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太多,都来不及读书了
上次在讨论目前出版界抱团取暖,成为所谓“推广联盟”的时候,想到的另外一个话题则是“读书会扎堆”。
随便翻翻豆瓣同城的周末活动,像北上广这类的大城市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读书会、作者见面会、分享会比比皆是。文艺青年们每周末要在纷繁的活动中择其二一,也算是幸福的烦恼了。
接下来,笔者又要继续唱反调了,对于推广阅读而言,这样的高频率活动,对于活动的策划方与需求方(读者),真的是促进作用吗?究竟在表面的“繁花锦簇”之下,有多少原本的初衷被变质化了呢?
从活动的策划方来看,由于同区域内相同性质的活动很多,而事实上,热衷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读者群体基本上数量与规模不变,因此事实上大家都在做相当于“争夺客户群”这样的事情,以读书会这样的形式,现阶段能够打出的对策无非两点,其一拼数量,其二拼嘉宾。以上海为例,自“思南读书会”这个航空母舰横空出世以来,其依托的官方扶持,本来在选题和宣传上就无出其右,而且还保持每周一次的高频率,几乎将沪上“优质读者群”一揽而尽,弄得其他民间或者较小规模的读书活动组织方意兴阑珊(题外话,如果说“思南读书会”对官方有什么启迪的话,恐怕只是片面的认为“景点+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因为在这其后出现的诸如在文化广场、世博中国馆、中福会少年宫等场所举办的定期读书会都大多如此,以比较尖刻的角度上看,似乎有点喧宾夺主之感)。而即使在以垄断之势称霸沪上的“思南读书会”每次活动的主题与选题上看,也已经逐渐成为出版社新书发布宣传、抑或是作家演讲、文化动态之类的表演大舞台。
比较正统的对于读书的意见,应该是一种内敛与自省的行为,阅读需要广度,但是更重要的是深度,无论前后,基础都是需要花相当时间去咀嚼、反刍、吸收以达到为我所用,而现今扎堆的活动,却让读者们疲于奔命,本周的活动书籍、作家观点还没有来得及消化,下周新的内容又出现,于是只好囫囵吞枣,或者索性以活动替代阅读,到最后两手空空。(当然以策划方或者出版方的角度上看,恐怕是还觉得效果不够,在经济杠杆的驱动下,他们恨不得每天都有这样的活动,起码读书会已经成为了一种另类的销售渠道。)
其次,现在活动策划方都深知嘉宾,特别是重量级嘉宾对活动宣传的重要性(无论是商业娱乐活动,还是工艺文化活动),但是嘉宾对于读书会原本的初衷——鼓励回归文本,回归读书真的有促进作用吗?以笔者参加的一些重量级嘉宾出席的活动之感觉,要么就是人声鼎沸,群情激昂,在这种热热闹闹乱乱哄哄的环境下,似乎嘉宾们也被群众的热情所微醺,要么说得不明所以,要么就是讲讲段子,把现场搞出清口表演,要么就是策划方草草收场,因为后面还有更加重要的签售环节。
笔者曾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每年的上海书展为例,凡到中央区作者签售,无论是何种主题的书籍,哪路神仙的作家和嘉宾,永远都是等待签名的人流排长龙,好几次都是有人一面排队一面问究竟是谁在签售,写的是什么东西。由此说明,粉丝心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常态,特别在当今社会“造星有数”而人民又易受传媒的洗脑式营销影响,在“名声”之下,赶来捧场的未必都是“需求用户”,而对于阅读推广而言更是如此,重量级嘉宾或许可以带来现象级的热闹场景,让公众有了“阅读繁荣”的虚假感觉,但是鸡毛散尽之后,却对促进全民阅读并无实质作用,反而会驱赶掉一些真正认真读书、却不愿过于参与“文化泡沫”的核心读者。
说完了对于读书会扎堆的一些异见后,笔者认为真正有实效的读书会应该是怎样的呢?其一,必须是以读者为根本的,其二,必须是以经典作品为主的,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中对于“经典作品”有令人深刻且忍俊不禁的诠释,其中一点便是可以“反复阅读且每次阅读后有新体会”的作品,时常听到很多人一直希望有名家、或者专业机构开书单。有一次,听甫跃辉先生对此的观点颇为中肯——人类文明延传至今,留下的作品经过时代、价值观的考验,基本上都是最精华的东西,如果说想要读好书又无从选择,那么就从世界公认的名著开始。漠视,无视传统的经典的作品,片面的追逐新的、符合当下时尚活着流行的作品,亦是一种现代文明病。
创新发展,现在也成为了包打天下的“万能药”,“文化创新”的口号也越喊越响,但是对于阅读推广而言,推广者需要明确的一点,在于究竟是追求某种形式的创新,以博得所谓的口碑,还是踏踏实实的去做真正有益的工作,对于文化的一种理解,事实上多在传统之中,推广的瓶颈,并不是在于我们缺乏新的方式和手段,而在于丢弃的传统的精神,导致南辕北辙。
随便翻翻豆瓣同城的周末活动,像北上广这类的大城市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读书会、作者见面会、分享会比比皆是。文艺青年们每周末要在纷繁的活动中择其二一,也算是幸福的烦恼了。
接下来,笔者又要继续唱反调了,对于推广阅读而言,这样的高频率活动,对于活动的策划方与需求方(读者),真的是促进作用吗?究竟在表面的“繁花锦簇”之下,有多少原本的初衷被变质化了呢?
