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牛郎,我有一个傍富婆的美国梦
7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铺天盖地的某侠、某圣、某时代……。票房飘红,口碑上佳。看某瓣的影评,也无外乎“巨能喷”和“脑残粉”的口水仗。某侠是不是屎,我不敢说。不过我更愿意把它比喻成自选麻辣烫,料多份足,可口不易多吃。某圣,动画片三段式递进抒情太过生硬,好在在观众都看过《西游记》,有“师徒”缘分的心理预设或者叫宿命情节。某时代,我只好说1、2、3我都没看,我会看4?!?
最近,翻看老电影。温故而知新,对《午夜牛郎》这部电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剖析和新的认知。剧情简单说:一个来自美国南部三线城市不知自己吃几两干饭的牛仔——乔,去纽约,出卖自己的肉体做鸭子。初来乍到被坑了20美刀。机缘巧合,不打不相识的结识了美国河南人——里佐,里佐为其出谋划策,但未能改变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以至于要”砸骨头,卖血”过日子,乔送里佐“落叶归根”,放弃当鸭子的梦想,扔掉了自己的牛仔套装,回归普通生活。
整部电影,在摄影技术上最大的技术特点是使用蒙太奇的分镜手法,快闪突进的剪辑。电影色彩的运用上,比较“二元化”,亮色、暗色存在于人物、场景的变化。另外发现导演偏爱杏黄色。音乐的使用融汇了那个时代开始风靡的民谣,还有乡村音乐、交响乐。但无论是镜头还是色调、音乐,都是辅助人物剧情的基本手法。导演并未用这些“外物”做炫技,运用的恰到好处。
男主一,乔是山东德州城乡结合部小吃铺的洗碗工,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少,没有五险一金。他的身世也可怜:少年时代被母亲交给姥姥抚养。在乔片段式回忆的分镜里可以看到。在单亲家庭成长的乔,有着较严重的自我人格认知障碍(在即将到达纽约的客车上,收听广播女人对什么样的男人感兴趣的蒙太奇镜头能看得出来)其实,电影的隐线就是乔的自我认知过程。乔身材高大,外貌俊郎(安吉丽娜朱莉亲爹)是一个善良的人,对人有依赖感,渴望被爱,喜欢取悦别人但社交能力不强。身无长技,宁可卖血、打电玩也不愿踏实工作。最终,在去往迈阿密的路上,重新审视自己。
男主二——里佐。他是在纽约混迹多年的残障人士,一无所成,游手好闲。出身擦皮鞋世家,他父亲死于这项职业,甚至下葬时因为无法清理干净手上的油泥而不得不戴手套下葬。生活已经把他磨砺的颓废、深沉、忧郁,靠偷盗、欺骗赖以生存。是被社会、政府谴责的对象。骗了初来纽约的乔20美元后逃之夭夭。世界是渺小的,纽约是渺小的。出来混的早晚要还。乔抓到了他,他无法偿还20美元,便邀请身无分文的乔,来”家”里落脚安身,报以“不揍之恩”。二人从此在阴暗的废旧公寓“同居”。帮助乔做鸭子,发现乔并不适合做鸭子,劝他同去弗州未果。饥寒交迫与先天不足,使他重病,最终死在距离迈阿密几分钟车程的路上。
纽约,是电影的城市背景。电影没有拍摄我们熟知的地标建筑,仅仅是几个浮光掠影,即便是自由女神像美国的标志,也只在乔开口搭讪问路时提到。几个远镜头把人物置身于高楼大厦马路和广告牌、大桥下显得无比渺小。镜头更注重的是街头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尤其是在乔得知被里佐欺骗时,地铁、人群的快进镜头。都把这个快节奏城市刻画的入木三分。而且导演在此处使用黑白暗哑的色调,来衬托城市氛围。乔在流落街头时,黑夜与白昼的快速变换。以及那个时代的城市亮化、橱窗宝石、LED广告,都在暗暗诉说这个城市的冷暖。