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记:吴仲贤和王锡蓂
吴学昭在《听杨绛谈往事》中称,吴宓在清华研究院指导的研究生吴仲贤1935年原打算考留英学英国文学,“吴宓得知钱锺书已报名,便劝他报考别的专业。吴仲贤于是改报畜牧”(94页)。1935年吴宓没有日记留存,吴学昭是从何处得知此事呢?追究这桩轶事的源头,可以发现李赋宁早在1996年便说过:“他(吴仲贤)早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生物系。他不仅是生物系高材生,而且他的英语非常好,以至于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吴学昭在《听杨绛谈往事》中称,吴宓在清华研究院指导的研究生吴仲贤1935年原打算考留英学英国文学,“吴宓得知钱锺书已报名,便劝他报考别的专业。吴仲贤于是改报畜牧”(94页)。1935年吴宓没有日记留存,吴学昭是从何处得知此事呢?追究这桩轶事的源头,可以发现李赋宁早在1996年便说过:“他(吴仲贤)早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生物系。他不仅是生物系高材生,而且他的英语非常好,以至于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外文系英国文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吴宓教授。当时留英庚款在全国招考出国留学生,每门学科只招一名。三十年代初的一届考试,英国文学名额尽管竞争激烈,吴仲贤仍欲报考一试。他的导师吴宓教授劝他说:‘你的英文虽然好,但是你竞争的对手是钱锺书,只怕你竞争不过他。你何妨再回到你原来的专业,报考生物学?’吴仲贤听了导师的话,结果英国文学的唯一名额被钱锺书考取了,生物学的唯一名额被吴仲贤考取了。”(“An Idyll of Gold Valley by Wu Zhong-xian”,《英语世界》总101期(10/1996),8页)
李赋宁毕业于清华外文系,是吴宓得意弟子,这番话情节生动,很像知情者的回忆,然而当事人自己却别有说法:“我本不是他(吴宓)的研究生,但因他开的‘中西诗之比较’这门课适合于我的爱好,就选了它作为我的研究生课之一。……他曾经劝我不要投身诗歌爱好,为了生活不妨继续我的生物专业,因大学课程名目繁多,我既在生物本科花了一定时间,绝不要与全力以赴的西洋文学系的学生贸然竞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样就决定了我一生从事生物专业的大事。”(吴仲贤《吴序:忆吴宓师二三事》,北塔《情痴诗僧吴宓传》,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2页)
吴仲贤所言只是关乎自身爱好与现实生计,不涉及留学考试,“于已于人都有好处”更是同“只怕你竞争不过他”大相径庭。更何况,留英考试的报名资格是要求根据大学所学专业报考相应门类,到第二届时将英国文学门的投考资格明确为“凡系文学系毕业者均得应考”(参见《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招考第二屆留英公费生通告》,载1934年2月14日《申报》),第三届又允许以毕业时所习辅系学科报考(《中英庚款会解释三届留英应考资格》,载1935年1月22日《中央日报》)。吴仲贤1933年本科毕业,主修生物,副修物理(张劳《吴仲贤教授》,吴汝焯等《忆恩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59页),1934年考入清华文科研究所外国语文部,仅就读一年,并未毕业。以他的专业背景,如参加留英考试,实际上不能报考英国文学门。1935年生物相关门类有畜牧两名,园艺一名,也并非李赋宁所说的“唯一名额”。所谓吴仲贤避钱锺书风头而改考畜牧只是一段虚构的佳话,对于类似传奇故事,即便出自名人之口,也当格外警惕。
关于王锡蓂,也值得多说几句,其人声名不显,尚未见到相关回忆。他1933年从清华外文系毕业,与钱锺书同为清华五级,1933年出版的《清华同学录》中,记载其生于1911年,籍贯浙江奉化,别号恭蕙,现于清华研究院就读,通讯地址“北平东城史家胡同廿号王子文先生转”。王子文即王正黼,曾在多地办矿业,颇有实绩,并曾任国民政府实业部矿业司司长。而在1937年的《清华同学录》中,王锡蓂的通讯地址变成了“上海法界古拔路79号王儒堂先生转”,王儒堂即王正廷,王正黼之兄,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循着这个线索,从王家的家谱中,可查到王锡蓂的谱名为王恭蕙,是王正廷和王正黼的二哥王正康的幼子(柯龙飞、刘昱译《顾往观来 王正廷自传(中文版)》,宁波国际友好联络会编,2012年内部发行,237页。此处将“锡蓂“误写作“锡明”)。王正康1921年早逝,其时王锡蓂尚年幼,想必多蒙其叔父照顾。
