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访谈|听听大圣本尊的声音
张磊曾献声于《陆小凤传奇》、《美人心计》、《神话》等知名影视中的重要人物。但直到《大圣归来》的蹿红,才使得精彩演绎了孙悟空这个角色的张磊成为话题。这个代表大圣本尊的声音,今天跟我们聊了许多关于《大圣归来》电影的配音花絮,还独家授权了两段对电影里大圣配音的讲解录音。
“大圣”的配音演员张磊
记者: 您是怎样成为大圣的配音演员的?
张磊:其实在电影的前期筹备阶段,田晓鹏田导,也就是《大圣归来》的导演就邀请过我到他工作室。因为我是他北京电影学院的师弟,我又是表演系配音专业,他想和我聊一聊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我当时去工作室,动画都还没有做出来,四周挂的都是素描。我记得我指着一个圆问这是什么,田导说这是孙悟空的脸,旁边的一幅画上面有圆有点,田导告诉我这是几个人走在路上,旁边是树。
这次交流之后我们俩都比较忙嘛,没有更多的联系。后来有一天有人找我去试音,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角色就去了。到那里才发现要配音的画面特别熟悉,从素描变成动画了。才知道是田导的作品已经完成了。然后试音,配了大圣与混沌初次交锋,喊着“傻瓜傻瓜”去救江流儿的一段,还有就是一段与江流儿的对手戏。
《大圣归来》的配音共录制了两版,一版是在上海录制的,最后保留了著名配音艺术家童自荣童老师配音的混沌,还有林子杰小朋友配音的江流儿,第二版在北京录的,大圣的配音就是我了。
记者:您认为导演为什么选择您来为大圣配音?
张磊:因为长得像(大笑),我在《大圣归来》点映式上就被人打趣,“这片里的猴子就是按你的脸画的吧,”但其实我这胡子留了挺长时间了,凑巧看起来有点儿像大圣吧。
我觉得导演选择我来配音,肯定是因为我的音色、戏感更符合他对大圣的期望,除此以外就是我在配音时能给他更多思想上的碰撞。
因为导演在某种程度上与配音演员一样,都要全身心的代入一个角色。田导一直在塑造大圣这个角色,有些时候可能会陷入固定模式跳不出来,这时我对配音的新的尝试就可以刺激导演,产生更多的新的感觉,一步步在碰撞中趋近于最好。毕竟艺术没有完美,只有在这样的碰撞中的更完美嘛。
比如大圣挣脱了五行山,正要从一堆石头里出来的部分。他先伸出了一只手。这部分我把音配完后,田导和我分析说,是不是声音更累一些。因为大圣被压了五百年了手可能都是麻的,这个要靠声音来体现。我就选择换一种表现方式,不再是叹气,而是攒劲提气然后压在嗓子里,让声音显得更累,这一次就顺利通过了。
配音真的是很考脑力的活儿,你看大圣刚出场的那个画面里,大圣从石堆里伸出手,挣扎出来,脸抖土。给这样的画面配音可能有十种方法,其中有两种适合影片节奏的轻重缓急,这就是我的对白方案。然后由导演选择要哪一种,调整什么样的细节,这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
记者:能讲一讲配音工作的细节吗?
张磊:我一般是用下午、晚上的时间来录音,上午嗓子可能还放不开,比较涩。《大圣归来》录制时间大概是两天吧,我跟田导商量说,导啊,咱每天最多录八小时呗。因为这是一个耗费体力和脑力的工作。作为配音演员我在话筒前站着,我的声音、戏感,画面感、镜头感都得时刻在状态。
一般配音,配音演员往往在棚内坐着,但我在看过我要配音的戏份后,就觉得应该站着录音。因为大圣的打戏特别多,要站起来,才能让声音有足够的动感,能让角色有真正活起来的感觉。像给在山洞中与山妖打斗的大圣配音,就得咬牙用狠劲儿,录的时候感觉真的是在和山妖打斗了,像一把抓住山妖提起来的过程,憋气发声,都要用力。录音结束后我的整个腹肌都是疼的。
我还得特别感谢田导对配音演员的尊重和保护。他没有在一开始就和我讨论配音的一些小细节,而是等我逐渐进入角色后,才和我说,哪里的配音再加上一些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更好。配音演员在进入角色的过程中是特别脆弱的,如果一开始导演就抠一些细节,我进入状态可能会因此变得困难,但进入状态之后,我配起来就很顺利了,说一句话是大圣,开一个玩笑是大圣,呵斥一下也是大圣。这时候的状态,就适合与田导讨论更细节的问题。
记者:可以举两个比较困难的配音部分,谈谈是如何配音的吗?
