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价值》译
第一章
亚瑟·库斯勒
模范知识分子
亚瑟·库斯勒是二十世纪一位模范式的知识分子。1905年出生于匈牙利——用库斯勒自己的话说便是“正当理性时代日暮沉沉之时”——他成长于维也纳,本可以在柏林、巴勒斯坦、巴黎、伦敦度过丰富多彩的一生,却在1931年,加入了德国共产党,历游苏联,西班牙内战期间于前线报道,遭被捕入狱,并被佛朗哥判处死刑。因英方干涉他得以释放,辗转至法国,因正值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两次被法方拘禁。他在第二次拘禁期间出逃,设法到达英国后,他便在那里度过了战争年岁,也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多半余生。他推动成立了1950年的文化自由代表大会。他可能是战后最著名的反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晚年致力于修正主义的自然科学史、超心里学以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嗜好。最终在1983年,于78岁高龄,库斯勒与他的同伴双双自杀。
库斯勒籍贯系布达佩斯,成长于中欧之中心的维也纳。此人身上的诸多特点——他的政治营垒,他在文化认知上的猎奇与折衷,他一生矛盾徘徊的犹太遗风,他或自愿或被迫的辗转流离——皆可追溯出其渊源。而正是这些渊源,塑造了那一时代那一土地上的知识分子。只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库斯勒同马奈·斯派伯(见第三章)一样,对于个人与集体行为的精神性欲观阐释有着固执的痴迷。在他的自传作品,及他晚年的一些“科学类”文章中,他都深深沉浸于对一种一劳永逸答案的求索,而均诉诸于某某“情节”,某某“压抑”,“否认心理”,“神经刺激”,隐形“动机”,等等因素,诸如此类。
对于20世纪下半叶的英语语言读者来说,所有这些都似乎有些“过”。而近几十年来库斯勒日渐消殒的学术地位更是多少归因于,我们觉得,他变“蠢”了。奥威尔一度谴责他将所有革命的信仰与斗争的目标贬损为“神经冲动理性化后的产物”。然而对于一个自幼在弗洛伊德学说阿德勒理论盛行的维也纳成长起来的人而言,对于一个在三十五岁之前便发现后又抛弃共产主义思想的人而言,转而投入性科学、超心理学,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而事实上,这样的大反转并不似表面这样奇特突兀。
其实,贵为社会实践谜团之匙的马克思主义,也经历过如此反转。其“科学性”依赖于对一切外部政治信息或社会大数据的解释,而解释依据只消一丝理论上的怀疑:事物的表象非事实。只有当事物按照其会内成员认知的方式瓦解,而此时一切事物才最正确,一切事物才将归入大和谐中,这时事物方会显出其本质意义。而当库斯勒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他所作的,仅仅是寻找将表象去神秘化,摒弃随机性无序性,挖掘事物的深沉本质而已。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或对于任何一个翻开马克思主义而少了哪怕一点先入之见的人来说,库斯勒的思维轨迹似乎诡谲奇异。然而回顾他的出生背景成长环境,所谓的变轨又似乎含着某种连贯。在弥漫着独特世纪末颓废风气的中欧同辈人中,库斯勒一直可谓“时尚前卫”。
至于亚瑟·库斯勒的生平事业,则是报道。确实如此,他曾参加的唯一一个正常工作就是于威玛时代期间为《柏林午间新闻(Berliner Zeitung am Mittag)》日报做记者,并在26岁时成为该报的外文编辑兼助理主编。几乎一时间他生平所有的兴趣与经历都再版、改写入了报道事业。而他也一度成为上世纪最伟大的记者之一。
亚瑟·库斯勒
模范知识分子
亚瑟·库斯勒是二十世纪一位模范式的知识分子。1905年出生于匈牙利——用库斯勒自己的话说便是“正当理性时代日暮沉沉之时”——他成长于维也纳,本可以在柏林、巴勒斯坦、巴黎、伦敦度过丰富多彩的一生,却在1931年,加入了德国共产党,历游苏联,西班牙内战期间于前线报道,遭被捕入狱,并被佛朗哥判处死刑。因英方干涉他得以释放,辗转至法国,因正值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两次被法方拘禁。他在第二次拘禁期间出逃,设法到达英国后,他便在那里度过了战争年岁,也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多半余生。他推动成立了1950年的文化自由代表大会。他可能是战后最著名的反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晚年致力于修正主义的自然科学史、超心里学以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嗜好。最终在1983年,于78岁高龄,库斯勒与他的同伴双双自杀。
库斯勒籍贯系布达佩斯,成长于中欧之中心的维也纳。此人身上的诸多特点——他的政治营垒,他在文化认知上的猎奇与折衷,他一生矛盾徘徊的犹太遗风,他或自愿或被迫的辗转流离——皆可追溯出其渊源。而正是这些渊源,塑造了那一时代那一土地上的知识分子。只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库斯勒同马奈·斯派伯(见第三章)一样,对于个人与集体行为的精神性欲观阐释有着固执的痴迷。在他的自传作品,及他晚年的一些“科学类”文章中,他都深深沉浸于对一种一劳永逸答案的求索,而均诉诸于某某“情节”,某某“压抑”,“否认心理”,“神经刺激”,隐形“动机”,等等因素,诸如此类。
对于20世纪下半叶的英语语言读者来说,所有这些都似乎有些“过”。而近几十年来库斯勒日渐消殒的学术地位更是多少归因于,我们觉得,他变“蠢”了。奥威尔一度谴责他将所有革命的信仰与斗争的目标贬损为“神经冲动理性化后的产物”。然而对于一个自幼在弗洛伊德学说阿德勒理论盛行的维也纳成长起来的人而言,对于一个在三十五岁之前便发现后又抛弃共产主义思想的人而言,转而投入性科学、超心理学,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而事实上,这样的大反转并不似表面这样奇特突兀。
其实,贵为社会实践谜团之匙的马克思主义,也经历过如此反转。其“科学性”依赖于对一切外部政治信息或社会大数据的解释,而解释依据只消一丝理论上的怀疑:事物的表象非事实。只有当事物按照其会内成员认知的方式瓦解,而此时一切事物才最正确,一切事物才将归入大和谐中,这时事物方会显出其本质意义。而当库斯勒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他所作的,仅仅是寻找将表象去神秘化,摒弃随机性无序性,挖掘事物的深沉本质而已。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或对于任何一个翻开马克思主义而少了哪怕一点先入之见的人来说,库斯勒的思维轨迹似乎诡谲奇异。然而回顾他的出生背景成长环境,所谓的变轨又似乎含着某种连贯。在弥漫着独特世纪末颓废风气的中欧同辈人中,库斯勒一直可谓“时尚前卫”。
至于亚瑟·库斯勒的生平事业,则是报道。确实如此,他曾参加的唯一一个正常工作就是于威玛时代期间为《柏林午间新闻(Berliner Zeitung am Mittag)》日报做记者,并在26岁时成为该报的外文编辑兼助理主编。几乎一时间他生平所有的兴趣与经历都再版、改写入了报道事业。而他也一度成为上世纪最伟大的记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