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有信词语接龙
与段子手小庞畅聊情事归来
夏夜,闷热无雨,不见月影
脑海里却意外地循环播放着——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初闻此句,尚是小学时
纵然当时同桌整日对我重复念叨,我却丝毫不知其意,可谓不解风情
词出粤剧《客途秋恨》,不过显然难为小学生所知
故而得感谢张卫健所演《小宝与康熙》编剧的脑洞
以此词为梗,配上张卫健颇具风味的演绎,颇为成功
以致此后尽管听再多次《客途秋恨》,我的脑海中循环的仍是韦小宝与同桌声音交叠的诙谐版念白
《客途秋恨》是一个很熟悉的名词,但首先并非因为粤剧
而是因许鞍华
吴念真操刀剧本,许导以亲身经历为底本所成之作,可谓集港台艺术片大师之浓情
而谈到粤剧,在上世纪《客途秋恨》乃一实打实的名曲——
“凉风有信”句为粤剧四大天王白驹荣先生唱腔所荣,街头巷尾传唱不止,如今在大陆则少为人知。
然而细细探之,也非十分隐蔽,在张国荣《胭脂扣》中,此曲便数次出镜,只是不为我等所识罢了。不过,若你对哥哥甚为关注,则应会注意到他在88演唱会中曾有一《客途秋恨》的唱段。
再回到白驹荣,回到粤剧。
我对粤剧实则无甚见识,儿时随祖母听了些许越剧,初初竟因谐音混淆,始终不知世有“粤剧”
偶然在网上撷取一篇文章《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致任白》,记叙了两位粤剧名伶从青葱到华发的一生相知相守,深为触动,初有所知
两年后游香港,行车路过香港大学,窗外掠过“任白楼”竟不能自已
仿佛此楼于我心中幻作仙闾楼台,寄那五十年“出必一双,入必一对”的此情只应天上有,使一切恶语相向都噤了声
如此,方知粤剧,方知《帝女花》,方知“仙凤鸣”
巧的是白雪仙之父,正是白驹荣。
落字此时,我耳边所放正是白驹荣版《客途秋恨》全曲
初听时,只觉腔调口音均十分耳熟,仿佛去年冬在南安村庄有幸听得的闽南高甲戏
我只知《客途秋恨》取自地水南音,却不知地水南音为何物
一查之下,果然源自泉州
我所听过的戏实在不多,之间却总有丝缕相连,可见戏曲于我确实大为有缘
犹记得当时驻足在村落戏台边,伴着玩耍孩童,伴着长须老者,伴着半锈的单双杠爬梯,伴着不知年岁的桐油条凳,神奇地为这古老的乡俗传统社戏吸引,足足站了近3小时,目不转睛,不舍离去。
各种音乐设备中常存着一曲不知何处寻来的越剧,每每一听便如西人在中国戏院里吸上水烟一般安逸满足,这水烟吸得次数之多,直教我都能唱上几句。
可你问我究竟何处吸引人,实则我也不知
腔调过耳,我甚至不知在唱何物
便如当年《客途秋恨》故事并不为人所喜,广传只因白老板唱腔韵味
“凉风有信”——何谓凉风有信?
想到航海家们最爱的“信风”
又想到“风信子”,那得名于阿波罗情钟,却为西风神所害的美男子血液之花朵
然而为何要翻作“风信子”呢?
并不知晓。
何谓凉风有信?何谓秋月无边?
并不知晓。
戏文有时美而无甚道理,正如杨凡的电影美学一般,可见杨凡拍《游园惊梦》倒没拍错
是故——
夏夜,闷热无雨,不见月影
何妨我非要想
“凉风有信
秋月无边
亏我思娇情绪
好比度日如年”
夏夜,闷热无雨,不见月影
脑海里却意外地循环播放着——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初闻此句,尚是小学时
纵然当时同桌整日对我重复念叨,我却丝毫不知其意,可谓不解风情
词出粤剧《客途秋恨》,不过显然难为小学生所知
故而得感谢张卫健所演《小宝与康熙》编剧的脑洞
以此词为梗,配上张卫健颇具风味的演绎,颇为成功
以致此后尽管听再多次《客途秋恨》,我的脑海中循环的仍是韦小宝与同桌声音交叠的诙谐版念白
《客途秋恨》是一个很熟悉的名词,但首先并非因为粤剧
而是因许鞍华
吴念真操刀剧本,许导以亲身经历为底本所成之作,可谓集港台艺术片大师之浓情
而谈到粤剧,在上世纪《客途秋恨》乃一实打实的名曲——
“凉风有信”句为粤剧四大天王白驹荣先生唱腔所荣,街头巷尾传唱不止,如今在大陆则少为人知。
然而细细探之,也非十分隐蔽,在张国荣《胭脂扣》中,此曲便数次出镜,只是不为我等所识罢了。不过,若你对哥哥甚为关注,则应会注意到他在88演唱会中曾有一《客途秋恨》的唱段。
再回到白驹荣,回到粤剧。
我对粤剧实则无甚见识,儿时随祖母听了些许越剧,初初竟因谐音混淆,始终不知世有“粤剧”
偶然在网上撷取一篇文章《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致任白》,记叙了两位粤剧名伶从青葱到华发的一生相知相守,深为触动,初有所知
两年后游香港,行车路过香港大学,窗外掠过“任白楼”竟不能自已
仿佛此楼于我心中幻作仙闾楼台,寄那五十年“出必一双,入必一对”的此情只应天上有,使一切恶语相向都噤了声
如此,方知粤剧,方知《帝女花》,方知“仙凤鸣”
巧的是白雪仙之父,正是白驹荣。
落字此时,我耳边所放正是白驹荣版《客途秋恨》全曲
初听时,只觉腔调口音均十分耳熟,仿佛去年冬在南安村庄有幸听得的闽南高甲戏
我只知《客途秋恨》取自地水南音,却不知地水南音为何物
一查之下,果然源自泉州
我所听过的戏实在不多,之间却总有丝缕相连,可见戏曲于我确实大为有缘
犹记得当时驻足在村落戏台边,伴着玩耍孩童,伴着长须老者,伴着半锈的单双杠爬梯,伴着不知年岁的桐油条凳,神奇地为这古老的乡俗传统社戏吸引,足足站了近3小时,目不转睛,不舍离去。
各种音乐设备中常存着一曲不知何处寻来的越剧,每每一听便如西人在中国戏院里吸上水烟一般安逸满足,这水烟吸得次数之多,直教我都能唱上几句。
可你问我究竟何处吸引人,实则我也不知
腔调过耳,我甚至不知在唱何物
便如当年《客途秋恨》故事并不为人所喜,广传只因白老板唱腔韵味
“凉风有信”——何谓凉风有信?
想到航海家们最爱的“信风”
又想到“风信子”,那得名于阿波罗情钟,却为西风神所害的美男子血液之花朵
然而为何要翻作“风信子”呢?
并不知晓。
何谓凉风有信?何谓秋月无边?
并不知晓。
戏文有时美而无甚道理,正如杨凡的电影美学一般,可见杨凡拍《游园惊梦》倒没拍错
是故——
夏夜,闷热无雨,不见月影
何妨我非要想
“凉风有信
秋月无边
亏我思娇情绪
好比度日如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