《望乡篇》,其实还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放映事故,就是在两大高手决斗之时,擦身而过拗好造型之后,竟然画面就一动不动地定在那里,一开始以为是电影有意为之,后面觉得这个定得也太久了不太对劲,才发现原来是胶片出了问题卡了……也是挺有意思的看片经历。
《铁皮鼓》 with 311与某女
全程与我一同看片的傻逼,在这一部电影选择回到上海影城以《美国往事》4K修复作为本届电影节的结束,而我因为在北影节已经看过,所以选择了去大光明一厅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
《铁皮鼓》这部电影,也许并不是那么适合作为个人电影节的结尾,因为它并不是一部唤醒情怀的电影,也并不是一部在观影过程中能有多大直接愉悦的电影。这是一部扭曲的电影,我没有看过原作,据11说,这部电影没有把小说拍完,只是选取了奥斯卡完全停止发育的部分的剧情。施隆多夫的处理非常冷静与理性,冰冷的场景与在场景中发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呈现强对比。每个人的性格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扭曲,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也是充满着扭曲与不堪。整个社会的丑恶、人性的丑恶,从奥斯卡在娘胎里时怒睁的双眼就已经可见一斑。
日耳曼民族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吉普赛人的魔幻现实主义差别还是很大的。但我还是偏爱后者那极具乐观来面对苦难的精神。
《铁皮鼓》看完之后,天空下起了雨,这一届电影节的旅程就这样结束了。随后和看完《美国往事》的傻逼去搞了一餐夜宵,弥补一下最后一天没有时间吃的晚饭。
和上次看完上影节一样,整个人第二天都处于恍惚的状态,一场不愿苏醒的梦终究还是要醒。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特别幸福的时光,连续一个星期,除了看电影还是看电影,什么其他的事情都不想。第二天走出酒店的时候,下意识地就出门右拐往上海影城走,才想起电影节已经结束了。于是就什么事也不想干,也不想去电影院看院线片。很多人会疑惑,不都是看电影,可以在电脑上看到为什么还要花钱去电影院看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看电影其实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的事情,它是一个集体的催眠,也是一个在影厅里会产生正外部性的个人活动,我们潜意识里会因为其他有人在和自己经历同样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而感受到幸福感,或者说,我们看电影,能给和我们一起看电影的人们带来幸福。其实我们这一辈子,不也就是想寻找一个人,能够陪自己感受人世间的所有痛苦快乐,生老病死。当然如果能在戏院里遇到,一定是极好的,哈哈。
不管老子毕不毕得了业,明年,我们上海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