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大暑】新书六种:《问学》《劳作的女人》《筑人间》《正常的另一面》《平行与吊诡》《高乡与低乡》
![]() |
《正常的另一面:美貌、信任与养育的生物学》
(新知文库55)
[美]乔丹 斯莫勒著 郑嬿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07出版 定价:39.0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34506/
信任和爱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对评价他人的外貌和性吸引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兴趣?优秀的基因确实意味着互补的基因?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为什么可以持续到第三代?感情给我们的记忆涂上了哪些本来不存在的色彩?……这些问题并非新近才提出,但只有掌握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工具后,科学家才找到解答的门路。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看似熟悉的心灵背后全新的生物学——有关“正常”的生物学。
“一拿起这本书,我就放不下了!本书极具开创性,且风趣机智,信息量大;它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行事,生物学何以能对我们的情绪组成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斯莫勒又睿智又会写,他将彻底改变你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 ”
——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虎妈战歌》作者
“作者将演化心理学、生物生理学、动物行为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打包”奉上,清晰简洁,连贯自然;如此功力,实在少见。”
——美国出版人周刊
![]() |
《平行与吊诡:巴伦博依姆与萨义德对话录》
古兹利米安 编 杨冀译 侯坤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6月第二版,定价:30.0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103899/
贝多芬的音乐与《荷马史诗》有着类似的探险历程,然而具有离家和回来的勇气并不是简单的外出和返乡;这里需要巨大的努力。奥德赛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珀涅罗珀以及伊萨卡的安乐窝。他去了战场,等战争结束再次返乡。但那不是简单的回来——这就是《奥德赛》的力量所在——经过一系列一个接一个吸引他的冒险经历,他才得以回来。他本可以很简单地回来。但他以一个好奇的人,他离开了家是为了发现能够吸引他的东西,当然也有威胁他的东西……
——萨义德
相关链接:
《开端:意图与方法》
(萨义德作品系列)
[美] 爱德华·W. 萨义德 著 章乐天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4-11 / 49.00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71624/
![]() |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7月版 定价:52.00
![]() |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历史·田野丛书)
谢湜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7月版 定价:68.00
![]() |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汉宝德作品系列)
汉宝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6月,定价:42.0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00032/
本书由汉宝德亲自执笔,将其一生由幼及长,从求学到做事,从建筑理想到文化志业,点滴记录。
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建筑师等多重跨界身份,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20世纪60年代,他完成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业,回到台湾,担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其后十年,他对东海大学建筑系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被视为台湾现代建筑教育的里程碑。自1981年起,为普及科学教育,他历时十二年,披荆斩棘,创办了台湾第一座国际级的科学博物馆,对台湾人文与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后,又任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重启华人社会对艺术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视。在其学术地位的顶峰,汉宝德却以非专业、非学院的文字,经由报刊专栏,向大众普及建筑文化,倡导市民美学,亦常针砭时弊,几十年笔耕不辍,展现出一位“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中国文人”的拳拳情怀。
![]() |
《劳作的女人: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
[美]程为坤 著 杨可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7月版, 定价:39.0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568375/
英文版入选中美图书馆学会最佳图书之一
