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的杂志和杂志铺
照常收工后顺路去商城四楼的独立书店逛一逛。
这一天来到杂志架上,这家书店选择的杂志非常精品,台湾独立刊物占据了小众又冷艳的一角。设计、家居、旅行、时尚、生活方式等等都是我喜爱翻看的,这一类往往装帧排版尤为精致,每个细节都充满了设计感,不管内容是否深刻,至少给人带来了愉悦的体验,所憧憬的生活都在里头一一呈现。
在杂志架前看到了熟悉的老朋友们——那些从初中就陪伴着我度过了十年的学生时代的刊物,包括《家居廊》《第一财经周刊》《新周刊》《COSMO》《旅行家》《博物》《世界博览》等等,有一些渐渐不再喜欢,有一些发行量好像越来越小,逐渐找不到身影。望着眼前琳琅的杂志封面,忽然心头有点悲哀: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购买阅读杂志了,平日手机网络里的资讯都看不过来,这个时代像我一样的人大概很多吧?那么这些依靠某位主编和一众有态度的编辑记者们撑起的个性鲜明的刊物,是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顿呢。
<心理月刊>、<环球企业家>、<壹读>等杂志近几年陆续停刊,惊异又惋惜。
然而微信订阅号里的内容真的能取代杂志吗?我的订阅号有70个,每天固定点击阅读的不多,隔几天没理会就能看到红圈里的数字上升到两位数,70个两位数加起来是很可怕的。其中也有杂志官方微信号,忠诚的刊物每天都会阅读,尽管如此,依然觉得和刊物本身相去甚远,无论是手机阅读体验,还是报道深度、排版设计。喜欢的文章手机上可以收藏,如果是纸质,我还能划线做笔记,剪下来按类别整理妥当。刚开始工作半年的时候,几乎没花时间在杂志上,天天拖着手机浏览各种新鲜事。后来慢慢意识到,这些信息太支离破碎了,免费快捷的另一面,是肤浅片面、措辞糟糕及真假不明。长时间阅读它们,并不会让你的心静下来,反而浑浊一团。
很难想象有一天传统纸媒消失殆尽会是什么样子。记得第一次去的大城市——香港,15岁的我走在街上,被随处可见的堆叠得满满当当的大报刊亭给震撼住了。那四面八方打开的架子上塞满了五花八门的杂志,娱乐八卦的股市评论的,漫画的时尚的文学的,看上去就像一个枝繁叶茂的矮壮树木,繁荣昌盛得很。随时有路人驻足,掏出零钱带走一份,顺便和老板笑笑寒暄,抱怨一下股市,女孩子们总是在八卦周刊面前目不转睛,还有我这样的土鳖,看见了此前人生从没看过的来自海峡两岸以及国外的杂志,像一个鲜艳的梦境,新奇极了。
我才知道,原来杂志铺可以这么迷人,跟一半空间用来卖零食饮料的小地方报刊亭不一样。后来陆续去了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街边的杂志铺们虽然没有香港那么多异国品种,也已丰富得足够你一觅天地。深圳则稀少许多,报刊亭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存在,毕竟这是一个为了经济而建立发展的年轻城市。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如何,从街边的杂志铺们就可窥见一斑呢。
北京派:
上海派:
广州派:
这两年异军突起的MOOK(=Book+Magazine),更多被摆放在书架上:
一座城市如果能够随处遇见丰盛的杂志铺,就算是一个人走在街上,好像也不怕寂寞了呢,因为你可以在它面前短暂停留,歇一歇脚。你知道那里有你的老朋友们,还能遇见一些新朋友们,固定的几本杂志更是你珍惜的领路人。翻阅它们,和你熟悉的专栏作家、主笔们对话,偶尔主编的换帅会让你怀念某某人的时代,但终究它们都是可靠的——稳定,独特,质量上乘,带你看世界的变化与动向,清晰可见,沉静笃定。
它们是不可替代的杂志和杂志铺啊。
微信订阅: Centuries_23
《千秋》,你的城市观察家。
这一天来到杂志架上,这家书店选择的杂志非常精品,台湾独立刊物占据了小众又冷艳的一角。设计、家居、旅行、时尚、生活方式等等都是我喜爱翻看的,这一类往往装帧排版尤为精致,每个细节都充满了设计感,不管内容是否深刻,至少给人带来了愉悦的体验,所憧憬的生活都在里头一一呈现。