张磊:比较难的部分的话,一个就是大圣刚刚从山里蹦出来,被法印限制住了往山下掉的时候,没有台词安排,只有一些惊呼之类的声音,想要配好这个音总不能让导演把我从山上推下去吧,就得自己去想象,去感受。我想把它配得合理,让观众不跳戏。比如大圣刚从山里蹦出来往下掉的时候,肯定是很害怕,诶我怎么不能飞了呢?哇!一下就掉在地上了。当他摔落在地时他肺里的空气已经没有了,只能发出一些比较低弱的抱怨声,然后再跳起来时脑子还是懵的,和第一次往下落时的惊叫又不一样。我就试着通过几个拟声词,和换气、吐气,把大圣由不相信自己法力尽失到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表现出来。
还有就是大圣和混沌第一次交手的地方,当时大圣没有法力啊,面对特别强大的敌人也要猛冲向江流儿,我觉得他的心情里面有懊恼,有无奈,有舍命相救的决心,也有害怕不能救孩子的恐惧。我把这一段动画看了很多遍,配了几次都没成功,田导跟我说这一部分要有舍己为人的气势,还得配合大圣运动的节奏。
然后我就继续分析,动画里是一个远景的镜头,大圣在石头上跳了两次,奔跑向江流儿,我觉得第一跳足够用于说“傻瓜!傻瓜!”,第二跳能够说“江流儿!江流儿!”。这一次真的是配得快情绪崩溃了,真的就是把自己代入到大圣焦急的心理状态中去了。配完之后,我从提着的那口气缓下来,整个头皮一下子从前面麻到后面。我当时就觉得,嗯,这是大圣了。导演也在录音棚外说,这遍好,配得太牛了。
记者:如何配出大圣的感觉?
张磊:要把一个角色配好,肯定得代入到角色的内心感受中去,配音这两天,我的情绪起伏特别大。我没去过凌霄宝殿,但可以结合对《西游记》的理解,自己去琢磨。其他的部分也是一样,猴子从齐天大圣变为没有法力的普通猴之间的心理落差,他在心中对自己的认知重塑的过程,都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配音班,我的老师徐燕就告诉过我,录音时不要有杂念,你此时此刻就是为了这个角色而生的。进了录音棚,你就是他了。
当然其实也没有大家说得配得那么好,还是有缺憾。因为配音的时候只能看到自己的戏份,在点映式上看到全片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戏,场与场之间有些部分的衔接得还不够自然。如果再配一次,我可能会选择把一些场的开场音起得低一些或者高一些,更符合动画的整体逻辑。
来自时尚先生
采访/朱星宇
编辑/尼桑
![]() |
“大圣”的配音演员张磊
记者: 您是怎样成为大圣的配音演员的?
张磊:其实在电影的前期筹备阶段,田晓鹏田导,也就是《大圣归来》的导演就邀请过我到他工作室。因为我是他北京电影学院的师弟,我又是表演系配音专业,他想和我聊一聊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我当时去工作室,动画都还没有做出来,四周挂的都是素描。我记得我指着一个圆问这是什么,田导说这是孙悟空的脸,旁边的一幅画上面有圆有点,田导告诉我这是几个人走在路上,旁边是树。
这次交流之后我们俩都比较忙嘛,没有更多的联系。后来有一天有人找我去试音,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角色就去了。到那里才发现要配音的画面特别熟悉,从素描变成动画了。才知道是田导的作品已经完成了。然后试音,配了大圣与混沌初次交锋,喊着“傻瓜傻瓜”去救江流儿的一段,还有就是一段与江流儿的对手戏。
《大圣归来》的配音共录制了两版,一版是在上海录制的,最后保留了著名配音艺术家童自荣童老师配音的混沌,还有林子杰小朋友配音的江流儿,第二版在北京录的,大圣的配音就是我了。
记者:您认为导演为什么选择您来为大圣配音?
张磊:因为长得像(大笑),我在《大圣归来》点映式上就被人打趣,“这片里的猴子就是按你的脸画的吧,”但其实我这胡子留了挺长时间了,凑巧看起来有点儿像大圣吧。
我觉得导演选择我来配音,肯定是因为我的音色、戏感更符合他对大圣的期望,除此以外就是我在配音时能给他更多思想上的碰撞。
因为导演在某种程度上与配音演员一样,都要全身心的代入一个角色。田导一直在塑造大圣这个角色,有些时候可能会陷入固定模式跳不出来,这时我对配音的新的尝试就可以刺激导演,产生更多的新的感觉,一步步在碰撞中趋近于最好。毕竟艺术没有完美,只有在这样的碰撞中的更完美嘛。
比如大圣挣脱了五行山,正要从一堆石头里出来的部分。他先伸出了一只手。这部分我把音配完后,田导和我分析说,是不是声音更累一些。因为大圣被压了五百年了手可能都是麻的,这个要靠声音来体现。我就选择换一种表现方式,不再是叹气,而是攒劲提气然后压在嗓子里,让声音显得更累,这一次就顺利通过了。
配音真的是很考脑力的活儿,你看大圣刚出场的那个画面里,大圣从石堆里伸出手,挣扎出来,脸抖土。给这样的画面配音可能有十种方法,其中有两种适合影片节奏的轻重缓急,这就是我的对白方案。然后由导演选择要哪一种,调整什么样的细节,这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
记者:能讲一讲配音工作的细节吗?
