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面,何不来一趟太原
1
乘坐深夜的高铁从北京抵达太原,路上简单吃了从711买的沙拉来垫肚子。出站之后发现出租车的等候区人满为患,长长的队伍大概要一个小时才能等到车。查了一下刚好有南站进城的夜班公交,绕着车站转了一个大圈子,找到等车的位置,许多看上去像是来旅行的大学生,三五成群的兴奋的聊着天。大概等了半个小时,车才缓缓驶过来。
路上上下车的人很少,司机一路疾驶。我没有着急到旅店休息,第一站选择了去大营盘吃著名的夜宵肥肠面。
连着几家售卖肥肠面的店面,都是热热闹闹的。进了一家,选了小份的肥肠面和花生毛豆。
只吃第一口,就已经被惊艳到。并不是想象中的面条和配料,而是用肥肠炒好的面片,,咀嚼起来略有劲道,色泽浓重诱人,吃起来也不肥腻。桌上有店家自己泡的腊八蒜,倒出几颗,又在碗里加了特制的辣椒酱和山西老陈醋,让面和肥肠的香气变得层次丰富,小小的一碗吃光刚好。
身边的服务员脚步匆匆的,还有烧烤售卖。休息的时间,慢悠悠的把花生毛豆吃完,算是旅行中一个不错的开端。
预订的青旅,凌晨一点多给老板打电话询问线路,到小区门口,热情的老板娘到门口来接,发现是居然是个年龄相仿的姑娘,更亲切的一步,问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到。
我笑笑说,特意去吃一碗肥肠面。
2
早早起床,在店面刚刚开门的时候,去吃郝刚刚羊杂割,一碗羊杂配一个酥烧饼。汤里的配料十足,慷慨的撒了大把的葱花,还有煮的软软的粉丝,加了很多胡椒粉进去,喝的过瘾。
出来走不远,有一家丸子汤生意火爆,很多当地的老人在吃,要了一小碗丸子汤,加两块钱的葱油饼。戴着红围裙的老板娘热情的给端过来,桌子上有自己腌制的酸白菜,用小碟子自由取用。
刚烙出的热腾腾的葱花饼随意的用不锈钢小盘装着,很不客套,用筷子可以夹成一层一层的,油让面饼几乎成了透明的颜色,劲道又有弹性。吃着让人感觉幸福,暖暖的,很有居家的味道。
结束上午的游览之后,午饭在著名的山西面食馆解决,菜单翻来翻去,对土豆片栲栳栳情有独钟,于是点了一份。
土豆片切得薄薄的,用油炸的酥脆,很像是自己做的薯片,和莜面栲栳栳一起炒制,小碟子里倒些老陈醋沾着吃,喷香解腻。莜面口感比较硬,可以在嘴里咀嚼很久,品味粮食独有的香味。只是无奈土豆和面食的搭配饱腹感极强,很快就吃不下了。临走时看到一楼有特色的点心售卖,遗憾无缘品尝。
老早听朋友给推荐了柳林碗托,在柳巷闲逛时路过一个摊位,摆了许多空碗,里面红艳艳的辣椒油让人食欲大振。买了一份坐在户外的简易椅子上吃,老板撒了特制的酱料搭配着花生碎,碗里的碗托提前用小刀切开了,每一块吃的时候特意饱蘸了佐料,满口都是辣辣的香味。刚好是用来路边歇脚的好消遣。
在住处附近的小区里闲逛,一家接一家是各式各样的面馆,有家小店看起来门牌很旧了,除了面也售卖包子馒头粥这类主食,看起来很受居民们的喜爱。屋里有些闷热,索性坐在摆在沿街的位子上,从贴在墙上的菜单上选了擦尖,搭配大烩菜的卤子。
厨房是敞开式的,从座位上刚好能看到老板的儿子拿着一块面在一个钢板上挤压,碎碎的面片掉落进下面的不锈钢开水锅里。煮好用大篦子捞进碗里,舀了满满一勺卤浇在上面。
要怎么去形容这个大烩菜的卤子的味道呢,可以算得上迄今为止吃过的最丰盛的烩菜了,茄子丁、芸豆、土豆、炖肉在一起炖的绵软入味,几块大大的五花肉给的毫不吝啬,肥瘦交错的,不柴不腻,入口即化。用筷子把浇头和面混合在一起,呼噜呼噜吃的津津有味,引得许多出外觅食的人特意来问老板,指着我问那是什么面。
又一个面馆在路边半地下室的位置,没什么特别的名字,若不仔细寻找很容易错过。要了鸡蛋炒拨烂子。似乎是用筷子或者勺子都不太方便吃的形状,老板娘看我吃的样子想要发笑。入口的味道很是奇妙,对于土豆的味道我一向是情有独钟的,又混了鸡蛋和面粉的味,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也加了辣椒和老陈醋,此时我已经发现,在太原吃面,哪怕是再普通的食材,有了辣椒和陈醋,也会化腐朽为神奇。
听说大概是把土豆削成小片,裹了面粉蒸熟,再下锅炒,零星的有干的红辣椒和新鲜的青椒来做点缀,不知不觉自己吃了多半盘子。
太原的灌肠似乎与北京的并不相同,一小碗,用荞面制成,蒸熟后浇上特制的卤来吃,和碗托比较近似。听说吃这个可以清理体内的垃圾毒素,热热闹闹的也跟着大多游客们买了来尝。交了钱给一个小纸票,去另一个窗口取,端了小碗找空位子,和陌生的人拼桌吃。
3