在杂志架前看到了熟悉的老朋友们——那些从初中就陪伴着我度过了十年的学生时代的刊物,包括《家居廊》《第一财经周刊》《新周刊》《COSMO》《旅行家》《博物》《世界博览》等等,有一些渐渐不再喜欢,有一些发行量好像越来越小,逐渐找不到身影。望着眼前琳琅的杂志封面,忽然心头有点悲哀: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购买阅读杂志了,平日手机网络里的资讯都看不过来,这个时代像我一样的人大概很多吧?那么这些依靠某位主编和一众有态度的编辑记者们撑起的个性鲜明的刊物,是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顿呢。
![]() |
<心理月刊>、<环球企业家>、<壹读>等杂志近几年陆续停刊,惊异又惋惜。
然而微信订阅号里的内容真的能取代杂志吗?我的订阅号有70个,每天固定点击阅读的不多,隔几天没理会就能看到红圈里的数字上升到两位数,70个两位数加起来是很可怕的。其中也有杂志官方微信号,忠诚的刊物每天都会阅读,尽管如此,依然觉得和刊物本身相去甚远,无论是手机阅读体验,还是报道深度、排版设计。喜欢的文章手机上可以收藏,如果是纸质,我还能划线做笔记,剪下来按类别整理妥当。刚开始工作半年的时候,几乎没花时间在杂志上,天天拖着手机浏览各种新鲜事。后来慢慢意识到,这些信息太支离破碎了,免费快捷的另一面,是肤浅片面、措辞糟糕及真假不明。长时间阅读它们,并不会让你的心静下来,反而浑浊一团。
![]() |
![]() |
很难想象有一天传统纸媒消失殆尽会是什么样子。记得第一次去的大城市——香港,15岁的我走在街上,被随处可见的堆叠得满满当当的大报刊亭给震撼住了。那四面八方打开的架子上塞满了五花八门的杂志,娱乐八卦的股市评论的,漫画的时尚的文学的,看上去就像一个枝繁叶茂的矮壮树木,繁荣昌盛得很。随时有路人驻足,掏出零钱带走一份,顺便和老板笑笑寒暄,抱怨一下股市,女孩子们总是在八卦周刊面前目不转睛,还有我这样的土鳖,看见了此前人生从没看过的来自海峡两岸以及国外的杂志,像一个鲜艳的梦境,新奇极了。
我才知道,原来杂志铺可以这么迷人,跟一半空间用来卖零食饮料的小地方报刊亭不一样。后来陆续去了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街边的杂志铺们虽然没有香港那么多异国品种,也已丰富得足够你一觅天地。深圳则稀少许多,报刊亭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存在,毕竟这是一个为了经济而建立发展的年轻城市。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如何,从街边的杂志铺们就可窥见一斑呢。
北京派:
![]() |
上海派:
![]() |
广州派:
![]() |
这两年异军突起的MOOK(=Book+Magazine),更多被摆放在书架上:
![]() |
一座城市如果能够随处遇见丰盛的杂志铺,就算是一个人走在街上,好像也不怕寂寞了呢,因为你可以在它面前短暂停留,歇一歇脚。你知道那里有你的老朋友们,还能遇见一些新朋友们,固定的几本杂志更是你珍惜的领路人。翻阅它们,和你熟悉的专栏作家、主笔们对话,偶尔主编的换帅会让你怀念某某人的时代,但终究它们都是可靠的——稳定,独特,质量上乘,带你看世界的变化与动向,清晰可见,沉静笃定。
它们是不可替代的杂志和杂志铺啊。
微信订阅: Centuries_23
《千秋》,你的城市观察家。
![]() |
-
ningxindi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1-10 18:24:57
-
Tessss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7-29 12: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