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旁的欧洲(四):南法三城看柯布
之前制定南法三城的行程时,并没有刻意打算看柯布。南法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在规划的最初,有很多内容都被放进了这一块行程里。然而到了真正实践的时候,却发现柯布的建筑大都路途遥远,来回奔波基本也就花去了全部的精力,于是最后,南法三城就几乎纯粹地变成了一场追随柯布的苦旅。
今年正值柯布逝世50周年。就算是自己一心一意地崇拜了他四年之后,在毕业时候的一场纪念吧。
第一天上午,我们从里昂出发去拉图雷特修道院。修道院在里昂郊外的小城,从里昂坐火车到拉尔布雷勒,下车后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两三公里的步行路途,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并不算什么。然而全程上坡,骄阳似火,既没带水也没带干粮,实在是非常熬人。一路上几乎没什么树荫,也没有商店,除了山和山上那些沉默的植物以外,只有毒辣的太阳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当拉图雷特侧面的那三个张牙舞爪的采光井终于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种修罗终结的心情真是难以言喻。
彼时正值中午,阳光炫目,蚊虫飞舞。我绕着这座混凝土铸成的建筑走了一圈,在它坐落着的草坡上跑来跑去地拍照。拉图雷特充满了一种雕塑般沉默的美,从通过模度推算出的尺寸建造的门框和隔间,到立面上干净纯粹地复制的几何图案和色彩,再到明确可见、一眼望知的新建筑五要素,它像一本打开的现代建筑教科书一样,把柯布的主要建筑主张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者眼前。然而有些东西也无法让人不产生怀疑——例如表达极端功能主义的区分开“采光”和“通风”两个功能的窗户,负责“采光”的窗不能打开通风,负责“通风”的“窗”用木头制成,一旦关上就不能采光;例如地板上一些按照特定比例划出的线条,借以暗示不同空间的性质不同,然而不提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注意到。这些设计让人不由地在心里默默说一句“好作”,任何什么东西做得太极端,都会有种变成了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感觉。然而柯布的建筑到底是令人倍感敬佩的。高而空旷的教堂空间,精准控制的自然光线在其中倾泻而下,三原色的彩窗在墙壁上滤出温润的彩色光晕。竖窗的混凝土分割线有节奏地变换着距离的宽窄,横窗上的角砂糖巧妙地隔断着行进中的视线。无论是青灰不带饰面的沉默朴素的混凝土,还是色彩明丽干净的彩色门窗,一切都是神性的,一切都令人感到惊叹。空间本身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我们在拉图雷特逗留了两个多小时,并没有等到传说中美不胜收的拉图雷特的日落。——在欧洲,日落大概要等到晚上九点之后了。在拉图雷特的售票处,我们看到了一个看起来相当张狂的混凝土集合住宅综合体,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潮流中诞生的作品,坐标里昂附近的小城Givors。于是从拉图雷特回到里昂之后,我们便启程来到了这里。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Cite des Etoiles,是20世纪法国现代主义建筑师Jean Renaudie的作品。城是很小的,从火车站走到这个项目的位置,差不多横跨了整个城市的对角线,然而也只有六七百米而已。这片集合住宅综合体平面上由很多八角星拼接叠合起来,看起来有无数45度尖角的阳台从四面八方挑出来。从外观上看,这个建筑相当酷炫,不知道里面在使用的时候舒服不舒服,想象中是不太舒服的。整个建筑结构凌乱复杂,死角很多,走在里面到处都是蜘蛛网和飞虫。它的立面像刺猬一样,夸张地对城市剑拔弩张;然而内部却处处藏污纳垢,不忍卒读。这样的建筑除却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革命性和实验性意义之外,很难说到今天还能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出现。它对于来访者是抗拒的,这种抗拒使得人难以亲近,只能远观。而被远观的建筑,便与雕塑无异了。