这家面馆小的只有三四张桌子,老板夫妻两个人在经营。只有手擀面,早餐吃一小碗西红柿卤的。面条做的非常筋道,嚼在嘴里香喷喷的不愿停口,卤子是西红柿和茄子一起煮的,火候和佐料都恰到好处,软软的,和面拌在一起,吃的舒坦。
小小的平房的房间,一头是厨房,有大锅烧着热水和不同的浇头,巨大的面板上放着面团和提前备好的面条。虽然是装修粗糙的店面,吃的出店家确实在用心烹制每一碗面,有回到家里的亲切感。
吃饱了,新的一天就这么愉快的开始了。
从乔家大院回来的路上,经过一条长长的售卖特产的商业街,有很多摊位在卖现做的石头饼,闻起来很香。于是也买了一个来吃,薄薄脆脆,像是煎饼一样,等车时用来磨牙,也是个不错的体验。
乘坐长途车回来,在车站的出口有个卖烤地瓜的大婶,一起摆着地瓜、玉米和花卷,经过时看到烤的颜色深深的花卷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买了一个。外皮烤的脆脆的,嚼起来牙齿很累,但是香味浓郁,没有添加其他的佐料,只靠着温度就能让它有特别的变化,到是和平时吃的绵软的花卷有些许不同了。
五一广场附近的剔尖馆,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是足足有三十年历史的老店。一小碗剔尖只要六块钱,非常便宜实惠。第一次吃到剔尖,比平日里最爱的刀削面味道更加好,两头尖的面条,面的韧性很强,要慢慢的吃,拌好卤子一小碗也能吃很久,足够把味道来细细品味。
我想,太原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大概是只需要面粉就能够征服舌头的功力,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比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残小雪。营销人。业余美食专栏作者。户外登山徒步及健身爱好者。
已出版个人随笔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603151/)
乘坐深夜的高铁从北京抵达太原,路上简单吃了从711买的沙拉来垫肚子。出站之后发现出租车的等候区人满为患,长长的队伍大概要一个小时才能等到车。查了一下刚好有南站进城的夜班公交,绕着车站转了一个大圈子,找到等车的位置,许多看上去像是来旅行的大学生,三五成群的兴奋的聊着天。大概等了半个小时,车才缓缓驶过来。
路上上下车的人很少,司机一路疾驶。我没有着急到旅店休息,第一站选择了去大营盘吃著名的夜宵肥肠面。
连着几家售卖肥肠面的店面,都是热热闹闹的。进了一家,选了小份的肥肠面和花生毛豆。
![]() |
只吃第一口,就已经被惊艳到。并不是想象中的面条和配料,而是用肥肠炒好的面片,,咀嚼起来略有劲道,色泽浓重诱人,吃起来也不肥腻。桌上有店家自己泡的腊八蒜,倒出几颗,又在碗里加了特制的辣椒酱和山西老陈醋,让面和肥肠的香气变得层次丰富,小小的一碗吃光刚好。
身边的服务员脚步匆匆的,还有烧烤售卖。休息的时间,慢悠悠的把花生毛豆吃完,算是旅行中一个不错的开端。
预订的青旅,凌晨一点多给老板打电话询问线路,到小区门口,热情的老板娘到门口来接,发现是居然是个年龄相仿的姑娘,更亲切的一步,问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到。
我笑笑说,特意去吃一碗肥肠面。
2
早早起床,在店面刚刚开门的时候,去吃郝刚刚羊杂割,一碗羊杂配一个酥烧饼。汤里的配料十足,慷慨的撒了大把的葱花,还有煮的软软的粉丝,加了很多胡椒粉进去,喝的过瘾。
![]() |
出来走不远,有一家丸子汤生意火爆,很多当地的老人在吃,要了一小碗丸子汤,加两块钱的葱油饼。戴着红围裙的老板娘热情的给端过来,桌子上有自己腌制的酸白菜,用小碟子自由取用。
刚烙出的热腾腾的葱花饼随意的用不锈钢小盘装着,很不客套,用筷子可以夹成一层一层的,油让面饼几乎成了透明的颜色,劲道又有弹性。吃着让人感觉幸福,暖暖的,很有居家的味道。
![]() |
结束上午的游览之后,午饭在著名的山西面食馆解决,菜单翻来翻去,对土豆片栲栳栳情有独钟,于是点了一份。
土豆片切得薄薄的,用油炸的酥脆,很像是自己做的薯片,和莜面栲栳栳一起炒制,小碟子里倒些老陈醋沾着吃,喷香解腻。莜面口感比较硬,可以在嘴里咀嚼很久,品味粮食独有的香味。只是无奈土豆和面食的搭配饱腹感极强,很快就吃不下了。临走时看到一楼有特色的点心售卖,遗憾无缘品尝。
