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搜神记》的时候,我在读些什么
可以认为,古人对待自然和人事的严肃与认真,是今人所远不及的。古人看天地万物,总是怀着一种郑重的敬畏,这让他们显得坦率而可爱。因为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所以他们虔诚的敬拜鬼神,为心灵找一个落脚点。他们构筑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那里面,人、神、鬼仿佛是舞台上三个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间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神与鬼有人的特性,人也时常被神化或妖魔化。于是善良、奸诈、聪明、愚昧、勇敢、怯弱、正义、邪恶等等齐装上阵,交织并行,宛若一匹色彩斑斓的织锦。古人笃定的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他们一边畏惧着,一边单纯的快乐着。因为在这个世界里面,有前生来世,有仙界神境,有金银、有福贵,有好女,有勇夫、有奇事、有逸闻,好人有好报,俗子能成仙,万事有因果,物物得灵性,凡世俗正常生活之余的如此种种,他们想要的,全都有了。
《搜神记》可算是一个代表。作者干宝,东晋人,是一个有才能的史学家。他所著《晋纪》,史称“良书”。又撰《搜神记》,尽载鬼神之事,成为中国志怪小说之首。据史书记载,干宝父亲的侍女曾死而复生,他的兄长也曾气绝复苏,干宝有感于此,遂作《搜神记》。由此可见,干宝作《搜神记》,是庄重而严肃的,并非出于一般嗜奇者的好奇心理。《搜神记》成书历三十年之久,距今已有大约七百年的时间。
今人读《搜神记》,和古人读它,心境终归不同。然而,我们大可以放下所谓的“封建迷信”“封建道德”之类,仅以一种单纯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美异的故事。就如同小时候,奶奶讲故事,我只管躺在奶奶怀里,望着夜空朦胧的树影与弯月,听便是了。
⒈最美的一句话:羽化为蝶
第334篇:木蠹生虫,羽化为蝶。我认为,“羽化”已经是曼妙迷离,再加上“成蝶”两字,更让人神往无比。“羽化为蝶”是一场美丽优雅的梦,美到极点,侧首,生出一缕雨丝样的哀伤。“羽化”便是长了翅膀,“为蝶”后即要飞去。蜕变之前,大约是经历了几番风雨的,蜕变的那一刻,激动、紧张、欣喜,蜕变成功,到得生命的另一个层面。舒展羽翅,开始一个飞的旅程。最美的,就是这”羽化为蝶”。
⒉最引人联想的一句话:好山误都
第341篇,帝王之女与盘瓠的故事。这位帝王之女为了国家大义,为了不失信于天下,毅然追随盘瓠犬至深山中,自食其力,养育后代。后盘瓠死,帝王之女回,秉国王山中事。国王将女儿与盘瓠犬所生育的十二个孩子也接了回来。这些孩子衣衫斑斓,说话含混,并且“好山误都”。国王便顺从他们的意愿,赐给他们名山大泽,称他们“夷蛮”。
好山误都,使我首先想起古代的隐士,然后想到中国山水画,又想到美国电影《人猿泰山》。我们的隐士,隐志于山水间,有的出来了,大多都只是悄悄的存在,又悄悄的消失。他们在文字中也是“好山误都”,却与盘瓠犬子孙的“好山误都”大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就带有一种“隐士情结”,纷纷的文人士大夫们,借着墨色山水,来抒发自己“好山误都”的心志。但若真的“赐以名山广泽”,大约他们是不会去的。相形之下,《人猿泰山》里的博士和他的女儿就坦诚的多,毅然决然的留在了非洲丛林,每日里,拉着树丛间的藤蔓,来回游荡。
都市代表人类文明,貌似优越于自然蛮荒。但仔细想时,发现文明只是虚构,沧海桑田之后,地球上最终留下的,还是沧海桑田。
但是就目前而言,熙攘的都市与寂然的蛮荒,我全部喜欢。好山又好都。
⒊最凄婉的一句话:玉如烟然
第394篇,一个“倩女幽魂”式的故事,现在看来俗套,在当时却未必俗套,大约还很让人惊艳。并且这则故事的语言描述,读来也是惊艳,今人无法企及。
故事最后,紫玉不得已现身救韩重,向父亲禀明事由,母亲听到女儿的声音,出来抱她,紫玉却像烟一般消失了,即是“玉如烟然”。全篇以这句话结尾,仿佛音乐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让人惋惜惊愕,又回味无穷。中国人所最擅长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用了美的语言,将美的东西毁给人看。