这个项目参观了不到半个小时,我们便准备动身回家。从Givors回里昂的火车晚点了近一个小时。我们无事可做,也无处可去,就坐在站台的椅子上等车来。最开始,太阳还是刚刚开始落山的样子,等到车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了,温度也不再炽热,有时候甚至会有凉爽的晚风。彼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南法的太阳刚刚收起它的烈焰,还没有完全堕入黑暗之中。我坐在列车上盯着窗外,白天里那些漂亮鲜嫩的植物,此刻都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剪影,飞快地从视线里掠过。在温存如玉的远山的背景里,一片高远的天空里涂抹着薄而透明的晚霞,如火红而轻盈的面纱罩在夜的脸上。列车在田野间飞驰着,有一个瞬间它路过了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很高很高的灯塔,灯塔的顶端熊熊燃烧着明亮的火焰,在夜色里分外耀眼。一群鸽子飞到同一个屋顶上,然后又一下子全都飞了起来,所能看到的也不过都是翅膀黑色的剪影而已。全程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我看到晚霞渐渐消散,天色完全暗下来。埋藏在郊外田野间的万家灯火,一个个亮起来,像散落在大地上的一片星空。当列车终于到达里昂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小酒馆里欢吼喧闹,窄巷子里寂静无人。
里昂之行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第二天我们启程去菲尔米尼。菲尔米尼是个小镇,除了柯布以外似乎别无所有。镇子不大,地形倒是不少,没有车只能步行寻找柯布在其中建造的四个房子,虽然也不会太久,但依然是苦旅的感觉。从里昂到菲尔米尼的火车先是取消了一班,而后又延误了很久,我们早早起床,然而到达旅店的时候已经临近下午了。菲尔米尼的住宿很少,距离中心区域又很远,加之柯布的建筑都只开放到六点,镇子里也没有什么夜生活,其实从里昂一天来回,住在里昂而不是菲尔米尼,是更好的选择。
柯布在菲尔米尼设计了四座建筑。其中有三座位置相当紧凑,相距不过百米。这些建筑一眼即可望知是柯布较为晚期的作品,继承了柯布早期提出的概念,同时也融合了他整个建筑生涯中不断完善和改变的那些想法。
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圣皮埃尔教堂。它坐落在一个草坡上,四周鲜有建筑,远远望去好像蓝天白云下一颗安睡在巢里的灰色珍珠。教堂的底层改做了一个有关柯布作品的展览馆,在这其中我有幸看到了朗香教堂的实木模型。教堂的主要空间高大宽敞而幽暗,身在其中非常震撼。如此平面进深和竖直高度都有二三十米的空间中没有一根柱子,完全由混凝土硬浇出来,甲方也算是花了血本。天窗几乎不存在,墙壁上的一片片小圆洞明亮如星光,脚步声在幽闭的黑暗中被无限放大,一切纯净而充满神性。
虽然我没有去过朗香教堂,但是这一座已经足够让我感动了。
从圣皮埃尔出来的时候,天色忽暗,狂风怒号,暴雨随至。我们冒着雨隔着铁丝网大概看了看柯布的体育场,然后就到文化中心去了。这个建筑同样由混凝土浇成,外形虽有曲线,却也是工业化地在一个轴上一路复制,最终的建筑体块便是一长条。立面上开着窗,和很多项目一样五颜六色,走在其中并没有很多感觉,开放给游人参观的部分也很小。倒是售票处出售的很多书和画册看起来很不错,但是由于不懂法语,也没有办法买回来看。
柯布在菲尔米尼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一座公寓。这个公寓楼跟马赛公寓相当相似,底层一样是用梯形的混凝土片柱架空,上层一样是中间一条走廊,走廊两侧是五颜六色的公寓单间的门。走廊是很长的,走到尽头竟然并没有楼梯。到了顶层的时候,一个很小的空间,跟下层只有电梯相连,实在令人惊惧。假如此刻忽然失火,大概就只有被烧死的份儿了。
之后我们到达柯布之旅的最后一站——马赛的时候,看到马赛公寓,感觉虽然有不同,但确实跟菲尔米尼的公寓差异不大。这样的公寓楼给人感觉还是相当压抑的。一眼望不到头的灯光昏沉的走廊,上下之间没有相互联系的楼梯,住在它的单间里,大概确实是一种“工业化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的感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人口急需安置的年代里,这样的建筑也许出现得应景而及时,但是在今天看来,实在没有多少舒适度可言——连天台顶上那些各种造型的混凝土构筑物,也让人有种摸不到头脑的感觉。
从菲尔米尼的那座公寓楼一路下山回到旅店的时候,天空中阴云密布,雨有一搭没一搭地下着,风相当的凉爽。自这一次到欧洲以来,这是第一次。山是平缓的,山上的树木高而纤细,并不非常紧凑,也不稀疏,错落有致地拼成一片墨绿色的雾气般的丛林。在丛林的中间,一条窄窄的土路沿着山体蜿蜒而下,路边灌木丛生,嫩绿色,黄绿色,翠绿色,土黄色,红褐色,一团团一簇簇地点缀在树林的脚下。雨停了,山间微风拂面,白天里被太阳烤干的植物经过雨的冲刷,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粽叶般的清香,一路上久久不散。
