なせば成る——小记上杉鹰山
なせば成る
——小记上杉鹰山
这句话是米泽藩第9代藩主上杉鹰山的名言,意思是“做了才会成功”。离开现在250年前,上杉鹰山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米泽藩摆脱了财政危机,现在就来介绍一下这位改革家一生的经历。
一、贫穷
众所周知米泽藩的始祖是越后军神上杉谦信,其养子景胜被丰臣秀吉转封到了会津120万石。关原之后,景胜由于是属于西军的缘故被减封到了米泽30万石,景胜则成为米泽藩第一代藩主。此后由于第三代藩主纲胜的猝死,米泽藩被再次减封到15万石。上杉谦信时代所雇佣的武士人数是6千人,可是在经过数次减封以后,上杉家的武士集团还是维持着这个数字。庞大的军事行政开支使得当时的米泽藩平均2.85个农民就要负担一个武士。多年积累之后,米泽藩终于变得极度贫穷。
鹰山出生于宝历元年(1751年)7月20日,是九州日向高锅藩主秋月种美的次子,幼名松三郎、直松。10岁的时候成为米泽藩主上杉重定的养子,改名为胜兴、直丸。明和四年(1767年)17岁时即位成为米泽藩主。拜领当时的将军德川家治一字,改称治宪。鹰山是晚年入道后的称号。
但是,此时迎接这位17岁青年的是米泽藩庞大的外债。当时米泽藩的年收入是6万5千两,而外债额是20万两。以现在的社会观念来考虑,如果一个大企业,营业收入和外债处于同等水平的情况下,这样的企业基本上是无法扭转颓势,几乎只有破产一条路。而当时米泽藩外债已是收入的三倍,简直是不可思议。
处于如此的情况下,上杉家可以向将军提出“领土返上”,就如同现代企业主动申请破产。或者是被将军强制没收封地,如同是强制破产。不管走哪一条路,对于名门上杉家的命运就是灭绝。当时几乎各藩都是处于赤字经营状态,而上杉家可算是数一数二了。
二、改革
※勤俭节约
鹰山成为藩主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颁布“大俭令”。
首先自己的生活费减少到七分之一、下级武士的俸禄减半;鼓励武士们穿木棉的衣服(据说鹰山自己一辈子没有一件绢的衣物);每顿的饭菜要求是一菜一汤;日本的习俗,每年的年中和岁末要向亲朋好友送礼,年中的那次叫中元、岁末的则叫岁暮。鹰山对此一律下令禁止;等等。要让藩士们有一种危机意识。
鹰山出身于日向高锅藩,秋月家历代都是经营上的好手。自幼聪明好学的鹰山自上任以来立刻以身作则推行勤俭风尚,赢得底层阶级民众的信任,为接下去开展更大规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新田开发
颁布大俭令的同时,鹰山又积极发展农业。从战国后期各国都已完成了兵农分离,武士集团已经职业化,脱离了农务劳动。鹰山则从新组织武士们从事农业劳动。现在米泽还有叫“御小屋”的地名,据说是当年鹰山带领武士们开发新田的地方。据记载,永安三年(1774年),鹰山组织了1万2千人的武士从事新田开发和防堤工事。鹰山和下级武士们一起劳动,武士和农民们称他是“身分を忘れ土泥に身をまかせ”。
※行政改革
米泽藩财政匮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庞大的武士集团。鹰山又开始对于无用、臃肿的行政组织改革。废除了官员的世袭制度;免除合并了一些无用的行政机构;任务少的部门减少人员等等。将富余下来的武士转到其他新的工作上去。
三、阻力
虽然的改革政策得到了广大下级武士们的支持,但是上杉家的谱代重臣们却一直是持冷淡态度,对改革政阳奉阴违。他们无视节俭令,照样穿着锦衣骑马招摇过市;称进行农业劳动是“武士之耻”拒不参加等等。直到最后的行政改革才算是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终于在改革开始六年后,发生了被称之为“七家骚动”的事件。
永安二年(1773年)6月,保守派重臣奉行千坂高敦、色部照长,江户家老须田满主,侍头长尾景明、清野祐秀、芋川延亲、平林正相联名向鹰山提出了“七家诉状”,对鹰山的改革政策提出了质疑。其主要内容是:
1.改革政策里面错误的地方太多,譬如一菜一汤和木棉衣物的政策就显得很无聊,根本是毫无意义之举。
