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凡人
《西厢记》的年代里我们已经很远了,戏中的娇嗔痴怒我们要怎么带入,我一边发着微信一边想,怎么又唱了起来?
两情相悦得很的两人,偏就阻碍重重,然而夜深露重的寺院,偏就也成了绮丽香艳的“后花园”。期间的情节情感曲幽婉转,想来肺腑幽香,可又总粗鲁地觉着着急做作,你直说啊!你去做啊!
然而戏里被老妇人摆了一道,对莺莺思而不得的张君瑞又一个打躬,更多的是曲腔跌宕的一声“姐姐~”引来笑声感慨。
这孬货。
当时暗骂。
大凡古典情感文学中的男人,总少那么点血性,仿佛都是长着一张白面,写着一笔好字,吟着一口妙诗,就足以让各种天仙动心。每每对待感情,看似主动表白心迹、为伊消得人憔悴,但一旦遇到封建块垒,不是背信弃义就是要靠女子殊死一搏。(可怜霍小玉)《西厢记》主角崔莺莺,从《莺莺传》中被抛弃的悲情女子,到董解元笔下与情人私奔的反封建礼教的勇士,再到《西厢记》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的小姐,崔莺莺经过了几次蜕变,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并最终定型为“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的象征符号。
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作品里最浓墨重彩、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是女子。莺莺、红娘、霍小玉、白素贞、小青、杜丽娘等都是各自作品中最饱满理想的人物,反而男子,不论是张君瑞、张益还是许仙,我们或许感慨其多情无情一二,却很少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在瑰丽的女子形象下,男子的形象多半苍白暗淡。
孱弱。这是对这些男人最初的感受。
改变这看法的是前几天重看李碧华的《青蛇》。
经典两女一男组合,和《西厢记》有着相似的微妙。白蛇、莺莺,青衣还是青衣,大气而有所顾忌,青蛇、红娘,花旦依旧花旦,生鲜脆辣直接。许仙、张生,凡人都是凡人。
平心而论,张生算不得软骨头,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没有给他一个始乱终弃的性格,而是用金榜题名完满了这段爱情。他能在孙飞虎围寺之时有心有力地解了围,也算是让人高看一眼。相比而言,许仙的形象则模糊许多,就像一个貌似可以一眼看穿的人,转眼却又是另一副面目。
电影《青蛇》的许仙,是受魅惑的凡间男子,敦钝而漠然,明明该是全片内心矛盾最激烈的人,却被世代忽略。白素贞对他付诸全身心的爱(动机另论),小青颠倒众生的挑逗,法海欲念矛盾的斗争,让我们完全忽视他。他好像只是为需要一个男主存在而存在的人,并没有内心爱恨的涌动。我们只看到白蛇要爱他时,扁舟游于大雨西湖,荒园化作园林,药香飘满钱塘以至最后大水漫了金山,我们都叹白蛇用情之痴之深,反而得知妻子是蛇便满心动摇的许仙,我们甚至不知白蛇因何爱他。许仙在影片一直是茫茫然的存在,一片面目模糊的脸,白蛇要爱他,那便爱。小青要挑逗,他汗如雨下。法海告知真相,他在酒里下了雄黄。
这又让人联想到,古代描写情感的小说,男女主人翁的情深意切、生死相许,仿佛并不能从字里行间切切感受。哪怕白蛇为许仙水漫金山,莺莺和张生共枕而眠,总让人觉得情感高潮并没有伴随行为高潮而来,总会有,咦,怎么就私定终生了,怎么就思卿若狂郁郁而终了?(是我鄙浅)
回到许仙,真的是凡人,芸芸众生的脸,没有半点戏剧塑造。电影里青蛇白蛇分道扬镳,备受情欲煎熬的许仙两边留不成只得跪在二蛇中间,脆弱懦弱如斯。
然而小说中许仙明白狡黠,他面对小青的挑逗,他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么?
