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那些事
(一)教皇宫
正值今年阿维尼翁戏剧节开幕之时,我偶然发现了法国人Jéroôme Bel创作于2013年的一部舞台作品,在2年前的教皇宫荣誉中庭上演,剧名就叫《荣誉中庭》(Cour d’Honneur)。这场历时2小时的戏犹如一封献给教皇宫的情书,写满了14名非专业演员对阿维尼翁这个最著名的舞台的私人记忆。
在这个容纳2000人的临时剧场里,并排而坐的演员们轮流走到麦克风前,讲述他们自己曾经作为观众与这个舞台之间的故事:有的是关于某出戏里出人意料的布景;有的是关于影响他们人生的观剧体验;有的是关于自己作为群众演员参演的经历;有的是关于因失望的观众起身怒骂而被迫中断的演出;还有的将自己未得时间分享的思考编印成册,发放给现场观众…… 那些珍贵的记忆在演员讲述的间歇被安排在舞台上重现,成为一个个实体的闪回,讲述者的大脑于是被放大到整个舞台,竟然给这2000人的巨大空间制造出了一种奇特的私密感。
最后一个走向麦克风的是一位66岁的退休语文老师,怀抱着她40年来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积攒下来的一本厚册子——收集了门票、节目册、剪报,以及自己的各种观后感,剧场里响起了她对戏剧节的最初记忆:演员杰拉·菲利普(Gérard Philipe)于50年代在阿维尼翁出演《洪堡王子》(Le Prince de Hombourg)的录音。结束自己的叙述时,她声音颤抖:“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有3个地方对我尤其重要——与爱人一起每天跑步的公园、与家人一同度假的海边,还有这个荣誉中庭——我希望自己的一把骨灰可以埋在这里,即使不能再来了,也还能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二)红与黑
于我而言,对杰拉·菲利普的记忆来自22年前,父亲正在看电视里播的某部译制片,而镜头前主人公似乎永无止尽的内心独白令我看了一眼便再也走不开了。后来知道,那部影片是1954年版的《红与黑》,作为中央电视台于70年代末制作的第一部对口型配音译制片,于连的声音是当年尚且年轻的赵忠祥。几天以后,我去旧书市场买来了这本小说,2天内看完,而这以后的几年时间内再也读不进去其他任何小说。其他的小说瞬间都成了讲故事,而只有《红与黑》讲的是一个近得摸得到脉搏的人,一个神经质的叛逆者,固执地在别人的理解之外与自己作战。
如今看来,从影片到小说译本,各种违和因素无处不在:50年代影片的舞台化拍摄方式、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之声、中文译本的翻译体文风…… 但在当时,这一切似乎都不存在,那个160多年前被远在天边的某个胖老头虚构出来的人物就这样从天而降成为了我成长的一部分。2年前,在看《历史系男生》(The History Boys)时,这种体验被Alan Bennett通过他虚构的另一个胖老头准确地描述了出来:“阅读中最美妙的时刻就是你读到某些东西——一个想法、一种感受、一个观点——让你觉得是自己所特有的。但它就在你眼前,由别人写了下来,而那个人你从未谋面,甚至早已离世了。这就像你的手被另一个人握在手里。”(The best moments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 — 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 that you'd thought special, particular to you. And here it is,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rson you've never met, maybe even someone long dead. And it'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
受着这种对《红与黑》莫名迷恋的驱使,我又先后看了1997年法、意、德合拍的高颜值版,以及1993年尤恩·迈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主演的电视版,但那些更年轻漂亮的男主们始终都不是我所认识的于连,都太过通透。反倒是杰拉·菲利普,虽出演时早已过了于连的年纪,却更接近那个死于23岁的少年热情背后的阴郁。
正值今年阿维尼翁戏剧节开幕之时,我偶然发现了法国人Jéroôme Bel创作于2013年的一部舞台作品,在2年前的教皇宫荣誉中庭上演,剧名就叫《荣誉中庭》(Cour d’Honneur)。这场历时2小时的戏犹如一封献给教皇宫的情书,写满了14名非专业演员对阿维尼翁这个最著名的舞台的私人记忆。
在这个容纳2000人的临时剧场里,并排而坐的演员们轮流走到麦克风前,讲述他们自己曾经作为观众与这个舞台之间的故事:有的是关于某出戏里出人意料的布景;有的是关于影响他们人生的观剧体验;有的是关于自己作为群众演员参演的经历;有的是关于因失望的观众起身怒骂而被迫中断的演出;还有的将自己未得时间分享的思考编印成册,发放给现场观众…… 那些珍贵的记忆在演员讲述的间歇被安排在舞台上重现,成为一个个实体的闪回,讲述者的大脑于是被放大到整个舞台,竟然给这2000人的巨大空间制造出了一种奇特的私密感。
最后一个走向麦克风的是一位66岁的退休语文老师,怀抱着她40年来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积攒下来的一本厚册子——收集了门票、节目册、剪报,以及自己的各种观后感,剧场里响起了她对戏剧节的最初记忆:演员杰拉·菲利普(Gérard Philipe)于50年代在阿维尼翁出演《洪堡王子》(Le Prince de Hombourg)的录音。结束自己的叙述时,她声音颤抖:“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有3个地方对我尤其重要——与爱人一起每天跑步的公园、与家人一同度假的海边,还有这个荣誉中庭——我希望自己的一把骨灰可以埋在这里,即使不能再来了,也还能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二)红与黑
于我而言,对杰拉·菲利普的记忆来自22年前,父亲正在看电视里播的某部译制片,而镜头前主人公似乎永无止尽的内心独白令我看了一眼便再也走不开了。后来知道,那部影片是1954年版的《红与黑》,作为中央电视台于70年代末制作的第一部对口型配音译制片,于连的声音是当年尚且年轻的赵忠祥。几天以后,我去旧书市场买来了这本小说,2天内看完,而这以后的几年时间内再也读不进去其他任何小说。其他的小说瞬间都成了讲故事,而只有《红与黑》讲的是一个近得摸得到脉搏的人,一个神经质的叛逆者,固执地在别人的理解之外与自己作战。
如今看来,从影片到小说译本,各种违和因素无处不在:50年代影片的舞台化拍摄方式、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之声、中文译本的翻译体文风…… 但在当时,这一切似乎都不存在,那个160多年前被远在天边的某个胖老头虚构出来的人物就这样从天而降成为了我成长的一部分。2年前,在看《历史系男生》(The History Boys)时,这种体验被Alan Bennett通过他虚构的另一个胖老头准确地描述了出来:“阅读中最美妙的时刻就是你读到某些东西——一个想法、一种感受、一个观点——让你觉得是自己所特有的。但它就在你眼前,由别人写了下来,而那个人你从未谋面,甚至早已离世了。这就像你的手被另一个人握在手里。”(The best moments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 — 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 that you'd thought special, particular to you. And here it is,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rson you've never met, maybe even someone long dead. And it'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
受着这种对《红与黑》莫名迷恋的驱使,我又先后看了1997年法、意、德合拍的高颜值版,以及1993年尤恩·迈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主演的电视版,但那些更年轻漂亮的男主们始终都不是我所认识的于连,都太过通透。反倒是杰拉·菲利普,虽出演时早已过了于连的年纪,却更接近那个死于23岁的少年热情背后的阴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