2.提拔了太多的下级武士,他们除了虚张声势之外什么也不懂,应该立即罢免。
3.让武士们去干新田开发和土木建设,就象是把鹿当作马来使。
4.鹰山作为养子,不了解名门上杉家的家风。
5.国中十万人中,有九万九千人对新政不服。
保守势力的要求无非是要恢复改革前的政治格局,甚至威胁要向幕府诉讼,迫使鹰山停止改革政策。
对于重臣们的反乱,鹰山采取了前所未闻的对应方法。
鹰山在米泽城内召开了一次会议,要求藩内各阶层的人参加。从家老到足轻共50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然让大家畅所欲言,一起审议保守派的诉状。
与保守派重臣们的意见正好相反,出席的500人全部支持鹰山的改革计划。通过这次直接的民主会议,不但消除了保守派的反对意见,而且更加巩固了鹰山的改革派的地位。
鹰山对于保守派的处置是很严厉的,须田、芋川两人切腹,另外五人幽禁。此时的鹰山只有二十三岁。
三、挫折
击败了保守派的反抗后,鹰山开始了大胆的殖产兴业政策。
要解决大量的赤字问题,光靠开发农业和行政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发出一种米泽的标志商品输出全国。
鹰山首先看中的是漆树。按照鹰山的计划,如果种植了100万棵漆树的话,每年就1万9千两的收入。
漆树,普通的看法是把树脂做成涂料。可是鹰山看中的是漆树的果实,漆树的果实可以做成漆蜡,然后再做成蜡烛贩卖。当时蜡烛作为夜间的唯一的照明工具,需求量非常大。这不愧为一个非常好的计划。现在的米泽还保有五、六家漆蜡工厂。
鹰山投入了全部的资金,开始蜡烛的生产。财政再建、消除赤字等等都放在这次的豪赌之上了。
经过大量的工作之后,漆蜡烛产业终于建立起来了。第一年的营业收入就有6千7百两,对于米泽藩来说,当然是一个全新而又珍贵的财源。
可是,刚刚走上正轨的漆蜡烛业马上就遇到了强力竞争对手。九州和四国地方,从栌树的果实做成了栌蜡烛。因为栌树的果实大,所以生产效率就高,价格也低。而且最关键的品质也比漆蜡烛要好。
从米泽藩的记录来看,这场竞争中漆蜡烛惨败。
米泽大量囤积了卖不出去的漆蜡烛,农民们也渐渐放弃了生产。100万漆树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真的是叫祸不单行,此时又发生了天明大饥荒。仅天明三年(1783)一年,15万石的米泽藩就损失了11万石。米泽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四、隐居
遭受了这次的打击之后,鹰山在35岁的时候交出家主之位隐退。
失意中的鹰山送给自己儿子一首诗:
「なせばなる なさねば成らぬ何事も 成らぬは人のなさぬなりけり」
意思是:做了才会成功,不做什么也成功不了。不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没有去做。
隐居后的鹰山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得失之处。漆蜡烛产业的失败自然有其偶然性,而没有进行周密的调查仓促上马才是这次行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事先必须进行广泛的情报收集,策划好周密的行动计划,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鹰山当然不会甘心自己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隐居七年后,再次出山主持藩政的改革。此次出山鹰山提拔了一大批活跃在现场的中下级武士,组成了一个情报收集团。收集藩内可以培养成标志商品的产业信息提供给鹰山。
收集到的情报包括衣、食、住、杂四大类53种的商品,鹰山对此一一评价考察,探讨其可行性。譬如茶的种植,考虑到有种植地区有北线之说,不能开展。桔子等等也是如此。
在如此众多的产品中要找到一个适合米泽自己的标志商品真的是难啊。