乔手里有一台收音机,在流落街头的夜晚,电台主持人在向听众输送心灵鸡汤。这种虚弱的声音力量支撑着纽约街头的外乡人。正如那句话:爱一个人,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天堂。恨一个人,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地狱。乔怀揣他的天堂梦来到这里,里佐的天堂梦早已破灭到地狱。两个小人物不仅是两个小人物,更是千千万万个小人物。他们只是缩影与集合,代表着怀揣梦想到纽约打拼的人群。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经历了越战、女(木又)运动、民(木又)运动、(忄生)解放、经济滞胀、肯尼迪遇刺……。对比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新生的是嬉皮士。他们异装、蓄发、流浪、嗑药儿、滥交、反战…对未来不乐观。乔带着里佐参加了嬉皮士组织的派对,派对光怪陆离,形形色色的怪人。导演用柔光暗色和诡异的女音灵乐来表达自己对嬉皮士人群的困惑、不安、怀疑。
如果说一部电影单凭时代、城市的背景来讽刺社会,力量是不足的。电影当中有多个镜头在抓拍纽约街头的众生相,(女支)女、乞丐、晕厥的老人和麻木的路人、酒吧里异装癖的男人,电影里警察以路人甲的形象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不过多是以背影和特写的警棍出现,唯独一次正面描写是在地下通道,里佐给乔擦牛仔长靴时,警察也来擦鞋,水平镜头里警察是居高临下的,里佐为警察擦鞋时,在鞋上吐了几口唾沫。深深讽刺了美国的世界警察形象。提到牛仔,我会联想到美国西部牛仔,也会想到西部片。牛仔精神确实影响着美国,电影开篇的定格“留白”还有金戈铁马的声音,镜头向下拉伸,“留白”下的是一个小孩骑着木马,开心摇晃,要多幼稚有多幼稚。无疑是对牛仔文化的无情嘲笑。乔红色、绿色的牛仔衫,上边还绣着花纹、云雀。符号化的装束都代表着牛仔与新时代的美国不协调,路人不仅是对乔的嘲笑,也是美国人对牛仔文化的嘲笑。收音机是这部电影重要道具,不仅收听来自纽约的声音、冬夜听音乐跳舞取暖,还有新闻在传达着美国的大事,乔噩梦惊醒时,收音机播放美军死亡人数。导演将噩梦与战争做成无关联衔接,隐晦表达反战情绪。同样是在噩梦中,大楼拆迁、倒塌,也在控诉着城市对人的侵略。……社会的形态是公共权力的意识表达。导演用蒙太奇手法把这些表现得微言大义。
《午夜牛郎》被称作同志电影代表作,看了一些短评,生拉硬套的把乔、里佐说成同性恋。这里我是存疑的,因为两个人都表现出正常的(忄生)取向。里佐,甚至已经丧失了(忄生)的权力,而且也表示对异装癖gay的反感,在回迈阿密的车上失禁,乔帮他(你懂得)。他也做出直男的反应。单从里佐来看,他们是基友也是不成立的。
乔,这只不称职的鸭子。来到纽约总计接待5人,3男2女。两个女人有实质性的交易。第一个女人是别人的情妇,本身就是出来卖的…,经验老道丰富。得知乔向她收服务费,采取了一哭二闹三上吊装可怜的手段,反手一刀敲了乔20美元。这绝对是乔职业生涯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在床上媾和时,压到遥控器,把电视频道调得错乱。把这段淫靡混乱的交合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二个女人是职业白领,干练的短发,爽快的作风,在床上的表现强势。人物带有中性美。在交易过程她的消费属性很强,不带有任何感情需要,还像推荐化妆品一样,向闺蜜推荐乔。如果说男女平权,女人当然有权力找(甲鸟)子。但同样女人找(甲鸟)子和男人(女票)(女昌)一样可耻。他们在行房时的音乐是交响乐,两个人的纠斗不留余力的发泄的人类的本能欲望,这个时候的(忄生)是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而不是佛家宗教所谓的业力。
