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小評三個喜愛的德布西前奏曲版本
經”水的意象”兄的提起,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從原本的”點評”到一篇關於我個人喜愛的蕭邦前奏曲版本且長度適中的文章. 對於這些選擇,我一再地強調這是非常個人化的意見,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 比如我刻意跳過了眾大師的名盤名演,而介紹了一位名氣不大的Andrew Tyson,又或者是平靜如水的馬加洛夫於Philips的全集版錄音. 當然,這些是我個人簡單的意見; 我也不是具有權威性的樂評,關於版本的好壞,我想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很主觀的衡量尺. 上面的文章討論了蕭邦前奏曲,而這裡我想特別討論的是我個人特別喜愛的作品之一,那就是德布西的二十四首前奏曲; 這套作品是我個人認為最富有想像力與趣味性的重要鋼琴文獻之一,也是最能代表德布西身為作曲家的藝術. 這些作品我前前後後一共練了大約十首左右,但我近期傾向把第一冊十二首前奏曲全數練完,可惜礙於研究上與主課的關係,只能一首一首的與鋼琴老師慢慢爬.
嚴格來說,德布西這二十四首前奏曲是可以作為獨立作品單獨演奏,但在大部分的音樂會當中,鋼琴家們至少會選擇兩到三首作品做為一組彈奏; 至於單獨演奏的情況,絕大多數是出現在音樂會上安可曲的安排. 這些作品並沒有按照調性編制,而是按照德布西自己的想像力去自由地發揮,作曲家本人也鼓勵演奏者或聽眾用自己的觀點去理解這些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Durand出版的前奏曲樂譜便是按照德布西原有的意圖,將作品標題放在每一首前奏曲的完結之時,進而讓演奏者思考是否心中所感受到的音樂氛圍與作曲家本人的思想不會相差太多. 這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標題分別是,第一冊: 德爾菲的舞者,帆,原野上的風,飄盪在夜晚中的香味,安納卡普里的山丘,雪上足跡,西風之所見,棕髮少女,中斷的小夜曲,沉沒的大教堂,帕克的舞蹈,遊唱詩人; 第二冊: 霧,枯萎的落葉,維諾門,善舞的仙女,歐石楠,古怪的拉文將軍,月色滿庭台,水仙子,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象牙壺,交替三度,以及煙火.
由於我個人對這些作品有著獨特的偏愛,過去在購買唱片版本時,也曾經有強烈目的性的收集該曲目的版本. 有的鋼琴家只選擇性的灌錄幾首 (如霍洛維茲與魯賓斯坦等),有的鋼琴家只灌錄了第一冊 (如柯爾托與卡薩德修等),有的鋼琴家更絕,原本是有機會錄完全曲,卻也因為一些原因而差了少數幾首 (如李希特與法蘭索瓦等),而有的鋼琴家則有幸錄製了全套作品. 但在這麼多優秀的版本選擇當中,挑出個人喜歡的版本也是一件難事 (記憶力與年紀大相關),因為每一位鋼琴家的獨特語言對於某些作品的詮釋會帶給聽眾強烈的感染力,而對於其他的作品則感覺平平.
德布西的上下兩冊前奏曲是創作於作曲家職業生涯的中晚期,其中創作於1910年的第二冊與1903年的第一冊從風格上而言,有第二冊的前奏曲風格更為晦澀,和聲更為多變,而技巧也更為複雜; 這對當時的音樂環境而言,德布西無疑又往前邁向了一大步. 接下來我要討論的三個全曲版本是我個人偏愛的三個詮釋,並沒有所謂的先後與好壞優劣之分. 這三位鋼琴家其中有兩位我已經多次提到,分別是海席克與蕾菲布; 而第三位鋼琴家則是我第一次在這個板上介紹,他就是米開蘭傑里.
1. 蕾菲布 (Solstice and Testament)- 蕾菲布的版本較為特殊,因為他只為Solstice留下了第一套的錄音,是為1970年出色的立體聲錄音; 而第二冊則是由Testament公司發行的錄製於1963年的BBC廣播錄音. 這兩份錄音前後差了七年,而雖然1963年的紀錄是單聲道錄音,但是在本質上的精神卻相差不遠. 這些前奏曲的詮釋與市面上流傳的大多數版本不同,蕾菲布並沒有過分強調”光與影”之間的遊戲或是用過分的戲劇性手法去強調音樂前後的反差,反而從頭到尾皆是熱情洋溢的愉快演奏. 聽著兩個錄製於不同時期的錄音,蕾菲布用著幽默且活潑的音樂表現讓聽眾有著與眾不同的德布西感受. 這些演奏是會讓人會心一笑的語言,甚至也不難讓人了解蕾菲布作為樂天派鋼琴家的陽光個性,是如此的直接. 尤其在1970年的錄音當中,我們不難聽到蕾菲布完全忘我的陶醉在這些美好的作品當中,與音樂一起大聲哼唱著呢!