王锡蓂比钱锺书小一岁,1933年大学毕业,在同届中属于正常偏小的年纪,但他却不是同钱锺书一样1929年入学。据《申报》所载,王锡蓂1923年7月考入上海民立中学新制初中二年级(当时学制应为初中四年,高中二年),1926年8月考入清华学校(其时尚未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处于转型期,刚于1925年开始招收大学普通科,即清华一级学生)。也就是说,王锡蓂中学时连跳几级,15周岁便上了大学。当时清华要求考生“年在十六岁至二十五岁之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考规程》,载1927年2月26日《益世报》),王锡蓂按虚岁计,刚刚达到允许报考的年龄。在1925年的《中华英文周报》上,还可看到他发表的文章(“The Story of Mulan, a Chinese Heroine”,载13卷330期),可见他早早便表露出才华,堪称神童了。
王锡蓂考入清华后,选了吴宓做指导老师,1927年2月,吴宓特意将其指导的五名学生找来家中茶叙,“王生等询研究英文之法”(《吴宓日记 第三册1925-1927》,315页)。王锡蓂本应于1930年毕业,却在清华读了七年本科,很不顺利,之前跳的几级又扯平了。1933年,清华研究院录取新生五名,其中外文系两人为李梦雄和杨季康(杨绛)。杨绛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李梦雄和王锡蓂一样,1933年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同班同学需要通过考试进入研究院,王锡蓂却是凭本科成绩直接升入,这说明他是个好学生,不会是因为学业而留级。
1935年的《清华校友通讯》2卷9期载有1933级校友的近况,王锡蓂被描述为“毕业后养病母校医院,现已健壮。今秋考取留美语言学门”。由此看来,他一定生过大病,想必这就是他迟迟未能毕业的原因。清华1929年的“十八年暑假中教职员及同学通讯”(载《清华周刊》31卷11-12期合刊)和1930年的“暑期同学通信处调查”(《清华周刊》33卷14期)中都没有王锡蓂的名字,可以推断他在这两年中处于休学状态。而在1931年夏出版的《清华年刊》中,王锡蓂被归入1932级,即此时刚读完大三(此书中有王的照片,身着马褂,圆脸圆眼镜,面上稚气未脱),但他未能在1932年毕业,而是又延迟了一年。
拖到1933级毕业,是王锡蓂的不幸。在他最早可参加的1935年留英考试中,他恰好遇上了钱锺书,未能如愿。王锡蓂有显贵叔叔,胞兄王恭芳也在外交部任职,若要同俞大絪之姊俞大缜一样自费到牛津留学也并非不能负担,但他还是选择继续去竞争公费留美的机会。王锡蓂在清华研究生期间发表过一篇关于波德莱尔的法文书评(“Marcel Raymond: De Baudelaire au Surréalisme--Essai sur le mouvement poétique contemporain”,载《清华周刊》1934年1期),本身研究方向当为文学,且谙熟法语。可他最终却报考了语言学门,虽得以考取,但考分不高,关键的两门专业课语言学和中国文字学都未及格(分别为47分和30分,总平均59.86分,应考时所选第二外语为法语,见《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1889页),在语言学方面并没有很充分的学术准备。
王锡蓂最自然的去向是与张骏祥一起赴美,美国语言学领域也不乏名师。即便不愿到美国,至少还有英国和法国更符合他的语言能力,他为何选择去德国留学成了难解之谜。容易想到的是,第11届夏季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至16日在柏林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派大规模代表团参加奥运会,总领队便是1922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王正廷。若王锡蓂随同其三叔前往德国,观摩这届声势浩大的赛事,或发挥外语特长充当翻译工作,倒也顺理成章。但据吴宓日记所载,1936年7月12日,“王锡蓂请宴于其叔王子文(正黼)家,辞之”(《吴宓日记 第六册1936-1938》,13页),说明王锡蓂当时还没有出国,而中国奥运代表团已于6月26日从上海出发。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他即便7月中旬马上动身,也赶不及柏林奥运会。
同在1936年7月,中国银行纽约经理处开业,王锡蓂的五叔王正序出任经理。8月,王正廷接替施肇基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王锡蓂若在美国留学,生活上必定会受到多方照顾,赴德却并非佳选。1936年时,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德国已显露出独裁扩张的趋势,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旋即出兵波兰,发动二战。王锡蓂选择去德国的那一刻,或许冥冥中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1937年清华同学录中,他在德国的通讯处写为“德国柏林库达姆大街(Kurfürstendamm)中国大使馆转交”,未写明具体学校,在同期到哥廷根留学的季羡林的日记中也没有找到线索。在留学或战争期间,身体状况不佳的王锡蓂也许又旧病复发。据王家家谱,他逝于1946年,得年35岁。
