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与茶论
将陆羽的《茶经》手抄完用了三天时间。陆先生的笔好朴素,写实。土与风水,产地,品种,择水,择器,品鉴,功效,以及中唐以前文史有关于茶的记载均有涉及。《唐才子传》里说,陆羽与皎然是忘年之交。皎然是位非常有才华的僧人,写过许多漂亮的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 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 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花舞大唐春,盛唐的诗里是酒、牡丹和金银器,是光是电碰撞出来的璀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中唐,要休养,要清素,茶事兴起。诗里面虽然还有酒,有神仙,但神仙也要打坐修行了。 这个《茶经》的本子是香港商务出版社的,首篇从《茶经》启始,一直收录到民国时期大部分茶论。繁体,但是横排版。手抄时,感觉稍显涩滞。首先是生字,以茶器为主的名物根本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叫什么,什么样子。其次是这个本子的注释别扭,显然不是专业路子。最简单的,拿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作标准,古文字、地名、器物等必须有明确的出处和注释。我们习惯了王力古代汉语的标注方法,打小的古文也是这样学的。一本集注的茶书,目前是让大家人看得明白清晰,编者在序言里讲到费了六年的时间,甄选艰难等,为什么不好好按照标准来做呢?令人费解。 宋徽宗的《茶论》写得不能再美,全是实笔,却又是“清真华彩,灿然而生”。赵佶先生的文笔好,又懂茶。尤其是“点”茶一节,讲得好极了。仅这一点,我们后代学不来,日本人也学不来。日本茶道的形式讲究严格到极致,但与赵先生的点茶不是一回事,终究是隔着。是另一条路,属于日本人自己的路,我们也学不来。有一段时间,爱茶器。翻了许多的茶器资料,发现历代皇家器物中酒器丰富繁多,而茶器少得很。陆羽所说的越瓷、邢瓷都是唐代的名器,存世寥寥。最齐全的是法门寺出土的那一整套唐代茶器,秘色瓷终于从文字变成实物。宋赵家王朝的五大窑,点茶专用的兔毫建盏与天目都没有归在里面。明清两代的茶事已然没有唐宋的高尚礼制,百花盛开出了许多新茶种,吃茶风气与方式也有了极大变化。不知道君与桑苎翁做何感想? 这本茶书是上下两册,够厚。一篇一篇地抄,再注。自己注不了的,就去请教专业古代文学的老师。另外,历代茶器又为古代名物,有余力可作小考,全为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