从活动的策划方来看,由于同区域内相同性质的活动很多,而事实上,热衷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读者群体基本上数量与规模不变,因此事实上大家都在做相当于“争夺客户群”这样的事情,以读书会这样的形式,现阶段能够打出的对策无非两点,其一拼数量,其二拼嘉宾。以上海为例,自“思南读书会”这个航空母舰横空出世以来,其依托的官方扶持,本来在选题和宣传上就无出其右,而且还保持每周一次的高频率,几乎将沪上“优质读者群”一揽而尽,弄得其他民间或者较小规模的读书活动组织方意兴阑珊(题外话,如果说“思南读书会”对官方有什么启迪的话,恐怕只是片面的认为“景点+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因为在这其后出现的诸如在文化广场、世博中国馆、中福会少年宫等场所举办的定期读书会都大多如此,以比较尖刻的角度上看,似乎有点喧宾夺主之感)。而即使在以垄断之势称霸沪上的“思南读书会”每次活动的主题与选题上看,也已经逐渐成为出版社新书发布宣传、抑或是作家演讲、文化动态之类的表演大舞台。
比较正统的对于读书的意见,应该是一种内敛与自省的行为,阅读需要广度,但是更重要的是深度,无论前后,基础都是需要花相当时间去咀嚼、反刍、吸收以达到为我所用,而现今扎堆的活动,却让读者们疲于奔命,本周的活动书籍、作家观点还没有来得及消化,下周新的内容又出现,于是只好囫囵吞枣,或者索性以活动替代阅读,到最后两手空空。(当然以策划方或者出版方的角度上看,恐怕是还觉得效果不够,在经济杠杆的驱动下,他们恨不得每天都有这样的活动,起码读书会已经成为了一种另类的销售渠道。)
其次,现在活动策划方都深知嘉宾,特别是重量级嘉宾对活动宣传的重要性(无论是商业娱乐活动,还是工艺文化活动),但是嘉宾对于读书会原本的初衷——鼓励回归文本,回归读书真的有促进作用吗?以笔者参加的一些重量级嘉宾出席的活动之感觉,要么就是人声鼎沸,群情激昂,在这种热热闹闹乱乱哄哄的环境下,似乎嘉宾们也被群众的热情所微醺,要么说得不明所以,要么就是讲讲段子,把现场搞出清口表演,要么就是策划方草草收场,因为后面还有更加重要的签售环节。
笔者曾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每年的上海书展为例,凡到中央区作者签售,无论是何种主题的书籍,哪路神仙的作家和嘉宾,永远都是等待签名的人流排长龙,好几次都是有人一面排队一面问究竟是谁在签售,写的是什么东西。由此说明,粉丝心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常态,特别在当今社会“造星有数”而人民又易受传媒的洗脑式营销影响,在“名声”之下,赶来捧场的未必都是“需求用户”,而对于阅读推广而言更是如此,重量级嘉宾或许可以带来现象级的热闹场景,让公众有了“阅读繁荣”的虚假感觉,但是鸡毛散尽之后,却对促进全民阅读并无实质作用,反而会驱赶掉一些真正认真读书、却不愿过于参与“文化泡沫”的核心读者。
说完了对于读书会扎堆的一些异见后,笔者认为真正有实效的读书会应该是怎样的呢?其一,必须是以读者为根本的,其二,必须是以经典作品为主的,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中对于“经典作品”有令人深刻且忍俊不禁的诠释,其中一点便是可以“反复阅读且每次阅读后有新体会”的作品,时常听到很多人一直希望有名家、或者专业机构开书单。有一次,听甫跃辉先生对此的观点颇为中肯——人类文明延传至今,留下的作品经过时代、价值观的考验,基本上都是最精华的东西,如果说想要读好书又无从选择,那么就从世界公认的名著开始。漠视,无视传统的经典的作品,片面的追逐新的、符合当下时尚活着流行的作品,亦是一种现代文明病。
创新发展,现在也成为了包打天下的“万能药”,“文化创新”的口号也越喊越响,但是对于阅读推广而言,推广者需要明确的一点,在于究竟是追求某种形式的创新,以博得所谓的口碑,还是踏踏实实的去做真正有益的工作,对于文化的一种理解,事实上多在传统之中,推广的瓶颈,并不是在于我们缺乏新的方式和手段,而在于丢弃的传统的精神,导致南辕北辙。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30 23:19:57
-
安浓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23 00:12:55
-
片段中有些散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22 17:57:00
-
UncleEth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20 12:15:33
-
相信。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9 23:21:39
-
思&读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6 10:10:42
-
mcgenhao88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5 18:16:19
-
♥. Par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5 14:05:18
-
虹珥蜺蜃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5 14:04:08
-
Foreverkid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5 12:22:37
-
蓝莲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5 12:09:52
-
不流ᝰ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5 11:47:19
-
沉静天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15 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