我想,最心碎的,应该是紫玉的母亲。
⒋最不可思议的话:奈何不生一子而死
佚文评议第17篇:冯稜妻死,稜哭之恸,乃叹曰:“奈何不生一子而死?”俄而妻复苏。后孕,十月产讫而死。
冯稜的妻子死而复生,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后才又死去。我不知道冯稜有着怎样高尚无比的德行,使神也如此宽待他,但是,如此的好冯稜竟说了一句如此的浑话:“奈何不生一子而死?”这最让人不可思议。他将妻子置于了一个怎样的地位?看这句话,就知道冯稜是个愚笨无情的人,偏偏向已逝去的妻子要孩子,妻子死了,偏偏就只是想着自家的香火问题。这样愚笨无情又了无活泼之气的人,没有孩子倒好。
⒌最勇敢机智的男子:宋定伯
第393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从小听到现在,已经不觉得有趣了。但通书看来,几个捉鬼的人物中,宋定伯确实是最为机智灵活的一位。作为一个著名的不怕鬼的人物,宋定伯经常被后人提起,并被详细的一层一层的分析,说他对鬼是如何的先攻其心,再攻其身。大有长人的志气,灭鬼的威风的阵势。宋定伯有如此谋略,俨然一位军事家,懂得步步为营,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厉害!
⒍最智勇双全的女子:李寄
第440篇,是李寄杀蛇的故事。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刻,李寄的表现,无私无畏,智勇双全。她挺身而出,用计将大蛇杀死,并对着被蛇吃掉的九个女孩的头骨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真可怜。李寄因为这件事扬名,后来做了越王的王后。李寄的性格中英豪气十足,有一丝武则天的影子,她做王后,很适合。不知后来命运如何。
⒎最动人的诗句: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来迟?
第44篇,汉武帝思念逝去的李夫人,方士用招魂术是李夫人的身影显现,汉武帝进入一种朦胧的幻境之中,心中情思纠结,随而吟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来迟?”
《搜神记》中,有不少的诗句出现,多是女子赠男子所做的诗。如紫玉、何氏赋四言诗,知琼、杜兰香、崔女赋五言诗等,都写得哀婉凄美,楚楚动人。我却偏偏喜欢汉武帝随口吟出的这些诗句。当时人鬼已殊途,却思念日增,不能自已,只好在幻境之中,遥望一下背影,骗一骗自己,还是难解生死之恨,心中哀伤哀怜哀苦,思潮涌动,出口而成诗。
这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要人好好珍惜。
这首诗不是正规的所谓四言或五言或七言诗,它更像一首词,长长短短,是人的错落参差的情绪的写照。深情而痴情。苏轼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是一种对于人事转变命运无常的无可奈何。人最容易犯相思,不仅仅是思念某人,而是思念已逝去的一切美好。这里并没有拿得起放不下的嫌疑,人生一路走来一路丢弃,前方总是渺茫,唯一真实拥有过的是过去,过去总有些人事,留在心头不肯走,人也无意去赶它走,闲时将它们一一摆开,点点滴滴之中,寻觅以往生活过的痕迹,寻找自己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明证。往日和往事,是人们生生世世,慨叹不已的主题。
其实李夫人大约也只是一个符号,汉武帝的思念李夫人,确切的应该是在思念自己,思念往日的自己。谁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想起某人某事,于是静下来,细细回味一阵,最后感叹道:那时的我啊,那时的岁月啊。
⒏最可爱的一幕:狐狸家族上课
第428篇: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胡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狸不去,乃是皓首书生。
一只老狐狸,给吴郡中的书生讲课,突然不见了,九月初九,人们在登山时发现了他,原来他在给小狐狸们上课。大约他觉得,狐狸家族的文学素质也需要提高,所以退出人间,专门为狐子狐孙们讲课。这个皓首书生,想来也是个很有民族责任感的人。而那些小狐狸,也都是极为认真的,“群狐罗列”,规模和阵势可见一斑。看来狐狸家族也是有系统、有制度、有教育方针的,所以他们才能世世代代,横亘连绵无绝期,于清朝时,重振声威,在蒲松龄的笔下大放异彩。