唯一一個缺點就是在聲響上的不一致性多多少少會讓樂迷感到遺憾,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忽略掉了蕾菲布對於這兩套前奏曲的演出.
2. 海席克 (Cassiopee)- 喔!不!又是這個老頭! 看到這,我相信如果有在閱讀我文章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字感到厭煩,心中或許又想著:”是否阿宅受到這個老頭之約,讓他大量介紹他的唱片版本呢?” 當然不可能! 這只是一個玩笑話,但是我想要特別強調的是,海席克作為一位全方面的鋼琴家,他的詮釋在許多鋼琴作品中理當被提起; 甚至說他的錄音版本對於很多作品而言是能夠獨樹一格的經典演詮也不為過. 海席克在Cassiopee一共留下三張德布西作品的錄音,其中兩張是這套前奏曲全集,另外一張則是收錄了風格迴異的不同選曲,包含了拉摩讚歌,格瑞那達的黃昏,以及小黑人等等.
海席克在這份前奏曲全集的錄音要帶給我們的主要意圖並不是要說服我們他是具有柯爾托與法派傳承的繼承人之一,而是要告訴聽眾他是如何結合了從柯爾托身上學到的對於千變萬化的音色掌控,以及他個人的演奏特色對於音色殘響的捕捉; 我個人很主觀的以為,這個是屬於海席克特有的”魔法” (這不僅僅在他的德布西錄音裡面能夠聽到,就連李斯特,拉威爾甚至後期的貝多芬等錄音皆有這種情況). 這些特質,在完整的音響系統上更能充分地被發揮. 海席克的演奏速度與蕾菲布相比之下慢了許多,但是海席克更多時候是在這些”時間差”之中表達了德布西前奏曲中的最為巧妙細膩的變化,也轉達了鋼琴家的巧思. 與蕾菲布賦予活潑的生命力相比,海席克是給予了這些前奏曲龐大的想像空間,讓聽眾更能自由發揮且揣測這些作品中的獨自個性.
我對這個版本有著特別的偏愛. 除了過去購買了CD版之外,個人還收藏了一套完整的黑膠唱片套裝.
3. 米開蘭傑里 (DG)- 我一段時間埋首於法國鋼琴家的德布西演奏,對米開蘭傑里的德布西詮釋不是那麼熱情,但是回頭想想,他在DG時期留下的德布西錄音畢竟也是當年被眾多的樂評人評價為”無垂之音”,想必他也有一番自已的特色. 米開蘭傑里過世那一年我剛開始接觸古典音樂,那時候仍在讀偉人傳記的我對於這個名字印象非常深刻; 因為他的名字與米開蘭基羅就差那麼一個字. 加上他披頭散髮的外貌,中晚年時期”個人化”的圓領上衣,使得這位鋼琴家的樣貌從十多年前便深深的印在我腦海中.
嚴格來說,米開蘭傑里的DG版本音色偏冷,與AURA的現場單聲道錄音的表現有著類似的音色; 只不過, DG在製作上相對的要比AURA那時期的轉錄要優秀許多. 若是提到蕾菲布的音樂是熱情快樂的表現,那麼米開蘭傑里則完全相反. 他的演奏沉穩,冷靜,音樂中具有靈氣,表現出的是經過細膩深沉思考的詮釋; 不過對於音色上而言,他較為冰冷的音色是無法與具有”魔性”的海席克相互比擬的. 但我這不是在批評米開蘭傑里的演奏,而是他的個性似乎注定了與浪漫且瀟灑的海席克截然不同. 在這份DG的錄音當中,我們聽到的是四平八穩,有著乾淨透明音色的德布西; 那是一種與具有浪漫天性的法國鋼琴家手下的德布西完全不同的風範. 我想,正是因為如此乾淨的音色,才會被後人評為”無垂之音”吧!
