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后,我带着博士卖保险
每一个毕业季总有很多学弟学妹找我聊天,说羡慕我事业家庭双丰收,拥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自由的旅行,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两只可爱的狗狗,有一帮可靠的朋友,有一个精英的团队,有自己的公司,但其实我对自己的评价只是一个普通的90后创业者。
我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大一到大三学习经济和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然后在三年内完成四年的学业,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香港是一个注重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地方,不管学历背景多高,不管之前你的人生有多美丽的光环,进入社会,全部洗牌,重新开始。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是在一家创业的教育中心,最吸引我的不是薪水,让我决定加入他们的原因是那种年轻人的热情,几个从剑桥、牛津毕业的硕士以及牛津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共同创办的教育中心。在这里,全职的工作人员只有八个,所以这份工作要求我们一个人做多个人的事,我自己负责的部分有1 课程部:写中英文教材(包括写全年课程计划、设计插图、创新内容、编辑、打印、装订)、教中国文化课程;2.行政部:接电话、整理桌椅、定引用水定文具、会议记录; 3.营销部:论坛营销及维护,设计制作游学宣传手册;4.人力部:约见合适的招聘人选,安排面试; 5. 战略部:参加公司全年的策划案会议并提出建议。
我很感激这份工作,因为它让我全面的了解了一个创业的企业是如何运营的,其实无论产品是什么,道理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我觉得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要强而且有自己主见的人,大学里也会自己创建社团而不是选择去加入一个社团,总觉得有些事,不趁着年轻试一试,再老了就不敢折腾了。
一个机遇
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工作的时候也准备着读博,不过我不是给自己留退路,而是真心对市场营销和消费者心理感兴趣,工作之后接触了公司各个部门的事务后更是明确的兴趣方向,所以在应付累死人的工作时我还在准备申请PHD。其实最初也看到相关方向的申请要求至少需要四年工作经验,不过对于一个从小打了鸡血的我(我一个朋友是这么说我的)来说,能否申上倒不重要,而是我是不是真能发现一个之前没有研究过的gap。在苦逼的生活里,我就只有两件事,拼命工作,和看文献,睡觉都是奢侈,不过有一次和浙大的学姐吃饭,她的工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她是理工的硕士毕业,在英国保诚做营业经理,跟我聊她的生活和工作,我突然觉得保险市场和消费者心理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大陆市场,一提到“保险”就像见到不法勾当一样嗤之以鼻,而文献中显示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保险是一种刚需,甚至不大用推销,其实除了这个行业的历史长短原因,还有很多心理上的因素导致这种矛盾的局面,我的好奇心像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自己又去了解了香港的不同保险公司、不同产品、市场的分割、近几年的客户流向,发现其实国内关于保险学的文章还都只停留在保险精算相关的一些方向,而关注消费者内心变化的很少,更没有太好的文章去解释国内这个畸形的现象,一方面国家特别鼓励和支持发展保险业,另一方面保险市场怪相丛生,内地客户大量涌入香港保险市场。之后联系了曾经教我的教授,谈了我的想法,他很鼓励我去实业前线去感受一下,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也许能做出点文章。
犹豫和徘徊
做学问和入行还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我可以在文献里徜徉,我可以呆在图书馆里一整天去想问题,我愿意跑出去发问卷和做实地采访,但真正入行,最大的障碍是我的心。一个从小到大从未出过前十名的人,一个满身光环的人,去做保险,家人和朋友会不会不支持,我甚至无数次在心里想过是否我也要每天打陌生电话和陌生人推销,事实证明,所有可怕的事都只是自己吓自己而已。
大刀阔斧干事业
决定了自己的想法,就和原公司提出了辞全职,不过如果有课程需要上,我还是愿意兼职做老师,同时也希望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最初还是没有任何做保险的状态,因为我本身是一个特别怕被推销的人,如果我去买护肤品,我都是事先想好,迅速买完就走,其实对我这样的背景,没资源,光环感重,怕被销售,我打死也不会想到我可以两年内职位连升三级,拿了所有公司能给的奖,客户不但喜欢我体谅我,还经常给我邮寄很多好吃的,这些在最初那一刻我做梦都不会梦到,即使有梦也是那种我被拒绝的梦。