张磊:我一般是用下午、晚上的时间来录音,上午嗓子可能还放不开,比较涩。《大圣归来》录制时间大概是两天吧,我跟田导商量说,导啊,咱每天最多录八小时呗。因为这是一个耗费体力和脑力的工作。作为配音演员我在话筒前站着,我的声音、戏感,画面感、镜头感都得时刻在状态。
一般配音,配音演员往往在棚内坐着,但我在看过我要配音的戏份后,就觉得应该站着录音。因为大圣的打戏特别多,要站起来,才能让声音有足够的动感,能让角色有真正活起来的感觉。像给在山洞中与山妖打斗的大圣配音,就得咬牙用狠劲儿,录的时候感觉真的是在和山妖打斗了,像一把抓住山妖提起来的过程,憋气发声,都要用力。录音结束后我的整个腹肌都是疼的。
我还得特别感谢田导对配音演员的尊重和保护。他没有在一开始就和我讨论配音的一些小细节,而是等我逐渐进入角色后,才和我说,哪里的配音再加上一些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更好。配音演员在进入角色的过程中是特别脆弱的,如果一开始导演就抠一些细节,我进入状态可能会因此变得困难,但进入状态之后,我配起来就很顺利了,说一句话是大圣,开一个玩笑是大圣,呵斥一下也是大圣。这时候的状态,就适合与田导讨论更细节的问题。
记者:可以举两个比较困难的配音部分,谈谈是如何配音的吗?
张磊:比较难的部分的话,一个就是大圣刚刚从山里蹦出来,被法印限制住了往山下掉的时候,没有台词安排,只有一些惊呼之类的声音,想要配好这个音总不能让导演把我从山上推下去吧,就得自己去想象,去感受。我想把它配得合理,让观众不跳戏。比如大圣刚从山里蹦出来往下掉的时候,肯定是很害怕,诶我怎么不能飞了呢?哇!一下就掉在地上了。当他摔落在地时他肺里的空气已经没有了,只能发出一些比较低弱的抱怨声,然后再跳起来时脑子还是懵的,和第一次往下落时的惊叫又不一样。我就试着通过几个拟声词,和换气、吐气,把大圣由不相信自己法力尽失到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表现出来。
还有就是大圣和混沌第一次交手的地方,当时大圣没有法力啊,面对特别强大的敌人也要猛冲向江流儿,我觉得他的心情里面有懊恼,有无奈,有舍命相救的决心,也有害怕不能救孩子的恐惧。我把这一段动画看了很多遍,配了几次都没成功,田导跟我说这一部分要有舍己为人的气势,还得配合大圣运动的节奏。
然后我就继续分析,动画里是一个远景的镜头,大圣在石头上跳了两次,奔跑向江流儿,我觉得第一跳足够用于说“傻瓜!傻瓜!”,第二跳能够说“江流儿!江流儿!”。这一次真的是配得快情绪崩溃了,真的就是把自己代入到大圣焦急的心理状态中去了。配完之后,我从提着的那口气缓下来,整个头皮一下子从前面麻到后面。我当时就觉得,嗯,这是大圣了。导演也在录音棚外说,这遍好,配得太牛了。
记者:如何配出大圣的感觉?
张磊:要把一个角色配好,肯定得代入到角色的内心感受中去,配音这两天,我的情绪起伏特别大。我没去过凌霄宝殿,但可以结合对《西游记》的理解,自己去琢磨。其他的部分也是一样,猴子从齐天大圣变为没有法力的普通猴之间的心理落差,他在心中对自己的认知重塑的过程,都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配音班,我的老师徐燕就告诉过我,录音时不要有杂念,你此时此刻就是为了这个角色而生的。进了录音棚,你就是他了。
当然其实也没有大家说得配得那么好,还是有缺憾。因为配音的时候只能看到自己的戏份,在点映式上看到全片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戏,场与场之间有些部分的衔接得还不够自然。如果再配一次,我可能会选择把一些场的开场音起得低一些或者高一些,更符合动画的整体逻辑。
来自时尚先生
采访/朱星宇
编辑/尼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