还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若王锡蓂一心想去德国留学,当时还有一个更方便的机会,原不必大费周章参加留美考试。1935年3月,清华与德国远东协会通过协议,每年互派研究生五名,留学两年,由德国外国学术交换处每年支付1200马克,1935年度清华方面有西洋文学、西洋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五个名额。7月,经清华评议会讨论,最终派出三名毕业生:外文系的季羡林、哲学系的乔冠华,心理系的敦福堂(《清华与德远东协会交换之研究生》,载1935年7月9日《世界日报》)。从季羡林日记来看,他在清华时功课并非十分出众,以王锡蓂的资历,当可与其一争。或者王锡蓂当时还未打算到德国,又或他也报了名,校方选择了他下一级的季羡林。无论如何,真相已难以窥知,历史也无法假设,人物在关键点上的抉择,便左右了一段历史的走向。
李赋宁毕业于清华外文系,是吴宓得意弟子,这番话情节生动,很像知情者的回忆,然而当事人自己却别有说法:“我本不是他(吴宓)的研究生,但因他开的‘中西诗之比较’这门课适合于我的爱好,就选了它作为我的研究生课之一。……他曾经劝我不要投身诗歌爱好,为了生活不妨继续我的生物专业,因大学课程名目繁多,我既在生物本科花了一定时间,绝不要与全力以赴的西洋文学系的学生贸然竞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样就决定了我一生从事生物专业的大事。”(吴仲贤《吴序:忆吴宓师二三事》,北塔《情痴诗僧吴宓传》,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2页)
吴仲贤所言只是关乎自身爱好与现实生计,不涉及留学考试,“于已于人都有好处”更是同“只怕你竞争不过他”大相径庭。更何况,留英考试的报名资格是要求根据大学所学专业报考相应门类,到第二届时将英国文学门的投考资格明确为“凡系文学系毕业者均得应考”(参见《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招考第二屆留英公费生通告》,载1934年2月14日《申报》),第三届又允许以毕业时所习辅系学科报考(《中英庚款会解释三届留英应考资格》,载1935年1月22日《中央日报》)。吴仲贤1933年本科毕业,主修生物,副修物理(张劳《吴仲贤教授》,吴汝焯等《忆恩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59页),1934年考入清华文科研究所外国语文部,仅就读一年,并未毕业。以他的专业背景,如参加留英考试,实际上不能报考英国文学门。1935年生物相关门类有畜牧两名,园艺一名,也并非李赋宁所说的“唯一名额”。所谓吴仲贤避钱锺书风头而改考畜牧只是一段虚构的佳话,对于类似传奇故事,即便出自名人之口,也当格外警惕。
关于王锡蓂,也值得多说几句,其人声名不显,尚未见到相关回忆。他1933年从清华外文系毕业,与钱锺书同为清华五级,1933年出版的《清华同学录》中,记载其生于1911年,籍贯浙江奉化,别号恭蕙,现于清华研究院就读,通讯地址“北平东城史家胡同廿号王子文先生转”。王子文即王正黼,曾在多地办矿业,颇有实绩,并曾任国民政府实业部矿业司司长。而在1937年的《清华同学录》中,王锡蓂的通讯地址变成了“上海法界古拔路79号王儒堂先生转”,王儒堂即王正廷,王正黼之兄,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循着这个线索,从王家的家谱中,可查到王锡蓂的谱名为王恭蕙,是王正廷和王正黼的二哥王正康的幼子(柯龙飞、刘昱译《顾往观来 王正廷自传(中文版)》,宁波国际友好联络会编,2012年内部发行,237页。此处将“锡蓂“误写作“锡明”)。王正康1921年早逝,其时王锡蓂尚年幼,想必多蒙其叔父照顾。
王锡蓂比钱锺书小一岁,1933年大学毕业,在同届中属于正常偏小的年纪,但他却不是同钱锺书一样1929年入学。据《申报》所载,王锡蓂1923年7月考入上海民立中学新制初中二年级(当时学制应为初中四年,高中二年),1926年8月考入清华学校(其时尚未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处于转型期,刚于1925年开始招收大学普通科,即清华一级学生)。也就是说,王锡蓂中学时连跳几级,15周岁便上了大学。当时清华要求考生“年在十六岁至二十五岁之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考规程》,载1927年2月26日《益世报》),王锡蓂按虚岁计,刚刚达到允许报考的年龄。在1925年的《中华英文周报》上,还可看到他发表的文章(“The Story of Mulan, a Chinese Heroine”,载13卷330期),可见他早早便表露出才华,堪称神童了。
王锡蓂考入清华后,选了吴宓做指导老师,1927年2月,吴宓特意将其指导的五名学生找来家中茶叙,“王生等询研究英文之法”(《吴宓日记 第三册1925-1927》,315页)。王锡蓂本应于1930年毕业,却在清华读了七年本科,很不顺利,之前跳的几级又扯平了。1933年,清华研究院录取新生五名,其中外文系两人为李梦雄和杨季康(杨绛)。杨绛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李梦雄和王锡蓂一样,1933年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同班同学需要通过考试进入研究院,王锡蓂却是凭本科成绩直接升入,这说明他是个好学生,不会是因为学业而留级。