【推荐语】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女手艺人、女佣、女乞丐、女演员,还有其他一些我们缺乏基本认识的女性劳动者,并指出,城市女性成功地占领了公共空间,将其变成了她们的日常空间,并运用公共空间来增加自己的机会和影响。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女性的各种潜力与可能、她们的危险与焦虑,捕捉到了她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有效而又引人争议的各种利用途径。
通过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透镜,本书把北京描写成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城市。劳动阶级的女性经验特别突出了20世纪初北京城那些未完成的改变、不充分的发展、前后矛盾的改革,以及没有结果的各种论辩,使我们竭力去探索这些东西对她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王笛
这些劳作的女人,不只是城市改造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摩登时代给女性呈上的,不只是挑战、悲惨和牺牲,还有机会。
【内容简介】
如果说清末的上海是西风东渐的桥头堡,是当时中国最为西化摩登的都会,那么身为帝国都城和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则面临着更大的张力与冲突。本书描绘的正是清末民初之际北京的市井空间中普通劳动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者勾勒的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女性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向现代化,而是底层的女性艺人、佣人、乞丐、小贩、三姑六婆、戏子、普通妓女如何努力适应急速变革的社会,在城市空间为生计而奔忙。
本书将女性的生活场景从深闺内闱的家庭生活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处于急剧变革之中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化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许多普通的女性迈出家门,她们外出工作,去看电影、听戏、逛公园、遛大街。城市空间给女性提供了追寻自由的舞台,但让她们遭受到了歧视和压迫。
作者挖掘了许多人们未曾注意过的史料,包括档案、报纸、杂志、游记、回忆录、社会调查以及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的相关材料,将这段为人忽视的女性史引入了读者的视野。这些劳作的女人,被置于更为宏阔的政治解放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的脉络之中,作者以精细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她们面前的各种可能,以及她们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中的危险与焦灼。
【作者简介】
程为坤,1953年生人。四川大学历史系学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硕士,毕业后留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1989年赴美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师从社会史名家罗威廉,1995年获博士学位。2007年因车祸辞世,生前任教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契科分校历史系,以此书获评终身教授。
【书摘】
如果说更大的社会空间增强了中产阶级女性的政治意识、社会网络和个人自主性,为她们带来了满足感,那么劳动阶级的女性则选择将城市公共空间用于经济上的收益。她们创造收入的活动,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公共空间,都与外界的人员、机构和空间相联系。她们挣钱谋生的努力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底层家庭借此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不过,女性进入公共空间并非拜男性所赐,也不是由于北京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相反,女性是通过自己的谈判和斗争才找到工作的。劳动妇女从事适合她们身份的工作。生存的强烈欲望,加上勤勉和牺牲,使她们适应了竞争激烈的城市环境。尽管她们进入公共空间是经济需要所迫,她们的工作大多数也报酬微薄、缺乏技术,或者并不光彩,但她们工作这个事实,尤其是走出家门来工作,直接挑战了精英们认为女性是依赖者的想法,并最终把城市街道重新定义为女性的工作场所。
内/ 外之别既指男女两性的劳动分工,也代表了城市就业市场中贬损女性贡献的价值观和傲慢态度。在城里各个地方,女性的工作都遭到系统的低估。不过,底层女性很少遵守地理上的界限,她们不会把工作限制在家里或者院子里;她们利用街道和其他地方赚钱谋生。妻子挣钱和看护孩子的双重责任模糊了生产和再生产的界限。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北京,有些女工从工厂接订单,在家完成,在工业生产链条的最低端工作。其他女性就去当女佣、收废品、卖货、做针线、演地方戏或者从事其他民间娱乐表演,或者就去做妓女。她们的贡献在城市经济中创造出一个非正式领域,或许正是她们选择的工作种类而非工作地点重新建构了性别的概念。
20 世纪初,现代化慢慢转变着北京的城市经济,此时出现的问题是低度发展的结果,而并非工业化的副作用。贫穷、失业、缺乏工业资本和新技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有限,进一步降低了穷人的生活水平。但女性努力赚钱维生,减轻了政府和家庭的困难,推翻了千百年来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假定和污名化。她们的活动违背了现代城市当局防止社会和道德秩序混乱的意图。本章分析的是女性的工作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集,以说明女性的工作如何对内/ 外之别进行定义和再定义,并如何创造了矛盾的身份认同。
…… ……