这样的场景:一只老狐狸,一群小狐狸,老狐狸给小狐狸上课,并且书声朗朗。真是可爱的一幕,让人心中惊喜。
⒐最感动的一幕:蛇子为母吊孝
第270篇: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奉送蛇于野中。及武长大,有海内俊名。母死将葬,未窆,宾客集聚,有大蛇从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馆。血涕并流,状若哀痛,有倾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
窦奉的妻子生了一子一蛇,窦奉没有以之为怪,没有觉得厌恶,更没有把蛇处死,而是将它送归田野,使其回到自然的生存状态之中。蛇因为母亲去世,赶来为母吊孝,涕血并流,感人至深。这里的动物与人都显得深情而大度,是一种两相安好的从容状态。因为这种大度和从容,让人觉得了一丝人生的庄严与淡定。于是又想起那句老话: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10、以古照今
第181篇:胡床、貊盘,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太始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戎、翟侵中国先兆也。
第190篇:太康中,天下以毡为絔头及络带、裤口。于是百姓闲相戏曰:“中国其必为胡所破也。”夫毡,胡之所产者也,而天下以为絔头,带身,裤口,胡既三制之矣,能无败乎?
记载了魏晋时期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相融合的史实。
中国历史上,汉人民族虽数遭少数民族的入侵与统治,但是汉文化却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千古不败。有一句话: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他所征服的民族的文化征服。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我的记忆,不是原话,但是实话。
我们在讲历史的这一段往事时,往往喜欢标榜,说道,这是伟大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果然如此。然而看干宝的文字,才知道了当时人们一些真实的想法,也突然间明白了历史的循环性,人们大概永远看不清自己所处的时代,永远难以把握身边的世事变迁,纵的岁月可以总结,横的时代却迷离莫测。
也就是,自五四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直到近年又多了韩国言情和日本卡通对青少年的深度吸引。这些现像,常有多方人士在多方场合大示担忧之情。他们的担忧,和魏晋人的担忧一脉相承。当时的中原人大力引进胡人的生活习惯,在饮食、服饰、器具上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人们天然的倾向于美的东西,天然的对于新鲜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于是去接触它,学习它,慢慢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然后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本无可厚非。
所以,请不要太为文化融合的事情大担其心。太担心,实质上,是对自己传统文化信心不足的表现。所谓的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我听着就头痛,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不静下心来有条有理地继承,只会讲一些义气之辞,弄出一些既无深度有无美感的东西来,不大度,不从容,有的还故作深沉,这样的人和物,看着就让人皱眉。放不开,拿不起,这是大陆文化的一个现状。
还有人讲到“文化入侵”,便是对外来文化抱了一种敌对的态度,这哪有一点大国的气度与风范,分明是又嫉妒又不知所措,是一种冷眼旁观的阴险心理,小人的作为。消极,也学不好。