他们什么都知道。
许仙自始自终就知道,他美貌全能的妻子及妹妹绝非同类。
就像张益,就像当年元稹,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轨迹,都隐隐知道可能的别离,或者抛弃。
女子是理想化的人,不仅存在于男人婚姻幻想,更是更浪漫更脱离生活人物的形象。崔莺莺身份高贵,知书达理,刀札,能鼓琴,善属文,聪慧明敏。如张生与之攀谈时作者对莺莺的描述为“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怨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可见莺莺举动表现得娇羞、矜持,这是十七岁女子固有的自然本性。但只要确定自己对张生的感情后,其性格真诚、爽快的一面便显露出来。当收到张生二首春词后,她的态度是坦诚的,不加伪饰的,回应迅速,当晚便让红娘送去《明月三五夜》的诗句,约张生幽会。这个时候莺莺表达感情坦诚、率直,纯粹真情流露,毫不掩饰,无矫情做作,一举一动都带着勇于追求爱情的气息,并在最后完全向自己心爱的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并坦然承认是“儿女之心,不能自固”,显示了爱情压倒礼教的力量。
但莺莺还是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如张生赴考前,莺莺心中是充满担忧的,但依然说出“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的话,而最后莺莺果然被弃,似乎也显得有点听天由命,心甘情愿。虽然最后拒绝与张生见面,保持了沉默,获得了最后的尊严。但从整体看来,莺莺对即将破碎的爱情没有挽留之语,始终缺少主动维护、保护既得爱情的决心和动力,而选择了随波逐流,缺乏一种更加勇敢的追求态度。
王实甫的笔下的崔莺莺依然继承了原型莺莺的勇敢和尊严,如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众人慌作一团,而作为一贵族小姐的莺莺却能冷静地提出“五便三计”,充分表现出柔中带刚的豪气,一下让莺莺的形象变得丰富有力。但王实甫表达更多的并不是原型所具有的形象,而是塑造了一个具有新性格的莺莺——娴静而有内涵、举止娴静、深沉含蓄而又感情丰富。
《西厢记》莺莺的性格很突出的一点体现在对张生的爱。对于爱情,莺莺更多是表现得矜持,甚至显得有点矫情做作,如对红娘的数番试探,又如张生翻墙后,莺莺却一扫之前的热忱,摆起了千金小姐的架子对张生大加指责等。这些行为都显得有点矫情而无坦诚率真之意。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生活在封建礼教长期禁锢的时代的莺莺,对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必然会产生惶惑、犹豫、矛盾,同时亦有“媒妁之言”的顾忌和对轻易被男人抛弃的担忧。这种封建家庭的教养、女性的禁忌,在莺莺心中心里形成了一道心理障碍,并承担着沉重的精神重压。再加上青春期少女细腻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莺莺会有心口不一的行为。因此莺莺的“假意儿”,其实表现的是内心情感挣扎的痛楚。而这样激烈的情感通过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姿态隐秘地透露出来,更能表现出其表露感情时的含蓄和韵味,想爱而不敢爱恋爱心理以及外在的凝重和内在的激情的矛盾色彩。而这样状态的莺莺,最后能因为爱情的召唤,而越过一切障碍,更能体现出爱情的伟大,莺莺为爱而做出的巨大奉献的勇气。
对于爱情,莺莺始终是放在内心最高的位置,不因客观环境而改变,对于功名利禄是蔑视的,送别时,还唱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的句子,表现出莺莺把爱情放在了最高位,并借莺莺之行为表达了王实甫对纯洁、自然爱情的向往,以及表达了与封建礼教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而其中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更突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和《莺莺传》一样,长亭送别时,莺莺也是充满忧患和软弱的,但更突出的是莺莺敢于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来保护既得的爱情。