这两个女人对比三个男人显得无情、放荡。
第一个男人是里佐骗乔认识的基督教青年会所所长。这个老男人喜欢教育别人,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呼喊。他并未对乔做出过分举动,只是让乔跪下向基督认罪。从他的只言片语能看出来有人曾求助他用宗教力量感化自己,不过都以失败告终。他并没有娈童和gay的倾向,他的房间里有女人的声音。他只不过是有些近乎疯狂,以至于让乔联想到儿时受浸礼的恐怖回忆。
第二个小男生是学生狗,他是弯的。他主动为乔口爆,乔很不适应,需要靠忄生幻想初恋情人来完成交易。灌了客户一口满溢。可笑的是学生狗根本就没钱支付女票资。从学生狗的眼神里能流露出他对乔的欢喜之情,甚至对乔说:“我没钱,你可以把我怎样?”赤裸裸的挑逗啊!乔要抢走他廉价的手表时,能察觉出他来自单亲家庭。不得不承认,现代医学统计发现同性恋多数出自单亲家庭。乔也绕了他。
第三个男人到纽约出差。他把乔带回宾馆,本想快活一番。一桶来自母亲的电话,使他有了道德感、责任感和伦理观。即便在乔对他大打出手时,他也抱有负罪感,感谢乔对他的“教育”。也没有报警。他是一名天主教徒,也在片面的证明宗教对性的压抑以及西方的原罪论。
对比两个女人,男人对男人的感情也似乎更纯粹、更真切和道德的自律。所以,这部同志片,表达的同性之爱是超越肉体的柏拉图式的同性之爱。
这部电影对于我,对于如今的我朝有着现实意义。跳出同忄生恋的这个主题,单纯说就业与国家梦。乔想做鸭子,出卖肉体、忄生服务并非下贱而是不能体现价值所在,更多是取悦别人。反观自照我们自身所工作的职业,何尝不是在取悦别人:上司、领导、客户……,我们的价值又在哪里体现呢?乔在去往迈阿密的客车上说一定会有别的求生之道。答案是未知的,我们想要的未来也是未知。美国的梦,是迷茫的。中国的梦,又怎么不迷茫?
最近,翻看老电影。温故而知新,对《午夜牛郎》这部电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剖析和新的认知。剧情简单说:一个来自美国南部三线城市不知自己吃几两干饭的牛仔——乔,去纽约,出卖自己的肉体做鸭子。初来乍到被坑了20美刀。机缘巧合,不打不相识的结识了美国河南人——里佐,里佐为其出谋划策,但未能改变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以至于要”砸骨头,卖血”过日子,乔送里佐“落叶归根”,放弃当鸭子的梦想,扔掉了自己的牛仔套装,回归普通生活。
整部电影,在摄影技术上最大的技术特点是使用蒙太奇的分镜手法,快闪突进的剪辑。电影色彩的运用上,比较“二元化”,亮色、暗色存在于人物、场景的变化。另外发现导演偏爱杏黄色。音乐的使用融汇了那个时代开始风靡的民谣,还有乡村音乐、交响乐。但无论是镜头还是色调、音乐,都是辅助人物剧情的基本手法。导演并未用这些“外物”做炫技,运用的恰到好处。
男主一,乔是山东德州城乡结合部小吃铺的洗碗工,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少,没有五险一金。他的身世也可怜:少年时代被母亲交给姥姥抚养。在乔片段式回忆的分镜里可以看到。在单亲家庭成长的乔,有着较严重的自我人格认知障碍(在即将到达纽约的客车上,收听广播女人对什么样的男人感兴趣的蒙太奇镜头能看得出来)其实,电影的隐线就是乔的自我认知过程。乔身材高大,外貌俊郎(安吉丽娜朱莉亲爹)是一个善良的人,对人有依赖感,渴望被爱,喜欢取悦别人但社交能力不强。身无长技,宁可卖血、打电玩也不愿踏实工作。最终,在去往迈阿密的路上,重新审视自己。