五、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鹰山终于找到了一个培养成标志商品的东西。这个就是米织(米泽织)。将濒死的米泽藩挽救了回来的正是这种绢织物。米泽现存有250家左右的绢织物企业,直到如今的日本95%的男性和服都是产于米泽。
绢织物成功的背景正是来自于家臣们的细致调查,根据家臣的报告,鹰山想到了在荒地上可以种植生命力很强的桑树。
接下去的工作是如何培养适合米泽的优良品种的桑树,鹰山再次让家臣集团去寻找有培养优良品种桑树经验的农民。启用他们指导其他农民种植桑树。现在的米泽地区还有姓“植木”的家族,据他们说其先祖就是因为有培养桑树的技术,被赐予“植木”的苗字。
鹰山大力推广桑树的种植,发给农民培养好的桑树苗;对于桑田免征3年课税;借给农民培养桑树的费用等等。几年内米泽藩内桑树遍野,号称家家有桑田。
于是鹰山又鼓励农民利用桑叶养蚕,抽取生丝,发展绢织物产业。米泽的绢织物手感好,而且也非常牢固,受到了江户和大坂等地的一致好评。
米泽藩在领民一心地努力下,终于摆脱了危机。
文政五年(1822)年,鹰山去世,享年72岁。鹰山去世的第二年开始,米泽藩的财政终于摆脱了赤字经营。鹰山一生凭着执著的信念,从开始改革经过了55年终于成功。难怪在米泽鹰山被尊为神一般。
六、后记
这篇介绍鹰山的小记,资料主要来自NHK电视台的历史节目《堂堂日本史》介绍鹰山的那篇。现在日本重提鹰山“做了才会成功”的精神,自然有泡沫经济破灭、企业封封倒闭的社会背景。但是就从原文来讲对我们还是很有教育意义。
日本二战以后,应该说比我们国家还要穷困。但是大家都不说,憋着一口气拼命地干。的确正是那批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人抱着只有做了才会成功的信念发奋图强,才造就了今天日本的经济实力。
最后将鹰山公的名言送给大家:
なせばなる
なさねば成らぬ何事も
成らぬは人のなさぬなりけり
——小记上杉鹰山
这句话是米泽藩第9代藩主上杉鹰山的名言,意思是“做了才会成功”。离开现在250年前,上杉鹰山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米泽藩摆脱了财政危机,现在就来介绍一下这位改革家一生的经历。
一、贫穷
众所周知米泽藩的始祖是越后军神上杉谦信,其养子景胜被丰臣秀吉转封到了会津120万石。关原之后,景胜由于是属于西军的缘故被减封到了米泽30万石,景胜则成为米泽藩第一代藩主。此后由于第三代藩主纲胜的猝死,米泽藩被再次减封到15万石。上杉谦信时代所雇佣的武士人数是6千人,可是在经过数次减封以后,上杉家的武士集团还是维持着这个数字。庞大的军事行政开支使得当时的米泽藩平均2.85个农民就要负担一个武士。多年积累之后,米泽藩终于变得极度贫穷。
鹰山出生于宝历元年(1751年)7月20日,是九州日向高锅藩主秋月种美的次子,幼名松三郎、直松。10岁的时候成为米泽藩主上杉重定的养子,改名为胜兴、直丸。明和四年(1767年)17岁时即位成为米泽藩主。拜领当时的将军德川家治一字,改称治宪。鹰山是晚年入道后的称号。
![]() |
上杉神社に立つ銅像(山形県米沢市) |
但是,此时迎接这位17岁青年的是米泽藩庞大的外债。当时米泽藩的年收入是6万5千两,而外债额是20万两。以现在的社会观念来考虑,如果一个大企业,营业收入和外债处于同等水平的情况下,这样的企业基本上是无法扭转颓势,几乎只有破产一条路。而当时米泽藩外债已是收入的三倍,简直是不可思议。
处于如此的情况下,上杉家可以向将军提出“领土返上”,就如同现代企业主动申请破产。或者是被将军强制没收封地,如同是强制破产。不管走哪一条路,对于名门上杉家的命运就是灭绝。当时几乎各藩都是处于赤字经营状态,而上杉家可算是数一数二了。
二、改革
※勤俭节约
鹰山成为藩主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颁布“大俭令”。
首先自己的生活费减少到七分之一、下级武士的俸禄减半;鼓励武士们穿木棉的衣服(据说鹰山自己一辈子没有一件绢的衣物);每顿的饭菜要求是一菜一汤;日本的习俗,每年的年中和岁末要向亲朋好友送礼,年中的那次叫中元、岁末的则叫岁暮。鹰山对此一律下令禁止;等等。要让藩士们有一种危机意识。
