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主学习(3) -- 改变观念
#2015-07-29 星期三 晴
谈自主学习(3) -- 改变观念
因为认为“自主学习”是可以培养的,因此,许多家长寻求“自主学习的培养”,一旦长期的“培养”没有什么结果,家长们就会迁怒于孩子,很生气“为什么就不懂事呢? 为什么学习就不能自觉呢?”
是时候放下“培养自主学习”这种想法了,自主学习只可打击而不可培养。如果迷恋一种不可能的事,最终事情就会变得更糟。
我在办幼儿园时,曾和家长反复强调一种观念“父母们要欢迎孩子的问题,遇到孩子的问题要高兴”,因为孩子就是在问题或冲突中成长。 冲突就是孩子成长中的“树节”,没有冲突就没有成长,有成长就必然冲突。 如果家长没有这种观念,害怕看到孩子的问题,一遇到孩子的问题就来了情绪,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扭曲孩子的成长。
如果在“自主学习”抱持一种错误的观念,强求培养,结果只是失望,失望之后就会打击,这样本来的所剩不多的自主学习就会受到打击。 如果保持一种“不打击”而非“培养”自主学习,父母就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学习,因为,一般而言,父母在孩子学习上的干涉利少弊多。父母们总忍不住干涉孩子的学习,原因就是他们相信自己的干涉可以帮助孩子,实事上,很少真是这样的情况。
自主学习是不可以培养的,体制应试竞争的机制下,厌学也是必然的,对待的厌学也一样不必大惊小怪。 在体制下,不厌学或能自主学习的,那都是外星人,不要攀比。 一般人都是普通人,做个普通人就好了。
在应试这种压力下,孩子需要的只是“共情与鼓励”,不需要父母的大道理和喋喋叨叨。 父母真要想帮孩子,个人认为做好“十不准”的反思:
好父母“十不准”
1、不指责
2、不抱怨
3、不评价
4、不讲大道理
5、不命令
6、不威胁
7、不挖苦
8、不提醒
9、不建议
a、不利诱
有的父母看到这十不准就直呼:那我们当父母的什么都不做了吗? 当然不是。 如果你“共情与鼓励”做得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渠道自然就会畅通,孩子有了问题多会找你交流,这个时候你仍然要做的就是“倾听、共情、鼓励”,孩子不需要你提供什么建议或答案,他会自己找到,或做父母的可以用“苏格拉底式的发问”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但不要对孩子说出你的思考和指导(因为这也是一种控制,最终都不会有什么效用,而且多会适得其反)。
总结一下:
一、改变观念
1. “噢,我孩子有些厌学,嗯,这很正常。”
2. “我孩子学习不自觉,嗯,他不是外星人,而是一个普通人。”
二、坚持实践
3. 做好“倾听、共情、鼓励”,使交流渠道保持通畅。
4. 坚持每天反思十不准及“倾听、共情、鼓励”的实践,至少二、三年以上,是做好以上实践最有效的保证,而非阅读畅销教育秘诀或参加高价培训。
(*微信订阅公众号:皮蛋老师 家庭教育交流群:115295432 个人微信号: precom)
谈自主学习(3) -- 改变观念
因为认为“自主学习”是可以培养的,因此,许多家长寻求“自主学习的培养”,一旦长期的“培养”没有什么结果,家长们就会迁怒于孩子,很生气“为什么就不懂事呢? 为什么学习就不能自觉呢?”
是时候放下“培养自主学习”这种想法了,自主学习只可打击而不可培养。如果迷恋一种不可能的事,最终事情就会变得更糟。
我在办幼儿园时,曾和家长反复强调一种观念“父母们要欢迎孩子的问题,遇到孩子的问题要高兴”,因为孩子就是在问题或冲突中成长。 冲突就是孩子成长中的“树节”,没有冲突就没有成长,有成长就必然冲突。 如果家长没有这种观念,害怕看到孩子的问题,一遇到孩子的问题就来了情绪,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扭曲孩子的成长。
如果在“自主学习”抱持一种错误的观念,强求培养,结果只是失望,失望之后就会打击,这样本来的所剩不多的自主学习就会受到打击。 如果保持一种“不打击”而非“培养”自主学习,父母就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学习,因为,一般而言,父母在孩子学习上的干涉利少弊多。父母们总忍不住干涉孩子的学习,原因就是他们相信自己的干涉可以帮助孩子,实事上,很少真是这样的情况。
自主学习是不可以培养的,体制应试竞争的机制下,厌学也是必然的,对待的厌学也一样不必大惊小怪。 在体制下,不厌学或能自主学习的,那都是外星人,不要攀比。 一般人都是普通人,做个普通人就好了。
在应试这种压力下,孩子需要的只是“共情与鼓励”,不需要父母的大道理和喋喋叨叨。 父母真要想帮孩子,个人认为做好“十不准”的反思:
好父母“十不准”
1、不指责
2、不抱怨
3、不评价
4、不讲大道理
5、不命令
6、不威胁
7、不挖苦
8、不提醒
9、不建议
a、不利诱
有的父母看到这十不准就直呼:那我们当父母的什么都不做了吗? 当然不是。 如果你“共情与鼓励”做得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渠道自然就会畅通,孩子有了问题多会找你交流,这个时候你仍然要做的就是“倾听、共情、鼓励”,孩子不需要你提供什么建议或答案,他会自己找到,或做父母的可以用“苏格拉底式的发问”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但不要对孩子说出你的思考和指导(因为这也是一种控制,最终都不会有什么效用,而且多会适得其反)。
总结一下:
一、改变观念
1. “噢,我孩子有些厌学,嗯,这很正常。”
2. “我孩子学习不自觉,嗯,他不是外星人,而是一个普通人。”
二、坚持实践
3. 做好“倾听、共情、鼓励”,使交流渠道保持通畅。
4. 坚持每天反思十不准及“倾听、共情、鼓励”的实践,至少二、三年以上,是做好以上实践最有效的保证,而非阅读畅销教育秘诀或参加高价培训。
(*微信订阅公众号:皮蛋老师 家庭教育交流群:115295432 个人微信号: preco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