追随柯布的南法之行就这样结束了。
今年正值柯布逝世50周年。就算是自己一心一意地崇拜了他四年之后,在毕业时候的一场纪念吧。
第一天上午,我们从里昂出发去拉图雷特修道院。修道院在里昂郊外的小城,从里昂坐火车到拉尔布雷勒,下车后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两三公里的步行路途,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并不算什么。然而全程上坡,骄阳似火,既没带水也没带干粮,实在是非常熬人。一路上几乎没什么树荫,也没有商店,除了山和山上那些沉默的植物以外,只有毒辣的太阳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当拉图雷特侧面的那三个张牙舞爪的采光井终于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种修罗终结的心情真是难以言喻。
彼时正值中午,阳光炫目,蚊虫飞舞。我绕着这座混凝土铸成的建筑走了一圈,在它坐落着的草坡上跑来跑去地拍照。拉图雷特充满了一种雕塑般沉默的美,从通过模度推算出的尺寸建造的门框和隔间,到立面上干净纯粹地复制的几何图案和色彩,再到明确可见、一眼望知的新建筑五要素,它像一本打开的现代建筑教科书一样,把柯布的主要建筑主张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者眼前。然而有些东西也无法让人不产生怀疑——例如表达极端功能主义的区分开“采光”和“通风”两个功能的窗户,负责“采光”的窗不能打开通风,负责“通风”的“窗”用木头制成,一旦关上就不能采光;例如地板上一些按照特定比例划出的线条,借以暗示不同空间的性质不同,然而不提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注意到。这些设计让人不由地在心里默默说一句“好作”,任何什么东西做得太极端,都会有种变成了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感觉。然而柯布的建筑到底是令人倍感敬佩的。高而空旷的教堂空间,精准控制的自然光线在其中倾泻而下,三原色的彩窗在墙壁上滤出温润的彩色光晕。竖窗的混凝土分割线有节奏地变换着距离的宽窄,横窗上的角砂糖巧妙地隔断着行进中的视线。无论是青灰不带饰面的沉默朴素的混凝土,还是色彩明丽干净的彩色门窗,一切都是神性的,一切都令人感到惊叹。空间本身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我们在拉图雷特逗留了两个多小时,并没有等到传说中美不胜收的拉图雷特的日落。——在欧洲,日落大概要等到晚上九点之后了。在拉图雷特的售票处,我们看到了一个看起来相当张狂的混凝土集合住宅综合体,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潮流中诞生的作品,坐标里昂附近的小城Givors。于是从拉图雷特回到里昂之后,我们便启程来到了这里。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Cite des Etoiles,是20世纪法国现代主义建筑师Jean Renaudie的作品。城是很小的,从火车站走到这个项目的位置,差不多横跨了整个城市的对角线,然而也只有六七百米而已。这片集合住宅综合体平面上由很多八角星拼接叠合起来,看起来有无数45度尖角的阳台从四面八方挑出来。从外观上看,这个建筑相当酷炫,不知道里面在使用的时候舒服不舒服,想象中是不太舒服的。整个建筑结构凌乱复杂,死角很多,走在里面到处都是蜘蛛网和飞虫。它的立面像刺猬一样,夸张地对城市剑拔弩张;然而内部却处处藏污纳垢,不忍卒读。这样的建筑除却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革命性和实验性意义之外,很难说到今天还能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出现。它对于来访者是抗拒的,这种抗拒使得人难以亲近,只能远观。而被远观的建筑,便与雕塑无异了。
这个项目参观了不到半个小时,我们便准备动身回家。从Givors回里昂的火车晚点了近一个小时。我们无事可做,也无处可去,就坐在站台的椅子上等车来。最开始,太阳还是刚刚开始落山的样子,等到车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了,温度也不再炽热,有时候甚至会有凉爽的晚风。彼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南法的太阳刚刚收起它的烈焰,还没有完全堕入黑暗之中。我坐在列车上盯着窗外,白天里那些漂亮鲜嫩的植物,此刻都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剪影,飞快地从视线里掠过。