男主二——里佐。他是在纽约混迹多年的残障人士,一无所成,游手好闲。出身擦皮鞋世家,他父亲死于这项职业,甚至下葬时因为无法清理干净手上的油泥而不得不戴手套下葬。生活已经把他磨砺的颓废、深沉、忧郁,靠偷盗、欺骗赖以生存。是被社会、政府谴责的对象。骗了初来纽约的乔20美元后逃之夭夭。世界是渺小的,纽约是渺小的。出来混的早晚要还。乔抓到了他,他无法偿还20美元,便邀请身无分文的乔,来”家”里落脚安身,报以“不揍之恩”。二人从此在阴暗的废旧公寓“同居”。帮助乔做鸭子,发现乔并不适合做鸭子,劝他同去弗州未果。饥寒交迫与先天不足,使他重病,最终死在距离迈阿密几分钟车程的路上。
纽约,是电影的城市背景。电影没有拍摄我们熟知的地标建筑,仅仅是几个浮光掠影,即便是自由女神像美国的标志,也只在乔开口搭讪问路时提到。几个远镜头把人物置身于高楼大厦马路和广告牌、大桥下显得无比渺小。镜头更注重的是街头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尤其是在乔得知被里佐欺骗时,地铁、人群的快进镜头。都把这个快节奏城市刻画的入木三分。而且导演在此处使用黑白暗哑的色调,来衬托城市氛围。乔在流落街头时,黑夜与白昼的快速变换。以及那个时代的城市亮化、橱窗宝石、LED广告,都在暗暗诉说这个城市的冷暖。乔手里有一台收音机,在流落街头的夜晚,电台主持人在向听众输送心灵鸡汤。这种虚弱的声音力量支撑着纽约街头的外乡人。正如那句话:爱一个人,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天堂。恨一个人,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地狱。乔怀揣他的天堂梦来到这里,里佐的天堂梦早已破灭到地狱。两个小人物不仅是两个小人物,更是千千万万个小人物。他们只是缩影与集合,代表着怀揣梦想到纽约打拼的人群。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经历了越战、女(木又)运动、民(木又)运动、(忄生)解放、经济滞胀、肯尼迪遇刺……。对比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新生的是嬉皮士。他们异装、蓄发、流浪、嗑药儿、滥交、反战…对未来不乐观。乔带着里佐参加了嬉皮士组织的派对,派对光怪陆离,形形色色的怪人。导演用柔光暗色和诡异的女音灵乐来表达自己对嬉皮士人群的困惑、不安、怀疑。
如果说一部电影单凭时代、城市的背景来讽刺社会,力量是不足的。电影当中有多个镜头在抓拍纽约街头的众生相,(女支)女、乞丐、晕厥的老人和麻木的路人、酒吧里异装癖的男人,电影里警察以路人甲的形象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不过多是以背影和特写的警棍出现,唯独一次正面描写是在地下通道,里佐给乔擦牛仔长靴时,警察也来擦鞋,水平镜头里警察是居高临下的,里佐为警察擦鞋时,在鞋上吐了几口唾沫。深深讽刺了美国的世界警察形象。提到牛仔,我会联想到美国西部牛仔,也会想到西部片。牛仔精神确实影响着美国,电影开篇的定格“留白”还有金戈铁马的声音,镜头向下拉伸,“留白”下的是一个小孩骑着木马,开心摇晃,要多幼稚有多幼稚。无疑是对牛仔文化的无情嘲笑。乔红色、绿色的牛仔衫,上边还绣着花纹、云雀。符号化的装束都代表着牛仔与新时代的美国不协调,路人不仅是对乔的嘲笑,也是美国人对牛仔文化的嘲笑。收音机是这部电影重要道具,不仅收听来自纽约的声音、冬夜听音乐跳舞取暖,还有新闻在传达着美国的大事,乔噩梦惊醒时,收音机播放美军死亡人数。导演将噩梦与战争做成无关联衔接,隐晦表达反战情绪。同样是在噩梦中,大楼拆迁、倒塌,也在控诉着城市对人的侵略。……社会的形态是公共权力的意识表达。导演用蒙太奇手法把这些表现得微言大义。