尽管大多数女人都在家工作,还是有少数女性在公共空间谋营生。北京对在街头谋生的女性充满偏见,只有最穷和最无望的人才会去街上找口饭吃。如前文所讨论的,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制于贫困。在城里,很多农妇和女难民除了性工作、乞讨、捡垃圾、做家务之外找不到别的工作。流离失所、绝望无助的妇女无奈之下只能去做那些可能被视为可耻和不名誉的事。被丈夫遗弃或守寡的妇女只能是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那些没有家庭支持或者必须养活家人的妇女也在街上寻找隐藏的资源。此外,1912 年清王朝的覆亡摧毁了很多满族家庭,满族女性不得不去从事那些以前绝不会屈尊去干的工作。男人的贫困常常是自己吸鸦片、嫖妓、赌博、挥霍家财等恶习所致,而女人则不同,导致其贫困的常常是她们无法控制的环境。有时候她们是男性的牺牲品,无法可想,只能在众目睽睽下去找营生。
历史上,北京有一些女性职业需要特殊的经营场所,需要出门,上门服务。这些去别人家提供专业服务的有尼姑、道姑、卦姑(算命的)、稳婆(接生婆)、师婆(巫婆)、药婆(卖药的)、媒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和虔婆(老鸨)。她们被称作“三姑六婆”,可以分作三类:宗教工作者、医疗专家和生意中介。明清时期,精英阶层和普通家庭都需要三姑六婆治病的神力、宗教上的建议以及在婚姻和生育等事情上提供帮助。三姑六婆的各种能耐中最可贵的大概是她们可以给幽居闺阁的女性带来外界的消息。她们掌控着有关治疗和生育的“阴”的世界,也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科层组织”来监督生命的转换。
在20 世纪初的北京,三姑六婆还很普遍,报纸称,师婆在家里设诊所,也提供出诊服务。底层的北京市民尊崇传统,同时也有经济的压力,他们生病时更有可能去请师婆而不是去现代化的医院看病。师婆被称作“瞧香的”,她们可以根据神龛上燃烧的香的状态来对病例做出诊断。据说这些妇女从狐狸、貂、刺猬和蛇身上吸取了神奇的力量,她们也为相信自己的人寻找病因和治疗的方法。当时的风俗习惯禁止医生接触异性病人,所以女病人向师婆诉说自己的症状或者让她们来进行检查会感到更放松一些。
女性之间的交流强调了血缘、友谊和邻里之间的联系,如果提供的服务有效果并且能关心病人,师婆就会有稳定的病人来源。尼姑和道姑也给信众施药,或者为他们祈福消灾。满族女性通常比汉族女性更信教,她们信萨满教,这种神秘的宗教实践对看病起着重要作用。满族家庭会请那些精通宗教舞蹈、有神力和法器、会念经的萨满去家里做法驱魔,安慰病人。家庭主妇和年轻姑娘尊重作法的巫师,求助于神灵的指点。
满族的萨满和汉人的师婆尽管技能完全不同,但却可能是女性最信任的医学专家。改良派的新闻媒体把师婆当作一种社会问题来加以强调。不过,他们的报道也证明大众相信师婆的神力和治病的能力。例如,寇寡妇在墙上挂了一幅神像,她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不断与它交流,并写下神灵告诉她的药方。 另一个妇女称她是土奶奶附体,能治病,在东直门外酒仙桥一带名声很响。还有一个阎陈氏自称是五台山二仙姑,在家里看诊。警察禁止她行医,因为她使用香灰,画符治病,在当局看来这属于欺诈和非法行医。北京清末民初的新精英认为许多传统文化习惯会损害通往科学、民主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这些专业人士受普通妇女的喜爱,也造成了当局的恐惧和怀疑,因为她们代表着异端倾向和反革命的行动。警方规定,巫医和宗教人士行医都属于违法,违犯者要受罚。
那些有祖传技术或有机会学到必需技能的妇女可以去当卦姑或者接生婆。卦姑通常有一个很厉害的名号,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来获取顾客的信任。王奶奶是一个自称龙天圣母的郊区妇女,她在光绪年间为富贵和官宦之家有孕的妇女预测婴儿的性别。她买通了宫里的太监,打探到这些身份显要的顾客的个人信息,因此很多事她都能说得准,一时名声大噪。5 对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感到好奇的人会去找街上的算命的,算命的方法包括“相面”、“拆字”和“抽签”。1913 年,《顺天时报》的记者看见一位满族老妇人坐在一个青年男子推着的四轮马车上埋头看算命的书,信心十足地给那些来请她算命的人提供建议。
尽管卦姑很少见到(在街上算命的一般是男的),接生婆却很常见。在1910 和1920 年代,接生婆在寻常百姓中很受欢迎,有时候还胜过了妇产科大夫。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收费低廉或是人们相信传统的方法,还由于她们可以扮演包括助产士、仪式表演者、心理医生和家庭咨询师等多重角色。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接生婆都上了年纪,干干净净,长相周正,能说会道,要价也不高。人们尊称她们为“吉祥姥姥”,或者一般性的“稳婆”。她们会在前门挂上“轻车快马”或者“某氏收洗”的招牌。接生婆的工作程序先从“认门”开始,也就是初次拜访准妈妈的家,一般大约是在生产之前三到四周。在接生婆的指导之下,准备生产的人家要准备许多必需品,例如剪刀、布、盆子、镜子、毛巾、肥皂、炉子、蜡烛、纸钱和许多食物,有些是生孩子用的,其他的则关乎生产的仪式。
孩子出生以后,接生婆会回来“洗三”,按满族风俗,这是展现力量的时刻。这一天,街坊四邻、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向这家人道贺,给新生的孩子带来许多小礼物。洗三的仪式当天下午由接生婆完成,所有的女性家庭成员和客人们都要参加。卧室外面的桌子上要摆上13 个保佑妇女和孩子的女神像供人敬拜,新妈妈则要在卧室里摆上炕公炕母来敬拜。拜过所有的神仙之后,接生婆抱着孩子坐在床上,让客人们来“添盆”。每个人都往一个有槐树枝和猫薄荷叶的水盆里加一勺水,再放上硬币、干货或是鸡蛋,说上许多祝福的话,人们放一个东西,接生婆就欢呼一声。如果放的是枣和桂圆,接生婆就说“早儿立子”或是“桂圆,桂圆,连中三元”。添盆完成以后,接生婆就看着婴儿,说上许多吉祥话,比如“洗洗头,做王侯”,或者“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等。接下来,她要用所有准备的东西来对孩子的智慧、长相、健康和未来加以祝福,最后用烧纸钱和神像来结束这个仪式。剩下来的纸灰用红纸包起来藏在床下,以表示对这对母子的祝福。生孩子的家里要为这个耗时两小时的仪式付给接生婆一笔常规的费用,还有留在盆里的小费以及所有献给神仙的食物。杨念群注意到,20 世纪初北京的接生婆与其说是专业人士,不如说是一种社会权威,她们负责认可和评价这个新生的孩子在家里以及所属的共同体阶序中的位置,协调新生的孩子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全书目录】
中文版序(王笛)
英文版序(王笛、马钊)
导言
1城里的女性
2谋生之道
3邻里街坊
4休闲
5女演员
6妓女
7对女性的管制
结语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