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来:理势兼顾,以理导势——基于赵汀阳文章的评论
〖三联学术通讯小站按语〗
三联书店新刊印的《跨文化对话》(第33辑),刊登了陈来对赵汀阳有关论述的评论。感谢陈来教授允准“三联学术通讯”小站发表此文。文中评述的赵汀阳论文是“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
理势兼顾,以理导势——基于赵汀阳文章的评论
◎ 陈来
古代儒家的历史哲学,常用“理—势”的分析框架来观察历史。所谓势,就是一种现实的势力、趋势,所谓理,就是规律、原则、理想。势往往与现实性、必然性相关,理则往往联系于合理性而言。二者有分有合。离开历史的发展现实,空谈价值和正义,就会被历史边缘化。但如果认为“理势合一”是无条件的,那就意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使我们失去了对历史和现代的批判与引导力量,抹杀了人对历史的能动参与和改造。因此,就本来意义上说,“理—势”分析的出现,既是为了强调人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更是为了强调人以及人的道德理想对历史的批判改造的功能。从前人们常说“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历史潮流就是势。势或历史潮流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不一定是全然合理的,不是不可以引导的;但不顾历史大势,反势而行,逆历史潮流而动,则必然要失败。妥当的态度应当是“理势兼顾”,“以理导势”,这是儒学面对全球化的问题所采取的主张。
朱子在《四书集注》中,既谈到“理势之当然”,又谈到“理势之必然”。朱子不仅重视作为历史过程本身合理性的必然之“理”,也重视以当然之“理”推动人的历史实践去补充、导正势的偏重。朱子主张顺理、乘势,既要乘势而行,也要顺理而为。同时,他也指出,“天下之势终不免于偏有所重”,故应“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这里的“导之”所依据的自然是当然之理,所以,朱子的理势观,包含着用理和势二元因素来分析历史,而关注以理导势,引导实践。用这样的观点来说,全球化是“自然之势”,但人可以而且应当“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这样才能把理势之自然和理势之当然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历史向着人的理想的方向前进。
经济技术的全球化是当今的世界大势。而对于文化学者来说,重点是不仅关注全球化运动的“势”,也要分析其中的“理”,尤其注重全球化运动的文化面向,从而使我们不仅成为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也时刻保持对全球化运动的清醒分析,在参与中发挥东方文化的力量,促进全球化运动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赵汀阳文视野广阔,有前瞻性,也有较深刻的对时代的分析。如果从儒学的角度来思考,我想提出两点意见。赵文一开始就强调“形势”的概念,认为只有通过对形势这个概念才能看出现实所蕴含的可能未来及其意义。事实上,此文的出发点也是对时代、对世界的形势的基本分析,即认为当下的世界是现代将结束,是全球时代的开始。如果以传统儒家的“理势论”的角度来看,赵文的基本点始终放在“势”的分析之上,而忽略“理”的维度。赵文虽然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与前瞻,但总的来说比较重视现实,而缺少理想的地位。敏于大势的判断,固然可以掌握时代的先机,而与势俱进;但新势之来,不见得克服了旧的毛病,更不见得没有新的毛病。新势之自身仍然可能是一个不理想的人类生存状态。所以,如果人只是追随势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文化努力就没有了地位。因此,“势”是要加以注意的,但只注意“势”并不能自然迎来理想的未来。
由于赵文主于势而忽于理,所以特别强调“讨论的重点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游戏的形态问题”;又说“现代游戏的恶循环不可能被道德批评所改变,只能指望新游戏颠覆旧游戏”。不管作者所说的具体分析有无道理,此文基本方法似表现出一种非道德化的倾向。其实,并不像赵文所说的,近100年来马克思思想与欧洲左派运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未能阻挡现代性的高歌猛进;相反,对现代性的批判运动,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已经历史地成为塑造现代性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性的形成与变化。只要不把现代性抽象地理解为个人自由、市场经济、政治民主的简单相加,而具体地了解100年来现代性的历史生成,即可知,以道德批评为基础或起点的批判运动,精神可以变为物质,是现实世界塑造的重要力量。因此,任何对历史的展望分析,必须为人的文化努力和道德批判留出必要的空间。
其次,现代性本身并不能等同于“现代游戏”。“现代游戏”的说法遮掩了现代性中包含的普遍价值。自由、民主、平等、正义这些在现代性历史建构中得到普遍化的价值,其所以能普遍化,乃是由于它们是人类在近代以来所发展的社会理想,虽然从“三个世界”的角度来看,直至今天没有一个世界是真正实现了这些理想的。忽视价值是作者只留意“势”的立场的必然归趋。而作者之所以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游戏,也是因为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对国际矛盾的关注,而并非集中于社会矛盾的关注。国际关系往往只是游戏关系,这也是赵文最后归结到对推荐其天下体系的原由。但国际关系并不是现代性的全部。
全球化究竟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说全球化是现代性的新阶段,这的确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作者自己也说“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全球普遍化”。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带来新世界”的警告已经有过几次,但这些新技术革命都未能突破现代性,以往的新技术革命也未能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和规则。即使从互联网时代放眼未来,新技术革命能否带来世界新秩序也是不确定的,即使有新的游戏及其规则的形成,它是否是人类所理想的规则,是完全不能确定的。从人类历史的经验来看,即使我们在最近的未来将迎来一种新游戏及规则,这个新的世界游戏规则仍必须以人的理想批判地改进它、约束他,而不可能把所有指望寄托在它的自然出场。◆
------------------------------------------------------------------------
三联版 陈来新著:
《仁学本体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6月,精装,52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06046/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4月出版,精装,38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54420/
