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分享] 花山游记(转载)
作者 摆渡
我没有想过自己会重游花山,并且记忆中根本就没有“花山”这两个字眼,以至于在《苏州西郊的那些山》系列草文中都没有提及,花山很有可能像身边不断的过客那样,见过,也许根本就没有识过知过就抛进记忆里,然后任时光打磨得没有了棱角,竟至没有了影子。毕竟,花山只是苏州西郊寻常的一个山丘。
故地重游是需要勇气的,人往往都讨厌重复,就像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很难重头再来。太多的游玩又带上了标签的味道,所以,要重游一个没有多少深刻印象,又没有多少记忆的平凡之地,总该有其他的原因,而这一次,则是因为讨论版版聚的机缘,以及野外游泳的诱惑。
第一次看到山塘建议的时候,我如同找到了一个弥补的窗口,喜出望外,那么多次爬天平,也几乎都会到山后的水库边小坐,却从来没有勇敢地下过水,只有一次次地对着碧蓝的水面发呆的记忆。所以,即使不是那么多朋友都会参加,这次的故地重游哪怕是一个人也会实现,我几乎是把他当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赎罪。
七月的古城藏匿了暮春残留的一丝诗意,一早上岗的骄阳热辣似火,从城东上了公交之后,在汽车穿越整座城市的过程中,伴随着的除了昏沉就是酷热。所以,直到到达聚集之地苏州乐园的时候,才想到抬头,原来这天的天空是那么蔚蓝,并且清晨的时刻竟是万里无云。
在肯德基见到了熟悉或者陌生的版友,一时半回居然有十五个人,大概询问了一下版名之后差不多就是发车时间了。不知是因为这天气还是因为花山依旧的沉默,中巴几乎成了我们的包车,如果那天不是初一的话,或许人会更少。
中巴走着我从未经过的道路,于是,窗外大煞风景的半人工半自然状态都让我有些好奇,开山路旁真有半开的山,一半是翠绿依然,一半是岩石裸露,上罩着深蓝的天空,下照着碧绿的水面,竟也兀自地美着。直到接近花山,窗外的景象才不旺被称为风景,青山环抱中的村落,似乎更加静谧。小道两旁,或是一潭清水,芦苇摇曳;或是一条小河,鹅鸭嬉戏。偶有端着盆子的老者,从小院出来,却被我们的车隔断了他的路。
花山到了,感觉一下子有了树荫。面对着近在咫尺的花山,或许是因为曾经到过,没有多少期待。走在上山的路上,我试图在脑海中搜寻六年前的一些记忆,却是星星点点,比较确定的是,此时上山的路,正是彼时下山的路。众多版友一路向前,敏捷矫健,早早地在前面引路,然后是休息与等待。我却偏爱与另外三两版友,在后面东瞧西看。花山上很多摩崖石刻和奇异怪石,枕石、寿星石、蛙跳石、普陀岩、穿云栈等等,细细揣摩起来,还真是惟妙惟肖。路旁的经幢和石刻,虽然有很多我们不知其意,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细究,却莫名好奇,把镜头一次次地对准了这些无名无声的诉说者,怀揣着收获的欢愉继续上路。当然,错过的风景也不在少数,比如回首发现的花山大佛,一次因为没有发现,这次却因为赶路,只能留待日后重逢了。
花山不高,达到半山腰的翠岩寺只是转眼间,寺外莲花座上一阵欢喜之后进得寺中,香客众多,古树下折着纸钱元宝的,庙堂前烧香拜佛的,怡泉旁汲取圣水的,初一十五的严肃与欢乐,尽情地展现在他们或许不能算虔诚但绝对认真的脸上。若干版友小坐乘凉,而相机让我不得闲坐,圣羲堂前绿意盎然的芭蕉,姿态优雅的苏式盆景,以及堂内的明式摆设,在寂静中多了一份清雅。而同在一块地皮的观音殿前,却是青烟缭绕,火烛跳跃。据说这里的地面建筑在**期间悉数圮废,惟有殿前的石柱得以残留,站在台阶下,望着长长的条石围成的基座,可以想象,当初由这些石柱支撑起的花山大殿,或许也曾是朝者万众。
