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
去年《黄金时代》最红火的时候,铺天盖地都是萧红。在大学时读过萧红的文章,图书馆借的一本合集,里面收录了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等四位民国女作家的文章,印象已经很淡了。于是我买了《呼兰河传》,很短的小说,不想读了一半就放弃了,一直到这两天才算接着读完。
为什么读不下去?因为心境。《呼兰河传》的情绪太过忧伤,从头至尾,字里行间,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忧伤的,哪怕是最快乐的、与爷爷一起在后园的时光,也给人一种往事如烟散去、流水东逝不复的感觉,只好提心吊胆地读,生怕这时光倏忽一下就过去了。整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我更愿意看成是她自己的回忆。这个回忆的季节仿佛永远在冬季,那种一眼看不到头的隆冬,四周白皑皑一片,河上了冻,破旧的茅草屋子里透着寒风,冷锅冷灶的,装水的瓦罐里都结了冰。整篇文章都像是作者的梦呓,喃喃自语,用回忆来温暖自己现实的躯体。
她的回忆中,仿佛只有后园是绿色的,祖父是温暖的。其他的人,有二伯、老厨子、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都是挣扎的底层的人。在她的故事里,没有什么是幸福,没有什么是美满,除了“我”和祖父,人们热爱造谣、没有同情。不幸的人嘲弄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弱小的人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小团圆媳妇死了,活活被捉弄死了;王大姐死了,生生地贫苦死了。围观的人们呢?他们乐于围观跳神赶鬼地折磨小团圆媳妇,他们甚至手舞足蹈地盼望着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孩子冻死……呼兰河这片土地,在萧红的笔下,就如同一片荒漠,后园是唯一的绿洲,而生活在底层的贫苦的人们,在绝望的夹缝中自顾自地活着,逢着一点雨露,便挣扎着冒出一点绿意。
这种底层的挣扎与绝望,在以往读过的作品中也存在,印象最深的便是老舍的《骆驼祥子》。很小的时候看的电影,斯琴高娃和张丰毅主演,基调很暗,暗得让我透不过气来。祥子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被击破,虎妞难产死了,祥子的车子卖了,小福子的亲爹对她说:“你怎么不去卖!”于是福子自尽了……祥子从一个自食其力、不甘失败的青年,在一次又一次理想被毁灭后,自甘堕落了。小说里充斥着一种无力感,面对生活的困境,底层的人们想通过奋斗去改变,却注定无法改变,只能在时代中随波逐流。同样描写底层生活的,还读过老舍的《月牙儿》。贫苦的女性,注定更具有悲剧色彩,因为在那个别无选择的境地,为了生存,她们唯一的出路,仿佛就只有当“暗门子”。书中的“我”,哪怕有过几年温饱,读了几年书,有了一定的文化,但面对社会的黑暗所做的抗争,就如同天上的月牙儿发出些许微弱的光,很快就被无际的黑暗吞噬了。“我”终于也唯有去步母亲的后尘,不然又能如何呢?总得活着吧……
《呼兰河传》行文如散文一般,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情绪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聚集起来,浓得像冯歪嘴子的黄米黏糕,硬得像冬天的呼兰河,把人的胸膛填得满满当当的,不留一点缝隙,仿佛要窒息一般。最后,王大姐死了,她的两个儿子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看到这里,我哭了,胸中积聚的各种阴郁,终于,有个一个出口。
为什么读不下去?因为心境。《呼兰河传》的情绪太过忧伤,从头至尾,字里行间,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忧伤的,哪怕是最快乐的、与爷爷一起在后园的时光,也给人一种往事如烟散去、流水东逝不复的感觉,只好提心吊胆地读,生怕这时光倏忽一下就过去了。整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我更愿意看成是她自己的回忆。这个回忆的季节仿佛永远在冬季,那种一眼看不到头的隆冬,四周白皑皑一片,河上了冻,破旧的茅草屋子里透着寒风,冷锅冷灶的,装水的瓦罐里都结了冰。整篇文章都像是作者的梦呓,喃喃自语,用回忆来温暖自己现实的躯体。
她的回忆中,仿佛只有后园是绿色的,祖父是温暖的。其他的人,有二伯、老厨子、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都是挣扎的底层的人。在她的故事里,没有什么是幸福,没有什么是美满,除了“我”和祖父,人们热爱造谣、没有同情。不幸的人嘲弄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弱小的人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小团圆媳妇死了,活活被捉弄死了;王大姐死了,生生地贫苦死了。围观的人们呢?他们乐于围观跳神赶鬼地折磨小团圆媳妇,他们甚至手舞足蹈地盼望着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孩子冻死……呼兰河这片土地,在萧红的笔下,就如同一片荒漠,后园是唯一的绿洲,而生活在底层的贫苦的人们,在绝望的夹缝中自顾自地活着,逢着一点雨露,便挣扎着冒出一点绿意。
这种底层的挣扎与绝望,在以往读过的作品中也存在,印象最深的便是老舍的《骆驼祥子》。很小的时候看的电影,斯琴高娃和张丰毅主演,基调很暗,暗得让我透不过气来。祥子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被击破,虎妞难产死了,祥子的车子卖了,小福子的亲爹对她说:“你怎么不去卖!”于是福子自尽了……祥子从一个自食其力、不甘失败的青年,在一次又一次理想被毁灭后,自甘堕落了。小说里充斥着一种无力感,面对生活的困境,底层的人们想通过奋斗去改变,却注定无法改变,只能在时代中随波逐流。同样描写底层生活的,还读过老舍的《月牙儿》。贫苦的女性,注定更具有悲剧色彩,因为在那个别无选择的境地,为了生存,她们唯一的出路,仿佛就只有当“暗门子”。书中的“我”,哪怕有过几年温饱,读了几年书,有了一定的文化,但面对社会的黑暗所做的抗争,就如同天上的月牙儿发出些许微弱的光,很快就被无际的黑暗吞噬了。“我”终于也唯有去步母亲的后尘,不然又能如何呢?总得活着吧……
《呼兰河传》行文如散文一般,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情绪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聚集起来,浓得像冯歪嘴子的黄米黏糕,硬得像冬天的呼兰河,把人的胸膛填得满满当当的,不留一点缝隙,仿佛要窒息一般。最后,王大姐死了,她的两个儿子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看到这里,我哭了,胸中积聚的各种阴郁,终于,有个一个出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