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为什么无法离开伤害她的关系 |我们能做些什么
文/简单心理
Be kind;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that you know nothing about.
谨言慎行,因为你遇见的每个人,都在打着一场不为人知的的战役。
人们经常做一些在日后回首时候,觉得“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一个被抓捕的嫌犯,怎么也不能相信当时做了这么“愚蠢”的事情。比如当你的好朋友跟你涕泪横流地讲Ta被伴侣虐待的故事,而过了两天,你惊讶地发现他们又重归于好了。
“Ta径直地走回那段被她描述为’炼狱’一样的生活,头也不回”。
Ta为什么要回去?
1973年8月23日,斯德哥尔摩的两个持械抢匪进入一个银行,绑架了4名人质。他们劫持了人质5天的时间。等人质获救之后,在媒体采访中,这些人质居然都对劫匪表达支持,他们甚至觉得劫匪是在保护他们免受警察的伤害。甚至有一个女性和其中一个劫匪订婚,而另一名女性发起了一个基金来帮助劫匪进行法律诉讼。
这在当时被看来是如此地不可理解,后来就被公众定义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而其实在心理学领域中,受害者和施虐者结成情感同盟的情形早已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范畴。研究者认为,和施虐者结盟,其实是受害者在应对虐待和恐吓之下发展出的生存策略。尤其是施虐和受虐的关系长期存在的时候,受害者只能(从心理上)和施虐者站在一起,否则就无法“生存”下来。
而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绝不仅仅在极端情形下发生,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人际关系中都以各种形式存在,施虐方不止是个人,有时候也会以职位、机构、组织的形式出现。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情形的本质上是控制和虐待的关系,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受害者会这样为施虐者辩护了。
不是所有处在“控制和虐待”的关系中都会出现“斯德哥尔摩”的特征,但一旦出现,有几个常见的特点:
对施虐方/控制者心怀感激
对于来解救的人或者家人感到厌烦或者仇恨
认为施虐方是有难处/道理的,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支持施虐者的行为,有的时候甚至会帮助施虐者
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离开
而以上的情形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呢?
1. 一个人相信会对自己的人身或心理上的有威胁的时候
这样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可见的暴力人身威胁;另一种是间接的恐吓:比如说你永远都不能离开我,以前离开我的都没有啥好下场。
不那么容易被识别的(常见)威胁:你这么差,除了你不会有人要你了/ 外面没有比我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全世界只有我对你最好,别人都会伤害你
2. 施虐者时不时给予受害者一些小恩小惠
因为受害者在努力寻找一切希望,这些小恩小惠可以是任何东西。劫持情形下,让你活着就已经是“大恩大德”;而在一段虐待的关系中,如果施虐者给了一些哪怕是“嘘寒问暖”,都会让人觉得“事情也许就快有转机了”、“Ta也不全是坏的”、“Ta也许也是一个在经受痛苦的人”。
有一个陷入在性虐待关系中的人,先是觉得愤怒,但是一想到对方在生活中还挺照顾自己的,就觉得很愧疚,“ta其实对我挺好的,我怎么能把ta想得那么坏呢。”
尤其是,施虐者也许会向你展示Ta柔软脆弱的一面:Ta有酗酒的父亲、难缠的母亲,悲惨的童年,难养活的家……这让你同情和“理解”Ta,尽管施虐的行为一如既往,你充满了“理解”和“希望”。
3. 受害者主动或被动地(心理上或者生理上)和外界隔离
受害者往往觉得自己在关系中如履薄冰。Ta不得不完全按照施虐者的方式去思考和行为,“否则都是你的错!”
