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市场面临洗牌 年轻艺术家开启新格局
近两年,从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成交情况来看,70后、80后艺术家正在迅猛崛起,作品在拍场上表现抢眼。相比曾经的明星艺术家越来越少的作品呈现在拍卖市场上,甚至遭遇滑铁卢,让人不难察觉市场正在探寻新的增长点,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已经发出从知名艺术家开始逐步向年轻艺术家渗透的信号。
年轻艺术家的市场活跃表现
年轻艺术家热,是当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有目共睹的现象。同时,他们也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今年春拍中,年轻艺术家可谓是抢尽了风头。目前备受市场关注的年轻艺术家贾蔼力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其拍品《早安世界(三联作)》以1328万港元成交,不仅打破了其个人拍卖纪录,亦成为首位跻身“千万俱乐部”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在佳士得上海春拍亮相的《无名日2》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投,最终以939万元的高价成交,这无疑为其价格争议带来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年轻艺术家热潮可追溯到2008年因金融风暴所带来的艺术市场调整,但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却是在这一两年之际。去年10月香港苏富比夜拍上,三位青年艺术家贾蔼力、刘韡及王光乐首度推进夜场,其中贾蔼力的《疯景1号》敲出1180万港元的高价,王光乐的《水磨石2004.1.1-2004.2.5》以544万港元成交,拍绩令人鼓舞。随之北京保利推出以年轻艺术家为主导的“中国新绘画”专场实现了100%的成交,见证年轻艺术家的市场价值潜力。这次2015佳士得上海春拍夜场上,包括贾蔼力、刘韡在内的一批70后、80后艺术家的拍品均以高价成交,足以证明他们日益上升的活跃度,同时他们的学术与市场俨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较之下,老F4(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均)的市场显得乏力。以往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夜拍中,几乎全是60后以及年代更早的艺术家,其中老F4这批60后艺术家的作品是成交额的主要贡献者,但在这次香港苏富比春季夜拍中,例如方力钧的《1996.4》仅以2168万港元成交,其价值相对被市场低估。回溯2014年老F4被普遍看衰的情况下,方力钧的《系列二(之四)》以5948万港元成交,远超高估价。
像这样有趣的现象也发生在曾梵志身上,其《最后的晚餐》于2013年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拍中拍出1.8亿港元,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纪录。去年他在卢浮宫的个展彰显了他强大的国际影响,然而,这次在香港苏富比夜拍中所上拍的三件作品却有两件流拍。张晓刚及岳敏君的作品也相继遭遇流拍的命运。更有意思的是,在今年佳士得上海春拍索性皆无老F4作品上拍。老F4正在悄然淡出市场,佐证了当代艺术市场依然处于调整期,并使得70后、80后艺术家获得一份市场份额,成为年轻艺术家在市场爆发的重要时机,也预示着市场正走向多元化的趋势。
“新”藏家与年轻艺术家
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在市场上稳健上升,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在艺术品市场上表现强势的“新”藏家。大量的70后、80后艺术家开始走进拍场,他们的作品相比经历85思潮,89现代艺术大展,90年代政治波普等孕育出的当代艺术,相对较少地关注政治、宏观叙事现象,更多关注自己的成长体验和个人情感来折射现实境遇。对于这些同时代同年龄的藏家而言,作品更容易被接受,很多藏家跟艺术家都是朋友,彼此的美学趣味也更接近,这也更像是一种生活化的方式。不同于老一辈艺术家的理念,一辈子用一种符号或坚持一种文化传承在创作。他们更多的是追求创新、可变,喜欢新鲜的事物,摆脱“客观”而注重“主观内在”。
同样的,年轻收藏家追求新理念,更活跃更有朝气,在享受自己的收藏乐趣之余,也在影响着艺术市场的走向。“新”藏家他们有自己的资本和藏品,他们正成为私人画廊或美术馆大潮中不容忽视的新晋群体。像年纪轻轻的“老”藏家周大为自2003年进入艺术收藏圈至今,其藏品的数量已经颇为可观,包括当代艺术、大型装置等艺术品收藏,其中70后艺术家刘韡的作品是他十分喜爱并收藏较多的。另外由于他们的海外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的收藏兴趣迥异于父辈,85后年轻藏家林瀚目前重点关注艺术家陈飞、高瑀、邱炯炯等年轻艺术家, 而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在时代上会产生代沟,无法完全理解深埋作品之下的意义。因此,他更愿意收藏一些与自己有相同时代背景的艺术。
市场热潮推广年轻艺术家
不久前举办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香港中心艺博会,以及此起彼伏的年轻艺术家展览,从“青年艺术100”到“大艺博”,从“CAFAM未来展”到“大学生提名展”,画廊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年轻艺术家,甚至有的拍卖行也开始做起青年艺术家专场。年轻艺术家正处于一个机会非常丰富的时代,他们掀起的这股热潮早已打破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界限,从而被迅速地推广到市场上。