在观音殿西的三代住持经幢前休息了一会,一行人又开始前行,往后的山路时阴时晴,却非天气的变化,而是树木的丛聚丛离。因为越往上,花山的大型山石就越多,以至很多山路台阶,皆有一整块石头雕凿而得,巧似天工。著名的花山“叮咚五十三参”就由一整块巨石凿刻而成,“五十三参”取自佛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说,相传康熙欲驾幸花山登莲花峰,苏州府台接旨急告翠岩寺方丈,要辟捷径登山通道。寺内连夜由和尚百人,在整块崖石上凿出五十三个台阶。登石梯时,会发出叮咚音响,成为花山一大景观。直到最近,“五十三参”之迷才被揭开,原来是因为山体中空的原因。
一路上,也因为不再时刻被绿荫包围,我们得以望见山脚下的农舍和绿田,起初让我们兴奋的水潭、一路而来的蜿蜒小路,也清晰可见,甚至新区的高楼,也在天平山的那头,若隐若现。平时难得登高远望,这样的情形,让我不断地举起相机,像个孩童般,兴奋异常。
正当我沉浸在山下远景,舒爽呼吸的当头,走在前面的版友居然已达山头,遥遥呼唤。饶过山石,莲花峰矗立眼前,早已爬上巨石的版友在蓝天映衬下更显渺小,一如山石下的我,影象中,他们振臂遥呼的模样竟是那么辽远。登山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山头,真是一点不假,花山虽然不比名山大川,但我一直以为“会当临绝顶”更在于心,站在莲花峰顶,山风吹过,烈日下竟也是舒爽,加之一览无余的舒畅,长久没有体会的宠辱偕忘却又重逢。离开莲花峰真是有些不舍的,等很多人下山之后才走,为的是给它独留一张倩影,哪知这一留,看到的是山石也有的无奈,岁月蹉跎,山风打磨,巨大的山石开始风化与班驳,朋友说,莲花峰总也有不在的一天吧?好在我没忘这一留,把无边的深蓝给它做了天幕。
下山的路上少了浓荫密布,山路却更显崎岖,哪怕是这样,和山塘也差不多是十步一回头,似乎怕错过一样。前面的版友早已在凉亭小憩,和上山卖饮料的好婆搭讪。站在凉亭里,向下望去,碧绿的天池异常夺目,顿时心生向往,要知道,这次的成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野外游泳的诱惑。
很快到了山下,看到天池里碧绿池水的当时,心都酥了。我不知道朱自清笔下梅雨潭的绿是怎样的温润,眼前的绿却比美玉还心醉,走过曲桥,站在亭中央静等微风,穿过亭子,略过湖面,把长廊后的翠竹沙沙摇曳。穿过门洞,又是一池碧绿,池中一石时隐时现,谓之“小娘石”。欢快的版友脱去鞋袜,登上石头就是一阵欢腾,溅起水花无数,至今自己的相机中依然有版友单脚腾空的模样,动感十足,兴味无穷。池边摩崖上刻“水底烟云”,点明了四周白云映水,仿佛飘浮虚无之烟雾的秀色。池周奇石林立,有寿星读经石、金蟾峰、比丘石、天灯楼诸景,而最为生动的是对面约莫探出头来的“乌龟石”,一版友拉我过去拍摄的时候,看着老龟模样的石头由于池水波动而亦动亦静,我都快笑出声来。
天池旁有寂鉴寺,相传魏晋年间支公禅师创建,寺周围的桂花香樟上挂满了红色的许愿布条,红绿相间,虽说不上美丽,却也风情独特。记忆忧新的是据说元代原物的石屋,面阔三间,九脊歇山顶,看上去古朴独特,在苏州难得见到这样的建筑。跨进门内,供奉着地王菩萨,穿戴一新,看来虔诚的人不久前才又来过。抬头是已经熏黑的顶部藻井,结构复杂,雕刻华丽。石屋稍北的斜对面,竟然还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石屋,只是窄了不少,不得如内,并且也已熏得发黑,一旁则是李根源的石刻手迹。
离开寂鉴寺也就差不多离开花山了,经过一段短短的明墓神道,又在树阴的庇护下,走出了门可罗雀的正山门。
山外的道路平坦空旷,一阵欢笑一阵歌唱,没想到竟然遇到了路过的大卡车,和司机打了一声招呼我们就一骨碌地爬上去,当时的我似乎得到了极大的弥补,游泳未成却找到了另一个放肆的借口,正所谓“野鹤无粮天地宽”,那时脑海中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站台》《北京乐与路》等电影中孩子或是青年的无所畏惧与勇往无前,心中竟也有了一丝豪迈。花山在车后渐行渐远,而我所想的,是老子《枕中记》所言“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在今天,安能适用?