如张生赴考前叮咛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回张生书信时,寄了六件东西给张生,以暗示张生不能喜新厌旧,移情别恋;在郑恒造谣后,见到张生而大胆责问:“俺家何负足下?足下见弃妾身,去卫尚书家为婿,此理安在?”由此可知,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王实甫笔下的莺莺不仅勇于追求幸福,而且善于保卫已得的爱情,更能体现出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并透露出浓重的女性主义。
而男人,那些作品中平淡如水,脆弱又懦弱的男人,则用一副泯然众人的脸,诠释了人性最普遍的样子。
张生对莺莺的情来自貌也来自才,莺莺对张生的情也来自貌来自才,人生中纯粹的一见钟情似乎只是天方夜谭,我们希冀的纯粹的一见钟情必然来自貌来自才。呵呵,我至今还在想象张生或者元稹翻过墙的样子,说起来动机似乎猥琐了点儿,动作也猥琐了点儿。
我不觉得二者之间是爱,所以称之为情,最初的选择两人都出自“欲”。这个“欲”可以很单纯也可以很浑浊。《会真记》里张生退敌的初衷倒不是为了莺莺,这让我对元稹倒增添了不少好感,即使《西厢》里张生的退敌是一举两得,但划到爱情和道义这两盆水里,显得未免功利和心计。日久便会生情,突然觉得那句诗王实甫还真用对了,“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不能将所有的源头归咎到某一方身上或者某一件事儿上。泰戈尔说过“起源就是结果,结果就是起源。这是一个圈子。”不如简简单单说这就是缘,缘是什么?无人知晓。
不能单说是中国人,应该人这个物种都有“团圆癖”。王实甫选择了“张君瑞庆团圆”来作为结尾,即使这个“团圆”要用郑恒的血来渲染,奇怪死了。所以我更青睐元稹的结局,可以说是“始乱终弃”;可以说是“痴心女子负心汉”;可以说“此恨绵绵无绝期”……《会真记》里张生没有一举中的,他选择留在长安,我欣赏。崔莺莺知道多行不义,不做纠缠,我欣赏。“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我喜欢这个结局,没有奇迹没有巧合。我在想最后张生见莺莺未果这一段,有些理解也有些不理解。理解是我用世俗眼光去看,不理解也是用世俗眼光来看。这段感情,成就成在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败就败在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而这跟聪明,究竟是聪明还是糊涂呢?
爱情是永远无法说尽的话题。我们一再被爱和美的表象所迷惑,我本是不懂爱之人。就此停笔。
两情相悦得很的两人,偏就阻碍重重,然而夜深露重的寺院,偏就也成了绮丽香艳的“后花园”。期间的情节情感曲幽婉转,想来肺腑幽香,可又总粗鲁地觉着着急做作,你直说啊!你去做啊!
然而戏里被老妇人摆了一道,对莺莺思而不得的张君瑞又一个打躬,更多的是曲腔跌宕的一声“姐姐~”引来笑声感慨。
这孬货。
当时暗骂。
大凡古典情感文学中的男人,总少那么点血性,仿佛都是长着一张白面,写着一笔好字,吟着一口妙诗,就足以让各种天仙动心。每每对待感情,看似主动表白心迹、为伊消得人憔悴,但一旦遇到封建块垒,不是背信弃义就是要靠女子殊死一搏。(可怜霍小玉)《西厢记》主角崔莺莺,从《莺莺传》中被抛弃的悲情女子,到董解元笔下与情人私奔的反封建礼教的勇士,再到《西厢记》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的小姐,崔莺莺经过了几次蜕变,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并最终定型为“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的象征符号。
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作品里最浓墨重彩、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是女子。莺莺、红娘、霍小玉、白素贞、小青、杜丽娘等都是各自作品中最饱满理想的人物,反而男子,不论是张君瑞、张益还是许仙,我们或许感慨其多情无情一二,却很少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在瑰丽的女子形象下,男子的形象多半苍白暗淡。
孱弱。这是对这些男人最初的感受。
改变这看法的是前几天重看李碧华的《青蛇》。
