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武林》提出了一个问题,却没能给出完整的答案【龙斌大话电影(2015) 第12期 原稿】
【更多影评,关注微信号:lbdhdy】 转发请注明出处
武侠电影是华语电影中唯一的原创类型,它不但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味,更因为武侠思想深受儒家、道家乃至佛学等文化的广泛影响,其散发出来的人文哲学也独树一帜。中国丰富的武术文化历史将“武侠”这一名词发展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和文化,中国武侠片就像美国西部片一样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色。
武侠片基本首先依靠功夫或者武打戏份来吸引观众,虽然偶尔也会出现像《卧虎藏龙》《一代宗师》这样通篇充满哲理性思考的作品,但即便是李安或者王家卫,也是借助武侠的外在形式作为其思想表达的介质。
《一个人的武林》毫无疑问是一部功夫电影,先拳后腿次擒拿,兵器内家武合一,这句功夫口诀成为了电影中破案的主要线索。电影也沿着这一条主线走上了“过五关斩六将”式的闯关游戏剧情结构,将各路功夫按顺序展示了一遍。每当秦腔《出五关》的人物主题音乐响起,观众就知道“傻根”又要出去杀人了。
但是作为一部功夫电影,《一个人的武林》几乎摊上了最坏的时光。在电影《关云长》、《特殊身份》以及《冰封:重生之门》,甚至还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鼎力相助下,甄子丹几乎透支光了自己功夫明星的信誉度,在加上它和《冰封:重生之门》这种年度奇葩电影同样由甄子丹和王宝强领衔主演,观众不买账也属于正常反应。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两位主角的对抗,角色动机仍然比较混沌,但是它的审美情趣明显比《冰封:重生之门》要正常得多。这可能是甄子丹最近几年唯一能让大部分观众坚持看完的电影,并且在动作设计上仍然值得注意。
如果要将武侠电影归入一个世界人民都能理解的标签范围,可能非动作片莫属。李小龙的声名鹊起把中国功夫引入了世界的视野之中,而香港功夫电影的曾经辉煌更像是一去不复返的黄金年代。
电影《一个人的武林》本身就带有这种感慨和缅怀的情绪,电影拉来了一大帮功夫电影的台前幕后人员做客串,夏侯武宾馆房间里播放着成龙的《蛇形刁手》,而陈伯光的小摊上则在放映刘家良的《七剑》,甚至樊少皇饰演的角色洪叶本身就是一位功夫明星,即便它的片尾没有明确地表达致敬的思想,这些画面也已经十分明显了。所以虽然它仍然没有给观众拿出一个出色的故事,但在这个情怀经常被拿出来忽悠观众的年代,确实赚足了感情分。而在一大堆功夫痕迹的包裹中,王宝强这个刚刚挤进动作电影的演员就更加显得有些像局外人。
但是这并不是说王宝强辱没了自己少林俗家功夫弟子的出身,无论是双人打斗还是个人展示,观众都能看出他还是颇具扎实的基本功。只是多以憨傻形象行走在电视和电影里的王宝强在表演上让人难以容易接受,他频繁地使用类似呲牙、咧嘴和瞪眼的表现方式卖力地演出,虽然能看出他很努力,但是这让观众觉得他这个人很狰狞,而不是电影中封于修这个人物。
如果完全不去看电影的相关信息,《一个人的武林》这个名字看上去更像是《一代宗师》那样的带有文艺腔调的古装武侠电影,所以当发现它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的香港,很多观众难免有些错位。但是这个包裹着犯罪和警匪外衣的现代动作片,它的故事内核仍然是一个极为传统的武侠电影套路。要做天下第一的杀人狂魔将武林搅得血雨腥风,此时就需要一个闭关修炼的英雄出山挽狂澜于既倒,不知道是谁规定的,我们反正都是这么讲武侠故事。
在精神实质上,《一个人的武林》也逃不开那个属于武侠电影或者功夫电影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曾经困扰着很多人,以至于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编剧借厨子李秀莲之口也提出过一次。那就是,学功夫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前有魔幻武侠的代表人物东方不败,挥刀自宫练就葵花宝典,后至民族武侠的模范先锋霍元甲,年轻任性只为津门第一。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在《五蠹》中有一句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虽然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还达不到“以武犯禁”的思想高度,但他们其实都是相似的,总想凭借武力扮演皇帝的角色。
《一个人的武林》中的夏侯武和封于修本是同一路人。作为合一门的掌门人,夏侯武开始认为学武就是为了争夺天下第一,为门派增光,所以他不停地挑战高手,结果终于错杀了对手,蹲了监狱。而封于修则将这一理念发展到了精神病人的疯狂状态。虽然他无门无派、完全是自学成才,但是同样也是要做争霸武林,并提出了一个更加绝对的看法,功夫是杀人技,似乎最终没有杀掉对手,那么即便赢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封于修颇有几分《天龙八部》中慕容世家的癖好,喜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中国的武侠故事经常将反派大佬设定成为天下无敌的杂家,他们经常不择手段,吸收各家所长只为争夺天下第一,最后不是走火入魔爆炸而死,就是走火入魔疯疯癫癫,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贪字。抛离开玄幻色彩的内功心法,走火入魔这个词也一样可以用在现代的封于修和之前的夏侯武身上,就像封于修的名字,境界的天顶常出在自身修为的上面。
但是《一个人的武林》提出了一个问题,却没能给出完整的答案。直到电影的最后,夏侯武重回合一门授徒,和师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也终于没有说出来,学功夫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一点也正是电影的最大薄弱之处。《一个人的武林》似乎只告诉了观众一个概念,那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拳头。武林很大,它始终不是某一个人的。
