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艺术电影或许是被人们误解最多的词汇【龙斌大话电影(2015) 第8期 原稿】
【更多影评,关注微信号:lbdhdy】 转发请注明出处
艺术电影或许是被人们误解最多的词汇。其实“艺术性”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文化产物中,无论它们是审美或审丑,高雅或恶俗。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欧洲人只喜欢鼓捣不知所云的艺术电影,好莱坞只会制造工业化的“电影产品”。他们却忘记了法国出产了许多受欢迎的喜剧片,更不用说那个非常“好莱坞”的吕克·贝松和他的欧罗巴公司。对于好莱坞而言,许多商业片大导都是因独立艺术片而被制片人发掘,许多大师更是艺术赚钱两不误。美国导演维斯·安德森,即是那种用个人风格主导故事讲述,用独特审美打造影音体验,拍“好看”的艺术电影的“作者型”导演。
安德森的新作《布达佩斯大饭店》在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不想过多地解读这部电影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它的故事文本受斯蒂夫·茨威格作品启发,要完整地理解贯穿电影始终的情感线索——欧洲“昨日世界”的衰弱,需要对欧洲传统文化或茨威格的作品有所了解,但即使我们不谈文化,只谈表现形式,《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
电影的第一帧画面并不是制片商厂标,而是一句提示:请将您的显示器设置为16:9。事实上整部电影出现了4种不同的画幅比,16:9只在作家和饭店主人穆斯塔法先生交谈的时空中出现,它们作为串场的小段落,只占据了很短的时间。在主线的古斯塔夫先生的故事里,画面采用了4:3的经典比例。画幅的变换不仅象征着时空的层次,也代表着讲述故事方式的逐渐演变。我们在看电影,在塑像前纪念作家的小姑娘通过书了解故事,作家又用广播的形式讲述故事,而他的故事又来自于那晚与穆斯塔法先生的交谈。大饭店和古斯塔夫先生的故事通过不同的介质得到了传承,但这些传奇或许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无论如何,那个时代已经远离我们了。
在经典画幅下,维斯·安德森也使用了一些经典的拍摄手法。虽然新技术让电影呈现出了更多维的角度,却也让一些传统的技艺几近失传。在摄影机体积庞大、胶卷数量有限的过去,导演需要全盘指挥演员走位,掌控现场调度,而不是像现在那样一通胡拍再用后期处理弥补。《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许多镜头都有向传统致敬的意味。在回忆情节,安德森使用了许多定焦镜头,很少使用跳接、变焦等摄影或剪辑手法,场景的变换则通过人物的走位和镜头的横移或旋转来实现。例如在监狱戏段落,整个越狱过程的拍摄手法就颇有默片时代的风采。复古的摄影风格加上微缩模型的运用,使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它更像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连环画。
安德森的电影向来以画面优美而闻名,《布达佩斯大饭店》则为观众上了一堂关于对称的美学课。电影对称的构图达到了一种极致,尽管这种风格可能被部分人所讨厌,但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些精心设计的布景透射出导演完美主义的创作精神。实际上我们很难在电影中找到“不对称”的破绽,天生对称的画面自然全都保持了对称,而那些在构图上无法几何对称的画面,导演又用物品或人物的站位来平衡画面,达到了一种另类的对称。除此之外,在时间尺度上,导演也在试图构造对称,两次火车的突然停止即是如此,但时间的不可逆却让这种对称失去了现实意义,面对警察或行刑队,两次出现了“人性的微光”,而古斯塔夫先生最终却遭遇了不同的结局。
倘若忽略动荡的时代背景,门童零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冒险其实只是一个俗套的遗产纷争故事,但电影情节上值得玩味的细节却非常多。年轻作家在饭店疗养时,听闻饭店主人穆斯塔法的八卦,这个奇怪的老人只住在饭店的小隔间里。后来我们明白了这不是吝啬的怪癖,只是单纯的怀念,因为那个小房间是他作为门童的起点。而穆斯塔法在一开始问古斯塔夫先生的那个问题,其实很早就得到了解答。在回忆古斯塔夫先生的餐前布道时,突然话锋一转,原来古斯塔夫先生也住在一个同样格局的小房间里。这大概是在暗示,古斯塔夫先生也有一个作为门童的起点。
但形式上的精致和美并不是《布达佩斯大饭店》最大的优点,它作为一部文艺电影的不矫情,才是我们欣赏它的最重要原因。它并没有极力地渲染那个时代的美好,并没有用低劣的煽情手段来表达对“昨日世界”的怀念,它只是平静地讲述着故事,即使在那么一些可能让人动容的时刻,它仍然显得轻描淡写。电影通过黑色幽默的喜剧形式,使用各式各样的符号和隐喻勾勒出整个时代的景象,正如那个逝去的黄金时代,安德森的电影语言是内敛而得体的,它们只为表达而不是说教而存在,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轻描淡写并不意味着无动于衷。电影最具感染力的时刻无疑是在整个故事的最后段落,零静静地讲出了故事的结局,阿加莎并没有死于这次遗产阴谋,她因为难产而死,结局卑微而平凡;古斯塔夫先生则为他努力捍卫的昨日世界殉道了,“他没有能成功变老”。寥寥数语,说尽人生。作家以为穆斯塔法保留这家饭店是为了保存古斯塔夫先生所珍爱的过去,但他却说这一切只是为了纪念阿加莎,因为那个世界早就消失了,古斯塔夫先生只是优雅地维持着那个世界的幻象。或许每一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都心知肚明,1942年在巴西自杀的茨威格亦是如此,他只是随它而去了。但有一些东西将永存,因为我们仍然可以在心中默念:“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闪动,那就是人性所在。”
