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bsburg Monarchy-----序言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J.P.Taylor, 由penguin books于1964年出版。
序言部分:
本书是对我于1941年出版的一本标题相同的早期作品的彻底的重写。而长度则相当于它的前作的一半。除了对总体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这本书对于奥地利的外交政策的分析更加细节和中肯。哈布斯堡帝国,和大多数列强不同,是一个执行外交政策的组织;而且她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外交事务和其人民的行为方式所决定的。奥地利帝国的诞生(译者注:即神圣罗马帝国的覆灭)来自于拿破仑的命令;奥匈帝国的成立则要归因于俾斯麦的外交活动;而这个帝国的灭亡则归咎于由其自己引发的一场世界大战。我之前曾尝试着以不讨论外交政策的方式来记述哈布斯堡帝国的历史,结果使得我之前的那本书变得难以理解;我希望我现在已经能补救这个失误。
这本书相比前作的另一个原则性的改变在于论述。早前的作品虽然尝试去描述的更符合现实,但仍然是被“自由主义幻觉”所主宰的;(结果就是)这本书用很多章节来讨论所谓“失去的机会”并且暗示如果帝国的政治家和人民能更加明智的话哈布斯堡帝国可能继续生存下去。这种思维方式很难跳出,尤其是在读了很多当代的出于好意的作者所撰写的书籍之后,因为那些书要么写于帝国灭亡之前要么根本不相信帝国早就濒临瓦解的现实。这种悔悟并不属于一个历史学家的职责,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从哈布斯堡帝国的故事中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帝国当时根本没有挥霍其自我救赎机会的资本。一个跨越民族的王朝国家和民族主义思潮必然会发生你死我活的冲突,这种性质的冲突还存在于哈布斯堡帝国的宗主国和她的附庸之间。不可避免的,关于这些矛盾的所有让步或妥协被历史证明来得太晚且程度太轻;而且每一次妥协和让步反而会孕育出更严重更暴力的冲突。民族主义思潮一旦被触发就不可避免的会使事态朝着其所谓必然的结果所演进。因此我早期的观点可以被归纳为是一种“民族主义幻觉”的观点:这一观点试图暗示20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群众运动”。在这里我试着去阐明这一观点并说明存在过的“群众民族主义”和“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我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短标题给这本描写哈布斯堡帝国的书。“奥地利帝国”完整的存在于1804至1867年;之后她变成了“奥匈帝国”。而那非匈牙利的帝国半壁江山在新的国名中没有得到体现;然而在此我会继续自己早前比较草率的想法,试着去称呼其为“奥地利”或者“立宪的奥地利”,以此来对应她的官方名称“由奥匈帝国奥地利议会所代表的土地和王国”。之前我曾将“奥匈帝国奥地利议会”翻译为“帝国议会”;现在我通过对翻译进行技术性的修正,对这一类似德意志帝国国会的机构进行了恰当的描述,并在书中直接用德文进行论述。另一方面,我终止了之前坚持使用德语或意大利语的人名地名而不考虑那些地方根本没有德意志人或意大利人的愚蠢尝试;在这本书里我用克罗地亚人的叫法称呼萨格勒布,用捷克人的叫法称呼萨多瓦。除了维也纳这个国际性的名词之外,我只是在称呼布拉格和的里雅斯特的时候违背了这一规矩。这里我并不是说布拉格是德意志人的而的里雅斯特是意大利人的。
这本书的后记并不是只概述这个帝国最后三十年的历史;也是尝试去说明哈布斯堡帝国的影响即便在其自身覆灭之后仍然存在。我在发表于《政治季刊》(Political Quarterly)的《民族独立与“奥地利式理念”》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最后我想感谢来自Wadham College的A.F.Thompson先生,他阅读了我的手稿。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C.E.Stevens先生,他审阅了我的校对。
A.J.P.Taylor
1947年11月16日
序言部分:
本书是对我于1941年出版的一本标题相同的早期作品的彻底的重写。而长度则相当于它的前作的一半。除了对总体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这本书对于奥地利的外交政策的分析更加细节和中肯。哈布斯堡帝国,和大多数列强不同,是一个执行外交政策的组织;而且她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外交事务和其人民的行为方式所决定的。奥地利帝国的诞生(译者注:即神圣罗马帝国的覆灭)来自于拿破仑的命令;奥匈帝国的成立则要归因于俾斯麦的外交活动;而这个帝国的灭亡则归咎于由其自己引发的一场世界大战。我之前曾尝试着以不讨论外交政策的方式来记述哈布斯堡帝国的历史,结果使得我之前的那本书变得难以理解;我希望我现在已经能补救这个失误。
这本书相比前作的另一个原则性的改变在于论述。早前的作品虽然尝试去描述的更符合现实,但仍然是被“自由主义幻觉”所主宰的;(结果就是)这本书用很多章节来讨论所谓“失去的机会”并且暗示如果帝国的政治家和人民能更加明智的话哈布斯堡帝国可能继续生存下去。这种思维方式很难跳出,尤其是在读了很多当代的出于好意的作者所撰写的书籍之后,因为那些书要么写于帝国灭亡之前要么根本不相信帝国早就濒临瓦解的现实。这种悔悟并不属于一个历史学家的职责,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从哈布斯堡帝国的故事中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帝国当时根本没有挥霍其自我救赎机会的资本。一个跨越民族的王朝国家和民族主义思潮必然会发生你死我活的冲突,这种性质的冲突还存在于哈布斯堡帝国的宗主国和她的附庸之间。不可避免的,关于这些矛盾的所有让步或妥协被历史证明来得太晚且程度太轻;而且每一次妥协和让步反而会孕育出更严重更暴力的冲突。民族主义思潮一旦被触发就不可避免的会使事态朝着其所谓必然的结果所演进。因此我早期的观点可以被归纳为是一种“民族主义幻觉”的观点:这一观点试图暗示20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群众运动”。在这里我试着去阐明这一观点并说明存在过的“群众民族主义”和“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我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短标题给这本描写哈布斯堡帝国的书。“奥地利帝国”完整的存在于1804至1867年;之后她变成了“奥匈帝国”。而那非匈牙利的帝国半壁江山在新的国名中没有得到体现;然而在此我会继续自己早前比较草率的想法,试着去称呼其为“奥地利”或者“立宪的奥地利”,以此来对应她的官方名称“由奥匈帝国奥地利议会所代表的土地和王国”。之前我曾将“奥匈帝国奥地利议会”翻译为“帝国议会”;现在我通过对翻译进行技术性的修正,对这一类似德意志帝国国会的机构进行了恰当的描述,并在书中直接用德文进行论述。另一方面,我终止了之前坚持使用德语或意大利语的人名地名而不考虑那些地方根本没有德意志人或意大利人的愚蠢尝试;在这本书里我用克罗地亚人的叫法称呼萨格勒布,用捷克人的叫法称呼萨多瓦。除了维也纳这个国际性的名词之外,我只是在称呼布拉格和的里雅斯特的时候违背了这一规矩。这里我并不是说布拉格是德意志人的而的里雅斯特是意大利人的。
这本书的后记并不是只概述这个帝国最后三十年的历史;也是尝试去说明哈布斯堡帝国的影响即便在其自身覆灭之后仍然存在。我在发表于《政治季刊》(Political Quarterly)的《民族独立与“奥地利式理念”》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最后我想感谢来自Wadham College的A.F.Thompson先生,他阅读了我的手稿。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C.E.Stevens先生,他审阅了我的校对。
A.J.P.Taylor
1947年11月16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