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来源和理解
我的理解:早期的母系氏族,人们只有姓,代表着一个部族。后来部落人口不断扩张,形成了宗法制的管理制度。嫡系子孙留在本部,庶出和旁支的,迁徙或分封到别的地方。但是大家都是同姓,体现不出等级贵贱,于是出现了“氏”。所以也很显然,只有贵族才能有氏(贫民形成不了庞大的家族)。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一直到周朝,还是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做个假设,周武王将很多庶出的孙子分封到各地,封国为王。那么封到陈国的子孙,可能以陈为氏。而古代一个人除了姓氏外,另有再取名和字。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商纣:子姓殷氏,名受德(一作受)庙号帝辛或受辛,世称商王受,
参考材料:
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 太史公 始混而为一。”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http://wenda.haosou.com/q/1372651985062643?src=150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 (4)以技艺为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http://wenda.haosou.com/q/1363245661066321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一直到周朝,还是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做个假设,周武王将很多庶出的孙子分封到各地,封国为王。那么封到陈国的子孙,可能以陈为氏。而古代一个人除了姓氏外,另有再取名和字。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商纣:子姓殷氏,名受德(一作受)庙号帝辛或受辛,世称商王受,
参考材料:
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 太史公 始混而为一。”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http://wenda.haosou.com/q/1372651985062643?src=150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 (4)以技艺为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http://wenda.haosou.com/q/136324566106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