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一座城的文化栖居地
《广西日报》记者 李湘萍 文/图
它们有着诗意的名字—“有食堂”“云语言”……
它们正诗意地行进中—通过时下流行的社交平台微信、豆瓣等新媒体随兴而发,快乐读书,以书会友,在平等、自由、开放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与分享中找到归属感;
它们诗意的背后,链接的是共通的后缀—读书会—以各种各样、主题鲜明的书友聚会形式,散落于邕城的各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别样的文化栖居地。
壹 发于兴趣 新社交平台的呼朋引伴
70后、80后或许都有这样的童年记忆:三五伙伴围坐在小人书出租摊前,埋头痴迷各自喜爱的连环画。看到精彩处,总忍不住凑近身边的伙伴,指着书中的画面或文字与其分享。那些面对面交流的畅快与情感共鸣,让大家在岁月的回望中分外亲切,在人生的前行中潜意识地寻找回归。而此时回想,这不就是后来大家逐渐熟悉的读书会、读书沙龙具体形态的雏形吗?
斗转星移,当年的孩童成长为青年乃至中年,那些头碰头一起翻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是电子书、碎片化阅读、爆炸信息海量选择……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人类的阅读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与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阅读不再需要交流。恰恰相反,在真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的不断交叉穿梭中,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面对面真诚交流,这是本能的回归。而QQ、微博、豆瓣、微信等层出不穷的社交平台让人们找到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呼朋引伴方式。在南宁,一些志同道合的读书会由此而焕发新生。
有食堂读书会就是在微信圈里机缘巧合生发出来的。“微信朋友圈玩转时,我苦恼于‘晒什么好呢’。思来想去,就把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触动自己的读书笔记抄下来,晒在朋友圈上与大家分享。”有食堂读书会发起人陆碧贞没料到自己的这个无意之举,居然会引来那么多的留言、点赞、转发。原来朋友圈里喜欢读书的大有人在,那不如搞个读书会吧!她在朋友圈发出一条微信:“我正在发起一个读书会,有兴趣的可以回复我哦。”响应的热情程度远远超出了陆碧贞的预期,当天就有七八十人回复要参加读书会。此后加入读书会的人越来越多,微信群也越建越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700多人加入了有食堂读书会。“有食堂”寓意何在?这源于陆碧贞家里的书房名称,寓意精神食粮,即进入书房,感觉看书就跟吃饭一样,有需要,是一个必需品。
“在中国出版界的百年老店,用世俗的目光重新发现阅读之美,让思考充满民间的味道……”在“豆瓣同城”发布的这段煽情宣传语来自云语言读书会。三位自称“年纪中年内心文艺青年”的文化人,在有了一定的时间和阅历之后,希望通过书为媒介聚集一些同行的朋友,聊聊美和生活,于是三人各取自己名字一个字的谐音,组成了“云语言读书会”。美好梦想付之于行动后被温暖的现实照亮—商务印书馆南宁阅读体验店为他们无偿提供活动场地,免费参与的第一期读书会活动信息在网站、微信等平台上发布后,连南宁周边城市的书友也闻讯而来。他们在这里交流读书感悟,分享人生故事,互相传递各自所收获的精神食粮,“饕餮成瘾”。
贰 存于交流 内心共鸣的归属感
草根读书会大都随兴而发,没有任何章程约束,但是这份洒脱自在滋养于交流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后,读书会的吸引力随之发散,参与者沉醉其中找回丢失已久的归属感。
云语言读书会的第一期活动直接开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读书会”。书友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在北京、兰州、广州乃至南宁等城市参加过的读书会活动:教授讲课式、鸡尾酒会式、产品推销式、无主持轮流发言式,甚至是将书中内容转化为人人参演的小话剧等等。特邀嘉宾、原广西三联书店负责人李弘川做读书会的经验是:高品质、有延续性的读书会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作为主线,有人做适当的引导,自由开放、松而不散的氛围。那种“座谈会式”“放养式”的读书会不可取。其次,找准大家共同感兴趣、能够产生凝聚力的切入点很重要,当目标一致的爱书之人坐在一起时很容易找到归属感。
“希望以书为纽带,把兴趣爱好相同的读书人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商务印书馆南宁阅读体验店负责人对“阅读体验店”经营理念的理解:“我们打造的是书吧模式,从而使书店与读者摆脱卖主与顾客的关系。书吧重在营造看书的环境,即爱书之人相互交流的一个空间,‘阅读体验店’让读者体验阅读之美是关键。”也正因如此,以“提倡大家在碎片化阅读泛滥的时代完整阅读,深入思考,并通过平等、自由而开放的分享交流,共同推动南宁本地文化传播”为主旨的云语言读书会活动能在商务印书馆南宁阅读体验店一期期开展下去。