我没有想过自己会重游花山,并且记忆中根本就没有“花山”这两个字眼,以至于在《苏州西郊的那些山》系列草文中都没有提及,花山很有可能像身边不断的过客那样,见过,也许根本就没有识过知过就抛进记忆里,然后任时光打磨得没有了棱角,竟至没有了影子。毕竟,花山只是苏州西郊寻常的一个山丘。
故地重游是需要勇气的,人往往都讨厌重复,就像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很难重头再来。太多的游玩又带上了标签的味道,所以,要重游一个没有多少深刻印象,又没有多少记忆的平凡之地,总该有其他的原因,而这一次,则是因为讨论版版聚的机缘,以及野外游泳的诱惑。
第一次看到山塘建议的时候,我如同找到了一个弥补的窗口,喜出望外,那么多次爬天平,也几乎都会到山后的水库边小坐,却从来没有勇敢地下过水,只有一次次地对着碧蓝的水面发呆的记忆。所以,即使不是那么多朋友都会参加,这次的故地重游哪怕是一个人也会实现,我几乎是把他当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赎罪。
七月的古城藏匿了暮春残留的一丝诗意,一早上岗的骄阳热辣似火,从城东上了公交之后,在汽车穿越整座城市的过程中,伴随着的除了昏沉就是酷热。所以,直到到达聚集之地苏州乐园的时候,才想到抬头,原来这天的天空是那么蔚蓝,并且清晨的时刻竟是万里无云。
在肯德基见到了熟悉或者陌生的版友,一时半回居然有十五个人,大概询问了一下版名之后差不多就是发车时间了。不知是因为这天气还是因为花山依旧的沉默,中巴几乎成了我们的包车,如果那天不是初一的话,或许人会更少。
中巴走着我从未经过的道路,于是,窗外大煞风景的半人工半自然状态都让我有些好奇,开山路旁真有半开的山,一半是翠绿依然,一半是岩石裸露,上罩着深蓝的天空,下照着碧绿的水面,竟也兀自地美着。直到接近花山,窗外的景象才不旺被称为风景,青山环抱中的村落,似乎更加静谧。小道两旁,或是一潭清水,芦苇摇曳;或是一条小河,鹅鸭嬉戏。偶有端着盆子的老者,从小院出来,却被我们的车隔断了他的路。
花山到了,感觉一下子有了树荫。面对着近在咫尺的花山,或许是因为曾经到过,没有多少期待。走在上山的路上,我试图在脑海中搜寻六年前的一些记忆,却是星星点点,比较确定的是,此时上山的路,正是彼时下山的路。众多版友一路向前,敏捷矫健,早早地在前面引路,然后是休息与等待。我却偏爱与另外三两版友,在后面东瞧西看。花山上很多摩崖石刻和奇异怪石,枕石、寿星石、蛙跳石、普陀岩、穿云栈等等,细细揣摩起来,还真是惟妙惟肖。路旁的经幢和石刻,虽然有很多我们不知其意,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细究,却莫名好奇,把镜头一次次地对准了这些无名无声的诉说者,怀揣着收获的欢愉继续上路。当然,错过的风景也不在少数,比如回首发现的花山大佛,一次因为没有发现,这次却因为赶路,只能留待日后重逢了。
花山不高,达到半山腰的翠岩寺只是转眼间,寺外莲花座上一阵欢喜之后进得寺中,香客众多,古树下折着纸钱元宝的,庙堂前烧香拜佛的,怡泉旁汲取圣水的,初一十五的严肃与欢乐,尽情地展现在他们或许不能算虔诚但绝对认真的脸上。若干版友小坐乘凉,而相机让我不得闲坐,圣羲堂前绿意盎然的芭蕉,姿态优雅的苏式盆景,以及堂内的明式摆设,在寂静中多了一份清雅。而同在一块地皮的观音殿前,却是青烟缭绕,火烛跳跃。据说这里的地面建筑在**期间悉数圮废,惟有殿前的石柱得以残留,站在台阶下,望着长长的条石围成的基座,可以想象,当初由这些石柱支撑起的花山大殿,或许也曾是朝者万众。
在观音殿西的三代住持经幢前休息了一会,一行人又开始前行,往后的山路时阴时晴,却非天气的变化,而是树木的丛聚丛离。因为越往上,花山的大型山石就越多,以至很多山路台阶,皆有一整块石头雕凿而得,巧似天工。著名的花山“叮咚五十三参”就由一整块巨石凿刻而成,“五十三参”取自佛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说,相传康熙欲驾幸花山登莲花峰,苏州府台接旨急告翠岩寺方丈,要辟捷径登山通道。寺内连夜由和尚百人,在整块崖石上凿出五十三个台阶。登石梯时,会发出叮咚音响,成为花山一大景观。直到最近,“五十三参”之迷才被揭开,原来是因为山体中空的原因。
