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欧阳修,苏轼(文/王路)
十多年前,我读南怀瑾,既觉得有意思,又觉得颇虚诞不实。当时,互联网上搜索南氏,几乎是一边倒的赞颂,称南氏为大师。朋友中有好读南氏者,问我如何评价,我说,感觉他比较喜欢吹牛。
十多年后,网上再搜索南氏,不说一边倒,但绝对是嘲讽声多过了赞颂声,连我那位先前颇好南氏的朋友,饭桌上跟人聊起,也是语带讥谑。他举了个例子,说南怀瑾说,人鼻孔通气的情况,上午跟下午不一样,这跟人身体的“周天”和“活子时”有关,有些修炼得比较厉害的人,你问他几点了,他就使劲儿用鼻子嗅嗅,就能说得差不多。说完,一桌哈哈大笑,笑南怀瑾愚蠢。我不语。
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说,南怀瑾要愚蠢,你们就脑残了。朋友愤然打开知乎,指给我:你看得票最高的回答,都是骂南怀瑾不懂的,你自己以前不是也说过南怀瑾爱吹牛吗,今天水平怎么又开倒车了呢!
我说,笨人有个特点,就是爱跟风。网上都说南怀瑾是大师的时候,他说南怀瑾了不起;网上都说南怀瑾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说南怀瑾不行,处处讲错。实际上,南怀瑾不知道比他们聪明到哪里去了。
南怀瑾的确爱吹牛,也有不少讲错的地方,但往往是聪明的人才会吹牛,不聪明的人,牛你都吹不起来。一个人读书多少,跟聪不聪明没关系。读书多少是学力,聪明与否是天赋。再说,南怀瑾读书并不少啊。只是学得杂了。他有他的专攻,但他的专攻不是学问。他就算对学问略知一二,也肯定不懂量子物理,谈量子物理,自然是吹牛。
从一个认真的学者身上,发现一点正确的东西,太简单了。但从南怀瑾这样的人身上,明知道他讲的夸大其词,还间有谬误,还能发现他的价值,就不容易了。首先你得虚心,你虚心,才能从一个人错了的地方发现他错的价值。有可能比讲的对的东西更有价值。
比如,南怀瑾说两只鼻孔通气情况在不同的时辰有差别,这观点是他从别处读书读到的呢,还是自己臆想的呢?如果说是他读书读到的,为什么我们没读到,他读到了,岂不说明他的涉猎有常人不及之处?若说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那就更胜一筹了,你有这样的想象力吗?他讲这个段子,不科学归不科学,但听过一遍,我就不会忘。你查百科给我介绍鼻子的功能,可能讲一下午,我一句都记不住。为什么南怀瑾能说出那么多让人一听就不忘的段子呢?这也是本事。
挑一个人的错很容易,鄙视一个人也很容易。什么事情难呢?你知道一个人讲的全错了,但又发现他的错误当中包含着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想象力,比如逻辑。
南怀瑾有极好的想象力和逻辑,他并非不知道自己讲的哪些地方不通,哪些地方是臆想。只是,他的才华主要就体现在他臆想的地方。但他又不是一个全靠臆想的小说家。他借臆想展开,其中包含着很多世俗的智慧。如果拿儒家“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标准来准绳他,他自然不及格。但他不是一个儒家,而在佛陀的教法中,有许多随顺世俗的譬喻说法。拿儒家标准来约束南怀瑾,就错了。
他虽然不是学者,却有上进的雄心和精神。他的师父袁焕仙被太虚大师斥为“一场败阙”,他也自觉学问不敌欧阳竟无门下的高足,告诉贾题韬说,打算闭关三年苦学唯识,后来也的确这么做了。因为这个,也有人认为南怀瑾是袁焕仙门下唯一能转身争气的人。
此外,南怀瑾还特别有文学细胞。他在台湾写第一本书《禅海蠡测》,用了骈四俪六的句子。那时候大概还带着点浪漫主义气质,想用文采来让书显得好看一些。但很遗憾,没人读。后来他的书广为流行,是因为通俗化了,都是讲座上各种唠嗑,其间夹杂一些和题旨相干的东西。
如果按传统学问“辞章、考据、义理”来划分,南怀瑾的天赋在辞章方面,考据和义理的功夫比较粗疏。但真正容易流行起来的,也恰恰是“辞章”,而不是考据和义理。其实,除了在考据鼎盛的清代,几乎所有的时代都是如此。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时代,真正有学问的人,并没有文章写得花哨的人名声大。
文章要写得好,并不需要多少学问。但需要世俗的智慧,加上一些修辞的训练。很多流行的学者,看起来学问很深,其实并不是学问深,而是懂得修辞。懂得修辞,就能把大妈都懂的道理,说到看似很高深的层次。用章太炎的话说,就是“淫文破典,附靡者众”。