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急功近利了不行,最好慢慢来,踏实一点,实在一点。我觉得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的,总要经济强大了才行。
不过总会有亮光,最欣喜的是,大概由于审美疲劳的缘故,人们开始慢慢回归了,回到自己的传统上来,回头寻觅自己根的所在,这个时候,心中应该是怀着一缕亲切的神思,胸脯因为激动而起伏,眼睛也盈盈的湿润着。然而一旦出过远门,心思总会变,和一直呆在原地是大不同的。所以回归后的中国文化,将是一副新新的面孔,是将有一种大格局大气魄在里面。我一直相信会是这样的结局,到今天,更加确信,因为,我看到了相似的历史。
《搜神记》可算是一个代表。作者干宝,东晋人,是一个有才能的史学家。他所著《晋纪》,史称“良书”。又撰《搜神记》,尽载鬼神之事,成为中国志怪小说之首。据史书记载,干宝父亲的侍女曾死而复生,他的兄长也曾气绝复苏,干宝有感于此,遂作《搜神记》。由此可见,干宝作《搜神记》,是庄重而严肃的,并非出于一般嗜奇者的好奇心理。《搜神记》成书历三十年之久,距今已有大约七百年的时间。
今人读《搜神记》,和古人读它,心境终归不同。然而,我们大可以放下所谓的“封建迷信”“封建道德”之类,仅以一种单纯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美异的故事。就如同小时候,奶奶讲故事,我只管躺在奶奶怀里,望着夜空朦胧的树影与弯月,听便是了。
⒈最美的一句话:羽化为蝶
第334篇:木蠹生虫,羽化为蝶。我认为,“羽化”已经是曼妙迷离,再加上“成蝶”两字,更让人神往无比。“羽化为蝶”是一场美丽优雅的梦,美到极点,侧首,生出一缕雨丝样的哀伤。“羽化”便是长了翅膀,“为蝶”后即要飞去。蜕变之前,大约是经历了几番风雨的,蜕变的那一刻,激动、紧张、欣喜,蜕变成功,到得生命的另一个层面。舒展羽翅,开始一个飞的旅程。最美的,就是这”羽化为蝶”。
⒉最引人联想的一句话:好山误都
第341篇,帝王之女与盘瓠的故事。这位帝王之女为了国家大义,为了不失信于天下,毅然追随盘瓠犬至深山中,自食其力,养育后代。后盘瓠死,帝王之女回,秉国王山中事。国王将女儿与盘瓠犬所生育的十二个孩子也接了回来。这些孩子衣衫斑斓,说话含混,并且“好山误都”。国王便顺从他们的意愿,赐给他们名山大泽,称他们“夷蛮”。
好山误都,使我首先想起古代的隐士,然后想到中国山水画,又想到美国电影《人猿泰山》。我们的隐士,隐志于山水间,有的出来了,大多都只是悄悄的存在,又悄悄的消失。他们在文字中也是“好山误都”,却与盘瓠犬子孙的“好山误都”大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就带有一种“隐士情结”,纷纷的文人士大夫们,借着墨色山水,来抒发自己“好山误都”的心志。但若真的“赐以名山广泽”,大约他们是不会去的。相形之下,《人猿泰山》里的博士和他的女儿就坦诚的多,毅然决然的留在了非洲丛林,每日里,拉着树丛间的藤蔓,来回游荡。
都市代表人类文明,貌似优越于自然蛮荒。但仔细想时,发现文明只是虚构,沧海桑田之后,地球上最终留下的,还是沧海桑田。
但是就目前而言,熙攘的都市与寂然的蛮荒,我全部喜欢。好山又好都。
⒊最凄婉的一句话:玉如烟然
第394篇,一个“倩女幽魂”式的故事,现在看来俗套,在当时却未必俗套,大约还很让人惊艳。并且这则故事的语言描述,读来也是惊艳,今人无法企及。
故事最后,紫玉不得已现身救韩重,向父亲禀明事由,母亲听到女儿的声音,出来抱她,紫玉却像烟一般消失了,即是“玉如烟然”。全篇以这句话结尾,仿佛音乐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让人惋惜惊愕,又回味无穷。中国人所最擅长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用了美的语言,将美的东西毁给人看。
我想,最心碎的,应该是紫玉的母亲。
⒋最不可思议的话:奈何不生一子而死
佚文评议第17篇:冯稜妻死,稜哭之恸,乃叹曰:“奈何不生一子而死?”俄而妻复苏。后孕,十月产讫而死。
冯稜的妻子死而复生,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后才又死去。我不知道冯稜有着怎样高尚无比的德行,使神也如此宽待他,但是,如此的好冯稜竟说了一句如此的浑话:“奈何不生一子而死?”这最让人不可思议。他将妻子置于了一个怎样的地位?看这句话,就知道冯稜是个愚笨无情的人,偏偏向已逝去的妻子要孩子,妻子死了,偏偏就只是想着自家的香火问题。这样愚笨无情又了无活泼之气的人,没有孩子倒好。
⒌最勇敢机智的男子:宋定伯
