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吐槽决不是影评
出于对徐皓峰原著的喜爱,《道士下山》刚上映,我便去电影院观看以验成色。看罢,即预感一场吐槽盛宴必将开席。如果是仅仅想去电影院消遣时间的普通观众,吐槽倒是他们观看电影的无上乐趣之一,倒也无可厚非。然而,看着上映一周以来网上热闹的影评,也是一副“吐槽有理”的模样,我倒觉得有点失望。
什么是好的影评?答案莫衷一是。不过,为什么要写影评倒是可以讨论。普通观众观看电影,顶多将其当作饭后的谈资。花时间写影评的,可能是被指派写一篇“命题作文”,也可能是兴之所至,不过,至少是热爱电影的,否则,费这工夫干嘛?既然写了,总是要比没写的要有点优越感的,是对自己看电影的逼格有点追求的,应该是要比普通观众认识得有点深刻的。一件事物的价值体现在与其他事物的差异性。我所以对“吐槽式影评”失望的原因就在于“吐槽式影评”只是普通观众的情绪表达而已。大家都反映现在的春晚不好看,尤其是语言类节目,何故?以前的相声小品的台词会成为当年甚至多年的流行语,而现在的相声小品的台词却从网络流行语直接拿来,不过是网络流行语汇编而已,并不比观众高明多少!法国《电影手册》的主编让•米歇尔•傅东谈到,他们会偏向于一种面对一部影片提供感知到某种情绪(正面或负面)并能将这种情绪转化成思考的电影批评。“吐槽式影评”将普通观众的情绪汇总,却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回到《道士下山》这部电影,我并不是没有感受到志玲姐姐的激情,也不是没有感受到城城和张震的基情,但是,对于仅仅是吐出这样的槽点,欣欣然自以为得计者,写影评的初衷是什么呢?
“吐槽式影评”的弊端之一——无主题。影片被拆得七零八落,各个槽点被逐一罗列逐一吐槽。在这里,没有所谓的电影语言的分析,没有所谓的观影者的思考,有的只是吐槽技能的展现,技能高者纵横捭阖,槽点满满,技能低者苦寻不得,略感失落。整篇影评就像是对某贴吧的复制粘贴。“吐槽式影评”的弊端之二——不顾事实。作为原著改编电影,影评自然会提到电影对原著的再现和改编。不顾事实就体现在,为了服务于吐槽这个终极奥义,忽视甚至歪曲电影和原著的关系。例如:有的影评提到,原著中何安下下山时,师傅跟他说的是“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影片将其改为“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是英雄”,然后对这句话大加吐槽。事实上,“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只是原著序言中的一句话。这还可能是写作者一时印象模糊。然而,有的影评将何安下和观音殿求子的少妇说成是偷情,继而批评陈凯歌价值观不正,胡乱解读原著,就是连原著都没看,就加入吐槽大军了。
徐皓峰的原著出场人物众多,形形色色,包罗佛道中外,而且情节复杂,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必然对其有所取舍。导演在改编过程中,难以尽如人意。放下吐槽的念头,关注一下改编的细节之处,或许会发现我们对影片的理解和赏析会更为复杂和细微。电影中,何安下沉船溺死崔道融和夫人之后,到寺里入定七日,仍不知自己是对是错。何安下想要帮助求子的少妇,如松问他,是淫邪还是慈悲,他无法回答。对何安下的困惑,影片给了重点突出,而且有意地没有给出答案,这是不同于原著的地方。很多影评据此称影片一团浆糊,模糊不语,无所谓是非对错。这就是观众的惰性心理在作祟了。心理学认为,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这里会觉得轻松自在,但是同时也拒绝接受新问题,放弃了对新问题的思考。很多人就是熟悉了由导演在影片中直接给出答案,才会对只提出问题不给答案的《道士下山》感到不适。事实上,将问题抛给观众,由观众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不是更能增添观影乐趣吗?我们批评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就是因为我们被强制灌输了很多答案。但是我们又无力独立思考,以至于还是期待由别人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当《致青春》结尾抛出“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这样的金句时,我们内心激动不已。谁要提出质疑,就是爱情观不正确,就会质问他,你是机器人吗,对爱情都没有强烈的感受吗?但是,不负责任地恋爱,分手,堕胎,车祸等剧情撑得起这么高大上的爱情观吗?我们不去思考,反正我们只要有答案就好。当《后会无期》里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好多人都有了雄心壮志,纷纷表示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谁要提出质疑,就是世界观不正确,就会质问他,你对这个世界都没有一点好奇心吗,你怎么这么无趣啊!但是,说出这金句的那个人物很快就偷开走了主人公的车。试问,走遍世界,到头来也就这样的世界观,你还要吗?我们不去思考,反正我们只要有答案就好。有了答案,就有了政治正确的法宝,就可以对其他人赏善罚恶。有时候,答案只会让我们停滞,甚至阻止别人继续往前。
我们在生活中,只要还往前走,就需要逃离原来的心理舒适区,就会遇到不曾遇到的问题,但并不是马上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像下山的道士何安下,遇到了种种在山上不会遇到的问题,他得不到答案,只能继续上路,再遇到新的问题,再继续上路。他没有像很多武侠片的主人公那样,最后成长为武功超强的主角,而是一直在路上。你是想安于现状,还是想看看自己的无限可能性?正值毕业季,很多高校老师的毕业赠言是,千万不要失去思考能力!送给正在路上的我们。