在温存如玉的远山的背景里,一片高远的天空里涂抹着薄而透明的晚霞,如火红而轻盈的面纱罩在夜的脸上。列车在田野间飞驰着,有一个瞬间它路过了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很高很高的灯塔,灯塔的顶端熊熊燃烧着明亮的火焰,在夜色里分外耀眼。一群鸽子飞到同一个屋顶上,然后又一下子全都飞了起来,所能看到的也不过都是翅膀黑色的剪影而已。全程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我看到晚霞渐渐消散,天色完全暗下来。埋藏在郊外田野间的万家灯火,一个个亮起来,像散落在大地上的一片星空。当列车终于到达里昂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小酒馆里欢吼喧闹,窄巷子里寂静无人。
里昂之行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第二天我们启程去菲尔米尼。菲尔米尼是个小镇,除了柯布以外似乎别无所有。镇子不大,地形倒是不少,没有车只能步行寻找柯布在其中建造的四个房子,虽然也不会太久,但依然是苦旅的感觉。从里昂到菲尔米尼的火车先是取消了一班,而后又延误了很久,我们早早起床,然而到达旅店的时候已经临近下午了。菲尔米尼的住宿很少,距离中心区域又很远,加之柯布的建筑都只开放到六点,镇子里也没有什么夜生活,其实从里昂一天来回,住在里昂而不是菲尔米尼,是更好的选择。
柯布在菲尔米尼设计了四座建筑。其中有三座位置相当紧凑,相距不过百米。这些建筑一眼即可望知是柯布较为晚期的作品,继承了柯布早期提出的概念,同时也融合了他整个建筑生涯中不断完善和改变的那些想法。
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圣皮埃尔教堂。它坐落在一个草坡上,四周鲜有建筑,远远望去好像蓝天白云下一颗安睡在巢里的灰色珍珠。教堂的底层改做了一个有关柯布作品的展览馆,在这其中我有幸看到了朗香教堂的实木模型。教堂的主要空间高大宽敞而幽暗,身在其中非常震撼。如此平面进深和竖直高度都有二三十米的空间中没有一根柱子,完全由混凝土硬浇出来,甲方也算是花了血本。天窗几乎不存在,墙壁上的一片片小圆洞明亮如星光,脚步声在幽闭的黑暗中被无限放大,一切纯净而充满神性。
虽然我没有去过朗香教堂,但是这一座已经足够让我感动了。
从圣皮埃尔出来的时候,天色忽暗,狂风怒号,暴雨随至。我们冒着雨隔着铁丝网大概看了看柯布的体育场,然后就到文化中心去了。这个建筑同样由混凝土浇成,外形虽有曲线,却也是工业化地在一个轴上一路复制,最终的建筑体块便是一长条。立面上开着窗,和很多项目一样五颜六色,走在其中并没有很多感觉,开放给游人参观的部分也很小。倒是售票处出售的很多书和画册看起来很不错,但是由于不懂法语,也没有办法买回来看。
柯布在菲尔米尼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一座公寓。这个公寓楼跟马赛公寓相当相似,底层一样是用梯形的混凝土片柱架空,上层一样是中间一条走廊,走廊两侧是五颜六色的公寓单间的门。走廊是很长的,走到尽头竟然并没有楼梯。到了顶层的时候,一个很小的空间,跟下层只有电梯相连,实在令人惊惧。假如此刻忽然失火,大概就只有被烧死的份儿了。
之后我们到达柯布之旅的最后一站——马赛的时候,看到马赛公寓,感觉虽然有不同,但确实跟菲尔米尼的公寓差异不大。这样的公寓楼给人感觉还是相当压抑的。一眼望不到头的灯光昏沉的走廊,上下之间没有相互联系的楼梯,住在它的单间里,大概确实是一种“工业化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的感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人口急需安置的年代里,这样的建筑也许出现得应景而及时,但是在今天看来,实在没有多少舒适度可言——连天台顶上那些各种造型的混凝土构筑物,也让人有种摸不到头脑的感觉。
从菲尔米尼的那座公寓楼一路下山回到旅店的时候,天空中阴云密布,雨有一搭没一搭地下着,风相当的凉爽。自这一次到欧洲以来,这是第一次。山是平缓的,山上的树木高而纤细,并不非常紧凑,也不稀疏,错落有致地拼成一片墨绿色的雾气般的丛林。在丛林的中间,一条窄窄的土路沿着山体蜿蜒而下,路边灌木丛生,嫩绿色,黄绿色,翠绿色,土黄色,红褐色,一团团一簇簇地点缀在树林的脚下。雨停了,山间微风拂面,白天里被太阳烤干的植物经过雨的冲刷,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粽叶般的清香,一路上久久不散。
追随柯布的南法之行就这样结束了。
曳尾.av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The World in Four Days (155人喜欢)
- 2024年没有秋天 (7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