艺术电影或许是被人们误解最多的词汇。其实“艺术性”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文化产物中,无论它们是审美或审丑,高雅或恶俗。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欧洲人只喜欢鼓捣不知所云的艺术电影,好莱坞只会制造工业化的“电影产品”。他们却忘记了法国出产了许多受欢迎的喜剧片,更不用说那个非常“好莱坞”的吕克·贝松和他的欧罗巴公司。对于好莱坞而言,许多商业片大导都是因独立艺术片而被制片人发掘,许多大师更是艺术赚钱两不误。美国导演维斯·安德森,即是那种用个人风格主导故事讲述,用独特审美打造影音体验,拍“好看”的艺术电影的“作者型”导演。
安德森的新作《布达佩斯大饭店》在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不想过多地解读这部电影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它的故事文本受斯蒂夫·茨威格作品启发,要完整地理解贯穿电影始终的情感线索——欧洲“昨日世界”的衰弱,需要对欧洲传统文化或茨威格的作品有所了解,但即使我们不谈文化,只谈表现形式,《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
电影的第一帧画面并不是制片商厂标,而是一句提示:请将您的显示器设置为16:9。事实上整部电影出现了4种不同的画幅比,16:9只在作家和饭店主人穆斯塔法先生交谈的时空中出现,它们作为串场的小段落,只占据了很短的时间。在主线的古斯塔夫先生的故事里,画面采用了4:3的经典比例。画幅的变换不仅象征着时空的层次,也代表着讲述故事方式的逐渐演变。我们在看电影,在塑像前纪念作家的小姑娘通过书了解故事,作家又用广播的形式讲述故事,而他的故事又来自于那晚与穆斯塔法先生的交谈。大饭店和古斯塔夫先生的故事通过不同的介质得到了传承,但这些传奇或许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无论如何,那个时代已经远离我们了。
在经典画幅下,维斯·安德森也使用了一些经典的拍摄手法。虽然新技术让电影呈现出了更多维的角度,却也让一些传统的技艺几近失传。在摄影机体积庞大、胶卷数量有限的过去,导演需要全盘指挥演员走位,掌控现场调度,而不是像现在那样一通胡拍再用后期处理弥补。《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许多镜头都有向传统致敬的意味。在回忆情节,安德森使用了许多定焦镜头,很少使用跳接、变焦等摄影或剪辑手法,场景的变换则通过人物的走位和镜头的横移或旋转来实现。例如在监狱戏段落,整个越狱过程的拍摄手法就颇有默片时代的风采。复古的摄影风格加上微缩模型的运用,使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它更像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连环画。
安德森的电影向来以画面优美而闻名,《布达佩斯大饭店》则为观众上了一堂关于对称的美学课。电影对称的构图达到了一种极致,尽管这种风格可能被部分人所讨厌,但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些精心设计的布景透射出导演完美主义的创作精神。实际上我们很难在电影中找到“不对称”的破绽,天生对称的画面自然全都保持了对称,而那些在构图上无法几何对称的画面,导演又用物品或人物的站位来平衡画面,达到了一种另类的对称。除此之外,在时间尺度上,导演也在试图构造对称,两次火车的突然停止即是如此,但时间的不可逆却让这种对称失去了现实意义,面对警察或行刑队,两次出现了“人性的微光”,而古斯塔夫先生最终却遭遇了不同的结局。
倘若忽略动荡的时代背景,门童零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冒险其实只是一个俗套的遗产纷争故事,但电影情节上值得玩味的细节却非常多。年轻作家在饭店疗养时,听闻饭店主人穆斯塔法的八卦,这个奇怪的老人只住在饭店的小隔间里。后来我们明白了这不是吝啬的怪癖,只是单纯的怀念,因为那个小房间是他作为门童的起点。而穆斯塔法在一开始问古斯塔夫先生的那个问题,其实很早就得到了解答。在回忆古斯塔夫先生的餐前布道时,突然话锋一转,原来古斯塔夫先生也住在一个同样格局的小房间里。这大概是在暗示,古斯塔夫先生也有一个作为门童的起点。
但形式上的精致和美并不是《布达佩斯大饭店》最大的优点,它作为一部文艺电影的不矫情,才是我们欣赏它的最重要原因。它并没有极力地渲染那个时代的美好,并没有用低劣的煽情手段来表达对“昨日世界”的怀念,它只是平静地讲述着故事,即使在那么一些可能让人动容的时刻,它仍然显得轻描淡写。电影通过黑色幽默的喜剧形式,使用各式各样的符号和隐喻勾勒出整个时代的景象,正如那个逝去的黄金时代,安德森的电影语言是内敛而得体的,它们只为表达而不是说教而存在,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轻描淡写并不意味着无动于衷。电影最具感染力的时刻无疑是在整个故事的最后段落,零静静地讲出了故事的结局,阿加莎并没有死于这次遗产阴谋,她因为难产而死,结局卑微而平凡;古斯塔夫先生则为他努力捍卫的昨日世界殉道了,“他没有能成功变老”。寥寥数语,说尽人生。作家以为穆斯塔法保留这家饭店是为了保存古斯塔夫先生所珍爱的过去,但他却说这一切只是为了纪念阿加莎,因为那个世界早就消失了,古斯塔夫先生只是优雅地维持着那个世界的幻象。或许每一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都心知肚明,1942年在巴西自杀的茨威格亦是如此,他只是随它而去了。但有一些东西将永存,因为我们仍然可以在心中默念:“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闪动,那就是人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