章太炎这八个字是用来批评两位大文豪的:欧阳修和苏轼。他说欧阳修“不通六艺,正义不习”,胡乱解释经典,不辨名理,却很笃定地认为自己“闻道”。又说苏轼的水平只在写策论考功名,对于义理,是首鼠两端而善变的。苏轼跟人辩论,“专以后起伏击”,因为谁在辩论时最后结束发言就好像占到了上风。苏轼专瞅这个便宜来拣。
章太炎的批评,并不是独家的见解。比如,钱穆评价欧阳修:“永叔于古书能辨真伪,盖得唐韩愈氏之传。就《庄》书文章高下而判其真赝,非深于文事者,不易骤企也。然读古书,必具此一眼。”
钱穆的话当然是褒扬,但这褒扬中也透露出同样的消息:欧阳修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他的文章。他之所以怀疑《古文尚书》、怀疑《十翼》,并不是因为他在考据和义理方面的功夫,而在于他“深于文事”。章太炎和钱穆虽然对欧阳修一贬一褒,只是论据的“用”不同,论据本身是一致的。
也并不是近代人才如此看。张伯行,这位康熙年间进士,礼部尚书,在选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时,就不喜欧阳修和苏轼。他认为,苏轼的文章有严重的问题,表面是儒家的三观,实际上没有三观,是用纵横家的手段文饰之,耸人听闻以取胜。这和章太炎说苏轼“飞钳而善刺”完全相同。苏轼的功夫来自苏秦张仪之流,在有识者眼里,是掩饰不了的。
不仅张伯行,王夫之也攻击苏轼,他说,“扬雄、关朗、王弼、何晏、韩愈、苏轼之徒,日猖狂于天下,而张子韶、陆子静、王伯安窃浮屠之邪见,以乱圣学。为其徒者,弗妨以其耽酒嗜色,渔利赖宠之身,荡闲蔑耻,而自矜妙悟焉。呜呼,求明之害,尤烈于不明,亦至此哉!”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的人,十之八九都会觉得苏轼学问大。比如一则逸事说,有个老学究,在苏轼之后做翰林学士,拿着自己的文章问别人:我的文章比苏轼如何?别人说,你的文章并非不如苏轼好,只是,你写文章时总是翻书,人家苏轼写文章从来不见翻书。
但苏轼不翻书就真学问多吗?不知道。至少我是判断不了的。我虽然读过苏轼不少诗词,也读过欧阳修一些诗词,却对他们的文章很少涉及,通共不到一百篇。但欧阳修、苏轼在我印象里,很久以来都是博学鸿儒的样子,似乎是他们时代的顶尖者。但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误解。我们以为他们博学,仅仅是因为他们名声大,文章好,够性情,逸事多。
正如今天判断一个学者,不是内行,根本无法窥见他们的真正水平,只能从他的头衔、社会名声和地位上来推测。是不是教授、博导?是哪个学校的?客座不客座?再细一点,查查他发表过哪些论文,出过哪些专著,以此论定了。今天我们对欧阳修、苏轼及其同时代人的熟悉程度,就更少了,于是往往带有一种偏见,觉得这个人既然名声大,传到了现在,想必一定是当时顶尖的学问家吧。
章太炎说,如果讽刺一个读书人,说他是程朱之徒,他就会勃然大怒,以为被鄙视了。如果说他是欧苏之徒,倒有十之七八会欢欣鼓舞。
南怀瑾的学问,固然无法与欧阳修、苏轼相比。此文并举他们三人,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常人对一个人的判断,往往不是出于真正的熟悉和了解,而是出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是聪明的人,不敢以此自居,觉得自己博学多才罢了。
微信公众号:i_wanglu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wanghuan1@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十多年后,网上再搜索南氏,不说一边倒,但绝对是嘲讽声多过了赞颂声,连我那位先前颇好南氏的朋友,饭桌上跟人聊起,也是语带讥谑。他举了个例子,说南怀瑾说,人鼻孔通气的情况,上午跟下午不一样,这跟人身体的“周天”和“活子时”有关,有些修炼得比较厉害的人,你问他几点了,他就使劲儿用鼻子嗅嗅,就能说得差不多。说完,一桌哈哈大笑,笑南怀瑾愚蠢。我不语。
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说,南怀瑾要愚蠢,你们就脑残了。朋友愤然打开知乎,指给我:你看得票最高的回答,都是骂南怀瑾不懂的,你自己以前不是也说过南怀瑾爱吹牛吗,今天水平怎么又开倒车了呢!
