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型”的再一次讨论与思考
近来与几位资深钢琴教师又讨论了一番“手型问题”。为啥又老生常谈了呢?大概还是看到了网络上某些不负责任的“手型派”的言论了(手型派大多是讲不出道理的,基本上是用列举“真理”的方式来论证)。而与几位老师的争论过程中倒是碰出一些火花(手型派也算抛砖引玉了),于是,赶紧把心得记录下来。 其实手型派的观点很简单,即一切问题都是手型问题:弹不快?纠正手型;不放松?纠正手型;手指独立性不强?纠正手型;钢琴水平提高慢?手型基础没打好,继续纠正手型。这种奇葩的钢琴演奏的“视觉”教学流派已经批判多次了,我就不再赘述。 ——先“手型”还是先“声音”?—— 我与Y老师的争论主要在于“手型”(或者是技术动作)先还是“声音”先的问题上。 Y老师认为:在钢琴教学的初学阶段,手型是必须要注重培养的。离开初级阶段后,“音色”等音乐性的学习领悟比例开始慢慢增加,以致最后可以“忘却”手型,而这也不是说不重视手型,而是手型已经养成固定的良好习惯了。虽然每个人如何弹出好音色,归根结底,都会有自己一套方法,而如果一开始的教学中,就放任初学者自己去摸索,自由手型,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迷茫与“胡来”,从而在以后造成许多棘手问题,使得教学没有标准与规范——这是教育的大忌。包括打击乐器在内的所有乐器的学习,都会要求良好的手型,而钢琴现在却有独树一帜的“不要手型”的奇谈怪论出现,实在是不可取。 此外,Y老师再三强调,他坚持“手型”的重要性,绝非唯手型独尊,他对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性培养同样非常重视。 我的思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正确的动作达到正确的音乐也不失为一种钢琴学习方法。其实我一直批判的只是“唯手型论”。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除了除了谈论音乐之外,有关技术动作的教学肯定也必不可少。比方说我本人就特别重视“落提”这一动作的教学,花多少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在所不惜。 不过呢,钢琴演奏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声音与手”的统一过程,既然可以从手到声音,那也一定可以从声音到手。因此,我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从声音入手,最后手也能达到正确的技术动作。但,无论是从手出发还是从声音出发,最后的目的还是声音,因此我觉得还是从声音出发更直接。 ——弹不快是手型的错?—— “手型派”总说,手型不对就没法儿弹快!对于这个问题,D老师这样说: 在重量的情况下,体会到指尖才是根本。弹不快要分析原因,是否有干扰的肌肉在紧张?是否指尖触键很灵敏?手指的运动是否到位?是否有手臂手腕正确恰当的调节?是否有合理科学的指法?最重要的是音乐语汇是否体会对了?怎么组织力量来演奏快速的句子。 我的思考:我曾发现,同样的一个乐段,我觉得弹得慢的速度,我的学生觉得是很快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大脑对于音符的“处理”速度是至关重要的。我为什么觉得这个速度慢?因为我通过多年的修炼,处理速度较快,对于音符的组织,有许多模块化的处理方案,在这个速度下处理这些音符显得游刃有余。而学生就处理不过来了,才会觉得快。 一句话,弹快的问题可没那么简单,并不是抓抓手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准备好“打持久战”的问题。 ——最终解决方案—— 最终解决方案来自大狮子赵晓生。有人问:我弹不快怎么办?弹不清楚怎么办?背谱背不下来怎么办? 大狮子回答:弹不快就练到弹快!弹不清楚就练到弹清楚!背不下来就背到背下来!(此处应有掌声) 我从来没见到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到位的答案。事实就是这样的啊!你以为你找老师开药方,老师的药房就一定能药到病除吗?其实,老师的各种方法(无论是从音乐出发还是从技术出发),都是变着花样让你多练练,最后能练到弹快,弹清楚啊! 虽然练习方法也有效率高下之分,但是只要肯练,肯动脑筋,肯花时间,问题总能够解决。其实到最后,真正能帮上忙的,还是练习者自己啊。我总跟学生说,学钢琴这事儿吧,三分靠老师,七靠自己。虽然老师这三分必不可少,但是我看到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输在这七分上面。当我们资深老师在讨论教学法的时候,学生如果连练琴都没有到位的话,那也只能“然并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