如前所述,這些是非常個人化的德布西前奏曲全集選項,並無好壞之分,純粹是以個人的愛好角度出發. 儘管我習琴多年,但是我一直不喜歡拿著樂譜或是書本對照著音樂演出的比較; 因為這會犧牲掉非常多欣賞音樂的樂趣. 德布西的鋼琴作品是非常需要用心去體會,用耳朵去聆聽,用思想去探索與他最為相近的音樂世界. 上述的三位鋼琴家分別帶給我們的是三種不同面貌的德布西; 尤其是當聽完蕾菲布的詮釋之後再播放米開蘭傑里的演奏,那是一種多麼有趣痛快的音樂體驗啊!
嚴格來說,德布西這二十四首前奏曲是可以作為獨立作品單獨演奏,但在大部分的音樂會當中,鋼琴家們至少會選擇兩到三首作品做為一組彈奏; 至於單獨演奏的情況,絕大多數是出現在音樂會上安可曲的安排. 這些作品並沒有按照調性編制,而是按照德布西自己的想像力去自由地發揮,作曲家本人也鼓勵演奏者或聽眾用自己的觀點去理解這些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Durand出版的前奏曲樂譜便是按照德布西原有的意圖,將作品標題放在每一首前奏曲的完結之時,進而讓演奏者思考是否心中所感受到的音樂氛圍與作曲家本人的思想不會相差太多. 這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標題分別是,第一冊: 德爾菲的舞者,帆,原野上的風,飄盪在夜晚中的香味,安納卡普里的山丘,雪上足跡,西風之所見,棕髮少女,中斷的小夜曲,沉沒的大教堂,帕克的舞蹈,遊唱詩人; 第二冊: 霧,枯萎的落葉,維諾門,善舞的仙女,歐石楠,古怪的拉文將軍,月色滿庭台,水仙子,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象牙壺,交替三度,以及煙火.
由於我個人對這些作品有著獨特的偏愛,過去在購買唱片版本時,也曾經有強烈目的性的收集該曲目的版本. 有的鋼琴家只選擇性的灌錄幾首 (如霍洛維茲與魯賓斯坦等),有的鋼琴家只灌錄了第一冊 (如柯爾托與卡薩德修等),有的鋼琴家更絕,原本是有機會錄完全曲,卻也因為一些原因而差了少數幾首 (如李希特與法蘭索瓦等),而有的鋼琴家則有幸錄製了全套作品. 但在這麼多優秀的版本選擇當中,挑出個人喜歡的版本也是一件難事 (記憶力與年紀大相關),因為每一位鋼琴家的獨特語言對於某些作品的詮釋會帶給聽眾強烈的感染力,而對於其他的作品則感覺平平.
德布西的上下兩冊前奏曲是創作於作曲家職業生涯的中晚期,其中創作於1910年的第二冊與1903年的第一冊從風格上而言,有第二冊的前奏曲風格更為晦澀,和聲更為多變,而技巧也更為複雜; 這對當時的音樂環境而言,德布西無疑又往前邁向了一大步. 接下來我要討論的三個全曲版本是我個人偏愛的三個詮釋,並沒有所謂的先後與好壞優劣之分. 這三位鋼琴家其中有兩位我已經多次提到,分別是海席克與蕾菲布; 而第三位鋼琴家則是我第一次在這個板上介紹,他就是米開蘭傑里.
1. 蕾菲布 (Solstice and Testament)- 蕾菲布的版本較為特殊,因為他只為Solstice留下了第一套的錄音,是為1970年出色的立體聲錄音; 而第二冊則是由Testament公司發行的錄製於1963年的BBC廣播錄音. 這兩份錄音前後差了七年,而雖然1963年的紀錄是單聲道錄音,但是在本質上的精神卻相差不遠. 這些前奏曲的詮釋與市面上流傳的大多數版本不同,蕾菲布並沒有過分強調”光與影”之間的遊戲或是用過分的戲劇性手法去強調音樂前後的反差,反而從頭到尾皆是熱情洋溢的愉快演奏. 聽著兩個錄製於不同時期的錄音,蕾菲布用著幽默且活潑的音樂表現讓聽眾有著與眾不同的德布西感受. 這些演奏是會讓人會心一笑的語言,甚至也不難讓人了解蕾菲布作為樂天派鋼琴家的陽光個性,是如此的直接. 尤其在1970年的錄音當中,我們不難聽到蕾菲布完全忘我的陶醉在這些美好的作品當中,與音樂一起大聲哼唱著呢!
唯一一個缺點就是在聲響上的不一致性多多少少會讓樂迷感到遺憾,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忽略掉了蕾菲布對於這兩套前奏曲的演出.