《午夜牛郎》被称作同志电影代表作,看了一些短评,生拉硬套的把乔、里佐说成同性恋。这里我是存疑的,因为两个人都表现出正常的(忄生)取向。里佐,甚至已经丧失了(忄生)的权力,而且也表示对异装癖gay的反感,在回迈阿密的车上失禁,乔帮他(你懂得)。他也做出直男的反应。单从里佐来看,他们是基友也是不成立的。
乔,这只不称职的鸭子。来到纽约总计接待5人,3男2女。两个女人有实质性的交易。第一个女人是别人的情妇,本身就是出来卖的…,经验老道丰富。得知乔向她收服务费,采取了一哭二闹三上吊装可怜的手段,反手一刀敲了乔20美元。这绝对是乔职业生涯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在床上媾和时,压到遥控器,把电视频道调得错乱。把这段淫靡混乱的交合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二个女人是职业白领,干练的短发,爽快的作风,在床上的表现强势。人物带有中性美。在交易过程她的消费属性很强,不带有任何感情需要,还像推荐化妆品一样,向闺蜜推荐乔。如果说男女平权,女人当然有权力找(甲鸟)子。但同样女人找(甲鸟)子和男人(女票)(女昌)一样可耻。他们在行房时的音乐是交响乐,两个人的纠斗不留余力的发泄的人类的本能欲望,这个时候的(忄生)是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而不是佛家宗教所谓的业力。
这两个女人对比三个男人显得无情、放荡。
第一个男人是里佐骗乔认识的基督教青年会所所长。这个老男人喜欢教育别人,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呼喊。他并未对乔做出过分举动,只是让乔跪下向基督认罪。从他的只言片语能看出来有人曾求助他用宗教力量感化自己,不过都以失败告终。他并没有娈童和gay的倾向,他的房间里有女人的声音。他只不过是有些近乎疯狂,以至于让乔联想到儿时受浸礼的恐怖回忆。
第二个小男生是学生狗,他是弯的。他主动为乔口爆,乔很不适应,需要靠忄生幻想初恋情人来完成交易。灌了客户一口满溢。可笑的是学生狗根本就没钱支付女票资。从学生狗的眼神里能流露出他对乔的欢喜之情,甚至对乔说:“我没钱,你可以把我怎样?”赤裸裸的挑逗啊!乔要抢走他廉价的手表时,能察觉出他来自单亲家庭。不得不承认,现代医学统计发现同性恋多数出自单亲家庭。乔也绕了他。
第三个男人到纽约出差。他把乔带回宾馆,本想快活一番。一桶来自母亲的电话,使他有了道德感、责任感和伦理观。即便在乔对他大打出手时,他也抱有负罪感,感谢乔对他的“教育”。也没有报警。他是一名天主教徒,也在片面的证明宗教对性的压抑以及西方的原罪论。
对比两个女人,男人对男人的感情也似乎更纯粹、更真切和道德的自律。所以,这部同志片,表达的同性之爱是超越肉体的柏拉图式的同性之爱。
这部电影对于我,对于如今的我朝有着现实意义。跳出同忄生恋的这个主题,单纯说就业与国家梦。乔想做鸭子,出卖肉体、忄生服务并非下贱而是不能体现价值所在,更多是取悦别人。反观自照我们自身所工作的职业,何尝不是在取悦别人:上司、领导、客户……,我们的价值又在哪里体现呢?乔在去往迈阿密的客车上说一定会有别的求生之道。答案是未知的,我们想要的未来也是未知。美国的梦,是迷茫的。中国的梦,又怎么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