“我们尝试以‘我城’为主题,但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随时跑题,甚至有时候分享的不一定是书,它可以是电影、音乐、艺术、摄影等文化领域方面,也有可能聊城市的种种故事和情感。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读‘人’,我们尝试做一个比读‘书’更大的读书会。”云语言读书会发起人之一甘雨说。
“读书应该是读‘人’”这个观念在真人图书馆读书活动上体现得更直观。这源于北欧公益性质的阅读模式,旨在反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南宁本土的真人图书馆早在2013年就由两个热心公益的女大学生“揭开面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是南宁真人图书馆发起人之一小丸子的QQ签名。在她看来,以真人为书,读者通过聆听“真人书”的真实故事和经历,以及通过提问解答等对话形式进行阅读,使真人图书馆更像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有沟通、有互动,因读者可以随时提问,及时弄清想要知道的事情,阅读因此变得精准又高效,而每本“图书”的书名都是他们最想与借阅者分享的某段经历或想法的提要。
今年4月末在南宁悦荟广场举办的2周年南宁真人图书展上,18本会说话的“书”,18个故事—“舞蹈那些事儿”“传说明信片”“说笑戏剧”等,被愿意聆听的读者仔细“翻阅”了他们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社会阅历不同,思维反射出来的观点也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很重要。”活动给读者小唐带来了更多的见识,改变了其对一些事情固有的看法。
而谁曾想,这项读书活动除了场地是免费赞助之外,自成立起到现在从没有接受过商业赞助,所有支出费用都是发起人与志愿者支付。小丸子说:“是读者与‘真人书’的支持以及自己喜欢交流活动的兴趣支撑着自己坚持。目前团队核心志愿者8人,馆藏‘图书’60余本,计划保证至少两个月一期活动,希望可以跟更多南宁不同领域的团队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
叁 长于碰撞 让梦想成为现实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可梦想从何而来?不少有志者就在“烧脑”般的读书会里,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擦亮梦想的火花,让更多的梦想成为现实。
“自由生长”状态的有食堂读书会,在发起之初并没有具体的规划和想法,但也正是这种自由的发展,让它俨然成为以读书为联结的社交平台—闻书识友人—从二三十人的小型分享到六七十人的主题演讲,再到上百人的春季读书派对,阅读的魅力让这群人越靠越近,相互欣赏、充实自身。也就在此时,寻找一个固定的读书会交流场所成为必要。“找不到,我们就自己造一个。”陆碧贞说,梦想的种子在心中萌芽,可在把它移植到现实土壤的过程中,梦想的成长已然超出了她的控制。
陆碧贞本想造一个单纯为书友交流的咖啡图书馆,可原有的1000多名读书会伙伴与越来越多的各类社群—广告精英汇、广西创意人、逻辑思维会员以及关爱老兵等社群汇聚在此,不断进行分享交流与思想碰撞,出乎意料地以创意的方式实现了“咖啡馆+图书馆+创意共享办公室”的融合,无形中以“阅读影响城市”的信念和行动给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许多可能。
陆碧贞说,我们以热爱读书为连接点,以阅读与思考为轴心,源源不断地汇聚创意,让这里更像一个自由随性的文化集市。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平台,一个鼓励共享鼓励协作的社群,我们在此重新定义阅读、消费、食物、旅行、工作……以及生活里值得重新擦亮的部分。
![]() |
在商务印书馆南宁阅读体验店举办的云语言读书会让书友找到归属感 |
![]() |
阅读体验店让读者体验阅读之美。 |
它们有着诗意的名字—“有食堂”“云语言”……
它们正诗意地行进中—通过时下流行的社交平台微信、豆瓣等新媒体随兴而发,快乐读书,以书会友,在平等、自由、开放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与分享中找到归属感;
它们诗意的背后,链接的是共通的后缀—读书会—以各种各样、主题鲜明的书友聚会形式,散落于邕城的各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别样的文化栖居地。
壹 发于兴趣 新社交平台的呼朋引伴
70后、80后或许都有这样的童年记忆:三五伙伴围坐在小人书出租摊前,埋头痴迷各自喜爱的连环画。看到精彩处,总忍不住凑近身边的伙伴,指着书中的画面或文字与其分享。那些面对面交流的畅快与情感共鸣,让大家在岁月的回望中分外亲切,在人生的前行中潜意识地寻找回归。而此时回想,这不就是后来大家逐渐熟悉的读书会、读书沙龙具体形态的雏形吗?