![]() |
圖為第一冊的Solstice封面 |
![]() |
圖為第二冊Testament |
2. 海席克 (Cassiopee)- 喔!不!又是這個老頭! 看到這,我相信如果有在閱讀我文章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字感到厭煩,心中或許又想著:”是否阿宅受到這個老頭之約,讓他大量介紹他的唱片版本呢?” 當然不可能! 這只是一個玩笑話,但是我想要特別強調的是,海席克作為一位全方面的鋼琴家,他的詮釋在許多鋼琴作品中理當被提起; 甚至說他的錄音版本對於很多作品而言是能夠獨樹一格的經典演詮也不為過. 海席克在Cassiopee一共留下三張德布西作品的錄音,其中兩張是這套前奏曲全集,另外一張則是收錄了風格迴異的不同選曲,包含了拉摩讚歌,格瑞那達的黃昏,以及小黑人等等.
海席克在這份前奏曲全集的錄音要帶給我們的主要意圖並不是要說服我們他是具有柯爾托與法派傳承的繼承人之一,而是要告訴聽眾他是如何結合了從柯爾托身上學到的對於千變萬化的音色掌控,以及他個人的演奏特色對於音色殘響的捕捉; 我個人很主觀的以為,這個是屬於海席克特有的”魔法” (這不僅僅在他的德布西錄音裡面能夠聽到,就連李斯特,拉威爾甚至後期的貝多芬等錄音皆有這種情況). 這些特質,在完整的音響系統上更能充分地被發揮. 海席克的演奏速度與蕾菲布相比之下慢了許多,但是海席克更多時候是在這些”時間差”之中表達了德布西前奏曲中的最為巧妙細膩的變化,也轉達了鋼琴家的巧思. 與蕾菲布賦予活潑的生命力相比,海席克是給予了這些前奏曲龐大的想像空間,讓聽眾更能自由發揮且揣測這些作品中的獨自個性.
我對這個版本有著特別的偏愛. 除了過去購買了CD版之外,個人還收藏了一套完整的黑膠唱片套裝.
![]() |
圖為黑膠唱片的套裝封面 |
3. 米開蘭傑里 (DG)- 我一段時間埋首於法國鋼琴家的德布西演奏,對米開蘭傑里的德布西詮釋不是那麼熱情,但是回頭想想,他在DG時期留下的德布西錄音畢竟也是當年被眾多的樂評人評價為”無垂之音”,想必他也有一番自已的特色. 米開蘭傑里過世那一年我剛開始接觸古典音樂,那時候仍在讀偉人傳記的我對於這個名字印象非常深刻; 因為他的名字與米開蘭基羅就差那麼一個字. 加上他披頭散髮的外貌,中晚年時期”個人化”的圓領上衣,使得這位鋼琴家的樣貌從十多年前便深深的印在我腦海中.
嚴格來說,米開蘭傑里的DG版本音色偏冷,與AURA的現場單聲道錄音的表現有著類似的音色; 只不過, DG在製作上相對的要比AURA那時期的轉錄要優秀許多. 若是提到蕾菲布的音樂是熱情快樂的表現,那麼米開蘭傑里則完全相反. 他的演奏沉穩,冷靜,音樂中具有靈氣,表現出的是經過細膩深沉思考的詮釋; 不過對於音色上而言,他較為冰冷的音色是無法與具有”魔性”的海席克相互比擬的. 但我這不是在批評米開蘭傑里的演奏,而是他的個性似乎注定了與浪漫且瀟灑的海席克截然不同. 在這份DG的錄音當中,我們聽到的是四平八穩,有著乾淨透明音色的德布西; 那是一種與具有浪漫天性的法國鋼琴家手下的德布西完全不同的風範. 我想,正是因為如此乾淨的音色,才會被後人評為”無垂之音”吧!
![]() |
圖為米開蘭傑里在DG的德布西作品全紀錄 |
如前所述,這些是非常個人化的德布西前奏曲全集選項,並無好壞之分,純粹是以個人的愛好角度出發. 儘管我習琴多年,但是我一直不喜歡拿著樂譜或是書本對照著音樂演出的比較; 因為這會犧牲掉非常多欣賞音樂的樂趣. 德布西的鋼琴作品是非常需要用心去體會,用耳朵去聆聽,用思想去探索與他最為相近的音樂世界. 上述的三位鋼琴家分別帶給我們的是三種不同面貌的德布西; 尤其是當聽完蕾菲布的詮釋之後再播放米開蘭傑里的演奏,那是一種多麼有趣痛快的音樂體驗啊!
-
凱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1 15:12:34