经典两女一男组合,和《西厢记》有着相似的微妙。白蛇、莺莺,青衣还是青衣,大气而有所顾忌,青蛇、红娘,花旦依旧花旦,生鲜脆辣直接。许仙、张生,凡人都是凡人。
平心而论,张生算不得软骨头,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没有给他一个始乱终弃的性格,而是用金榜题名完满了这段爱情。他能在孙飞虎围寺之时有心有力地解了围,也算是让人高看一眼。相比而言,许仙的形象则模糊许多,就像一个貌似可以一眼看穿的人,转眼却又是另一副面目。
电影《青蛇》的许仙,是受魅惑的凡间男子,敦钝而漠然,明明该是全片内心矛盾最激烈的人,却被世代忽略。白素贞对他付诸全身心的爱(动机另论),小青颠倒众生的挑逗,法海欲念矛盾的斗争,让我们完全忽视他。他好像只是为需要一个男主存在而存在的人,并没有内心爱恨的涌动。我们只看到白蛇要爱他时,扁舟游于大雨西湖,荒园化作园林,药香飘满钱塘以至最后大水漫了金山,我们都叹白蛇用情之痴之深,反而得知妻子是蛇便满心动摇的许仙,我们甚至不知白蛇因何爱他。许仙在影片一直是茫茫然的存在,一片面目模糊的脸,白蛇要爱他,那便爱。小青要挑逗,他汗如雨下。法海告知真相,他在酒里下了雄黄。
这又让人联想到,古代描写情感的小说,男女主人翁的情深意切、生死相许,仿佛并不能从字里行间切切感受。哪怕白蛇为许仙水漫金山,莺莺和张生共枕而眠,总让人觉得情感高潮并没有伴随行为高潮而来,总会有,咦,怎么就私定终生了,怎么就思卿若狂郁郁而终了?(是我鄙浅)
回到许仙,真的是凡人,芸芸众生的脸,没有半点戏剧塑造。电影里青蛇白蛇分道扬镳,备受情欲煎熬的许仙两边留不成只得跪在二蛇中间,脆弱懦弱如斯。
然而小说中许仙明白狡黠,他面对小青的挑逗,他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么?
他们什么都知道。
许仙自始自终就知道,他美貌全能的妻子及妹妹绝非同类。
就像张益,就像当年元稹,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轨迹,都隐隐知道可能的别离,或者抛弃。
女子是理想化的人,不仅存在于男人婚姻幻想,更是更浪漫更脱离生活人物的形象。崔莺莺身份高贵,知书达理,刀札,能鼓琴,善属文,聪慧明敏。如张生与之攀谈时作者对莺莺的描述为“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怨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可见莺莺举动表现得娇羞、矜持,这是十七岁女子固有的自然本性。但只要确定自己对张生的感情后,其性格真诚、爽快的一面便显露出来。当收到张生二首春词后,她的态度是坦诚的,不加伪饰的,回应迅速,当晚便让红娘送去《明月三五夜》的诗句,约张生幽会。这个时候莺莺表达感情坦诚、率直,纯粹真情流露,毫不掩饰,无矫情做作,一举一动都带着勇于追求爱情的气息,并在最后完全向自己心爱的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并坦然承认是“儿女之心,不能自固”,显示了爱情压倒礼教的力量。
但莺莺还是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如张生赴考前,莺莺心中是充满担忧的,但依然说出“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的话,而最后莺莺果然被弃,似乎也显得有点听天由命,心甘情愿。虽然最后拒绝与张生见面,保持了沉默,获得了最后的尊严。但从整体看来,莺莺对即将破碎的爱情没有挽留之语,始终缺少主动维护、保护既得爱情的决心和动力,而选择了随波逐流,缺乏一种更加勇敢的追求态度。
王实甫的笔下的崔莺莺依然继承了原型莺莺的勇敢和尊严,如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众人慌作一团,而作为一贵族小姐的莺莺却能冷静地提出“五便三计”,充分表现出柔中带刚的豪气,一下让莺莺的形象变得丰富有力。但王实甫表达更多的并不是原型所具有的形象,而是塑造了一个具有新性格的莺莺——娴静而有内涵、举止娴静、深沉含蓄而又感情丰富。