第393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从小听到现在,已经不觉得有趣了。但通书看来,几个捉鬼的人物中,宋定伯确实是最为机智灵活的一位。作为一个著名的不怕鬼的人物,宋定伯经常被后人提起,并被详细的一层一层的分析,说他对鬼是如何的先攻其心,再攻其身。大有长人的志气,灭鬼的威风的阵势。宋定伯有如此谋略,俨然一位军事家,懂得步步为营,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厉害!
⒍最智勇双全的女子:李寄
第440篇,是李寄杀蛇的故事。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刻,李寄的表现,无私无畏,智勇双全。她挺身而出,用计将大蛇杀死,并对着被蛇吃掉的九个女孩的头骨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真可怜。李寄因为这件事扬名,后来做了越王的王后。李寄的性格中英豪气十足,有一丝武则天的影子,她做王后,很适合。不知后来命运如何。
⒎最动人的诗句: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来迟?
第44篇,汉武帝思念逝去的李夫人,方士用招魂术是李夫人的身影显现,汉武帝进入一种朦胧的幻境之中,心中情思纠结,随而吟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来迟?”
《搜神记》中,有不少的诗句出现,多是女子赠男子所做的诗。如紫玉、何氏赋四言诗,知琼、杜兰香、崔女赋五言诗等,都写得哀婉凄美,楚楚动人。我却偏偏喜欢汉武帝随口吟出的这些诗句。当时人鬼已殊途,却思念日增,不能自已,只好在幻境之中,遥望一下背影,骗一骗自己,还是难解生死之恨,心中哀伤哀怜哀苦,思潮涌动,出口而成诗。
这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要人好好珍惜。
这首诗不是正规的所谓四言或五言或七言诗,它更像一首词,长长短短,是人的错落参差的情绪的写照。深情而痴情。苏轼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是一种对于人事转变命运无常的无可奈何。人最容易犯相思,不仅仅是思念某人,而是思念已逝去的一切美好。这里并没有拿得起放不下的嫌疑,人生一路走来一路丢弃,前方总是渺茫,唯一真实拥有过的是过去,过去总有些人事,留在心头不肯走,人也无意去赶它走,闲时将它们一一摆开,点点滴滴之中,寻觅以往生活过的痕迹,寻找自己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明证。往日和往事,是人们生生世世,慨叹不已的主题。
其实李夫人大约也只是一个符号,汉武帝的思念李夫人,确切的应该是在思念自己,思念往日的自己。谁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想起某人某事,于是静下来,细细回味一阵,最后感叹道:那时的我啊,那时的岁月啊。
⒏最可爱的一幕:狐狸家族上课
第428篇: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胡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狸不去,乃是皓首书生。
一只老狐狸,给吴郡中的书生讲课,突然不见了,九月初九,人们在登山时发现了他,原来他在给小狐狸们上课。大约他觉得,狐狸家族的文学素质也需要提高,所以退出人间,专门为狐子狐孙们讲课。这个皓首书生,想来也是个很有民族责任感的人。而那些小狐狸,也都是极为认真的,“群狐罗列”,规模和阵势可见一斑。看来狐狸家族也是有系统、有制度、有教育方针的,所以他们才能世世代代,横亘连绵无绝期,于清朝时,重振声威,在蒲松龄的笔下大放异彩。
这样的场景:一只老狐狸,一群小狐狸,老狐狸给小狐狸上课,并且书声朗朗。真是可爱的一幕,让人心中惊喜。
⒐最感动的一幕:蛇子为母吊孝
第270篇: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奉送蛇于野中。及武长大,有海内俊名。母死将葬,未窆,宾客集聚,有大蛇从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馆。血涕并流,状若哀痛,有倾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