我说,笨人有个特点,就是爱跟风。网上都说南怀瑾是大师的时候,他说南怀瑾了不起;网上都说南怀瑾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说南怀瑾不行,处处讲错。实际上,南怀瑾不知道比他们聪明到哪里去了。
南怀瑾的确爱吹牛,也有不少讲错的地方,但往往是聪明的人才会吹牛,不聪明的人,牛你都吹不起来。一个人读书多少,跟聪不聪明没关系。读书多少是学力,聪明与否是天赋。再说,南怀瑾读书并不少啊。只是学得杂了。他有他的专攻,但他的专攻不是学问。他就算对学问略知一二,也肯定不懂量子物理,谈量子物理,自然是吹牛。
从一个认真的学者身上,发现一点正确的东西,太简单了。但从南怀瑾这样的人身上,明知道他讲的夸大其词,还间有谬误,还能发现他的价值,就不容易了。首先你得虚心,你虚心,才能从一个人错了的地方发现他错的价值。有可能比讲的对的东西更有价值。
比如,南怀瑾说两只鼻孔通气情况在不同的时辰有差别,这观点是他从别处读书读到的呢,还是自己臆想的呢?如果说是他读书读到的,为什么我们没读到,他读到了,岂不说明他的涉猎有常人不及之处?若说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那就更胜一筹了,你有这样的想象力吗?他讲这个段子,不科学归不科学,但听过一遍,我就不会忘。你查百科给我介绍鼻子的功能,可能讲一下午,我一句都记不住。为什么南怀瑾能说出那么多让人一听就不忘的段子呢?这也是本事。
挑一个人的错很容易,鄙视一个人也很容易。什么事情难呢?你知道一个人讲的全错了,但又发现他的错误当中包含着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想象力,比如逻辑。
南怀瑾有极好的想象力和逻辑,他并非不知道自己讲的哪些地方不通,哪些地方是臆想。只是,他的才华主要就体现在他臆想的地方。但他又不是一个全靠臆想的小说家。他借臆想展开,其中包含着很多世俗的智慧。如果拿儒家“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标准来准绳他,他自然不及格。但他不是一个儒家,而在佛陀的教法中,有许多随顺世俗的譬喻说法。拿儒家标准来约束南怀瑾,就错了。
他虽然不是学者,却有上进的雄心和精神。他的师父袁焕仙被太虚大师斥为“一场败阙”,他也自觉学问不敌欧阳竟无门下的高足,告诉贾题韬说,打算闭关三年苦学唯识,后来也的确这么做了。因为这个,也有人认为南怀瑾是袁焕仙门下唯一能转身争气的人。
此外,南怀瑾还特别有文学细胞。他在台湾写第一本书《禅海蠡测》,用了骈四俪六的句子。那时候大概还带着点浪漫主义气质,想用文采来让书显得好看一些。但很遗憾,没人读。后来他的书广为流行,是因为通俗化了,都是讲座上各种唠嗑,其间夹杂一些和题旨相干的东西。
如果按传统学问“辞章、考据、义理”来划分,南怀瑾的天赋在辞章方面,考据和义理的功夫比较粗疏。但真正容易流行起来的,也恰恰是“辞章”,而不是考据和义理。其实,除了在考据鼎盛的清代,几乎所有的时代都是如此。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时代,真正有学问的人,并没有文章写得花哨的人名声大。
文章要写得好,并不需要多少学问。但需要世俗的智慧,加上一些修辞的训练。很多流行的学者,看起来学问很深,其实并不是学问深,而是懂得修辞。懂得修辞,就能把大妈都懂的道理,说到看似很高深的层次。用章太炎的话说,就是“淫文破典,附靡者众”。
章太炎这八个字是用来批评两位大文豪的:欧阳修和苏轼。他说欧阳修“不通六艺,正义不习”,胡乱解释经典,不辨名理,却很笃定地认为自己“闻道”。又说苏轼的水平只在写策论考功名,对于义理,是首鼠两端而善变的。苏轼跟人辩论,“专以后起伏击”,因为谁在辩论时最后结束发言就好像占到了上风。苏轼专瞅这个便宜来拣。