什么是好的影评?答案莫衷一是。不过,为什么要写影评倒是可以讨论。普通观众观看电影,顶多将其当作饭后的谈资。花时间写影评的,可能是被指派写一篇“命题作文”,也可能是兴之所至,不过,至少是热爱电影的,否则,费这工夫干嘛?既然写了,总是要比没写的要有点优越感的,是对自己看电影的逼格有点追求的,应该是要比普通观众认识得有点深刻的。一件事物的价值体现在与其他事物的差异性。我所以对“吐槽式影评”失望的原因就在于“吐槽式影评”只是普通观众的情绪表达而已。大家都反映现在的春晚不好看,尤其是语言类节目,何故?以前的相声小品的台词会成为当年甚至多年的流行语,而现在的相声小品的台词却从网络流行语直接拿来,不过是网络流行语汇编而已,并不比观众高明多少!法国《电影手册》的主编让•米歇尔•傅东谈到,他们会偏向于一种面对一部影片提供感知到某种情绪(正面或负面)并能将这种情绪转化成思考的电影批评。“吐槽式影评”将普通观众的情绪汇总,却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回到《道士下山》这部电影,我并不是没有感受到志玲姐姐的激情,也不是没有感受到城城和张震的基情,但是,对于仅仅是吐出这样的槽点,欣欣然自以为得计者,写影评的初衷是什么呢?
“吐槽式影评”的弊端之一——无主题。影片被拆得七零八落,各个槽点被逐一罗列逐一吐槽。在这里,没有所谓的电影语言的分析,没有所谓的观影者的思考,有的只是吐槽技能的展现,技能高者纵横捭阖,槽点满满,技能低者苦寻不得,略感失落。整篇影评就像是对某贴吧的复制粘贴。“吐槽式影评”的弊端之二——不顾事实。作为原著改编电影,影评自然会提到电影对原著的再现和改编。不顾事实就体现在,为了服务于吐槽这个终极奥义,忽视甚至歪曲电影和原著的关系。例如:有的影评提到,原著中何安下下山时,师傅跟他说的是“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影片将其改为“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是英雄”,然后对这句话大加吐槽。事实上,“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只是原著序言中的一句话。这还可能是写作者一时印象模糊。然而,有的影评将何安下和观音殿求子的少妇说成是偷情,继而批评陈凯歌价值观不正,胡乱解读原著,就是连原著都没看,就加入吐槽大军了。
徐皓峰的原著出场人物众多,形形色色,包罗佛道中外,而且情节复杂,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必然对其有所取舍。导演在改编过程中,难以尽如人意。放下吐槽的念头,关注一下改编的细节之处,或许会发现我们对影片的理解和赏析会更为复杂和细微。电影中,何安下沉船溺死崔道融和夫人之后,到寺里入定七日,仍不知自己是对是错。何安下想要帮助求子的少妇,如松问他,是淫邪还是慈悲,他无法回答。对何安下的困惑,影片给了重点突出,而且有意地没有给出答案,这是不同于原著的地方。很多影评据此称影片一团浆糊,模糊不语,无所谓是非对错。这就是观众的惰性心理在作祟了。心理学认为,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这里会觉得轻松自在,但是同时也拒绝接受新问题,放弃了对新问题的思考。很多人就是熟悉了由导演在影片中直接给出答案,才会对只提出问题不给答案的《道士下山》感到不适。事实上,将问题抛给观众,由观众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不是更能增添观影乐趣吗?我们批评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就是因为我们被强制灌输了很多答案。但是我们又无力独立思考,以至于还是期待由别人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当《致青春》结尾抛出“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这样的金句时,我们内心激动不已。谁要提出质疑,就是爱情观不正确,就会质问他,你是机器人吗,对爱情都没有强烈的感受吗?但是,不负责任地恋爱,分手,堕胎,车祸等剧情撑得起这么高大上的爱情观吗?我们不去思考,反正我们只要有答案就好。当《后会无期》里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好多人都有了雄心壮志,纷纷表示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谁要提出质疑,就是世界观不正确,就会质问他,你对这个世界都没有一点好奇心吗,你怎么这么无趣啊!但是,说出这金句的那个人物很快就偷开走了主人公的车。试问,走遍世界,到头来也就这样的世界观,你还要吗?我们不去思考,反正我们只要有答案就好。有了答案,就有了政治正确的法宝,就可以对其他人赏善罚恶。有时候,答案只会让我们停滞,甚至阻止别人继续往前。
我们在生活中,只要还往前走,就需要逃离原来的心理舒适区,就会遇到不曾遇到的问题,但并不是马上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像下山的道士何安下,遇到了种种在山上不会遇到的问题,他得不到答案,只能继续上路,再遇到新的问题,再继续上路。他没有像很多武侠片的主人公那样,最后成长为武功超强的主角,而是一直在路上。你是想安于现状,还是想看看自己的无限可能性?正值毕业季,很多高校老师的毕业赠言是,千万不要失去思考能力!送给正在路上的我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