窦奉的妻子生了一子一蛇,窦奉没有以之为怪,没有觉得厌恶,更没有把蛇处死,而是将它送归田野,使其回到自然的生存状态之中。蛇因为母亲去世,赶来为母吊孝,涕血并流,感人至深。这里的动物与人都显得深情而大度,是一种两相安好的从容状态。因为这种大度和从容,让人觉得了一丝人生的庄严与淡定。于是又想起那句老话: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10、以古照今
第181篇:胡床、貊盘,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太始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戎、翟侵中国先兆也。
第190篇:太康中,天下以毡为絔头及络带、裤口。于是百姓闲相戏曰:“中国其必为胡所破也。”夫毡,胡之所产者也,而天下以为絔头,带身,裤口,胡既三制之矣,能无败乎?
记载了魏晋时期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相融合的史实。
中国历史上,汉人民族虽数遭少数民族的入侵与统治,但是汉文化却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千古不败。有一句话: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他所征服的民族的文化征服。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我的记忆,不是原话,但是实话。
我们在讲历史的这一段往事时,往往喜欢标榜,说道,这是伟大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果然如此。然而看干宝的文字,才知道了当时人们一些真实的想法,也突然间明白了历史的循环性,人们大概永远看不清自己所处的时代,永远难以把握身边的世事变迁,纵的岁月可以总结,横的时代却迷离莫测。
也就是,自五四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直到近年又多了韩国言情和日本卡通对青少年的深度吸引。这些现像,常有多方人士在多方场合大示担忧之情。他们的担忧,和魏晋人的担忧一脉相承。当时的中原人大力引进胡人的生活习惯,在饮食、服饰、器具上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人们天然的倾向于美的东西,天然的对于新鲜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于是去接触它,学习它,慢慢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然后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本无可厚非。
所以,请不要太为文化融合的事情大担其心。太担心,实质上,是对自己传统文化信心不足的表现。所谓的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我听着就头痛,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不静下心来有条有理地继承,只会讲一些义气之辞,弄出一些既无深度有无美感的东西来,不大度,不从容,有的还故作深沉,这样的人和物,看着就让人皱眉。放不开,拿不起,这是大陆文化的一个现状。
还有人讲到“文化入侵”,便是对外来文化抱了一种敌对的态度,这哪有一点大国的气度与风范,分明是又嫉妒又不知所措,是一种冷眼旁观的阴险心理,小人的作为。消极,也学不好。
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急功近利了不行,最好慢慢来,踏实一点,实在一点。我觉得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的,总要经济强大了才行。
不过总会有亮光,最欣喜的是,大概由于审美疲劳的缘故,人们开始慢慢回归了,回到自己的传统上来,回头寻觅自己根的所在,这个时候,心中应该是怀着一缕亲切的神思,胸脯因为激动而起伏,眼睛也盈盈的湿润着。然而一旦出过远门,心思总会变,和一直呆在原地是大不同的。所以回归后的中国文化,将是一副新新的面孔,是将有一种大格局大气魄在里面。我一直相信会是这样的结局,到今天,更加确信,因为,我看到了相似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