这时候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只会使Ta招致更多的被虐待。所以受害者会主动地隔离自己,与其说Ta在和施虐者结盟,不如说,Ta在试着隔离开那些会使得Ta遭受更多虐待的来源。
4. 觉得自己没有能力逃离开这个环境
施虐者往往会使得受害者觉得无比愧疚。“如果你离开,我就死给你看”“你走了孩子怎么办,都是你的错”。在施虐/控制的关系中,被害者往往会体验到自尊和自信的丧失感和无力感,而使得自己相信自己是没有能力独立/离开这个环境。
而一个处理家暴和暴力管理项目的咨询师说,在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中,产生的影响就像“钟摆”。即便受害者有机会离开,受害者会觉得恐惧、愤怒、甚至仇恨,而之后,他们会开始觉得愧疚、羞耻、焦虑不安……也许陷入这样的情形都是我的错。这非常容易使得他们转身回到那个被伤害的情境中去。
坏事不会只出现一件,常常伴随的还有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比如你的伴侣羞辱你,对你家暴。但是因为经济、孩子或者其他原因你无法离开Ta,你会开始想:“Ta平时对我挺好的”,“可能只是Ta最近压力比较大”,“下一次我更小心一点就好了”。
这就是“认知失调”的作用。
当人们在同一时候有着两种互相矛盾的认知(可以是看法/情绪/信仰/行为),这两种认知打架,从而陷入很紧张的心理冲突的状态。这是如此之难以承受,之后人们就会放弃或者改变其中一种认知,来消除这种冲突感。
而每一次放弃,并不意味着是“理性”的结果。多半是,在当下情境下选择的生存策略。
有科学家观察过一个邪教,教义要求会员要放弃所有的一切来入教。这个邪教相信世界会被洪水淹没,如果你放弃得越多(你的财产/你的家人/你的生活),你就越有机会被拯救。这听起来是如此不可思议,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选择相信它。都而研究发现,越是让我们觉得艰难、不舒服、羞辱的仪式,我们就越发对它越忠诚。
当你投入得越多,你越要给自己找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被骗了之后,比如交了昂贵的学费、买了电视购物的残次品,你调侃Ta的时候,Ta会很认真地反驳你。
因为否则,真相太痛苦了。
但请不要评价“受害者”
站在局外,我们很容易去评判“受害者”看起来“蠢得无可救药”。而其实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表达:我要努力先活下来。
如果我们回去看看资料,会发现,越是畸形的环境,越是使得人们产生(外人看起来)“奇怪”的应对方式。我想大概如果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陷入同样情境的时候,做出相同的选择。
如果你的家人或者朋友陷入这样令人担心的关系中,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你要理解:
1. 你如果直接跟施虐者对着干,你就彻底走到了对立面。“你看,就是你在破坏我们的关系!”
2. 而你每次和受害者的联系,都会使得受害者被攻击的可能性高一些。
3. 受害者不是在躲避或者拒绝你。他们是在躲避引起被虐待的可能性。
你可以怎么做:
1.你如果时不时地去问ta,你最近有没有逃脱魔掌?你很快就会被拉黑名单了。不如固定一个时间电话或者会面,只谈一些猫猫狗狗。你的唯一目的是,让受害者知道,当他们决定求助的时候,你在这里。
2.常常以家庭的身份,逢年过节问候。让他们知道,家庭是在的。
3.给受害者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受害者感受到,无论他们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支持。不要因为他们没有马上改变而让他们觉得我们抛弃了Ta。
4.不要轻易伤害施虐者。在改变尚未发生的时候,伤害施虐者只会增添受害者的负担(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都是自己的错造成的,如果不跟你诉苦,施虐者就不会受伤了!)
5.寻求专业的帮助。永远鼓励Ta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记住,改变是个过程。
我们要做的是,给予这个过程开始以空间和时间,并提供稳定的支持。而当这个过程开始,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样,会充满反复曲折。请抱持、并耐心等待。
参考资料:
Rusbult, C. E., & Martz, J. M. (1995). Remaining in an abusive relationship: An investment analysis of nonvoluntary depend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 558-571.
Joseph M. Carver(2014),Love and Stockholm Syndrome:The Mystery of Loving an Abuser
Aronson, E. (1969).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A current perspective.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4, pp1-3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原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简里里
戳这里:测测你的亲密关系是否健康
Be kind;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that you know nothing about.