斗转星移,当年的孩童成长为青年乃至中年,那些头碰头一起翻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是电子书、碎片化阅读、爆炸信息海量选择……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人类的阅读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与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阅读不再需要交流。恰恰相反,在真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的不断交叉穿梭中,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面对面真诚交流,这是本能的回归。而QQ、微博、豆瓣、微信等层出不穷的社交平台让人们找到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呼朋引伴方式。在南宁,一些志同道合的读书会由此而焕发新生。
有食堂读书会就是在微信圈里机缘巧合生发出来的。“微信朋友圈玩转时,我苦恼于‘晒什么好呢’。思来想去,就把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触动自己的读书笔记抄下来,晒在朋友圈上与大家分享。”有食堂读书会发起人陆碧贞没料到自己的这个无意之举,居然会引来那么多的留言、点赞、转发。原来朋友圈里喜欢读书的大有人在,那不如搞个读书会吧!她在朋友圈发出一条微信:“我正在发起一个读书会,有兴趣的可以回复我哦。”响应的热情程度远远超出了陆碧贞的预期,当天就有七八十人回复要参加读书会。此后加入读书会的人越来越多,微信群也越建越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700多人加入了有食堂读书会。“有食堂”寓意何在?这源于陆碧贞家里的书房名称,寓意精神食粮,即进入书房,感觉看书就跟吃饭一样,有需要,是一个必需品。
“在中国出版界的百年老店,用世俗的目光重新发现阅读之美,让思考充满民间的味道……”在“豆瓣同城”发布的这段煽情宣传语来自云语言读书会。三位自称“年纪中年内心文艺青年”的文化人,在有了一定的时间和阅历之后,希望通过书为媒介聚集一些同行的朋友,聊聊美和生活,于是三人各取自己名字一个字的谐音,组成了“云语言读书会”。美好梦想付之于行动后被温暖的现实照亮—商务印书馆南宁阅读体验店为他们无偿提供活动场地,免费参与的第一期读书会活动信息在网站、微信等平台上发布后,连南宁周边城市的书友也闻讯而来。他们在这里交流读书感悟,分享人生故事,互相传递各自所收获的精神食粮,“饕餮成瘾”。
贰 存于交流 内心共鸣的归属感
草根读书会大都随兴而发,没有任何章程约束,但是这份洒脱自在滋养于交流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后,读书会的吸引力随之发散,参与者沉醉其中找回丢失已久的归属感。
云语言读书会的第一期活动直接开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读书会”。书友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在北京、兰州、广州乃至南宁等城市参加过的读书会活动:教授讲课式、鸡尾酒会式、产品推销式、无主持轮流发言式,甚至是将书中内容转化为人人参演的小话剧等等。特邀嘉宾、原广西三联书店负责人李弘川做读书会的经验是:高品质、有延续性的读书会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作为主线,有人做适当的引导,自由开放、松而不散的氛围。那种“座谈会式”“放养式”的读书会不可取。其次,找准大家共同感兴趣、能够产生凝聚力的切入点很重要,当目标一致的爱书之人坐在一起时很容易找到归属感。
“希望以书为纽带,把兴趣爱好相同的读书人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商务印书馆南宁阅读体验店负责人对“阅读体验店”经营理念的理解:“我们打造的是书吧模式,从而使书店与读者摆脱卖主与顾客的关系。书吧重在营造看书的环境,即爱书之人相互交流的一个空间,‘阅读体验店’让读者体验阅读之美是关键。”也正因如此,以“提倡大家在碎片化阅读泛滥的时代完整阅读,深入思考,并通过平等、自由而开放的分享交流,共同推动南宁本地文化传播”为主旨的云语言读书会活动能在商务印书馆南宁阅读体验店一期期开展下去。