三联书店新刊印的《跨文化对话》(第33辑),刊登了陈来对赵汀阳有关论述的评论。感谢陈来教授允准“三联学术通讯”小站发表此文。文中评述的赵汀阳论文是“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
![]() |
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三联书店,2013年 |
理势兼顾,以理导势——基于赵汀阳文章的评论
◎ 陈来
古代儒家的历史哲学,常用“理—势”的分析框架来观察历史。所谓势,就是一种现实的势力、趋势,所谓理,就是规律、原则、理想。势往往与现实性、必然性相关,理则往往联系于合理性而言。二者有分有合。离开历史的发展现实,空谈价值和正义,就会被历史边缘化。但如果认为“理势合一”是无条件的,那就意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使我们失去了对历史和现代的批判与引导力量,抹杀了人对历史的能动参与和改造。因此,就本来意义上说,“理—势”分析的出现,既是为了强调人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更是为了强调人以及人的道德理想对历史的批判改造的功能。从前人们常说“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历史潮流就是势。势或历史潮流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不一定是全然合理的,不是不可以引导的;但不顾历史大势,反势而行,逆历史潮流而动,则必然要失败。妥当的态度应当是“理势兼顾”,“以理导势”,这是儒学面对全球化的问题所采取的主张。
朱子在《四书集注》中,既谈到“理势之当然”,又谈到“理势之必然”。朱子不仅重视作为历史过程本身合理性的必然之“理”,也重视以当然之“理”推动人的历史实践去补充、导正势的偏重。朱子主张顺理、乘势,既要乘势而行,也要顺理而为。同时,他也指出,“天下之势终不免于偏有所重”,故应“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这里的“导之”所依据的自然是当然之理,所以,朱子的理势观,包含着用理和势二元因素来分析历史,而关注以理导势,引导实践。用这样的观点来说,全球化是“自然之势”,但人可以而且应当“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这样才能把理势之自然和理势之当然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历史向着人的理想的方向前进。
经济技术的全球化是当今的世界大势。而对于文化学者来说,重点是不仅关注全球化运动的“势”,也要分析其中的“理”,尤其注重全球化运动的文化面向,从而使我们不仅成为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也时刻保持对全球化运动的清醒分析,在参与中发挥东方文化的力量,促进全球化运动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赵汀阳文视野广阔,有前瞻性,也有较深刻的对时代的分析。如果从儒学的角度来思考,我想提出两点意见。赵文一开始就强调“形势”的概念,认为只有通过对形势这个概念才能看出现实所蕴含的可能未来及其意义。事实上,此文的出发点也是对时代、对世界的形势的基本分析,即认为当下的世界是现代将结束,是全球时代的开始。如果以传统儒家的“理势论”的角度来看,赵文的基本点始终放在“势”的分析之上,而忽略“理”的维度。赵文虽然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与前瞻,但总的来说比较重视现实,而缺少理想的地位。敏于大势的判断,固然可以掌握时代的先机,而与势俱进;但新势之来,不见得克服了旧的毛病,更不见得没有新的毛病。新势之自身仍然可能是一个不理想的人类生存状态。所以,如果人只是追随势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文化努力就没有了地位。因此,“势”是要加以注意的,但只注意“势”并不能自然迎来理想的未来。
由于赵文主于势而忽于理,所以特别强调“讨论的重点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游戏的形态问题”;又说“现代游戏的恶循环不可能被道德批评所改变,只能指望新游戏颠覆旧游戏”。不管作者所说的具体分析有无道理,此文基本方法似表现出一种非道德化的倾向。其实,并不像赵文所说的,近100年来马克思思想与欧洲左派运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未能阻挡现代性的高歌猛进;相反,对现代性的批判运动,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已经历史地成为塑造现代性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性的形成与变化。只要不把现代性抽象地理解为个人自由、市场经济、政治民主的简单相加,而具体地了解100年来现代性的历史生成,即可知,以道德批评为基础或起点的批判运动,精神可以变为物质,是现实世界塑造的重要力量。因此,任何对历史的展望分析,必须为人的文化努力和道德批判留出必要的空间。
其次,现代性本身并不能等同于“现代游戏”。“现代游戏”的说法遮掩了现代性中包含的普遍价值。自由、民主、平等、正义这些在现代性历史建构中得到普遍化的价值,其所以能普遍化,乃是由于它们是人类在近代以来所发展的社会理想,虽然从“三个世界”的角度来看,直至今天没有一个世界是真正实现了这些理想的。忽视价值是作者只留意“势”的立场的必然归趋。而作者之所以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游戏,也是因为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对国际矛盾的关注,而并非集中于社会矛盾的关注。国际关系往往只是游戏关系,这也是赵文最后归结到对推荐其天下体系的原由。但国际关系并不是现代性的全部。
全球化究竟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说全球化是现代性的新阶段,这的确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作者自己也说“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全球普遍化”。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带来新世界”的警告已经有过几次,但这些新技术革命都未能突破现代性,以往的新技术革命也未能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和规则。即使从互联网时代放眼未来,新技术革命能否带来世界新秩序也是不确定的,即使有新的游戏及其规则的形成,它是否是人类所理想的规则,是完全不能确定的。从人类历史的经验来看,即使我们在最近的未来将迎来一种新游戏及规则,这个新的世界游戏规则仍必须以人的理想批判地改进它、约束他,而不可能把所有指望寄托在它的自然出场。◆
------------------------------------------------------------------------
三联版 陈来新著:
《仁学本体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6月,精装,52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06046/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4月出版,精装,38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544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