其实我挺感激父母的教育,我给自己的定位是“问题解决者”,遇到什么问题,我通常也会情绪焦虑一阵,但更多的是会集中在“答案”上,当我了解完公司和产品之后,拿出自己曾经的国内保单,真心觉得无论是公司的实力和专业性,亦或是产品的优势上,差距是很明显的,而在现在的趋势里,只要做好自己,做到专业性,做到负责,用心去做,有好的收获应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原始的保险销售方法都是站在家门不停的说,或者打电话给陌生者,或者站在天桥底下拉人,我觉得好没礼貌,而且完全是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和生活,销售手段本身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巨大阻碍,所以我在想,不如我就建设好自己,把整件事情当成一个创业公司去做,我就是老板,我做好我的公司,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东西一定会吸引人的。
所以,如果你们问我为什么我能做的这么好,原因只有一个,我先做好了我自己,吸引了更多认可我的人。同时我也把我的想法带给了我的团队,我团队里全部都是像我一样的硕士以上学历,希望能自己独立做些事情,说的俗点就是,自己的梦想还没被现实完全扼杀,想做出点事看看自己能有多大能耐。
看过很多写保险市场和这份工作的负面文章,如果我没有做这行,我应该也会觉得可能这个市场就是如此吧,但凡是爱研究文献,有点批判性思维的人,总爱对现有事情挑点刺,媒体可以放大任何信息以博眼球,但如果人心刻意放大“恶”,那么“善”就会变的弱小。很多外行人不断用“钱多”、“骗子”来形容这个行业,可如果真正去了解,也许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和你想象的有点不同,你可能会看见有些人撞了大运一下子签了几千万的单然后跑去赌,输的一干二净又变得无所事事,其实我想说,这类人,无论他做什么,钱对他来讲都不是什么好事,“魂淡”的本质是不会变的,钱无所谓好坏,但它会放大人性的真实,如果是个魂淡,会让他更加魂淡,如果他是个好人,他就能更加奉献社会。
能做好保险的,要懂得市场、销售、人力、行政、企业运营各个层面,把整件事当成一个中小型公司去打理,才会持续发展,客户也不会觉得“你是不是干几天就不干了”,说实话,我很少有客户这样问,更多的是他们会觉得我把这个当成事业去做,而我也确实如此,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回归理论去读兼职的PHD,再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是我最终的目标。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想做的好,尤其是创业公司,一定得从人员素质、企业文化、长远战略上把好关,不然中途一遇到问题,整个团队都会散掉,失去了客户和市场,就什么都没有了。后续的文章我会说说我的家庭、我的团队、我可爱的客户们,当然还有我自己对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的一些感悟,谢谢大家关注。
我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大一到大三学习经济和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然后在三年内完成四年的学业,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香港是一个注重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地方,不管学历背景多高,不管之前你的人生有多美丽的光环,进入社会,全部洗牌,重新开始。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是在一家创业的教育中心,最吸引我的不是薪水,让我决定加入他们的原因是那种年轻人的热情,几个从剑桥、牛津毕业的硕士以及牛津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共同创办的教育中心。在这里,全职的工作人员只有八个,所以这份工作要求我们一个人做多个人的事,我自己负责的部分有1 课程部:写中英文教材(包括写全年课程计划、设计插图、创新内容、编辑、打印、装订)、教中国文化课程;2.行政部:接电话、整理桌椅、定引用水定文具、会议记录; 3.营销部:论坛营销及维护,设计制作游学宣传手册;4.人力部:约见合适的招聘人选,安排面试; 5. 战略部:参加公司全年的策划案会议并提出建议。
我很感激这份工作,因为它让我全面的了解了一个创业的企业是如何运营的,其实无论产品是什么,道理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我觉得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要强而且有自己主见的人,大学里也会自己创建社团而不是选择去加入一个社团,总觉得有些事,不趁着年轻试一试,再老了就不敢折腾了。
一个机遇