“我们尝试以‘我城’为主题,但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随时跑题,甚至有时候分享的不一定是书,它可以是电影、音乐、艺术、摄影等文化领域方面,也有可能聊城市的种种故事和情感。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读‘人’,我们尝试做一个比读‘书’更大的读书会。”云语言读书会发起人之一甘雨说。
“读书应该是读‘人’”这个观念在真人图书馆读书活动上体现得更直观。这源于北欧公益性质的阅读模式,旨在反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南宁本土的真人图书馆早在2013年就由两个热心公益的女大学生“揭开面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是南宁真人图书馆发起人之一小丸子的QQ签名。在她看来,以真人为书,读者通过聆听“真人书”的真实故事和经历,以及通过提问解答等对话形式进行阅读,使真人图书馆更像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有沟通、有互动,因读者可以随时提问,及时弄清想要知道的事情,阅读因此变得精准又高效,而每本“图书”的书名都是他们最想与借阅者分享的某段经历或想法的提要。
今年4月末在南宁悦荟广场举办的2周年南宁真人图书展上,18本会说话的“书”,18个故事—“舞蹈那些事儿”“传说明信片”“说笑戏剧”等,被愿意聆听的读者仔细“翻阅”了他们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社会阅历不同,思维反射出来的观点也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很重要。”活动给读者小唐带来了更多的见识,改变了其对一些事情固有的看法。
而谁曾想,这项读书活动除了场地是免费赞助之外,自成立起到现在从没有接受过商业赞助,所有支出费用都是发起人与志愿者支付。小丸子说:“是读者与‘真人书’的支持以及自己喜欢交流活动的兴趣支撑着自己坚持。目前团队核心志愿者8人,馆藏‘图书’60余本,计划保证至少两个月一期活动,希望可以跟更多南宁不同领域的团队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
叁 长于碰撞 让梦想成为现实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可梦想从何而来?不少有志者就在“烧脑”般的读书会里,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擦亮梦想的火花,让更多的梦想成为现实。
“自由生长”状态的有食堂读书会,在发起之初并没有具体的规划和想法,但也正是这种自由的发展,让它俨然成为以读书为联结的社交平台—闻书识友人—从二三十人的小型分享到六七十人的主题演讲,再到上百人的春季读书派对,阅读的魅力让这群人越靠越近,相互欣赏、充实自身。也就在此时,寻找一个固定的读书会交流场所成为必要。“找不到,我们就自己造一个。”陆碧贞说,梦想的种子在心中萌芽,可在把它移植到现实土壤的过程中,梦想的成长已然超出了她的控制。
陆碧贞本想造一个单纯为书友交流的咖啡图书馆,可原有的1000多名读书会伙伴与越来越多的各类社群—广告精英汇、广西创意人、逻辑思维会员以及关爱老兵等社群汇聚在此,不断进行分享交流与思想碰撞,出乎意料地以创意的方式实现了“咖啡馆+图书馆+创意共享办公室”的融合,无形中以“阅读影响城市”的信念和行动给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许多可能。
陆碧贞说,我们以热爱读书为连接点,以阅读与思考为轴心,源源不断地汇聚创意,让这里更像一个自由随性的文化集市。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平台,一个鼓励共享鼓励协作的社群,我们在此重新定义阅读、消费、食物、旅行、工作……以及生活里值得重新擦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