年轻艺术家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也归因于老F4为代表的60年代艺术家的作品已成为高价品,令普通藏家难以企及。藏家们可能会倾向一些价位稍低的作品,年轻艺术家的门槛低,自然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此外,市场处于调整阶段,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也在期待新的焦点的出现,那么年轻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在市场中异军突起。
回顾贾蔼力的成长蜕变之路,2006年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北京的几家画廊举办展览,并保持合作关系。201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其《苍白的不只是你》以662万港元成交即突破百万元,201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早安世界(三联作)》以1328万港元成交,领先于其他70后画家,而此次所谓“媒体提前曝光成交价”事件,也让他再次成为话题人物。
如果说贾蔼力是当代艺术市场的“一枝独秀”,那么王光乐的市场之路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王光乐,先后参加了多家机构展览。2009年和2011年与北京公社的两次合作,把王光乐推向了更高的舞台。自2011年以后,有了国际背景的佩斯画廊的推广和代理,王光乐作品的市场价格一路上扬。2011年6月的“寿漆”系列不过以人民币35万元成交,而在本次佳士得上海夜拍上,其《寿漆110409》以人民币123万元的成交价打破了该系列的价格纪录,该系列的市场表现出稳定审慎的增长。
价值决定市场的走向
年轻艺术家在市场上骤然走红,使得市场的潮流趋势和收藏家的兴趣品味正在发生变化。一小部分知名年轻艺术家在拍卖场上突破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纪录,让年轻艺术家在各大拍卖行占得一席之地,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无限机会。但是,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如今市场对艺术的理解依然处于变局,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被过度炒作,他们的成交纪录不断被刷新,可能会为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导向。在经济环境和市场调整之下,一旦这些年轻艺术家作品价格开始下跌,他们靠什么来抵挡其作品价值的争议,不免让人为其担忧。
老F4的兴衰见证了当代艺术市场从天价到当下的颓势局面。虽然他们遭遇了市场的滑铁卢,但曾作为当代艺术市场中的标杆人物,都以自身独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而这些刷新纪录的年轻艺术家能否成为下一个市场关注热点,再续当年的F4热潮。无论未来的市场如何整盘,不可避免的是市场将会一直在寻找和树立下一波潮流中的引领者。年轻艺术家在刷新个人纪录的同时,需要拿出能够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作品,需要能够肩负起续写新艺术篇章这样的历史使命。
年轻艺术家的市场活跃表现
年轻艺术家热,是当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有目共睹的现象。同时,他们也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今年春拍中,年轻艺术家可谓是抢尽了风头。目前备受市场关注的年轻艺术家贾蔼力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其拍品《早安世界(三联作)》以1328万港元成交,不仅打破了其个人拍卖纪录,亦成为首位跻身“千万俱乐部”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在佳士得上海春拍亮相的《无名日2》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投,最终以939万元的高价成交,这无疑为其价格争议带来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年轻艺术家热潮可追溯到2008年因金融风暴所带来的艺术市场调整,但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却是在这一两年之际。去年10月香港苏富比夜拍上,三位青年艺术家贾蔼力、刘韡及王光乐首度推进夜场,其中贾蔼力的《疯景1号》敲出1180万港元的高价,王光乐的《水磨石2004.1.1-2004.2.5》以544万港元成交,拍绩令人鼓舞。随之北京保利推出以年轻艺术家为主导的“中国新绘画”专场实现了100%的成交,见证年轻艺术家的市场价值潜力。这次2015佳士得上海春拍夜场上,包括贾蔼力、刘韡在内的一批70后、80后艺术家的拍品均以高价成交,足以证明他们日益上升的活跃度,同时他们的学术与市场俨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较之下,老F4(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均)的市场显得乏力。以往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夜拍中,几乎全是60后以及年代更早的艺术家,其中老F4这批60后艺术家的作品是成交额的主要贡献者,但在这次香港苏富比春季夜拍中,例如方力钧的《1996.4》仅以2168万港元成交,其价值相对被市场低估。回溯2014年老F4被普遍看衰的情况下,方力钧的《系列二(之四)》以5948万港元成交,远超高估价。
像这样有趣的现象也发生在曾梵志身上,其《最后的晚餐》于2013年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拍中拍出1.8亿港元,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纪录。去年他在卢浮宫的个展彰显了他强大的国际影响,然而,这次在香港苏富比夜拍中所上拍的三件作品却有两件流拍。张晓刚及岳敏君的作品也相继遭遇流拍的命运。更有意思的是,在今年佳士得上海春拍索性皆无老F4作品上拍。老F4正在悄然淡出市场,佐证了当代艺术市场依然处于调整期,并使得70后、80后艺术家获得一份市场份额,成为年轻艺术家在市场爆发的重要时机,也预示着市场正走向多元化的趋势。