鹰山出身于日向高锅藩,秋月家历代都是经营上的好手。自幼聪明好学的鹰山自上任以来立刻以身作则推行勤俭风尚,赢得底层阶级民众的信任,为接下去开展更大规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新田开发
颁布大俭令的同时,鹰山又积极发展农业。从战国后期各国都已完成了兵农分离,武士集团已经职业化,脱离了农务劳动。鹰山则从新组织武士们从事农业劳动。现在米泽还有叫“御小屋”的地名,据说是当年鹰山带领武士们开发新田的地方。据记载,永安三年(1774年),鹰山组织了1万2千人的武士从事新田开发和防堤工事。鹰山和下级武士们一起劳动,武士和农民们称他是“身分を忘れ土泥に身をまかせ”。
![]() |
上杉 治憲(鷹山) |
※行政改革
米泽藩财政匮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庞大的武士集团。鹰山又开始对于无用、臃肿的行政组织改革。废除了官员的世袭制度;免除合并了一些无用的行政机构;任务少的部门减少人员等等。将富余下来的武士转到其他新的工作上去。
三、阻力
虽然的改革政策得到了广大下级武士们的支持,但是上杉家的谱代重臣们却一直是持冷淡态度,对改革政阳奉阴违。他们无视节俭令,照样穿着锦衣骑马招摇过市;称进行农业劳动是“武士之耻”拒不参加等等。直到最后的行政改革才算是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终于在改革开始六年后,发生了被称之为“七家骚动”的事件。
永安二年(1773年)6月,保守派重臣奉行千坂高敦、色部照长,江户家老须田满主,侍头长尾景明、清野祐秀、芋川延亲、平林正相联名向鹰山提出了“七家诉状”,对鹰山的改革政策提出了质疑。其主要内容是:
1.改革政策里面错误的地方太多,譬如一菜一汤和木棉衣物的政策就显得很无聊,根本是毫无意义之举。
2.提拔了太多的下级武士,他们除了虚张声势之外什么也不懂,应该立即罢免。
3.让武士们去干新田开发和土木建设,就象是把鹿当作马来使。
4.鹰山作为养子,不了解名门上杉家的家风。
5.国中十万人中,有九万九千人对新政不服。
保守势力的要求无非是要恢复改革前的政治格局,甚至威胁要向幕府诉讼,迫使鹰山停止改革政策。
对于重臣们的反乱,鹰山采取了前所未闻的对应方法。
鹰山在米泽城内召开了一次会议,要求藩内各阶层的人参加。从家老到足轻共50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然让大家畅所欲言,一起审议保守派的诉状。
与保守派重臣们的意见正好相反,出席的500人全部支持鹰山的改革计划。通过这次直接的民主会议,不但消除了保守派的反对意见,而且更加巩固了鹰山的改革派的地位。
鹰山对于保守派的处置是很严厉的,须田、芋川两人切腹,另外五人幽禁。此时的鹰山只有二十三岁。
三、挫折
击败了保守派的反抗后,鹰山开始了大胆的殖产兴业政策。
要解决大量的赤字问题,光靠开发农业和行政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发出一种米泽的标志商品输出全国。
鹰山首先看中的是漆树。按照鹰山的计划,如果种植了100万棵漆树的话,每年就1万9千两的收入。
漆树,普通的看法是把树脂做成涂料。可是鹰山看中的是漆树的果实,漆树的果实可以做成漆蜡,然后再做成蜡烛贩卖。当时蜡烛作为夜间的唯一的照明工具,需求量非常大。这不愧为一个非常好的计划。现在的米泽还保有五、六家漆蜡工厂。
鹰山投入了全部的资金,开始蜡烛的生产。财政再建、消除赤字等等都放在这次的豪赌之上了。
经过大量的工作之后,漆蜡烛产业终于建立起来了。第一年的营业收入就有6千7百两,对于米泽藩来说,当然是一个全新而又珍贵的财源。
可是,刚刚走上正轨的漆蜡烛业马上就遇到了强力竞争对手。九州和四国地方,从栌树的果实做成了栌蜡烛。因为栌树的果实大,所以生产效率就高,价格也低。而且最关键的品质也比漆蜡烛要好。
从米泽藩的记录来看,这场竞争中漆蜡烛惨败。