1935年的《清华校友通讯》2卷9期载有1933级校友的近况,王锡蓂被描述为“毕业后养病母校医院,现已健壮。今秋考取留美语言学门”。由此看来,他一定生过大病,想必这就是他迟迟未能毕业的原因。清华1929年的“十八年暑假中教职员及同学通讯”(载《清华周刊》31卷11-12期合刊)和1930年的“暑期同学通信处调查”(《清华周刊》33卷14期)中都没有王锡蓂的名字,可以推断他在这两年中处于休学状态。而在1931年夏出版的《清华年刊》中,王锡蓂被归入1932级,即此时刚读完大三(此书中有王的照片,身着马褂,圆脸圆眼镜,面上稚气未脱),但他未能在1932年毕业,而是又延迟了一年。
拖到1933级毕业,是王锡蓂的不幸。在他最早可参加的1935年留英考试中,他恰好遇上了钱锺书,未能如愿。王锡蓂有显贵叔叔,胞兄王恭芳也在外交部任职,若要同俞大絪之姊俞大缜一样自费到牛津留学也并非不能负担,但他还是选择继续去竞争公费留美的机会。王锡蓂在清华研究生期间发表过一篇关于波德莱尔的法文书评(“Marcel Raymond: De Baudelaire au Surréalisme--Essai sur le mouvement poétique contemporain”,载《清华周刊》1934年1期),本身研究方向当为文学,且谙熟法语。可他最终却报考了语言学门,虽得以考取,但考分不高,关键的两门专业课语言学和中国文字学都未及格(分别为47分和30分,总平均59.86分,应考时所选第二外语为法语,见《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1889页),在语言学方面并没有很充分的学术准备。
王锡蓂最自然的去向是与张骏祥一起赴美,美国语言学领域也不乏名师。即便不愿到美国,至少还有英国和法国更符合他的语言能力,他为何选择去德国留学成了难解之谜。容易想到的是,第11届夏季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至16日在柏林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派大规模代表团参加奥运会,总领队便是1922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王正廷。若王锡蓂随同其三叔前往德国,观摩这届声势浩大的赛事,或发挥外语特长充当翻译工作,倒也顺理成章。但据吴宓日记所载,1936年7月12日,“王锡蓂请宴于其叔王子文(正黼)家,辞之”(《吴宓日记 第六册1936-1938》,13页),说明王锡蓂当时还没有出国,而中国奥运代表团已于6月26日从上海出发。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他即便7月中旬马上动身,也赶不及柏林奥运会。
同在1936年7月,中国银行纽约经理处开业,王锡蓂的五叔王正序出任经理。8月,王正廷接替施肇基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王锡蓂若在美国留学,生活上必定会受到多方照顾,赴德却并非佳选。1936年时,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德国已显露出独裁扩张的趋势,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旋即出兵波兰,发动二战。王锡蓂选择去德国的那一刻,或许冥冥中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1937年清华同学录中,他在德国的通讯处写为“德国柏林库达姆大街(Kurfürstendamm)中国大使馆转交”,未写明具体学校,在同期到哥廷根留学的季羡林的日记中也没有找到线索。在留学或战争期间,身体状况不佳的王锡蓂也许又旧病复发。据王家家谱,他逝于1946年,得年35岁。
还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若王锡蓂一心想去德国留学,当时还有一个更方便的机会,原不必大费周章参加留美考试。1935年3月,清华与德国远东协会通过协议,每年互派研究生五名,留学两年,由德国外国学术交换处每年支付1200马克,1935年度清华方面有西洋文学、西洋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五个名额。7月,经清华评议会讨论,最终派出三名毕业生:外文系的季羡林、哲学系的乔冠华,心理系的敦福堂(《清华与德远东协会交换之研究生》,载1935年7月9日《世界日报》)。从季羡林日记来看,他在清华时功课并非十分出众,以王锡蓂的资历,当可与其一争。或者王锡蓂当时还未打算到德国,又或他也报了名,校方选择了他下一级的季羡林。无论如何,真相已难以窥知,历史也无法假设,人物在关键点上的抉择,便左右了一段历史的走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