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操作性制约学习:行为的出现在于后果的满意与否者称为操作制约学习。案例:《临江之麋》。在柳宗元所撰之《临江之麋》一文中,曾说到一个故事。有一位临江人,打猎时获得一只小麋鹿,带回家畜养它。一进家门。所养一群家犬都翘着尾巴跑来望着小麋鹿垂涎欲滴,主人见状拿起鞭子怒打之。从此每日抱着麋鹿来到群犬中,慢慢地,小麋鹿可以跟家犬游戏,久而久之,家犬都如主人的意思,跟小麋鹿和平相处。(对于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主人可能采取很多办法,多数无效,只有一个效果——鞭打,作为垂涎欲滴带来的不满意效果,使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逐渐消失,保留跟小麋鹿和平相处的反应。)
1、操作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自动控制的斯金纳箱,一端壁上有横杠,杠下有食物水盘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实验对象为白鼠,经过多次实验,每当白鼠按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杠杆的反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控制,白鼠学会了按杠杆取食物的行为。
★反应性制约学习:两个刺激同时出现,产生了取代作用,引起行为改变,像这类刺激代替性的学习历程,在学习心理学上称为古典
制约学习,或称反应性制约学习。案例:《揖驴的故事》明朝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来。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到死都还不知道被侄儿摆了一道。
1、反应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琼斯的反制约实验。
⑴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将一只饿狗系于架上,以少许牛肉呈现,狗即流出口涎,由此可知牛肉为有效刺激。铃声本为无效刺激。在呈现牛肉时,同时也按铃,如此连续几次后,虽然单独按铃,狗亦流出口涎。
反应性制约学习历程
学习之前: 食物→分泌唾液
铃声→漠然反应
学习过程: (连续配对呈现铃声与食物5~6次)
铃声﹢食物→分泌唾液
学习后: 铃声→分泌唾液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操作性制约学习:行为的出现在于后果的满意与否者称为操作制约学习。案例:《临江之麋》。在柳宗元所撰之《临江之麋》一文中,曾说到一个故事。有一位临江人,打猎时获得一只小麋鹿,带回家畜养它。一进家门。所养一群家犬都翘着尾巴跑来望着小麋鹿垂涎欲滴,主人见状拿起鞭子怒打之。从此每日抱着麋鹿来到群犬中,慢慢地,小麋鹿可以跟家犬游戏,久而久之,家犬都如主人的意思,跟小麋鹿和平相处。(对于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主人可能采取很多办法,多数无效,只有一个效果——鞭打,作为垂涎欲滴带来的不满意效果,使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逐渐消失,保留跟小麋鹿和平相处的反应。)
1、操作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自动控制的斯金纳箱,一端壁上有横杠,杠下有食物水盘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实验对象为白鼠,经过多次实验,每当白鼠按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杠杆的反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控制,白鼠学会了按杠杆取食物的行为。
★反应性制约学习:两个刺激同时出现,产生了取代作用,引起行为改变,像这类刺激代替性的学习历程,在学习心理学上称为古典
制约学习,或称反应性制约学习。案例:《揖驴的故事》明朝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来。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到死都还不知道被侄儿摆了一道。
1、反应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琼斯的反制约实验。
⑴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将一只饿狗系于架上,以少许牛肉呈现,狗即流出口涎,由此可知牛肉为有效刺激。铃声本为无效刺激。在呈现牛肉时,同时也按铃,如此连续几次后,虽然单独按铃,狗亦流出口涎。
反应性制约学习历程
学习之前: 食物→分泌唾液
铃声→漠然反应
学习过程: (连续配对呈现铃声与食物5~6次)
铃声﹢食物→分泌唾液
学习后: 铃声→分泌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