一路上,也因为不再时刻被绿荫包围,我们得以望见山脚下的农舍和绿田,起初让我们兴奋的水潭、一路而来的蜿蜒小路,也清晰可见,甚至新区的高楼,也在天平山的那头,若隐若现。平时难得登高远望,这样的情形,让我不断地举起相机,像个孩童般,兴奋异常。
正当我沉浸在山下远景,舒爽呼吸的当头,走在前面的版友居然已达山头,遥遥呼唤。饶过山石,莲花峰矗立眼前,早已爬上巨石的版友在蓝天映衬下更显渺小,一如山石下的我,影象中,他们振臂遥呼的模样竟是那么辽远。登山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山头,真是一点不假,花山虽然不比名山大川,但我一直以为“会当临绝顶”更在于心,站在莲花峰顶,山风吹过,烈日下竟也是舒爽,加之一览无余的舒畅,长久没有体会的宠辱偕忘却又重逢。离开莲花峰真是有些不舍的,等很多人下山之后才走,为的是给它独留一张倩影,哪知这一留,看到的是山石也有的无奈,岁月蹉跎,山风打磨,巨大的山石开始风化与班驳,朋友说,莲花峰总也有不在的一天吧?好在我没忘这一留,把无边的深蓝给它做了天幕。
下山的路上少了浓荫密布,山路却更显崎岖,哪怕是这样,和山塘也差不多是十步一回头,似乎怕错过一样。前面的版友早已在凉亭小憩,和上山卖饮料的好婆搭讪。站在凉亭里,向下望去,碧绿的天池异常夺目,顿时心生向往,要知道,这次的成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野外游泳的诱惑。
很快到了山下,看到天池里碧绿池水的当时,心都酥了。我不知道朱自清笔下梅雨潭的绿是怎样的温润,眼前的绿却比美玉还心醉,走过曲桥,站在亭中央静等微风,穿过亭子,略过湖面,把长廊后的翠竹沙沙摇曳。穿过门洞,又是一池碧绿,池中一石时隐时现,谓之“小娘石”。欢快的版友脱去鞋袜,登上石头就是一阵欢腾,溅起水花无数,至今自己的相机中依然有版友单脚腾空的模样,动感十足,兴味无穷。池边摩崖上刻“水底烟云”,点明了四周白云映水,仿佛飘浮虚无之烟雾的秀色。池周奇石林立,有寿星读经石、金蟾峰、比丘石、天灯楼诸景,而最为生动的是对面约莫探出头来的“乌龟石”,一版友拉我过去拍摄的时候,看着老龟模样的石头由于池水波动而亦动亦静,我都快笑出声来。
天池旁有寂鉴寺,相传魏晋年间支公禅师创建,寺周围的桂花香樟上挂满了红色的许愿布条,红绿相间,虽说不上美丽,却也风情独特。记忆忧新的是据说元代原物的石屋,面阔三间,九脊歇山顶,看上去古朴独特,在苏州难得见到这样的建筑。跨进门内,供奉着地王菩萨,穿戴一新,看来虔诚的人不久前才又来过。抬头是已经熏黑的顶部藻井,结构复杂,雕刻华丽。石屋稍北的斜对面,竟然还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石屋,只是窄了不少,不得如内,并且也已熏得发黑,一旁则是李根源的石刻手迹。
离开寂鉴寺也就差不多离开花山了,经过一段短短的明墓神道,又在树阴的庇护下,走出了门可罗雀的正山门。
山外的道路平坦空旷,一阵欢笑一阵歌唱,没想到竟然遇到了路过的大卡车,和司机打了一声招呼我们就一骨碌地爬上去,当时的我似乎得到了极大的弥补,游泳未成却找到了另一个放肆的借口,正所谓“野鹤无粮天地宽”,那时脑海中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站台》《北京乐与路》等电影中孩子或是青年的无所畏惧与勇往无前,心中竟也有了一丝豪迈。花山在车后渐行渐远,而我所想的,是老子《枕中记》所言“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在今天,安能适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