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为什么能成就不朽奇迹?
大学时,对西南联大的历史特别感兴趣,那个年代,那些可爱的学生,那些可爱的老师,就像一颗彗星划过中国的教育史。无疑,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它能够成就这样的伟业,有很多内在外在的原因。沈从文先生再一次记者会上,用“自由”两个字回答了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沈先生的回答真是恰到好处。
无疑,那个年代(1938-1946)虽然战事绵延不断,但是在思想上相对来说却是自由的,这无疑是大学教育的好时机吧。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一个大学没有真正的自由,就不会有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存在。而在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的这几年,正是政府忙于抵御外敌的时候,而西南联大也分别从北京,天津一路南下到云南,由于远离了强大的政治环境,人心在偏远的地方争取到了相对多的自由。虽然,那时候也有党化教育,但终究没有束缚那批爱自由的鸟儿,这是外部相对自由的环境给西南联大提供的充足养分。
在内部,西南联大也是争取到了很大的自由。西南联大的前身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联大是三者的融合,联大融合了“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以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而联大也形成了“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着重实干的学风”。那时候的三个校长分别是: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三位校长都是深喑教育的教育家,而联大当时主要是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的,他看上去像个道家,风行无为而治的原则,但实际上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审慎而明智的给三校杰出的教授委以学校高层管理职务,所以在联大,学校的实际领导者是那些教授们。教授治校也是西方大学的传统,教授治校可以避免不懂教育的官员干预教学,这样也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从而保障更大的自由。
而那时候联大也凝聚了几乎中国最优秀的教授,那真是中国人类的群星闪耀史,每一个名字拿到现在都是如雷贯耳。在文学院有朱自清,闻一多,刘文典,沈从文,罗常培,唐兰,罗庸,雷海宗,吴晗,钱穆,陈寅恪,冯友兰,冯至,卞之琳,吴宓等等。在法商学院有陈岱孙,伍启元,张奚若,钱端升,潘光旦,费孝通等等。在理学院有华罗庚,陈省身,姜立夫,钱思亮,曾昭抡,袁复礼等等,在师范学院有查良钊,陈学屏,黄珏生等等。正所谓:大学之大也,不在于大楼也,在于大师也。虽然那时候的联大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先进的实验器材和设备,但是正是这些杰出的教授所在,让联大成就了传奇。
最后,不同的是,多难的环境被迫让联大的老师和学生从天津,北京一路跋涉到达彩云之南,就像万里长征一样,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这样的苦难在磨练了他们的身体和品格,以至于他们身上都有了理想主义的气息所在,虽然到了那个偏远的南方,他们不是躲在“小楼成一统”而是“风声,雨声,生生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真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就像穆旦在那个战事不断的秋天写下:
在秋天,我们走出家乡,
像纷纷的落叶到处去飘荡,
我们,我们是群五家可归的孩子,
等待由秋天走进严冬和死亡。
----穆旦《在秋天》
无疑,那个年代(1938-1946)虽然战事绵延不断,但是在思想上相对来说却是自由的,这无疑是大学教育的好时机吧。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一个大学没有真正的自由,就不会有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存在。而在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的这几年,正是政府忙于抵御外敌的时候,而西南联大也分别从北京,天津一路南下到云南,由于远离了强大的政治环境,人心在偏远的地方争取到了相对多的自由。虽然,那时候也有党化教育,但终究没有束缚那批爱自由的鸟儿,这是外部相对自由的环境给西南联大提供的充足养分。
在内部,西南联大也是争取到了很大的自由。西南联大的前身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联大是三者的融合,联大融合了“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以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而联大也形成了“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着重实干的学风”。那时候的三个校长分别是: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三位校长都是深喑教育的教育家,而联大当时主要是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的,他看上去像个道家,风行无为而治的原则,但实际上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审慎而明智的给三校杰出的教授委以学校高层管理职务,所以在联大,学校的实际领导者是那些教授们。教授治校也是西方大学的传统,教授治校可以避免不懂教育的官员干预教学,这样也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从而保障更大的自由。
而那时候联大也凝聚了几乎中国最优秀的教授,那真是中国人类的群星闪耀史,每一个名字拿到现在都是如雷贯耳。在文学院有朱自清,闻一多,刘文典,沈从文,罗常培,唐兰,罗庸,雷海宗,吴晗,钱穆,陈寅恪,冯友兰,冯至,卞之琳,吴宓等等。在法商学院有陈岱孙,伍启元,张奚若,钱端升,潘光旦,费孝通等等。在理学院有华罗庚,陈省身,姜立夫,钱思亮,曾昭抡,袁复礼等等,在师范学院有查良钊,陈学屏,黄珏生等等。正所谓:大学之大也,不在于大楼也,在于大师也。虽然那时候的联大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先进的实验器材和设备,但是正是这些杰出的教授所在,让联大成就了传奇。
最后,不同的是,多难的环境被迫让联大的老师和学生从天津,北京一路跋涉到达彩云之南,就像万里长征一样,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这样的苦难在磨练了他们的身体和品格,以至于他们身上都有了理想主义的气息所在,虽然到了那个偏远的南方,他们不是躲在“小楼成一统”而是“风声,雨声,生生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真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就像穆旦在那个战事不断的秋天写下:
在秋天,我们走出家乡,
像纷纷的落叶到处去飘荡,
我们,我们是群五家可归的孩子,
等待由秋天走进严冬和死亡。
----穆旦《在秋天》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