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工作的时候也准备着读博,不过我不是给自己留退路,而是真心对市场营销和消费者心理感兴趣,工作之后接触了公司各个部门的事务后更是明确的兴趣方向,所以在应付累死人的工作时我还在准备申请PHD。其实最初也看到相关方向的申请要求至少需要四年工作经验,不过对于一个从小打了鸡血的我(我一个朋友是这么说我的)来说,能否申上倒不重要,而是我是不是真能发现一个之前没有研究过的gap。在苦逼的生活里,我就只有两件事,拼命工作,和看文献,睡觉都是奢侈,不过有一次和浙大的学姐吃饭,她的工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她是理工的硕士毕业,在英国保诚做营业经理,跟我聊她的生活和工作,我突然觉得保险市场和消费者心理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大陆市场,一提到“保险”就像见到不法勾当一样嗤之以鼻,而文献中显示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保险是一种刚需,甚至不大用推销,其实除了这个行业的历史长短原因,还有很多心理上的因素导致这种矛盾的局面,我的好奇心像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自己又去了解了香港的不同保险公司、不同产品、市场的分割、近几年的客户流向,发现其实国内关于保险学的文章还都只停留在保险精算相关的一些方向,而关注消费者内心变化的很少,更没有太好的文章去解释国内这个畸形的现象,一方面国家特别鼓励和支持发展保险业,另一方面保险市场怪相丛生,内地客户大量涌入香港保险市场。之后联系了曾经教我的教授,谈了我的想法,他很鼓励我去实业前线去感受一下,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也许能做出点文章。
犹豫和徘徊
做学问和入行还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我可以在文献里徜徉,我可以呆在图书馆里一整天去想问题,我愿意跑出去发问卷和做实地采访,但真正入行,最大的障碍是我的心。一个从小到大从未出过前十名的人,一个满身光环的人,去做保险,家人和朋友会不会不支持,我甚至无数次在心里想过是否我也要每天打陌生电话和陌生人推销,事实证明,所有可怕的事都只是自己吓自己而已。
大刀阔斧干事业
决定了自己的想法,就和原公司提出了辞全职,不过如果有课程需要上,我还是愿意兼职做老师,同时也希望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最初还是没有任何做保险的状态,因为我本身是一个特别怕被推销的人,如果我去买护肤品,我都是事先想好,迅速买完就走,其实对我这样的背景,没资源,光环感重,怕被销售,我打死也不会想到我可以两年内职位连升三级,拿了所有公司能给的奖,客户不但喜欢我体谅我,还经常给我邮寄很多好吃的,这些在最初那一刻我做梦都不会梦到,即使有梦也是那种我被拒绝的梦。
其实我挺感激父母的教育,我给自己的定位是“问题解决者”,遇到什么问题,我通常也会情绪焦虑一阵,但更多的是会集中在“答案”上,当我了解完公司和产品之后,拿出自己曾经的国内保单,真心觉得无论是公司的实力和专业性,亦或是产品的优势上,差距是很明显的,而在现在的趋势里,只要做好自己,做到专业性,做到负责,用心去做,有好的收获应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原始的保险销售方法都是站在家门不停的说,或者打电话给陌生者,或者站在天桥底下拉人,我觉得好没礼貌,而且完全是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和生活,销售手段本身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巨大阻碍,所以我在想,不如我就建设好自己,把整件事情当成一个创业公司去做,我就是老板,我做好我的公司,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东西一定会吸引人的。
所以,如果你们问我为什么我能做的这么好,原因只有一个,我先做好了我自己,吸引了更多认可我的人。同时我也把我的想法带给了我的团队,我团队里全部都是像我一样的硕士以上学历,希望能自己独立做些事情,说的俗点就是,自己的梦想还没被现实完全扼杀,想做出点事看看自己能有多大能耐。
看过很多写保险市场和这份工作的负面文章,如果我没有做这行,我应该也会觉得可能这个市场就是如此吧,但凡是爱研究文献,有点批判性思维的人,总爱对现有事情挑点刺,媒体可以放大任何信息以博眼球,但如果人心刻意放大“恶”,那么“善”就会变的弱小。很多外行人不断用“钱多”、“骗子”来形容这个行业,可如果真正去了解,也许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和你想象的有点不同,你可能会看见有些人撞了大运一下子签了几千万的单然后跑去赌,输的一干二净又变得无所事事,其实我想说,这类人,无论他做什么,钱对他来讲都不是什么好事,“魂淡”的本质是不会变的,钱无所谓好坏,但它会放大人性的真实,如果是个魂淡,会让他更加魂淡,如果他是个好人,他就能更加奉献社会。
能做好保险的,要懂得市场、销售、人力、行政、企业运营各个层面,把整件事当成一个中小型公司去打理,才会持续发展,客户也不会觉得“你是不是干几天就不干了”,说实话,我很少有客户这样问,更多的是他们会觉得我把这个当成事业去做,而我也确实如此,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回归理论去读兼职的PHD,再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是我最终的目标。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想做的好,尤其是创业公司,一定得从人员素质、企业文化、长远战略上把好关,不然中途一遇到问题,整个团队都会散掉,失去了客户和市场,就什么都没有了。后续的文章我会说说我的家庭、我的团队、我可爱的客户们,当然还有我自己对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的一些感悟,谢谢大家关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