武侠电影是华语电影中唯一的原创类型,它不但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味,更因为武侠思想深受儒家、道家乃至佛学等文化的广泛影响,其散发出来的人文哲学也独树一帜。中国丰富的武术文化历史将“武侠”这一名词发展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和文化,中国武侠片就像美国西部片一样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色。
武侠片基本首先依靠功夫或者武打戏份来吸引观众,虽然偶尔也会出现像《卧虎藏龙》《一代宗师》这样通篇充满哲理性思考的作品,但即便是李安或者王家卫,也是借助武侠的外在形式作为其思想表达的介质。
《一个人的武林》毫无疑问是一部功夫电影,先拳后腿次擒拿,兵器内家武合一,这句功夫口诀成为了电影中破案的主要线索。电影也沿着这一条主线走上了“过五关斩六将”式的闯关游戏剧情结构,将各路功夫按顺序展示了一遍。每当秦腔《出五关》的人物主题音乐响起,观众就知道“傻根”又要出去杀人了。
但是作为一部功夫电影,《一个人的武林》几乎摊上了最坏的时光。在电影《关云长》、《特殊身份》以及《冰封:重生之门》,甚至还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鼎力相助下,甄子丹几乎透支光了自己功夫明星的信誉度,在加上它和《冰封:重生之门》这种年度奇葩电影同样由甄子丹和王宝强领衔主演,观众不买账也属于正常反应。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两位主角的对抗,角色动机仍然比较混沌,但是它的审美情趣明显比《冰封:重生之门》要正常得多。这可能是甄子丹最近几年唯一能让大部分观众坚持看完的电影,并且在动作设计上仍然值得注意。
如果要将武侠电影归入一个世界人民都能理解的标签范围,可能非动作片莫属。李小龙的声名鹊起把中国功夫引入了世界的视野之中,而香港功夫电影的曾经辉煌更像是一去不复返的黄金年代。
电影《一个人的武林》本身就带有这种感慨和缅怀的情绪,电影拉来了一大帮功夫电影的台前幕后人员做客串,夏侯武宾馆房间里播放着成龙的《蛇形刁手》,而陈伯光的小摊上则在放映刘家良的《七剑》,甚至樊少皇饰演的角色洪叶本身就是一位功夫明星,即便它的片尾没有明确地表达致敬的思想,这些画面也已经十分明显了。所以虽然它仍然没有给观众拿出一个出色的故事,但在这个情怀经常被拿出来忽悠观众的年代,确实赚足了感情分。而在一大堆功夫痕迹的包裹中,王宝强这个刚刚挤进动作电影的演员就更加显得有些像局外人。
但是这并不是说王宝强辱没了自己少林俗家功夫弟子的出身,无论是双人打斗还是个人展示,观众都能看出他还是颇具扎实的基本功。只是多以憨傻形象行走在电视和电影里的王宝强在表演上让人难以容易接受,他频繁地使用类似呲牙、咧嘴和瞪眼的表现方式卖力地演出,虽然能看出他很努力,但是这让观众觉得他这个人很狰狞,而不是电影中封于修这个人物。
如果完全不去看电影的相关信息,《一个人的武林》这个名字看上去更像是《一代宗师》那样的带有文艺腔调的古装武侠电影,所以当发现它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的香港,很多观众难免有些错位。但是这个包裹着犯罪和警匪外衣的现代动作片,它的故事内核仍然是一个极为传统的武侠电影套路。要做天下第一的杀人狂魔将武林搅得血雨腥风,此时就需要一个闭关修炼的英雄出山挽狂澜于既倒,不知道是谁规定的,我们反正都是这么讲武侠故事。
在精神实质上,《一个人的武林》也逃不开那个属于武侠电影或者功夫电影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曾经困扰着很多人,以至于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编剧借厨子李秀莲之口也提出过一次。那就是,学功夫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前有魔幻武侠的代表人物东方不败,挥刀自宫练就葵花宝典,后至民族武侠的模范先锋霍元甲,年轻任性只为津门第一。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在《五蠹》中有一句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虽然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还达不到“以武犯禁”的思想高度,但他们其实都是相似的,总想凭借武力扮演皇帝的角色。
《一个人的武林》中的夏侯武和封于修本是同一路人。作为合一门的掌门人,夏侯武开始认为学武就是为了争夺天下第一,为门派增光,所以他不停地挑战高手,结果终于错杀了对手,蹲了监狱。而封于修则将这一理念发展到了精神病人的疯狂状态。虽然他无门无派、完全是自学成才,但是同样也是要做争霸武林,并提出了一个更加绝对的看法,功夫是杀人技,似乎最终没有杀掉对手,那么即便赢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封于修颇有几分《天龙八部》中慕容世家的癖好,喜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中国的武侠故事经常将反派大佬设定成为天下无敌的杂家,他们经常不择手段,吸收各家所长只为争夺天下第一,最后不是走火入魔爆炸而死,就是走火入魔疯疯癫癫,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贪字。抛离开玄幻色彩的内功心法,走火入魔这个词也一样可以用在现代的封于修和之前的夏侯武身上,就像封于修的名字,境界的天顶常出在自身修为的上面。
但是《一个人的武林》提出了一个问题,却没能给出完整的答案。直到电影的最后,夏侯武重回合一门授徒,和师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也终于没有说出来,学功夫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一点也正是电影的最大薄弱之处。《一个人的武林》似乎只告诉了观众一个概念,那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拳头。武林很大,它始终不是某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