章太炎的批评,并不是独家的见解。比如,钱穆评价欧阳修:“永叔于古书能辨真伪,盖得唐韩愈氏之传。就《庄》书文章高下而判其真赝,非深于文事者,不易骤企也。然读古书,必具此一眼。”
钱穆的话当然是褒扬,但这褒扬中也透露出同样的消息:欧阳修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他的文章。他之所以怀疑《古文尚书》、怀疑《十翼》,并不是因为他在考据和义理方面的功夫,而在于他“深于文事”。章太炎和钱穆虽然对欧阳修一贬一褒,只是论据的“用”不同,论据本身是一致的。
也并不是近代人才如此看。张伯行,这位康熙年间进士,礼部尚书,在选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时,就不喜欧阳修和苏轼。他认为,苏轼的文章有严重的问题,表面是儒家的三观,实际上没有三观,是用纵横家的手段文饰之,耸人听闻以取胜。这和章太炎说苏轼“飞钳而善刺”完全相同。苏轼的功夫来自苏秦张仪之流,在有识者眼里,是掩饰不了的。
不仅张伯行,王夫之也攻击苏轼,他说,“扬雄、关朗、王弼、何晏、韩愈、苏轼之徒,日猖狂于天下,而张子韶、陆子静、王伯安窃浮屠之邪见,以乱圣学。为其徒者,弗妨以其耽酒嗜色,渔利赖宠之身,荡闲蔑耻,而自矜妙悟焉。呜呼,求明之害,尤烈于不明,亦至此哉!”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的人,十之八九都会觉得苏轼学问大。比如一则逸事说,有个老学究,在苏轼之后做翰林学士,拿着自己的文章问别人:我的文章比苏轼如何?别人说,你的文章并非不如苏轼好,只是,你写文章时总是翻书,人家苏轼写文章从来不见翻书。
但苏轼不翻书就真学问多吗?不知道。至少我是判断不了的。我虽然读过苏轼不少诗词,也读过欧阳修一些诗词,却对他们的文章很少涉及,通共不到一百篇。但欧阳修、苏轼在我印象里,很久以来都是博学鸿儒的样子,似乎是他们时代的顶尖者。但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误解。我们以为他们博学,仅仅是因为他们名声大,文章好,够性情,逸事多。
正如今天判断一个学者,不是内行,根本无法窥见他们的真正水平,只能从他的头衔、社会名声和地位上来推测。是不是教授、博导?是哪个学校的?客座不客座?再细一点,查查他发表过哪些论文,出过哪些专著,以此论定了。今天我们对欧阳修、苏轼及其同时代人的熟悉程度,就更少了,于是往往带有一种偏见,觉得这个人既然名声大,传到了现在,想必一定是当时顶尖的学问家吧。
章太炎说,如果讽刺一个读书人,说他是程朱之徒,他就会勃然大怒,以为被鄙视了。如果说他是欧苏之徒,倒有十之七八会欢欣鼓舞。
南怀瑾的学问,固然无法与欧阳修、苏轼相比。此文并举他们三人,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常人对一个人的判断,往往不是出于真正的熟悉和了解,而是出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是聪明的人,不敢以此自居,觉得自己博学多才罢了。
微信公众号:i_wanglu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wanghuan1@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当前的AI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拉胯? (1人喜欢)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5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8人喜欢)
- 烂尾的工地 (3人喜欢)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