![]() |
老早听朋友给推荐了柳林碗托,在柳巷闲逛时路过一个摊位,摆了许多空碗,里面红艳艳的辣椒油让人食欲大振。买了一份坐在户外的简易椅子上吃,老板撒了特制的酱料搭配着花生碎,碗里的碗托提前用小刀切开了,每一块吃的时候特意饱蘸了佐料,满口都是辣辣的香味。刚好是用来路边歇脚的好消遣。
![]() |
在住处附近的小区里闲逛,一家接一家是各式各样的面馆,有家小店看起来门牌很旧了,除了面也售卖包子馒头粥这类主食,看起来很受居民们的喜爱。屋里有些闷热,索性坐在摆在沿街的位子上,从贴在墙上的菜单上选了擦尖,搭配大烩菜的卤子。
厨房是敞开式的,从座位上刚好能看到老板的儿子拿着一块面在一个钢板上挤压,碎碎的面片掉落进下面的不锈钢开水锅里。煮好用大篦子捞进碗里,舀了满满一勺卤浇在上面。
要怎么去形容这个大烩菜的卤子的味道呢,可以算得上迄今为止吃过的最丰盛的烩菜了,茄子丁、芸豆、土豆、炖肉在一起炖的绵软入味,几块大大的五花肉给的毫不吝啬,肥瘦交错的,不柴不腻,入口即化。用筷子把浇头和面混合在一起,呼噜呼噜吃的津津有味,引得许多出外觅食的人特意来问老板,指着我问那是什么面。
![]() |
又一个面馆在路边半地下室的位置,没什么特别的名字,若不仔细寻找很容易错过。要了鸡蛋炒拨烂子。似乎是用筷子或者勺子都不太方便吃的形状,老板娘看我吃的样子想要发笑。入口的味道很是奇妙,对于土豆的味道我一向是情有独钟的,又混了鸡蛋和面粉的味,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也加了辣椒和老陈醋,此时我已经发现,在太原吃面,哪怕是再普通的食材,有了辣椒和陈醋,也会化腐朽为神奇。
听说大概是把土豆削成小片,裹了面粉蒸熟,再下锅炒,零星的有干的红辣椒和新鲜的青椒来做点缀,不知不觉自己吃了多半盘子。
![]() |
太原的灌肠似乎与北京的并不相同,一小碗,用荞面制成,蒸熟后浇上特制的卤来吃,和碗托比较近似。听说吃这个可以清理体内的垃圾毒素,热热闹闹的也跟着大多游客们买了来尝。交了钱给一个小纸票,去另一个窗口取,端了小碗找空位子,和陌生的人拼桌吃。
![]() |
3
这家面馆小的只有三四张桌子,老板夫妻两个人在经营。只有手擀面,早餐吃一小碗西红柿卤的。面条做的非常筋道,嚼在嘴里香喷喷的不愿停口,卤子是西红柿和茄子一起煮的,火候和佐料都恰到好处,软软的,和面拌在一起,吃的舒坦。
小小的平房的房间,一头是厨房,有大锅烧着热水和不同的浇头,巨大的面板上放着面团和提前备好的面条。虽然是装修粗糙的店面,吃的出店家确实在用心烹制每一碗面,有回到家里的亲切感。
吃饱了,新的一天就这么愉快的开始了。
![]() |
从乔家大院回来的路上,经过一条长长的售卖特产的商业街,有很多摊位在卖现做的石头饼,闻起来很香。于是也买了一个来吃,薄薄脆脆,像是煎饼一样,等车时用来磨牙,也是个不错的体验。
![]() |
乘坐长途车回来,在车站的出口有个卖烤地瓜的大婶,一起摆着地瓜、玉米和花卷,经过时看到烤的颜色深深的花卷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买了一个。外皮烤的脆脆的,嚼起来牙齿很累,但是香味浓郁,没有添加其他的佐料,只靠着温度就能让它有特别的变化,到是和平时吃的绵软的花卷有些许不同了。
![]() |
五一广场附近的剔尖馆,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是足足有三十年历史的老店。一小碗剔尖只要六块钱,非常便宜实惠。第一次吃到剔尖,比平日里最爱的刀削面味道更加好,两头尖的面条,面的韧性很强,要慢慢的吃,拌好卤子一小碗也能吃很久,足够把味道来细细品味。
![]() |
我想,太原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大概是只需要面粉就能够征服舌头的功力,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比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残小雪。营销人。业余美食专栏作者。户外登山徒步及健身爱好者。
已出版个人随笔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6031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