谨言慎行,因为你遇见的每个人,都在打着一场不为人知的的战役。
人们经常做一些在日后回首时候,觉得“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一个被抓捕的嫌犯,怎么也不能相信当时做了这么“愚蠢”的事情。比如当你的好朋友跟你涕泪横流地讲Ta被伴侣虐待的故事,而过了两天,你惊讶地发现他们又重归于好了。
“Ta径直地走回那段被她描述为’炼狱’一样的生活,头也不回”。
Ta为什么要回去?
1973年8月23日,斯德哥尔摩的两个持械抢匪进入一个银行,绑架了4名人质。他们劫持了人质5天的时间。等人质获救之后,在媒体采访中,这些人质居然都对劫匪表达支持,他们甚至觉得劫匪是在保护他们免受警察的伤害。甚至有一个女性和其中一个劫匪订婚,而另一名女性发起了一个基金来帮助劫匪进行法律诉讼。
这在当时被看来是如此地不可理解,后来就被公众定义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而其实在心理学领域中,受害者和施虐者结成情感同盟的情形早已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范畴。研究者认为,和施虐者结盟,其实是受害者在应对虐待和恐吓之下发展出的生存策略。尤其是施虐和受虐的关系长期存在的时候,受害者只能(从心理上)和施虐者站在一起,否则就无法“生存”下来。
而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绝不仅仅在极端情形下发生,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人际关系中都以各种形式存在,施虐方不止是个人,有时候也会以职位、机构、组织的形式出现。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情形的本质上是控制和虐待的关系,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受害者会这样为施虐者辩护了。
不是所有处在“控制和虐待”的关系中都会出现“斯德哥尔摩”的特征,但一旦出现,有几个常见的特点:
对施虐方/控制者心怀感激
对于来解救的人或者家人感到厌烦或者仇恨
认为施虐方是有难处/道理的,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支持施虐者的行为,有的时候甚至会帮助施虐者
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离开
而以上的情形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呢?
1. 一个人相信会对自己的人身或心理上的有威胁的时候
这样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可见的暴力人身威胁;另一种是间接的恐吓:比如说你永远都不能离开我,以前离开我的都没有啥好下场。
不那么容易被识别的(常见)威胁:你这么差,除了你不会有人要你了/ 外面没有比我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全世界只有我对你最好,别人都会伤害你
2. 施虐者时不时给予受害者一些小恩小惠
因为受害者在努力寻找一切希望,这些小恩小惠可以是任何东西。劫持情形下,让你活着就已经是“大恩大德”;而在一段虐待的关系中,如果施虐者给了一些哪怕是“嘘寒问暖”,都会让人觉得“事情也许就快有转机了”、“Ta也不全是坏的”、“Ta也许也是一个在经受痛苦的人”。
有一个陷入在性虐待关系中的人,先是觉得愤怒,但是一想到对方在生活中还挺照顾自己的,就觉得很愧疚,“ta其实对我挺好的,我怎么能把ta想得那么坏呢。”
尤其是,施虐者也许会向你展示Ta柔软脆弱的一面:Ta有酗酒的父亲、难缠的母亲,悲惨的童年,难养活的家……这让你同情和“理解”Ta,尽管施虐的行为一如既往,你充满了“理解”和“希望”。
3. 受害者主动或被动地(心理上或者生理上)和外界隔离
受害者往往觉得自己在关系中如履薄冰。Ta不得不完全按照施虐者的方式去思考和行为,“否则都是你的错!”