米泽大量囤积了卖不出去的漆蜡烛,农民们也渐渐放弃了生产。100万漆树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真的是叫祸不单行,此时又发生了天明大饥荒。仅天明三年(1783)一年,15万石的米泽藩就损失了11万石。米泽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四、隐居
遭受了这次的打击之后,鹰山在35岁的时候交出家主之位隐退。
失意中的鹰山送给自己儿子一首诗:
「なせばなる なさねば成らぬ何事も 成らぬは人のなさぬなりけり」
意思是:做了才会成功,不做什么也成功不了。不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没有去做。
隐居后的鹰山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得失之处。漆蜡烛产业的失败自然有其偶然性,而没有进行周密的调查仓促上马才是这次行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事先必须进行广泛的情报收集,策划好周密的行动计划,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鹰山当然不会甘心自己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隐居七年后,再次出山主持藩政的改革。此次出山鹰山提拔了一大批活跃在现场的中下级武士,组成了一个情报收集团。收集藩内可以培养成标志商品的产业信息提供给鹰山。
收集到的情报包括衣、食、住、杂四大类53种的商品,鹰山对此一一评价考察,探讨其可行性。譬如茶的种植,考虑到有种植地区有北线之说,不能开展。桔子等等也是如此。
在如此众多的产品中要找到一个适合米泽自己的标志商品真的是难啊。
![]() |
江戸時代中期から昭和時代までの上杉氏系図 |
五、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鹰山终于找到了一个培养成标志商品的东西。这个就是米织(米泽织)。将濒死的米泽藩挽救了回来的正是这种绢织物。米泽现存有250家左右的绢织物企业,直到如今的日本95%的男性和服都是产于米泽。
绢织物成功的背景正是来自于家臣们的细致调查,根据家臣的报告,鹰山想到了在荒地上可以种植生命力很强的桑树。
接下去的工作是如何培养适合米泽的优良品种的桑树,鹰山再次让家臣集团去寻找有培养优良品种桑树经验的农民。启用他们指导其他农民种植桑树。现在的米泽地区还有姓“植木”的家族,据他们说其先祖就是因为有培养桑树的技术,被赐予“植木”的苗字。
![]() |
松岬神社横にある上杉鷹山像(山形県米沢市) |
鹰山大力推广桑树的种植,发给农民培养好的桑树苗;对于桑田免征3年课税;借给农民培养桑树的费用等等。几年内米泽藩内桑树遍野,号称家家有桑田。
于是鹰山又鼓励农民利用桑叶养蚕,抽取生丝,发展绢织物产业。米泽的绢织物手感好,而且也非常牢固,受到了江户和大坂等地的一致好评。
米泽藩在领民一心地努力下,终于摆脱了危机。
文政五年(1822)年,鹰山去世,享年72岁。鹰山去世的第二年开始,米泽藩的财政终于摆脱了赤字经营。鹰山一生凭着执著的信念,从开始改革经过了55年终于成功。难怪在米泽鹰山被尊为神一般。
六、后记
这篇介绍鹰山的小记,资料主要来自NHK电视台的历史节目《堂堂日本史》介绍鹰山的那篇。现在日本重提鹰山“做了才会成功”的精神,自然有泡沫经济破灭、企业封封倒闭的社会背景。但是就从原文来讲对我们还是很有教育意义。
![]() |
米沢藩主上杉家墓所(山形県米沢市) |
日本二战以后,应该说比我们国家还要穷困。但是大家都不说,憋着一口气拼命地干。的确正是那批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人抱着只有做了才会成功的信念发奋图强,才造就了今天日本的经济实力。
最后将鹰山公的名言送给大家:
なせばなる
なさねば成らぬ何事も
成らぬは人のなさぬなりけ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