“新”藏家与年轻艺术家
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在市场上稳健上升,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在艺术品市场上表现强势的“新”藏家。大量的70后、80后艺术家开始走进拍场,他们的作品相比经历85思潮,89现代艺术大展,90年代政治波普等孕育出的当代艺术,相对较少地关注政治、宏观叙事现象,更多关注自己的成长体验和个人情感来折射现实境遇。对于这些同时代同年龄的藏家而言,作品更容易被接受,很多藏家跟艺术家都是朋友,彼此的美学趣味也更接近,这也更像是一种生活化的方式。不同于老一辈艺术家的理念,一辈子用一种符号或坚持一种文化传承在创作。他们更多的是追求创新、可变,喜欢新鲜的事物,摆脱“客观”而注重“主观内在”。
同样的,年轻收藏家追求新理念,更活跃更有朝气,在享受自己的收藏乐趣之余,也在影响着艺术市场的走向。“新”藏家他们有自己的资本和藏品,他们正成为私人画廊或美术馆大潮中不容忽视的新晋群体。像年纪轻轻的“老”藏家周大为自2003年进入艺术收藏圈至今,其藏品的数量已经颇为可观,包括当代艺术、大型装置等艺术品收藏,其中70后艺术家刘韡的作品是他十分喜爱并收藏较多的。另外由于他们的海外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的收藏兴趣迥异于父辈,85后年轻藏家林瀚目前重点关注艺术家陈飞、高瑀、邱炯炯等年轻艺术家, 而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在时代上会产生代沟,无法完全理解深埋作品之下的意义。因此,他更愿意收藏一些与自己有相同时代背景的艺术。
市场热潮推广年轻艺术家
不久前举办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香港中心艺博会,以及此起彼伏的年轻艺术家展览,从“青年艺术100”到“大艺博”,从“CAFAM未来展”到“大学生提名展”,画廊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年轻艺术家,甚至有的拍卖行也开始做起青年艺术家专场。年轻艺术家正处于一个机会非常丰富的时代,他们掀起的这股热潮早已打破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界限,从而被迅速地推广到市场上。
年轻艺术家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也归因于老F4为代表的60年代艺术家的作品已成为高价品,令普通藏家难以企及。藏家们可能会倾向一些价位稍低的作品,年轻艺术家的门槛低,自然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此外,市场处于调整阶段,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也在期待新的焦点的出现,那么年轻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在市场中异军突起。
回顾贾蔼力的成长蜕变之路,2006年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北京的几家画廊举办展览,并保持合作关系。201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其《苍白的不只是你》以662万港元成交即突破百万元,201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早安世界(三联作)》以1328万港元成交,领先于其他70后画家,而此次所谓“媒体提前曝光成交价”事件,也让他再次成为话题人物。
如果说贾蔼力是当代艺术市场的“一枝独秀”,那么王光乐的市场之路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王光乐,先后参加了多家机构展览。2009年和2011年与北京公社的两次合作,把王光乐推向了更高的舞台。自2011年以后,有了国际背景的佩斯画廊的推广和代理,王光乐作品的市场价格一路上扬。2011年6月的“寿漆”系列不过以人民币35万元成交,而在本次佳士得上海夜拍上,其《寿漆110409》以人民币123万元的成交价打破了该系列的价格纪录,该系列的市场表现出稳定审慎的增长。
价值决定市场的走向
年轻艺术家在市场上骤然走红,使得市场的潮流趋势和收藏家的兴趣品味正在发生变化。一小部分知名年轻艺术家在拍卖场上突破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纪录,让年轻艺术家在各大拍卖行占得一席之地,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无限机会。但是,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如今市场对艺术的理解依然处于变局,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被过度炒作,他们的成交纪录不断被刷新,可能会为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导向。在经济环境和市场调整之下,一旦这些年轻艺术家作品价格开始下跌,他们靠什么来抵挡其作品价值的争议,不免让人为其担忧。
老F4的兴衰见证了当代艺术市场从天价到当下的颓势局面。虽然他们遭遇了市场的滑铁卢,但曾作为当代艺术市场中的标杆人物,都以自身独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而这些刷新纪录的年轻艺术家能否成为下一个市场关注热点,再续当年的F4热潮。无论未来的市场如何整盘,不可避免的是市场将会一直在寻找和树立下一波潮流中的引领者。年轻艺术家在刷新个人纪录的同时,需要拿出能够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作品,需要能够肩负起续写新艺术篇章这样的历史使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