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
在中国大陆版图之东南,大东海沿岸,与台湾岛遥遥相望的福建省,有一座小城被赋予的荣耀与光环丝毫不亚于众多省会城市。它,就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作为从小在泉州长大的地道闽南人,我对闽南人爱拼精神的体会,最初来源于阮的阿母(母亲)。
阮阿母是海的女儿。没错儿,她是泉州惠安女。当“惠安女”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形象,随着镜头走进银幕远播世界的时候,阮阿母和大多数惠安女一样,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她们已经成为泉州乃至福建最特别的人文名片。
都说娶媳妇要娶惠安女,因为惠安女勤劳会持家。在我有记忆以来,父亲几乎常年在外工作打拼,每月甚至每隔半年或一年才会寄回为数不多、辛苦攒下来的钱。通常情况下,他寄回来的钱会用在家里的“大事”上,比如盖房子、交学费等。其他的家庭费用开支,父亲则无需考虑,因为阮阿母同多数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惠安女一样,会扛起家里的另一半重担。
小的时候,阮阿母常常天不亮就下海捕鱼、挖海蛎、挖贝壳或抓螃蟹……总之,在海产丰富的季节里,这些卖出所得的收入便是家里的费用来源。而在淡季,阿母的副业则转成了“做小工”。“做小工”,是闽南语“打短工”的意思,短工的内容包括“挑石块”、“挑水泥”和“拉板车”等。
我记得,有一次特别让人印象深刻。阿母和其他3名妇女当时要做的,是将100多公斤的花岗岩石条挪到远处。这个重活儿让成年男人来完成都甚至会吃不消的工作,却丝毫没有吓倒她们。只见她们在石条的头尾各圈上两条麻绳,再接着用两根圆形的“竹担”撑起来,阿母和其他3名妇女各挑一头竹担,然后她们慢慢地站起来,齐声一起吆喝:“1、2、3,1、2、3”。
就这样,这块重达100多公斤的大石头居然被她们给挪动了,而且一口气挪了50多米远。阮阿母个儿矮,所以每每接到这样的差事,她总要承受更多更多的重量,所以每次回家后,她的肩膀都是一片通红。
尽管倚靠下海捕鱼和打短工的收入极为微薄,却也撑起了我和弟弟整个童年甚至直至初中的大部分花费。那个时候,我记得许多邻居家的孩子都是营养不良的,可我和弟弟却“出奇”地长得圆润健硕。
为什么?因为母亲哪怕家里再拮据,都会把最好的海产留下来给我们加餐。后来,父亲在外面做得越来越起色,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可阿母依然没有想着享受。她还是坚持和村里的妇女们一同下海捕鱼、做小工,因为她说:“女人,总是得有自己赚的钱可以花,不能总依靠男人。”
追溯过去,母亲曾深受闽南地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和伤害。在闽南,尤其在农村地区,家家户户无论贫富或者女儿众多,都会坚持要生出养一个能够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儿子。所以,男孩子在闽南家庭的地位就高于其他人,女孩儿们则要在家里承担几乎所有家务活。
但实际上,最不公平的待遇则可能要体现在“受教育”的机会上,我阿母最常念叨的一件事情是:“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可比你舅舅好太多了!”阿母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也许就是小学时成绩总是班级第一却不得不把学习机会让给家里唯一的男丁。
这个遗憾当然影响了她。所以,她后来哪怕家里经济再拮据,也仍然坚持让我上完大学,成为村里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为此,她比许多同村的妇女都要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和牺牲。
我们说,惠安女是海的女儿,不仅是因为她们从小到大以海为伴、靠海为生,还因为她们与大海一样,有着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打拼和进取激情。在惠女故乡,你几乎看不到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勤劳的她们,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劳作,或者下海寻点海产,或者下地种点花生地瓜。甚至连年过七旬的老人,都会经常提着小水桶在菜地里种菜浇菜,她们的双手总是停不下来。
我想,正是海的澎湃和不息造就了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这,也正是海的女儿——惠安女的精神。
阮阿母是海的女儿。没错儿,她是泉州惠安女。当“惠安女”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形象,随着镜头走进银幕远播世界的时候,阮阿母和大多数惠安女一样,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她们已经成为泉州乃至福建最特别的人文名片。
都说娶媳妇要娶惠安女,因为惠安女勤劳会持家。在我有记忆以来,父亲几乎常年在外工作打拼,每月甚至每隔半年或一年才会寄回为数不多、辛苦攒下来的钱。通常情况下,他寄回来的钱会用在家里的“大事”上,比如盖房子、交学费等。其他的家庭费用开支,父亲则无需考虑,因为阮阿母同多数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惠安女一样,会扛起家里的另一半重担。
小的时候,阮阿母常常天不亮就下海捕鱼、挖海蛎、挖贝壳或抓螃蟹……总之,在海产丰富的季节里,这些卖出所得的收入便是家里的费用来源。而在淡季,阿母的副业则转成了“做小工”。“做小工”,是闽南语“打短工”的意思,短工的内容包括“挑石块”、“挑水泥”和“拉板车”等。
我记得,有一次特别让人印象深刻。阿母和其他3名妇女当时要做的,是将100多公斤的花岗岩石条挪到远处。这个重活儿让成年男人来完成都甚至会吃不消的工作,却丝毫没有吓倒她们。只见她们在石条的头尾各圈上两条麻绳,再接着用两根圆形的“竹担”撑起来,阿母和其他3名妇女各挑一头竹担,然后她们慢慢地站起来,齐声一起吆喝:“1、2、3,1、2、3”。
就这样,这块重达100多公斤的大石头居然被她们给挪动了,而且一口气挪了50多米远。阮阿母个儿矮,所以每每接到这样的差事,她总要承受更多更多的重量,所以每次回家后,她的肩膀都是一片通红。
尽管倚靠下海捕鱼和打短工的收入极为微薄,却也撑起了我和弟弟整个童年甚至直至初中的大部分花费。那个时候,我记得许多邻居家的孩子都是营养不良的,可我和弟弟却“出奇”地长得圆润健硕。
为什么?因为母亲哪怕家里再拮据,都会把最好的海产留下来给我们加餐。后来,父亲在外面做得越来越起色,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可阿母依然没有想着享受。她还是坚持和村里的妇女们一同下海捕鱼、做小工,因为她说:“女人,总是得有自己赚的钱可以花,不能总依靠男人。”
追溯过去,母亲曾深受闽南地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和伤害。在闽南,尤其在农村地区,家家户户无论贫富或者女儿众多,都会坚持要生出养一个能够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儿子。所以,男孩子在闽南家庭的地位就高于其他人,女孩儿们则要在家里承担几乎所有家务活。
但实际上,最不公平的待遇则可能要体现在“受教育”的机会上,我阿母最常念叨的一件事情是:“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可比你舅舅好太多了!”阿母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也许就是小学时成绩总是班级第一却不得不把学习机会让给家里唯一的男丁。
这个遗憾当然影响了她。所以,她后来哪怕家里经济再拮据,也仍然坚持让我上完大学,成为村里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为此,她比许多同村的妇女都要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和牺牲。
我们说,惠安女是海的女儿,不仅是因为她们从小到大以海为伴、靠海为生,还因为她们与大海一样,有着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打拼和进取激情。在惠女故乡,你几乎看不到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勤劳的她们,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劳作,或者下海寻点海产,或者下地种点花生地瓜。甚至连年过七旬的老人,都会经常提着小水桶在菜地里种菜浇菜,她们的双手总是停不下来。
我想,正是海的澎湃和不息造就了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这,也正是海的女儿——惠安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