《西厢记》莺莺的性格很突出的一点体现在对张生的爱。对于爱情,莺莺更多是表现得矜持,甚至显得有点矫情做作,如对红娘的数番试探,又如张生翻墙后,莺莺却一扫之前的热忱,摆起了千金小姐的架子对张生大加指责等。这些行为都显得有点矫情而无坦诚率真之意。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生活在封建礼教长期禁锢的时代的莺莺,对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必然会产生惶惑、犹豫、矛盾,同时亦有“媒妁之言”的顾忌和对轻易被男人抛弃的担忧。这种封建家庭的教养、女性的禁忌,在莺莺心中心里形成了一道心理障碍,并承担着沉重的精神重压。再加上青春期少女细腻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莺莺会有心口不一的行为。因此莺莺的“假意儿”,其实表现的是内心情感挣扎的痛楚。而这样激烈的情感通过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姿态隐秘地透露出来,更能表现出其表露感情时的含蓄和韵味,想爱而不敢爱恋爱心理以及外在的凝重和内在的激情的矛盾色彩。而这样状态的莺莺,最后能因为爱情的召唤,而越过一切障碍,更能体现出爱情的伟大,莺莺为爱而做出的巨大奉献的勇气。
对于爱情,莺莺始终是放在内心最高的位置,不因客观环境而改变,对于功名利禄是蔑视的,送别时,还唱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的句子,表现出莺莺把爱情放在了最高位,并借莺莺之行为表达了王实甫对纯洁、自然爱情的向往,以及表达了与封建礼教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而其中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更突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和《莺莺传》一样,长亭送别时,莺莺也是充满忧患和软弱的,但更突出的是莺莺敢于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来保护既得的爱情。如张生赴考前叮咛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回张生书信时,寄了六件东西给张生,以暗示张生不能喜新厌旧,移情别恋;在郑恒造谣后,见到张生而大胆责问:“俺家何负足下?足下见弃妾身,去卫尚书家为婿,此理安在?”由此可知,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王实甫笔下的莺莺不仅勇于追求幸福,而且善于保卫已得的爱情,更能体现出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并透露出浓重的女性主义。
而男人,那些作品中平淡如水,脆弱又懦弱的男人,则用一副泯然众人的脸,诠释了人性最普遍的样子。
张生对莺莺的情来自貌也来自才,莺莺对张生的情也来自貌来自才,人生中纯粹的一见钟情似乎只是天方夜谭,我们希冀的纯粹的一见钟情必然来自貌来自才。呵呵,我至今还在想象张生或者元稹翻过墙的样子,说起来动机似乎猥琐了点儿,动作也猥琐了点儿。
我不觉得二者之间是爱,所以称之为情,最初的选择两人都出自“欲”。这个“欲”可以很单纯也可以很浑浊。《会真记》里张生退敌的初衷倒不是为了莺莺,这让我对元稹倒增添了不少好感,即使《西厢》里张生的退敌是一举两得,但划到爱情和道义这两盆水里,显得未免功利和心计。日久便会生情,突然觉得那句诗王实甫还真用对了,“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不能将所有的源头归咎到某一方身上或者某一件事儿上。泰戈尔说过“起源就是结果,结果就是起源。这是一个圈子。”不如简简单单说这就是缘,缘是什么?无人知晓。
不能单说是中国人,应该人这个物种都有“团圆癖”。王实甫选择了“张君瑞庆团圆”来作为结尾,即使这个“团圆”要用郑恒的血来渲染,奇怪死了。所以我更青睐元稹的结局,可以说是“始乱终弃”;可以说是“痴心女子负心汉”;可以说“此恨绵绵无绝期”……《会真记》里张生没有一举中的,他选择留在长安,我欣赏。崔莺莺知道多行不义,不做纠缠,我欣赏。“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我喜欢这个结局,没有奇迹没有巧合。我在想最后张生见莺莺未果这一段,有些理解也有些不理解。理解是我用世俗眼光去看,不理解也是用世俗眼光来看。这段感情,成就成在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败就败在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而这跟聪明,究竟是聪明还是糊涂呢?
爱情是永远无法说尽的话题。我们一再被爱和美的表象所迷惑,我本是不懂爱之人。就此停笔。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