这时候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只会使Ta招致更多的被虐待。所以受害者会主动地隔离自己,与其说Ta在和施虐者结盟,不如说,Ta在试着隔离开那些会使得Ta遭受更多虐待的来源。
4. 觉得自己没有能力逃离开这个环境
施虐者往往会使得受害者觉得无比愧疚。“如果你离开,我就死给你看”“你走了孩子怎么办,都是你的错”。在施虐/控制的关系中,被害者往往会体验到自尊和自信的丧失感和无力感,而使得自己相信自己是没有能力独立/离开这个环境。
而一个处理家暴和暴力管理项目的咨询师说,在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中,产生的影响就像“钟摆”。即便受害者有机会离开,受害者会觉得恐惧、愤怒、甚至仇恨,而之后,他们会开始觉得愧疚、羞耻、焦虑不安……也许陷入这样的情形都是我的错。这非常容易使得他们转身回到那个被伤害的情境中去。
坏事不会只出现一件,常常伴随的还有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比如你的伴侣羞辱你,对你家暴。但是因为经济、孩子或者其他原因你无法离开Ta,你会开始想:“Ta平时对我挺好的”,“可能只是Ta最近压力比较大”,“下一次我更小心一点就好了”。
这就是“认知失调”的作用。
当人们在同一时候有着两种互相矛盾的认知(可以是看法/情绪/信仰/行为),这两种认知打架,从而陷入很紧张的心理冲突的状态。这是如此之难以承受,之后人们就会放弃或者改变其中一种认知,来消除这种冲突感。
而每一次放弃,并不意味着是“理性”的结果。多半是,在当下情境下选择的生存策略。
有科学家观察过一个邪教,教义要求会员要放弃所有的一切来入教。这个邪教相信世界会被洪水淹没,如果你放弃得越多(你的财产/你的家人/你的生活),你就越有机会被拯救。这听起来是如此不可思议,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选择相信它。都而研究发现,越是让我们觉得艰难、不舒服、羞辱的仪式,我们就越发对它越忠诚。
当你投入得越多,你越要给自己找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被骗了之后,比如交了昂贵的学费、买了电视购物的残次品,你调侃Ta的时候,Ta会很认真地反驳你。
因为否则,真相太痛苦了。
但请不要评价“受害者”
站在局外,我们很容易去评判“受害者”看起来“蠢得无可救药”。而其实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表达:我要努力先活下来。
如果我们回去看看资料,会发现,越是畸形的环境,越是使得人们产生(外人看起来)“奇怪”的应对方式。我想大概如果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陷入同样情境的时候,做出相同的选择。
如果你的家人或者朋友陷入这样令人担心的关系中,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你要理解:
1. 你如果直接跟施虐者对着干,你就彻底走到了对立面。“你看,就是你在破坏我们的关系!”
2. 而你每次和受害者的联系,都会使得受害者被攻击的可能性高一些。
3. 受害者不是在躲避或者拒绝你。他们是在躲避引起被虐待的可能性。
你可以怎么做:
1.你如果时不时地去问ta,你最近有没有逃脱魔掌?你很快就会被拉黑名单了。不如固定一个时间电话或者会面,只谈一些猫猫狗狗。你的唯一目的是,让受害者知道,当他们决定求助的时候,你在这里。
2.常常以家庭的身份,逢年过节问候。让他们知道,家庭是在的。
3.给受害者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受害者感受到,无论他们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支持。不要因为他们没有马上改变而让他们觉得我们抛弃了Ta。
4.不要轻易伤害施虐者。在改变尚未发生的时候,伤害施虐者只会增添受害者的负担(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都是自己的错造成的,如果不跟你诉苦,施虐者就不会受伤了!)
5.寻求专业的帮助。永远鼓励Ta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记住,改变是个过程。
我们要做的是,给予这个过程开始以空间和时间,并提供稳定的支持。而当这个过程开始,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样,会充满反复曲折。请抱持、并耐心等待。
参考资料:
Rusbult, C. E., & Martz, J. M. (1995). Remaining in an abusive relationship: An investment analysis of nonvoluntary depend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 558-571.
Joseph M. Carver(2014),Love and Stockholm Syndrome:The Mystery of Loving an Abuser
Aronson, E. (1969).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A current perspective.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4, pp1-3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原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简里里
![]() |
戳这里:测测你的亲密关系是否健康
-
小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5-31 11:35:53
-
一曲微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10 01:31:24
-
Zéphy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22:24:02
-
Rennnn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19:35:02
-
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18:42:19
-
帕布利卡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18:17:01
-
102555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17:55:40
-
简里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09 17:54:09
-
静远浮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02 06:16:21
-
LuckyChin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02 05:27:03
-
Alhe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01 20:52:50
-
小宇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01 19: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